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东尼奥·萨马兰奇》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安东尼奥·萨马兰奇- 第1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洛桑市政府对国际奥委会鼎力相助,顾拜旦铭记在心。1926年他在日记中写到:
  “海尔维第(瑞士的历史地名)联邦是人类有史以来最完美的政治产物。她使几个不同的种族、两种宗教和无数的利益群体能够共处一体,形成一个即灵活又坚强的整体……。瑞士应当成为各文明民族的实验园围。”
  随着世界体育运动的不断发展和会员国的增加,原有设施已经变得拥挤不堪。洛桑市再次伸出了援助之手。1968年3月1日,洛桑市政府同意将国际奥委会总部迁到维迪堡。但是未过两年,国际奥委会再度遇到了办公室严重缺乏的问题,只好在维迪堡旁边修建了几处辅助建筑,以解燃眉之急。
  萨马兰奇上任伊始,面临的几个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就是国际奥委会总部本身的办公条件问题。国际奥委会需要有一个集中、舒适的办公地点。萨马兰奇认为到了彻底解决问题的时候了,必须扩大国际奥委会占地面积。
  在维迪堡有个体育场区和一个很大的布尔歇公园。不过布尔歇公园是洛桑人活动的公共场所。如果要在这里扩大占地面积,必然会遇到些问题和阻力。
  洛桑市民对这个问题也形成了两派意见。一派坚决反对国际奥委会的任何扩建企图,另一派则担心如果这样,国际奥委会只得将总部迁到其它地方去了。当时巴黎、苏黎世、巴塞罗那、马德里都愿意为国际奥委会迁到自己的城市而提供便利条件。如果国际奥委会迁址,国际奥委会同洛桑60多年的友好关系也就结束了。洛桑人也希望国际奥委会能够留在他们的城市里,这也是每个洛桑人的骄傲。
  萨马兰奇也愿意留在洛桑。瑞土地处欧洲中心,具有永久中立国的地位。洛桑幽静的环境、现代化的交通通讯条件,特别是洛桑人支持国际奥委会的光荣传统,使得他不愿离开这个城市。他已经把洛桑当成了自己的第二故乡,把自己看成是洛桑人。
  萨马兰奇认为,要解决扩建问题,首先应先解决国际奥委会的法律地位问题。国际奥委会应当名正言顺、理直气壮地在地理上占有世界一席之地。还在基拉宁担任主席的时候,萨马兰奇就建议为国际奥委会取得法人地位,这样国际奥委会就会像一个国家一样能够得到世界各国的承认,也可以同世界各国自由交往。
  本来萨马兰奇想向联合国提出这个请求,希望得到联合国的承认。不过如果这样,国际奥委会就得在联合国派驻代表,无形中又成了联合国的一员。可是国际奥委会本身有160多个会员国,比联合国的会员国还多,怎能屈就于联合国呢?他计划将所有已经建立了奥委会的国家组织起来,建立一个奥林匹克大家庭,建立一个体育联合国。这个联合国不同于纽约那个政治联合国,是个民间组织,但又同纽约的联合国有共同之处,即她同各会员国彼此相互承认,但并无隶属关系,大家地位平等,共商大事。看来解决这个问题的最好办法就是争取得到国际奥委会总部所在国瑞士的承认。1981年,即担任主席的第2年,萨马兰奇充分施展了他的外交才能,通过谈判磋商,使瑞士政府宣布正式承认国际奥委会为非赢利性质的非政府国际组织,具有法人地位,不受瑞士法律制约。瑞士政府对国际奥委会免征各种税收,国际奥委会有权使用自己的会徽,可以自由雇用外国雇员。这等于承认,国际奥委会就是瑞士领土上的国中国,维迪堡成了国际奥委会在洛桑的领地。
  取得法人地位后,萨马兰奇在洛桑大张旗鼓动地展开了宣传攻势。从1982年起,国际奥委会每年都要在洛桑举行奥林匹克周活动。在此期间要举办与奥林匹克运动有关的报告会、展览会、电影放映;此外还要举行各种体育比赛,如洛桑20公里自行车赛、田径比赛和横渡莱芒湖的游泳比赛。国际奥委会还在这周向洛桑市的学校捐赠体育器材及设施。
  1982年2月25日,国际奥委会向洛桑市政府赠送奥林匹克会旗,同时成立了洛桑与国际奥委会协调委员会。双方签署了一项声明,表示要为实现奥林匹克理想而奋斗。同时命名洛桑市为“奥林匹克城”,并且规定每年的6月23日为奥林匹克日。
  1982年6月23日,萨马兰奇为临时奥林匹克博物馆剪彩。博物馆建立在国际奥委会向洛桑市政府购置毗邻维迪堡的乌希街区,展品有实物、照片、文件、宣传画和历史纪录片,并收藏有各国家、组织和个人赠送的纪念品。由于展地面积小,展品无数,只能定期将展品轮流展出。
  萨马兰奇的宣传攻势取得了很大成效,洛桑市民对奥林匹克运动和国际奥委会表现出了极大热情。不过涉及到布尔歇公园的具体情况时,扩建问题还是没有进展。可是国际奥委会总部及其附属设施的占地面积又必须扩大。于是萨马兰奇只好利用国际奥委会在1983年洛桑博览会的展台直接公开地向洛桑市民表述国际奥委会的要求。
  这一天,奥委会总部事先通知各地记者到博览会现场采访“重要新闻”。等记者到得差不多后,萨马兰奇面向前来参观的洛桑市民发表了一个简短的即席讲话:
  “如果国际奥委会主席不利用这个可以直接同洛桑市民对话的机会讨论扩建国际奥委会现有会址的问题,那就显得荒唐了。这个问题已经引起了洛桑舆论界的注意。我不想回避这个问题。我要利用这个场合说三点:第一,国际奥委会绝不会离开洛桑,在这个问题上没有讨价还价的余地;第二,我们绝不会做任何违背洛桑市民意志的事情;第三,我们一定会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所有在场的人为萨马兰奇简短明了的讲话热烈鼓掌。
  萨马兰奇的这次讲话经过记者们的广泛宣传,在洛桑引起了很大的反响。洛桑市政府认识到应该仔细研究国际奥委会的要求,几经讨论,最后洛桑市政府同国际奥委会商定:国际奥委会将其原先在乌希购置的地皮退还给洛桑市政府,然后再用洛桑市政府反还的地皮费在乌希街区购置另一块11000平方米的地皮,用以建立奥林匹克博物馆、图书馆和研究中心。洛桑市政府准许国际奥委会在维迪堡旁新建一个总部。维迪堡产权归洛桑市政府所有,国际奥委会新址总部产权归国际奥委会所有,这两处地产的使用期限均为99年。
  为了表示对洛桑市政府的感谢,萨马兰奇每次都邀请洛桑市政府官员参加夏季和冬季奥运会。
  国际奥委会新总部于1986年10月建成剪彩。而奥林匹克博物馆也于1993年6月23日正式开放。
  新建成的总部由墨西哥建筑设计家佩德罗·拉米雷斯·巴斯克斯和瑞士建筑设计家皮埃尔。卡昂共同设计完成。总部内设有电传、传真以及一个计算机工作站。工作站在各个国际单项体育联合会和其他国际组织设有终端。新大楼共有三层,地下一层按照瑞士联邦法律规定建有超级防原子弹掩体,虽然瑞士是永久中立国。此外还有一个健身房,各种现代体育健身器械使人们足不出户便可以领略室外运动的情趣。
  萨马兰奇带头参加体育锻炼。他认为,作为世界最重要的体育组织领导人,身体力行地参加体育锻炼就是对体育运动的最好宣传。同时,锻炼对于维持个人健康也是必不可少的手段。
  在现代社会中,一个国家的发展水平可以从许多方面体现出来,而体育运动的发展水平以及体育活动的普及程度也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人们只有在解决了生存权之后,也就是解决了温饱问题之后,才有可能从体育活动中寻找新的生活情趣,通过体育锻炼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
  在经济发达的国家里,很多上层人物以及经济条件好的具有高等文化素质的人士家里都建有健身房。自然,在国际奥委会总部大楼里,健身房就成了一个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新总部大楼二楼的主要房间是会客室,墙上瑞士著名画家汉斯·赫尔尼的巨幅画卷令人振奋,又引人沉思。画面上明显的几何图形组合、鲜明的色彩对比,仿佛要勾画出一部简明奥运史。画上有昂首嘶鸣的烈马,有伏地欲扑的雄狮;有传说中的女神,有现代的竞技者;有欲上九天揽月的选手,有水中奋勇前行的健儿。运动员无论男女,皆赤身裸体,阳刚的体魄,绰约的风姿,交织在一起,又把你的视线移到了画面中间靠左的一点,那里是一只眼睛,正注视着你,来访者,是期待?是启示?还是任人领会去吧。
  萨马兰奇的办公室并没有搬进新总部大楼,仍然设在维迪堡旧楼二层右侧尽头的房间里。房间不算大,一个淡米黄色办公桌并不像一些巨头政客或大财阀的办公桌那般威风凛凛。桌子上有两个文件筐,两部电话,一个可以直接同秘书通话的对讲机,一个房门按钮。如果主人不按动门钮,客人就打不开房门。座椅背后面的墙上是一幅萨马兰奇的坐势画像,背景是原野上一面随风摆动的五环旗。办公桌旁有几个文件柜。桌子上、墙上,有很多纪念品,其中有些是总统们赠送的纪念礼品,每飞行百万公里的纪念章、各种勋章和图片等。
  从窗户里可以望到绿树成荫的布尔歇公园和波光粼粼的莱芒湖。办公室里另有一个门通向秘书办公室。此外办公室旁边还有一个小房间,摆设着沙发椅,供萨马兰奇疲劳时小憩。
  总部大楼内外,陈列着许多国家赠送的礼品。在总部后院里,有中国奥委会赠送的雕塑《走向世界》,雕像生动地塑造了中国女竞走运动员的英姿。萨马兰奇称这尊雕像为“体育和艺术”相结合的范例。
  如果你去过国际奥委会,不知你发现没有,从日内瓦克万特兰机场到国际奥委会总部的途中,每个路口都有路标,而这些路标是萨马兰奇亲自指定设置的。
  有一次某人到国际奥委会办事,结果从机场出来后就迷了路。好不容易找到了洛桑路,又费了不少口舌打听才找到了国际奥委会。萨马兰奇听说此事后,第二天便给洛桑市长打电话,请求派一辆警车来。萨马兰奇同警察一起乘这辆警车来到日内瓦,然后再从克万特兰机场驶回维迪堡。途中萨马兰奇把每个需要设置路标的路口都在地图上做了标记,并且实地确定了每个路口设置路标的具体位置。从此,顺这条路来访的旅游者就可以沿着画有五环标志和国际奥委会字样的路标,一路抵达维迪堡总部。再不会有人迷路了。
  每天上午9点,萨马兰奇来到办公室,他先阅读秘书为他准备好的有关世界各方面情况的简报,然后就开始一天的工作。他通常在上午10:30工作会议召开前有规律地安排会见来自世界各国的政府要员,每天与他会见的政府官员不少于8个,所以每次会见的时间都很短,绝不会超过15分钟。如果中午没有宴请应酬,就在总部的快餐厅吃饭。国际奥委会成员在此用餐每顿只需五个瑞士法郎。午饭后,萨马兰奇继续工作。晚饭在饭店的房间里吃。然后看会儿电视,读点书,便休息了。
  萨马兰奇每天大约工作13个小时。虽然很繁忙,但他的精神却总是那么饱满。因为他从工作中得到了享受,得到了快乐,体味到了生命的意义。
  正如他的私人秘书安妮·英乔丝伯所说的那样,“我从来没有见他发火,甚至连突然变脸都没有。有时太累了,稍有点不愉快,但很快就会过去。他是非常直率的人,很容易合作。他几乎不拒绝任何一个邀请或提问。他说过,“我的时间是他们的,只要是为了体育,我愿意每天这样忙碌下去。”
  萨马兰奇不仅“忙”在洛桑,人们在世界的各个角落都可以见到他那匆匆而过的身影。他就任主席时,国际奥委会拥有140个成员国,为真正了解每个成员国体育运动的发展状况,他定下了在任内遍访所有成员国的计划。最初两年,他会见了美国总统里根、教皇保罗二世、联合国秘书长佩雷斯·德奎利亚尔等重要人物。出席了所有国际重大体育赛事活动,如世界杯、洲际运动会、世界锦标赛等。随后他不停地出访世界各国家和地区,特别是加勒比、非洲、中东这样一些在国际体育上较易被忽视的地区。
  有人曾经给他作过统计,当选国际奥委会主席最初几年时间里,由于工作过于繁忙,萨马兰奇常常一天仅睡5个小时,他曾在6天中访问了5个拉美国家,参加了20次会议,发表20次演讲,听取100多人的发言,总行程达24135公里。
  担任国际奥委会主席16年以来,萨马兰奇的足迹遍及5大洲190多个国家和地区,为争取历届奥运会的成功举办、协调地区性及国家性体育组织的关系、推动落后地区体育运动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赢得了全球性的广泛尊敬和爱戴。他曾先后被加拿大、匈牙利、西班牙、日本等国的大学授予名誉博士学位。1982年,他荣获美国体育学院奖。1985年,北京亚运会期间,萨马兰奇获“北京大学名誉教授”称号。
  萨马兰奇是继顾拜旦之后唯一常驻总部的国际奥委会主席。不过,他的住处并不在总部大楼里。如果那样,就需要有一批服务人员,会增加国际奥委会的开支。他住在洛桑皇宫饭店的310房间。这样只需要一名司机和一个服务员就够了。
  洛桑皇宫饭店310房间是个三居套间,房间里有餐室、电传、传真、大电视、录相机,应有尽有。墙上同样挂满了各种纪念品,有洛桑市政府颁发的荣誉市民金质证章、各种勋章,著名政治家和体育人士的亲笔信,世界各国印有他头像的杂志封面等。中间的房间里摆着一台放像机,还有许多从巴塞罗那送来的足球、拳击、网球比赛或圆桌会议、新闻、电影的录像带。右边是萨马兰奇的房间。左边的房间平时用以会客或吃晚饭。
  萨马兰奇已经在这个饭店住了10年。双方已经达成了默契。如果萨马兰奇出差在外,饭店依然保留他的房间,不过不收房租。尽管萨马兰奇每年有半年时间在外,饭店少收入了半年的房租,但萨马兰奇也为饭店带来了充足的客源和可观的收益。许多人听说萨马兰奇在此有房间,也纷纷前来投宿。有不少人也因此产生了一种自己就是国际奥委会主席的感觉,尽管真正的国际奥委会主席只有一个。
  到国际奥委会办事的人必经此地,也就在此留宿,其中不乏达官贵人。萨马兰奇也常在此饭店举行宴会或招待会。后来皇宫饭店干脆在门口挂起了五环旗,不知情的人还以为国际奥委会总部又搬到了这里。
  萨马兰奇在刚刚上任的短短几年时间里,就缔造了一个几乎可以与纽约联合国媲美的“体育联合国”。在这个“联合国”的中枢,萨马兰奇和他的同仁们运筹帷幄,共同规划着世界体育发展的崭新格局。
  第9章 改革
  ·职业与业余
  ·节流与开源
  ·电视转播权
  ·与阿维兰热的冲突
  ·《奥林匹克计划》
  1980年曾同萨马兰奇一起竞选国际奥委会主席的新西兰人塞西尔·兰斯洛特·克罗斯去世前曾说过这样一句话:
  “萨马兰奇继承的是一个19世纪的国际奥委会,而他留下的将是一个21世纪的国际奥委会。”
  的确,萨马兰奇继任国际奥委会主席时,奥运会正处于低潮时期,有些做法和规定已经不适合当时形势的发展。正是他面对现实,锐意改革,一举解决了多年悬而未决的问题,从而使奥林匹克运动发生了喜人的变化。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