晕了。介子推从自己腿上割了一块肉,用火烤熟了给重耳吃。十九年后,重耳回国做了君主,成了春秋五霸之一的晋文公,对那些和他同甘共苦的臣子大加封赏,唯独忘了介子推。后来忆起旧事,心中有愧,马上差人去请介子推上朝受赏封官,可介子推就是不来。晋文公只好亲自去请。当晋文公来到介子推家时,只见大门紧闭。介子推已经背着老母躲进了绵山。晋文公便让御林军上山找,找了三天三夜没找到。于是便放火烧山,想用大火逼介子推自己走出来。孰料大火烧了三天三夜,仍不见介子推出来。火灭后上山一看,介子推母子抱着一棵大柳树被烧死了。晋文公发现介子推用身体挡着个树洞,洞里好像有什么东西。掏出一看,原来是片衣襟,上面题了一首血诗:
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
柳下作鬼终不见,强似伴君作谏臣。
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
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
晋文公将血书藏入袖中,然后把介子推和他的母亲分别安葬在那棵烧焦的大柳树下。
第十九章 阴邮(二)
为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把绵山改为“介山”,在山上建立祠堂,并把放火烧山的这一天定为寒食节,晓谕全国,每年这天禁忌烟火,只吃寒食。由于寒食和清明距离很近,慢慢地,人们就把纪念介子推的活动和清明扫墓合在了一起,寒食节就演变成了清明节。”说到这里,史婕停了停,看着郝宇认真听讲的样子,想起了婚前他们刚认识时结伴去普陀山的情景,脸不由得泛起了红晕。她伸手摸了摸郝宇的脸说:
“现在山西有个介休,相传就是当年介子推背母上山,途中休息的地方。”
“啊,介休是这么来的呀。”郝宇想起来了,自己曾经去过那里。
“关于中元节,它来自《盂兰盆经》(22)。”史婕说,“据《盂兰盆经》记载,佛祖有一弟子叫目连,他到阴间游历,见到自己的母亲因在阳间的罪孽在十八层地狱里受尽折磨痛苦万分,却没有解救母亲的办法。于是他向佛祖请求救度方法。佛祖告诉他,在农历七月十五这天准备百味饮食,供养十万僧众念经超度,就可解脱母亲的苦难。
目连回到阳间,便在七月十五这一天请了十万僧众日夜诵经,使母亲很快就脱离了地狱,阴间那些带罪的鬼魂也因此缩短了刑期。从此后,七月十五这一天便成了中元节,也叫盂兰盆节,俗称鬼节。”
“她比活着时还有学问!”郝宇目不转睛地盯着史婕想。
“今天是鬼节,阎王下令大开地狱之门,让地狱中受苦的鬼魂走出地狱,获得短期游荡的自由。他们便借机寻找阳间的亲人,索要钱财。其他的鬼魂也通过托梦的方式向阳间的亲人要钱。所以,七月十五这一天,是阴间邮局最忙的日子。”史婕接着说。她想给郝宇多讲一些阴间的知识,这样他也没白来一趟啊。
“那平时呢?”郝宇下意识地问。
“平时阴间邮局不忙,因只有刚刚失去亲人的才烧纸送钱。”史婕说。
“给鬼魂烧纸的习俗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呢?”郝宇想把阴间的一切都弄明白了。
史婕摇了摇头。
这时,一个邮差走了过来,见史婕摇头,马上凑过来说:“汉代,是从汉代开始的。汉代以前,阳间的人只是把衣服等物品放进死者的棺材里,或是烧掉转到阴间。汉代蔡伦发明了造纸术后,阎王感到烧棉衣等物品太麻烦,便派一些鬼卒到阳间去宣传,让阳间人改烧棉衣为烧纸钱。”
郝宇来到窗口前,取到了汇款。
“抢劫啦!抢劫啦!”
刚取到汇款,郝宇就听到两声喊叫。原来,一位老年女鬼拿着钱正往外走,被一个中年男鬼一把给抢走了。
这时,刚才说话的那个邮差一闪身堵住了大门,一伸手逮个正着。郝宇上前一看,竟是吉成。
“快去找牛头马面,把这个强盗带去审问。”从邮局里走出来一个人,长得异常的高大。他像抓小鸡一样抓住了吉成,对邮差说。
邮差马上跑出了门外。
“饶了他吧!求求各位饶了他吧!”一个女鬼哭着喊着挤了进来,一把抱住了吉成。
郝宇一看,这不是姚兰吗?
“求求各位,可怜可怜我们吧!千万别把他交给牛头马面。”姚兰鼻涕一把泪一把地哭诉起来,“我俩是一对夫妻,都在剪刀地狱里服刑。今天是鬼节,执行官按照阎王的指令给我们放假一天,目的是让我们寻找阳间的亲人,要一些钱财。可是我们在阳间的亲人只剩下一个女儿和一个妹妹了。女儿吸毒成隐,根本就没有钱寄给我们。我们曾经绑架过妹妹的孩子,她也不会给我们烧纸。我们又想到了姐夫,姐夫虽然很善良,可我们曾骗了他十万元,他再也不相信我们了。他实在没办法了,才想出了抢劫的歪主意,就是想在节日里让我吃上一顿象样的饭菜。求求各位了,可怜可怜我们吧!”姚兰已经哭成了泪人。
几个刚刚取到汇款的鬼魂动了恻隐之心,纷纷解囊。
“谁也不许给他钱!”一对手持钢叉的牛头马出现在邮局门口,“这是一对恶夫妻,不要可怜他们!这叫善有善报,恶有恶报!”
说着,押着吉成和姚美兰回地狱去了。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第二十章 孟婆亭(一)
这是一条林荫小道,弯弯曲曲,九曲回肠。
小道两旁是成排的白桦树,前一棵树和后一棵树的距离不超过十米远。颗颗树干都笔直笔直的,泛着柔和的白色,在白色的树皮上,间或有一些扁圆的、暗黄色的小点和几条黑色的,不长的横道道,就像光滑皮肤上的一道道疤痕。
四米多高的树干上是个不很大的华盖,墨绿色的树叶片片伸展着,在微风中抖动,不时地发出“呜——呜”的低鸣声。
郝宇在小道上急匆匆地走着。
“终于踏上了还阳的路。”郝宇想着。
孟婆亭到了。
郝宇仔细打量起这个闻名阴阳两界的孟婆亭来。
孟婆亭建在一片椰林中,虽然称“亭”,实际上是一座深红色大屋顶的茶馆。茶馆占地有四五十平方米大小,茶馆的房顶上有个飞檐翘角的六角亭,好像观景台。
“‘亭’就从这儿来的吧?”郝宇想着。
茶馆的四周是高高的椰树,一个个椰子像巨大的篮球,从树上垂吊下来。一阵风吹过,垂吊的椰子相互碰撞,发出一阵阵低低的声响。丰硕的果实,诱惑着来到这里的每一个鬼魂。
孟婆亭后面有一条大河,叫“醧忘河”。水平如镜,清澈见底,一群黑脊背的鱼儿正在河底畅游着。河岸上长满了墨绿色的植物,植物的茎上只有两片叶子,叶儿上不规则地分布着金黄色的小星星。这就是熬制孟婆茶的草——星星草。泡茶的水就是这醧忘河的水。
凡是返阳的鬼魂都要经过这孟婆亭,喝这孟婆茶。据说喝了孟婆茶就会忘掉阴间的一切事儿,阴间的秘密也就传不到阳间了。正因为孟婆茶有这样的奇效,阎王才特许孟婆在这里开茶馆,而且放出命令,一切返阳者,无论官职高低,都要喝了孟婆茶再上路。千百年来,这孟婆茶的生意一直“火”得不得了。郝宇知道,“孟婆茶”也叫“孟婆汤”、“迷魂汤”,有句谚语说:“喝了孟婆汤,一切全忘光。”
临行前史婕告诉他,孟婆有多大年龄谁也说不清。只知道她也叫孟婆娘娘,原来是阳间的一位淑女,自幼熟读儒家经典,诵读佛经。令人奇怪的是,这位淑女从来不回忆过去,也不想未来,一心一意劝人不要杀生,积德行善。她十七岁那年,同村有一个长她三岁的远房叔伯哥哥,因为姐姐被姐夫打伤,非要去杀死姐夫不可。她听说后,不顾这么大的姑娘夜不归宿会有闲话,在叔伯哥哥家待了两天两夜,不吃不喝,苦口婆心,终于说服了他,使他放弃了杀人的念头。这件事一传十,十传百,很快,方圆几十里,谁家有不听话的孩子,或有解决不了的难题都来找她。她也乐得四处劝说。可从此,更没有人给她提亲了。好似人们忘记了她是待字闺中的姑娘。
孟婆娘娘终身未嫁,守身如玉,一心向佛,把全部精力都用在了劝善止恶上,自然而然养成了“戒贪欲、广行善”的佛家品格,性情豁达,老而不衰,始终像年轻姑娘一样。阎王看中了她那永不泯灭的青春活力,更看中了她的品质和信念,于是招她来到阴间做了孟婆神,在这阴阳交界处开设了这个特殊的茶馆。
孟婆娘娘经常带着身边的两个侍女,到河边来采集这种熬制孟婆茶的星星草。别看这种星星草遍布河岸,能用来制做孟婆茶的却不是很多,能制茶的星星草长有几颗星,那星星在叶子上是怎样分布的,只有她们三位知道。更奇怪的是,这种药草只接受她们三位来采集,换了人,只要你一碰它,它马上就打蔫儿,接着便很快地枯萎了。据说阳间也有这种草……
史婕告诉郝宇,孟婆茶分淡黄色和深褐色两种。淡黄色的茶是用星星草的叶熬制的,专门给转生的鬼魂喝,深褐色的茶则是用星星草的茎熬制的,专门给过阴后还阳的人喝。
孟婆亭左面设了三个大茶炉,茶炉下鬼火熊熊,十几个鬼卒不停地往炉内添放干柴。
郝宇来到孟婆亭时,亭前已排起长长的队伍。
孟婆娘娘正带着两个侍女在茶馆里忙活着。
郝宇像个游览者,仔细地观赏着这里的一切,他想把这里的一切都印在脑子里,带回阳间去。
他看到,孟婆亭前是一个用石块垒起来的大台子,石台上写着“醧忘台”三个大字。字是隶书,遒劲有力。他仔细研究起这几个隶书的运笔来。
醧忘台上摆放着八张大茶桌,每张茶桌上都摆着一把大茶壶和八个茶碗。茶壶茶碗上都印着“孟婆茶”三个草体字。
每张桌子前都有一个女鬼卒,为前来喝茶的鬼魂倒茶、递茶碗。一个男鬼卒正在往大茶壶里添水。
他发现,每张桌子前都站着两个全身黑亮的鬼卒,他们把两只手插在腰上,叉开两腿站在那里,显露着胳膊和腿上的大块大块的肌肉,就像美体运动员在表演。郝宇知道,他们叫铁臂鬼,力大无穷,是专门抓不喝孟婆汤的鬼魂的。
突然,从第三张桌子底下钻出一只大黑狗,它像一只箭,“嗖——”地一下就不见了。
只半支烟工夫,大黑狗就跑了回来,嘴里拽着一个穿花衣服的女鬼魂。两个铁臂鬼走上前去,一个鬼伸出一只手,抓住了女鬼魂的两个肩膀,像拎小鸡一样把她拎到了茶桌前。他俩一个把女鬼魂的两只胳膊背到身后,使她动弹不得。另一个走上前,用一只手捏住她的腮帮子一用力,女鬼的嘴就大大地张开了。然后另一只手拎起茶壶,对着她的嘴倒了下去。
“哗……”一股冒着热气的孟婆茶灌入女鬼口中。只听到女鬼“啊”地大叫一声,接着,就听到一阵“咕噜咕噜”的喝水声。
原来,这个女鬼魂趁人不注意,把孟婆茶倒在了地上,想偷偷混过去。没想到,桌底下的大黑狗把一切都看得清清楚楚,她刚离开,大黑狗就“噌”地一下窜了出去,撵上她把她拽了回来。
这时,郝宇才注意到,每张桌子底下都趴着一只大黑狗,这种大黑狗脑袋像鬣狗,身子像藏獒,长着三个鼻孔,是孟婆娘娘专门训练用于追赶那些不喝孟婆茶就蒙混过关的鬼魂的。有了这些大黑狗,谁也别想蒙混过去。
“这可怎么好!”郝宇心焦了。他本是想到这儿来看一看,根本就不想喝孟婆茶,看到眼前的一切,有些泄气了。
“看来,蒙混过去难度太大了!”他想着。
一转头,他看到身后的鬼魂手里拿着个瓦盆。郝宇想起奶奶曾经说过,给死者送葬时,死者的孩子要把烧纸的那个瓦盆摔碎,摔得越碎越好。这瓦盆就是死者到阴间后喝孟婆茶的工具。摔碎了,死者在还阳的时候就可以不喝孟婆茶了。
想到这里,郝宇一咧嘴笑了:“不管你带不带瓦盆儿,这孟婆茶是谁也躲不掉的!”他想着。
第二十章 孟婆亭(二)
队伍又向前走动了,刚才醧忘台上八张桌子旁的鬼魂已喝完了茶,又换了一拨。郝宇离醧忘台越来越近了。
他发现,醧忘台的右侧不远处有一条溪流,溪流流入醧忘河。在溪流上有个用竹子建造的小桥,桥旁立着一块竹扁,竹扁上用烙画工艺(24)烙了“苦竹浮桥”四个字。在桥的那一端立着一块红色木牌,木牌上写着四句歌诀:
为人容易做人难
再要为人恐更难
欲生福地无难处
口与心同却不难
他发现,喝完孟婆茶的鬼魂都要走过苦竹浮桥,站在桥的那一端,无声地读着红色木牌上的歌诀。读后,小溪对面的山就裂开一条缝,鬼魂就跳进缝隙中。那条缝就是鬼门关。
大约排了一个时辰,郝宇终于排到醧忘台前。醧忘台上的鬼魂喝完孟婆茶过桥去了。郝宇走上了醧忘台。
醧忘台上,郝宇仔细端详着孟婆娘娘。
“真酷……”郝宇想。
这时,孟婆娘娘正在全神贯注地看着走上苦竹浮桥的一个鬼魂。她是88岁时被阎王请来阴间的。那天,她的一个老妹妹求人捎话,说自打去年儿子死后,做生意的孙子总不着家,孙媳妇不是伺弄孩子,就是上邻居家打牌,老妹妹经常吃不上饭。
孟婆娘娘甩开她那两只大脚片子走了一上午,来到老妹妹家。正在邻居家打牌的孙媳妇听说孟婆娘娘来了马上回了家,一边热情的招待着,倒茶倒水,一边述说着自己的苦衷。
“发送完公爹后,我男人就走了,也不知去了哪儿。孟婆婆,都说您神通广大,你能不能找到我男人,或给我那死去的公爹说一声,让他们家休了我。这守活寡的日子谁受得了啊!”
从那以后,孟婆婆就处处留意帮她找她男人,并不是让她男人给她写什么休书,而是要劝他早回家,可一直没找到;刚过去那个鬼魂她看有点儿像。
“这个是不是她男人呢?”见过孙媳妇的男人。
这时,郝宇正一旁端详起孟婆娘娘来。孟婆娘娘个头不算太高,也就一米六五左右。瓜子脸,白净面皮。虽已近百岁,可看上去还像个年轻人(24),脸上、身上没有一块老年斑,就连皮肤也是白皙光亮的,一看就很富有弹性。特别是那像两座小山样的*,虽已不翘,但还是很丰满。还有那浑圆的臀部和颀长的大腿,都显出青春的活力。
“她年轻时,一定是个赛西施、败貂蝉的绝色大美女!”看着她那甜甜的微笑,如蚕蛾般微微扬起的俏眉,郝宇想起了萧衍的《子夜歌》:
巧笑倩两犀
美目扬双蛾
孟婆娘娘正在看着走上“苦竹浮桥”的那个鬼魂想着心事,忽觉有一股精神束直刺自己的皮肤,她一转头,发现了正呆呆看着自己的郝宇。
郝宇不自觉地哆嗦一下。不是他好色,孟婆娘娘如此端庄秀美,哪个鬼魂不多看几眼?“美貌共欣赏,玉容人人惜”嘛。再说,现在他也没时间好色,他正想着不喝孟婆汤的方法。
他想起了读过的《寄园寄所寄》,那是清人撰写,里面记载了这样一件事:
宣府都指挥胡缙的小老婆突然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