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的小农民》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幸福的小农民- 第7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匝匝的玉米秆挤搡着,秆间鼓胀的玉米穗,青青绿绿的,向人们展示着请功。

豆秆上豆叶还泛着绿,豆角一嘟噜一嘟噜,豆秆下,一些干枯的叶子密铺了地上一层。

黄豆也快熟了。这片黄豆地,牵扯起了孙刚年少时的童趣、乐趣,怀念起了那成片成片的黄豆地。

在黄豆地由墨绿变成黄绿时,蛐蛐也长大了。夏秋之交,由于蛐蛐的“叽叽叽叽”叫声连贯而且响亮,使得那片黄豆地格外喧闹。

这时,捉蛐蛐也就成了每个小孩子们的最好。

当然,逮蛐蛐前是要先编好笼巢的。

一般蛐蛐笼分两种,都是用高粱秆扎成。一种是小的,形似“鸟巢”,只是它只有拳头大,用高粱秆顶头劈成细篾编扎而成。别看它小,但却费工夫。编前要将细蔑依次按圆形扎在土里,然后有次序地绞编,最后是封口,上下要各留出一个圆口,再用较短的细蔑松松扎住,待捕获的蛐蛐出入。装盛蛐蛐的另一种笼巢较大,形似元宵节打着的灯笼,是用高粱头、圆秆绑扎而成,方形,也有出入口,可挂可提。

蛐蛐的“房舍”修好了,但在逮前还得备好一种器具。在筷子笼里拿两根筷子,将方头边角锯割成一排一个个挨着的齿状豁口。这些准备就绪,逮蛐蛐就可以出发了。

骄阳下的黄豆地一望无际,逮蛐蛐的最好是在中午。早上,『露』水重;晚上,光线不好,因此,当艳阳高照时,蛐蛐爬上豆秆上头,振翅高歌,这时玩伴们就分散开各自行动了。

循着一个方向的叫声,慢慢前移。

蛐蛐的叫声很响而且很长,尽可以向声源地稍稍弓身找豆秧空隙移动脚步。

快接近了。突然,蛐蛐的叫声停了。

此时,不能动。

若蛐蛐感到有异常,就会跳到豆秧里,由于它的肤『色』和豆秧相同,你就很难分辨出它的踪影。

稍停三、五分钟,如果蛐蛐还不再叫,就得拿出准备好的两根齿状器具,齿对齿来回轻轻滑磨,它就会发出极象蛐蛐的叫声。蛐蛐听到同伴们鸣叫,也就放松警惕,继续鸣叫起来。

于是就可以在豆秧间找到鸣着的蛐蛐。此时,装好器具,双手合成弓形,将豆秆枝头的蛐蛐扣住。

当然,有时失手,还得在豆秧里翻腾寻觅。蛐蛐的嘴呈齿状,不停地动,它最多夹你一下,无碍。

这时候将战利品装到笼巢里带回,捕蛐蛐的过程就算完成了。

蛐蛐带回家,另一种喜悦也就美滋滋来了。

将蛐蛐装在拳头大的“鸟巢”里,再塞上一二片树叶,封好口,装在衣服口袋里。

这样,蛐蛐就会在你与人闲玩时,发出“叽叽叽叽”的叫声,美羡他人。当然,你也可以将蛐蛐装在灯笼似的格笼里,大大咧咧地在同伴面前走来走去,炫耀你的成就。

有时为了也让家人及同伴分享的快乐,也可以直接将蛐蛐扔到瓜蒌等秧架上或树枝搭起的凉棚上,这样,大家就可以在乘凉的晚上,在甜甜的睡梦中,在并不富足的日子里,听到雅致美妙的蛐蛐声了。

儿时的童趣,现在想起来真的很好对付。

孙刚家乡种植的黄豆很多,黄豆可以做豆腐,豆腐是家乡人家过年的必备食品。春节前,每家都要做一至两板豆腐,把豆腐切成一斤左右重的方块,放在水缸里,用井水浸泡着,如同江南用水浸泡年糕,吃的时候从水里捞出来,一两个月不会坏。

黄豆可以拿到集上换食油,换人民币,因此,家乡的人们非常喜爱那些金灿灿的颗粒。

小时候,在路边地头,捡一些柴火,点起一堆篝火,把未成熟的黄豆连秧子一起放在火上烤,他们把这过程叫“烧『毛』豆”。

『毛』豆即没有晒干的黄豆,准确地说,是黄豆还没有成熟,包在豆荚里的豆粒。

这也是孙刚小时候梦里经常出现的好吃的,想起来直流口水。

一般烧『毛』豆总有四五个小孩,烧完后大家会公平地分成四五份,其余的埋在土里的和灰里的就大家一起去捡,谁捡得多就归谁。『毛』豆虽然好吃但吃完后形象很差,因为满脸满嘴都是黑『色』的灰。

有时候丢几根玉米棒子进去,还没烤熟,就迫不及待的扒拉出来,也顾不上烫手,扒开叶子就啃,往往里面还是生的,不过吃起来也是甜丝丝的。

每次伙伴们烧好、吃好、捡完了『毛』豆,就会每个人的脸上、手上都是黑乎乎的灰烬,这时候大家都会互相看看,然后再相视一笑,神情中透过一种兴奋和满足。

他们要离开烧『毛』豆的火堆了,担心火堆里面还有零星火种,怕这些零星火种导致庄稼起火,造成损失,就脱下裤子,往火堆上撒『尿』,用『尿』把火堆浇灭,才拍拍沾在衣服上的灰烬,放心而去。

想着想着,孙刚就怀念当时的情形,漫山遍野的疯跑,跑累了就找吃。

于是,就在自家地头上,捡一些枯枝烂叶,点着后,就在地里拔几颗黄豆秧子,把整株的黄豆秧放进火堆,一会儿,豆秧也被烧着了,一会功夫,就响起噼噼叭叭的声音。

烧到一定的程度,豆粒就会从豆荚里掉在火堆里,掉在火堆里的豆粒是熟的。

看火候差不多了,孙刚用脚把火踩灭,然后脱下衬衣,拿在手上当扇子,忽忽地扇去覆盖在豆粒上的灰烬,豆粒『露』出来了,就开始一粒一粒的捡起来,一边吃一边往衣服口袋里面装。

刚捡起来的豆粒软软的,吃到嘴里有筋骨,豆粒放久了会干,吃在嘴里会发出咯嘣咯嘣的响声。

孙刚把衬衣的袖口绑好做成袋子,去地里摘了不少『毛』豆荚,准备回家用盐水煮。

这是南方人的吃法,南方也吃『毛』豆,他们从还长在地里的黄豆秧上,直接摘下那些颗粒饱满的青豆荚,放入锅里用水煮了,再放少评盐,盛出来放到盘子里,既好看,营养又好,是招待客人的一种好菜。

忙活完,就看到玉米地的玉米棒子,看到这玩意儿自然眼馋起来,这个时候的玉米棒子最好吃了,不管是煮着吃还是烧着吃都倍儿香脆,越嚼越有滋味。

现在玉米棒子还没有成熟,根本经不起放,要现摘现吃,所以孙刚没打算摘多。三下五去二就掰了十几根下来。每一个都比孙刚的胳膊粗,这地里也被孙刚洒了空间水的,玉米大豆的长势都不。

看到玉米苗,孙刚又想起了一个好吃的,那就是玉米杆子。

小时候,就拿它当零食吃,孙刚这里没有种甘蔗,那时候都是拿这个叫“甜杆”。

一听说爸妈要到地里去掰玉米,孙刚和哥哥也会尾随而去。地里的玉米掰完以后,孙爸就会用镰刀锁掉秸秆,偶尔怕两个干渴,就会很熟练的削掉一棵玉米秸的两头,接着嘴一努,去,吃甜杆去。

孙刚和哥哥也毫不客气,先用门牙把外皮一点点撕去,而这时候不争气的口水就会肆无忌惮的顺着口角奔流下来,而且他们也是再也无心挪窝,索『性』就窝一屁股做到地边上,吧唧吧唧的嚼起来,那个美啊,真是不得了。

孙妈也会大声呵斥,把铁锨拿,让他们坐上去,地气钻进去会做病的,孙刚和哥哥也会垂着眼皮,自顾自的吃完一大气儿之后再去理论。

爸妈偶尔也会瞄上他们一眼,嘴角的满意轻易是不会被任何人察觉的。

盛夏的玉米杆由于雨水旺盛而汁水充盈,吃起来青气味道很浓,甜味比较足。

而过十一的玉米杆,由于那当晚雨水稀少,叶片干枯,玉米秸也就失去了储存甘甜的勇气了,吃了如嚼棉花套,糠瓤子,没有嚼头。

可是如果你太贪嘴也会惹麻烦,吃多了会上火烂嘴角儿,也经常发觉的嘴角很疼了。

长大以后孙刚才,这本来是由于甜食容易使人上火而引起的。

153。庄稼地里的美食

153。庄稼地里的美食

154。毛豆和玉米

154。『毛』豆和玉米

孙刚用衬衫兜着玉米棒子和『毛』豆,就这么光着膀子回家了。(。。||_%%)

“你这孩子,都还没熟,你摘它弄啥呢吗”孙妈看到抱的,就他“馋愁”来了。

小时候,家里条件不大好。但孙妈总能变着花样给家人解馋,红薯、玉米、『毛』豆、花生在那个时候的生活中既是粮食,又是零食。

比如红薯,煮着吃,烤着吃,晒成干吃。

比如玉米,除了平常的蒸煮,还能炸成爆米花。

比如『毛』豆摘回家,孙妈会素炒,偶尔也炒肉,但孙刚最喜欢的还是带荚的水煮『毛』豆,洗净,盛在锅里,放些盐,然后煮几分钟,取出装盘,十分简易。

那时每年到了这个时节,隔三差五家里就飘着豆香。孙刚和哥哥每天中午放学回家,便循着香味钻进厨房,一盘热气腾腾的『毛』豆静静地搁在饭桌上。

俩手上抓一把,嘴里咬一个,豆便从荚里崩到了嘴里,一个一个次第溜到了肚里。豆荚天女散花般撒了一地,也不管不顾。

等到吃完午饭上学时,又抓一把『毛』豆塞进兜里。有说有笑,剥着『毛』豆上学去。途中遇上村里的伙伴们分几个,人越走越多,一路欢声笑语。等到了学校,衣兜早已空了。

长大后,孙刚吃过大学附近小吃店的水煮『毛』豆,也品尝过城市路边夜宵摊的水煮『毛』豆,加了糖、大蒜、姜、五香、八角、桂皮、辣椒等佐料,吃在嘴里,香甜咸辣聚集在一起,舌头被众调料味包围,味蕾混淆了,不知何是豆味,何是咸味?

愈加觉得妈妈做的盐水煮『毛』豆是世上最好吃的水煮『毛』豆。

想着这些趣事,孙刚嘿嘿一笑,就去厨房张罗着煮『毛』豆和玉米棒子。

先将『毛』豆洗净,用盐搓『毛』豆,『毛』豆上的细『毛』就会搓掉,这样更容易入味。盐搓之后倒入水浸泡一会儿,用剪刀剪去『毛』豆两边的角角。

起锅烧水,水中放入盐,这个要看个人喜好,有些喜好吃五香的,就放花椒,八角,桂皮,小茴香,辣椒等调料。孙刚就喜好吃盐水『毛』豆,这样接近原汁原味。

水开后,将『毛』豆倒入沸水中,滴几滴菜油,不要盖锅盖。待水再次变沸后,煮几分钟。捞出来,直接放入凉水中放凉,这样煮出来的『毛』豆『色』泽很翠绿。

『毛』豆如果不敞开锅盖的话颜『色』会很难看的,就会失去鲜嫩的绿『色』。

这样煮出来的『毛』豆既好看又好吃。

渐渐的,就有一股奇妙而诱人的香气弥漫在了整个的厨房,陈芳简直是垂涎欲滴了。

煮好的『毛』豆,卧在白底青花的盘里,一股豆香弥散开来,让人垂涎三尺。

孙刚迫不及待的捻起一个『毛』豆,丢进嘴里,咸咸的,脆脆的。

如果吃不惯脆脆的『毛』豆,又不在乎翠绿与否的,可以在沸腾3分钟后,盖上盖子,用水的温度闷熟就可以了。

『毛』豆在低脂肪的同时也含有丰富的钙质。并且由于它也有降低胆固醇的作用,对那些为高胆固醇而烦恼的美国人是一个很大的喜讯。还有由于『毛』豆有丰富的蛋白质,有些素食者或减肥者都用『毛』豆来代替肉类。

『毛』豆是蔬菜中唯一所含的蛋白质,脂肪及碳水化合物和鱼及火腿所含的含量差不多。同时除了微量元素含量非常丰富之外,而且维生素的含量比鱼还要多。

所以『毛』豆也被列入动物『性』食品的范围。它的丰富的钙质和植物纤维也可以被说成是浓缩蔬菜,而由于维生素c的含量和柑橘一样丰富,所以也可以被称为新鲜水果。

『毛』豆煮完之后,孙刚开始煮玉米。

先把玉米棒子的外皮扒掉,煮玉米要留下内皮两三层和须子,煮好的玉米味道特别清香。

孙刚家的玉米棒子是甜玉米,不是粘玉米,粘玉米就是上面黑一块黄一块那种,吃起来有种糯糯的口感。

锅里只加水,不加任何调料,直接开煮。

那煮熟的玉米棒子上的颗粒黄黄的、光泽就跟黄水晶似的。

自家的玉米吃着放心,没有添加任何不利于健康的。

大街上经常会看到有人支起炉子卖水煮玉米,距离很远就能闻到玉米的香气,对过往行人颇具吸引力。

街头上卖的水煮玉米很多在制作过程中都添加了玉米香精,这样可以使玉米的香味更浓,口感更好,而且放一整天都不会变馊。

等玉米放凉了,孙刚就端着玉米和『毛』豆递给了爸妈,然后他也拿出了一个玉米棒子,一家三口人就相视一笑啃了起来,那个鲜嫩的味道简直是没有办法形容了。

吃了两根玉米棒子,他们就吃起了『毛』豆,那煮『毛』豆没添加五香料,所以有一股子豆腥味,但是吃起来就更有着一种说不出的感觉。

吃的直到爸妈直叫“撑的慌”,还停不了嘴,主要是太鲜了,这个两样没事只有在这个季节吃最鲜。

还有一种玉米做的吃食很不,就是玉米面饼子,农村叫它烀饼子。那必须是玉米完全成熟,把颗粒掰下来,晒的干干的,然后粉成细细的玉米面。

可能很多人窝头,它们虽然用料是一样的,但窝头是蒸熟的,饼子是烙熟的,制作方法的不同决定了口感的不同。孙刚觉得,烀饼子要比窝头好吃许多倍。

做烀饼子离不开农村的大铁锅。新鲜的玉米面搀上少量黄豆面和白面,加水和小苏打适量,和匀,待用。

锅底加两瓢水,水烧开,锅也热了。其实常常是锅里炖着肉菜,就在炖菜上面四周烀饼子。

将和好的玉米面抓在手里,团成团,再拍成椭圆的厚厚的饼状,手掌大小,然后对准锅壁,用力将面团拍上去。这个过程,就叫做“烀”了。

由于锅是热的,面团粘上去不会掉的。顺着锅壁依次烀下来,盖上锅盖,烧火。

等到肉菜差不多了,饼子也就熟透了。

用铲子铲下来,黄澄澄的,上面带着手指印儿,贴锅的一面呢,结着一层褐『色』的脆脆的嘎巴。

这个时候就开吃吧,又煊又香。就着锅里的肉菜,或者就咸菜,都很好吃。

孙刚现在就想吃,不过现在没有玉米面,只好等自家的玉米完全成熟收才行。

154。『毛』豆和玉米

154。『毛』豆和玉米

155。老鳖蛋(求各种支持)

155。老鳖蛋(求各种支持)

晚饭熬的稀饭和馒头,当然还有玉米棒子,腌的水灵灵的小咸菜,孙爸孙妈说也不吃煮的玉米棒子了,重新吃上粥和菜,他们觉得特别香。

孙刚在一边抱着玉米棒子接着啃呢,一连吃了四顿玉米棒子,才算把孙刚掰的十几根吃完。如果孙爸孙妈也给力点儿,两顿就解决了。

不过孙刚却不会吃腻,嫩玉米也就能吃这么十几天,等这一一过,就变老了,没法煮着吃了。

主要是地里没施肥打『药』,还喷洒了空间水,种出来的玉米不但结的大,而且口感很好,吃起来有种糯糯的感觉,带着一股子清香。

吃完夜饭,在家呆了一会儿,孙刚回果园休息。

夜空晴好,没有月亮,也少见星光,村子里灯火点点,很享受这样的夜晚和晚风,于是,孙刚放慢了回果园的脚步,让沐浴在这习习的晚风里。

夏秋之交的气候清爽宜人,没有春天的吹面微寒,没有炎夏的暑湿燥热。一阵清风徐徐吹来,让酒饱饭足的孙刚感到了通体的快意。

这风是轻柔的,让人感到自然,清纯,爽心,惬意。

沿着堰塘边的小路踱步,孙刚又不想这么早休息,就在堰塘边静静站立,支起两耳倾听夜蛙的唱和,还有村子里传来汪汪的犬吠。

一阵微风掠过树林,树叶沙沙响动,继而又拂过面颊发际,浴遍全身,一阵舒适与惬意便洋溢在每一个贲张的『毛』孔里。

在这醉人的夜『色』里,孙刚敞开心扉,让微风吹去夏天最后一丝浮躁。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