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学记》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初学记- 第7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不法 无体】《晏子春秋》曰:晏子使鲁,退见仲尼曰:“夫礼,堂上不趋,授立不跪,夫子反此,礼乎?”晏子曰:“君行一,臣行二,君之所来速,吾是以趋以反位也。君授卑,故跪以下之。”晏子出,仲尼送之,反命门人曰:“不法之礼,唯晏子能为之。”《礼记》曰:无声之乐,无体之礼,无服之丧,此之谓三无。

  【粉泽 橘柚】太公《六韬》:对文王曰:“礼者,天理之粉泽。”《庄子》曰:三王五帝之礼义法度,共犹楂梨橘柚,虽其味相反,而皆可于口也。

  【酌秦法 言夏礼】《后汉书·曹褒论》曰:汉初,朝制无文。叔孙通颇采礼经,参酌秦法,虽适物观时,有救崩弊,然先王之宏典,盖多缺矣。《论语》曰: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已上《礼》。

  【考符 稽象】《春秋握成图》曰:孔子作《春秋》,陈天人之际,记异考符。《春秋演孔图》曰:作法五经,运之天地,稽之图象,质于三王,施之四海。

  【周法 孔经】杜预《春秋序》曰:其发凡以言例,皆经国之常制,周公之垂法。《春秋演孔图》曰:公羊全孔经。宋均注曰:公羊,公羊高也。经指谓《春秋》。

  【四传 两家】《汉书》曰:春秋所贬损当时有威权者,是以隐其书而不宣。及末世口说行,故有公羊、穀梁、邹、郏之传。四家之中,公羊、穀梁立于学官。刘歆《七略》曰:《春秋》两家文,或具四时,或不于古文无事,不必具四时。

  【隐书 晦义】《汉书》曰:《春秋》所贬损当世有威权者,其事实皆形于传,是以隐其书而不宣,所以免时难也。颜延之《庭诰》曰:褒贬之书,取其正言晦义,辅制衰王,《春秋》为上。

  【备三圣 掌四方】《春秋说题辞》曰:经文备三圣之度。《周礼》曰:掌四方之志。郑玄注曰:志,记也,谓若鲁之春秋,晋之乘,楚之梼杌。已上春秋。

  §诗
  【唐太宗文武圣皇帝《尚书诗》】崇文时驻步,东观还停辇;辍膳玩三坟,留灯披五典。寒心睹肉林,飞魄看沉湎;纵情昏主多。克已明君鲜。灭身资累恶,成名犹积善;既承百王末,战兢随岁转。

  【晋傅咸《孝经诗》】立身行道,始于事亲;上下无怨,不恶于人。孝无终始,不离其身;三者备矣,以临于民。以孝事君,不离令名;进思尽忠,义则不争。匡救其恶,灾害不生;孝悌之至,通于神明。

  【又《论语诗》】守死善道,磨而不磷;直哉史鱼,可谓大臣。见危授命,能致其身。克已复礼,学优则仕;富贵在天,为仁由已。以道事君,死而后已。

  【又《毛诗诗》】无将大车,维尘冥冥;济济多士,文王以宁。明允君子,大猷是经;聿修厥德,令终有俶。勉尔遁思,我言惟服;盗言孔甘,其何能淑。谗人罔极,有靦面目。

  【又《周易诗》】卑以自牧,谦尊而光;进德修业,既有典常。晖光日新,照于四方;小人勿用,君子道长。

  【又《周官诗》】惟王建国,设官分职;进贤兴功,取诸易直。除其不蠲,无敢反侧;以德诏爵,允臻其极。辩其可任,以告于正;掌其戒禁,治其政令。各修乃职,以听王命。

  【又《左传诗》】事君之礼,敢不尽情;敬奉德义,树之风声。昭德塞违,不殒其名;死而利国,以为已荣。兹心不爽,忠而能力;不为利诏,古之遗直。威黜不端,勿使能植。

  【李百药《礼记诗》】玉帛资王会,郊丘叶圣情;重广开环堵,至道轶金籝。盘薄依厚地,遥裔腾太清;方悦升中礼,足以慰余生。

  §启
  【齐谢朓《谢随王赐〈左传〉启》】昭晢杀青,近发中汗,恩劝挟册,兹勖不帷。朓未睹山笥,早懵河籍,业谢专门,说非章句。庶得既困而学,括羽莹其蒙心。家藏赐书。籝金遗其贻厥;披览神胜,吟讽知厚。

  【刘孝绰《谢为东宫奉经启》】皇太子四术夙知,三善非学,犹复帝求儒雅,应物稽疑,业光夏校,德茂周庠。诸侯宋鲁,于焉观则,参陪盛礼,莫匪国华。臣虽职典经图,而同官不一,推择而举,尚多髦俊,龙光曲被,独在选中。他日朝闻,犹甘夕死;况兹恩重,弥见生轻。

  ○史传第二

  §叙事
  按《世本》注曰:黄帝之世,始立史官。苍颉,沮诵居其职。至于夏商,乃分置左右,(言则左史书之,动则右史书之。)故曰左史记言,右史记事,言经《尚书》,事经《春秋》者也。《周官》有太史、小史、内史、外史、御史,凡五官。太史掌建邦之六典,八法,八则,以逆邦国之治;小史掌邦国之志,奠系世,辨昭穆,若有事则诏王之忌讳;内史掌王八柄之法,书王命而贰之;外史掌书外令,掌四方之志,掌三皇五帝之书,掌达书名于四方;御史掌邦国都鄙万民之治令,以赞冢宰,掌赞书。《曲礼》曰:史载笔,士载言。夏有太史终,殷有太史挚,周有太史佚、太史儋、太史叔服、史籀、史苏、史赵。孔子曰:周任,古之良史也。老子为周守藏室史,又为柱下史,则其职也。《春秋传》曰:晋赵穿弑灵公,太史董狐书曰:“赵盾弑其君”。盾曰:“不然。”对曰:“子为正卿,亡不越境,反不讨贼,非子而谁?”齐崔杼弑庄公,太史书曰“崔杼弑其君,”崔子杀之。其弟嗣书,又杀之。其弟又书,乃舍之。南史闻太史尽死,执简以往,闻既书矣,乃还。楚王与右尹子革语,左史倚相趋而过。王曰:“良史也!能读三坟、五典、八索、九丘。”《史记》曰:秦赵渑池之会,其君相为鼓瑟扣缶,皆命御史书之。是则周之列国,亦各有史官,书事记言,以裁讨典。不虚美,不隐恶;善以劝世,恶以示后,所以暴露成败,昭彰是非者也。遭秦灭学,官失其守。至汉武帝,始置太史令。天下计书,先上太史,副上丞相。故司马谈父子世居此职,得撰《史记》。故《史记·太史公自序传》云:述陶唐以来至麟止,自黄帝始,原始察终,考之行事,著十二本纪,三十世家,十表,八书,七十列传,凡一百三十篇,成一家言,是也。《后汉书》云:班彪续司马迁后传数十篇,未成而卒;明帝命其子固续之。固以史迁所记,乃以汉氏继百王之末,非其义也。大汉当可独立一史,故上自高祖,下终王莽,为纪表传九十九篇,逮上之。十志未毕,扶风马续及其妹曹大家所成,今《汉书》是也。其后又有《东观汉记》。《后汉书》云:诏刘珍、陶、伏无忌等述于东观,谓之《东观汉记》。列传载记凡百二十篇是也。世以《史记》、班固《汉书》及《东观汉记》为三史矣。后三国分方,魏吴各有史官,蜀无其职。晋初,陈寿采集其事,谓之《三国志》,凡六十五篇。自兹厥后,世有史书,虽不及迁固所修,亦其次也。

  §事对
  【方志 直文】《周礼》曰:外史掌四方之志。郑玄注曰:志,记也,谓若鲁之春秋,晋之乘,楚之梼杌。《汉书》曰:刘向、扬雄皆称迁有良史之才。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

  【不虚美 谓实录】《魏志》曰:王肃对明帝曰:“司马迁记事,不虚美,不隐恶。刘向、扬雄服其叙事有良史之才,谓之实录。”

  【司籍 掌书】《左传》曰:荀跞如周,籍谈为介。王谓籍谈曰:昔而高祖孙伯黡司晋之典籍,以为大政,故曰籍氏《周礼》。内史掌书王命而贰之。

  【记善 书过】《礼记》曰:五帝宪养气体而不乞言,有善则记之为惇史。《韩诗外传》曰:周舍对赵简子曰:“臣操牍秉笔,从君之后,伺君过而书之。”

  【帝书 王籍】《周礼》:外史掌三皇五帝之书。陆士衡《晋书·限断议》曰:三祖实终为臣,故书为臣之事,不可如传,此实录之谓也。而名同帝王,故自帝王之籍,不可以不称纪,则追王之义。

  【新载 旧章】张衡《表求合正三史》曰:臣伏见陛下思光先绪,以典籍为本;而史书枝别条异,不同一贯。建武以来,新载未就。杜预《春秋序》曰:其发凡以言例,皆经国之常制,周公之垂法,史书之旧章。

  【嗣书 续记】《左传》曰:齐崔杼弑庄公,太史书曰:“崔杼弑其君,”崔子杀之。其弟嗣书,又杀之。而死者二人。《东观汉记》曰:班固征诣校书,除兰台令史,迁为郎,典校密书令史。卒前所续《史记》也。

  【微文 隐切】班固《典引》曰:永平十七年诏曰:司马迁著书成一家言,扬名后世。至以身陷刑之故,反微文讽刺,贬损当代,非谊士也。《魏志》曰:明帝问王肃司马迁以受刑之故,内怀隐切。著《史记》,非贬孝武,则令人切齿。

  【述汉 遵周】《东观汉记》曰:时人有上言班固私改作《史记》,诏下京兆收系。固弟超诣阙上书,具陈固不敢妄作,但续父所记述汉事。杜预《春秋序》:仲尼因鲁策书成文,考其真伪而志其典礼,上以遵周公之遗制,下以明将来之礼法。

  【书名 循理】《左传》曰:郑为游楚乱、罕虎、公孙侨、公孙段、印段、游吉、驷带私盟于闺门之外,公孙黑强与于盟,使太史书其名,且曰《七子》。《晋中兴书》曰:仲尼遂因鲁史而书阳秋,皆循理而动,著为实录。

  【方册 直书】《家语》曰:叶公问政于孔子,孔子曰:“文武之道,布在方册。”杜预《春秋序》曰:四曰尽而不污,直书其事,具文见意,丹楹刻桷。天王求车,齐侯献捷之类,是也。

  【八书 十志】《史记》曰:迁为太史,著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东观汉记》曰:蔡邕徙逆方,上书求还,续成《十志》。

  【书言 掌命】《礼记》曰:天子玉璪十有二斿。朝日东门之外,听朔南门之外,动则左史书之,言则右史书之。《周官》:内史掌书王命,外史掌四方之志。

  【掌邦国 建侯王】杜预《春秋序》曰:《周礼》有史官,掌邦国四方之事。《汉书》曰:《汉书》叙帝皇,列官司,建侯王。张晏注曰:十二纪百官表及诸侯王表也。

  【别异同 明得失】杜预《春秋序》曰:记事者以日系月,以月系时,以时系年,所以纪远近,别同异也。子夏《诗序》曰:国史明乎得失之迹,伤人伦之废。

  §诗
  【唐太宗文武圣皇帝《咏司马彪〈续汉志〉诗》】二仪初构象,三才乃分位;非惟树司牧,固亦垂文字。绵代更膺期,芳图无辍记;炎汉承君道,英谟纂神器。潜龙既可跃,术免奚难致;前史殚妙词,后昆沉雅思。书言扬盛迹,补阙兴洪志;川谷犹旧途,郡国开新意。梅山未觉朽,谷水谁云异;车服随名表,文物因时置。凤戟翼康衢,銮衡总柔辔;清浊必能澄,洪纤幸无弃。观仪不失序,遵礼方由事;政宣竹律知,时平玉条备。文囿雕奇彩,艺门蕴深致;云飞星且流,风扬月兼至。禋类遵令典,坛壝资良地;五胜竟无违,百司诚有庇。我皇承暇景,谈丛引泉秘;讨论穷义府,看核披经笥。大辨良难仰,小学终先匮;闻道谅知荣,含毫孰忘愧。

  【晋潘岳《于贾谧坐讲〈汉书〉诗》】理道在儒,弘儒由人;光矣鲁侯,文质彬彬。笔下摛藻,席上敷珍;前疑惟辨,旧史惟新。将分尔史,既辨尔疑;延我僚友,讲此微辞。

  §表
  【梁沈约《上宋书表》】若不观风唐代,无以见帝妫之美;自非睹乱秦余,何由知汉祖之业?是以常言未记,爰动天情,曲诏史官,追述大典。若夫英主启图,名臣建绩,拯世夷难之功,配天光宅之运,亦足以勒铭钟鼎,昭被方册。臣远愧南董,近谢迁固,以闾阎小才,述一代盛典。

  §铭
  【宋颜延之《家传铭》】旷彼琅邪,实惟海宇;谁其来迁,时闻远祖。青州隐秀,爰始奠居;内乱鼎府,外康邦闾。建节中平,分竹黄初;刑清齐右,政偃营区。葛峄明懿,平阳总理;或荐公庭,或登宰士。刊美霸朝,双凤千里;华著之茂,于昭不已。

  ○文字第三

  §叙事
  《易》曰:上古结绳以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盖取诸夬。又《帝王世纪》曰:黄帝垂衣裳,苍颉造文字,然后书契始作,则其始也。按《说文》:盖依类象形谓之文,形声相益谓之字,著于竹帛谓之书。书有六义焉:一曰指事,二曰象形,三曰谐声,四曰会意,五曰转注,六曰假借。古者子生六岁,而教数与方名;十岁入小学,学六甲书计之事,则文字之谓也。自黄帝至三代,其文不改。秦焚烧先典,乃废古文,更用八体:一曰大篆,周宣王史籀所作也;二曰小篆,始皇时李斯、赵高、胡母敬所作也,大小篆并简册所用也;三曰刻符,施于符传也;四曰摹印,(亦曰缪篆)。施于印玺也;五曰虫书,为虫鸟之形,施于幡信也;六曰署书,门题所用也;七曰殳书,铭于戈戟也;八曰隶书,始皇时程邈所定,以行公府也。汉氏因之。至王莽居摄,使甄丰刊定六体:一曰古文,二曰奇字,三曰篆书,四曰隶书,五曰录书,六曰虫书。当代以教学童焉。又卫恒四体书势,曰汉兴。又有草书,不知作者,盖两汉铭勒,杂以古文篆籀及八分为之。魏晋以还,隶文遂盛。萧子良古今篆隶文体,有藁书、楷书、蓬书、悬针书、垂露书、飞白书、填书、奠书、鸟书、虎爪书、偃波书、鹤头书、象形篆、尚方大篆、凤鸟书、科斗虫书、龙虎书、仙人书、芝英书、十二时书、倒薤书、龟书、麒麟书、金错书、蚊脚书、凡数十种,皆出于六义八体之书,而因事生变者也。

  §事对
  【效奎 取夬】《孝经·援神契》曰:奎主文章,苍颉效象;洛龟曜书丹青,垂萌画字。宋均注曰:奎星屈曲相钩,似文字之画。《周易》曰:上古结绳以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盖取诸夬。

  【六书 八体】《周礼》曰:保章氏掌教国子六书。许慎《说文》曰:六书:一曰指事,二曰象形,三曰谐声,四曰会意,五曰转注,六曰假借。自秦书有八体:一曰大篆,二曰小篆,三曰刻符,四曰虫书,五曰摹印,六曰署书,七曰殳书,八曰隶书。

  【悬针 倒薤】王愔《文字志》曰:悬针,小篆体也。字必垂画细末,细末纤直如悬针,故谓之悬针。又曰:倒薤书者,小篆体也。垂支浓直,若薤叶也。八体书亦图此法。或云出扶风曹喜,萧子良以为仙人务光所作。

  【铜隐 金错】郦善长《小经注》曰:临淄人发古冢,得铜棺,前秘外隐起为隶字,云齐太公六代孙胡公之棺也。唯三字是古,余同今书。证知隶字出古,非始于秦。王愔《文字志》曰:金错书,八体书法不图其形,或云以铭金石,故谓之金错。

  【垂露 偃波】王愔《文字志》曰:垂露书,如悬针而势不遒劲,阿那若浓露之垂,故谓之垂露。挚虞《决疑要注》曰:尚书台召人用虎爪书,告下用偃波书,皆不可卒学,以防矫诈。

  【星离 云布】卫恒《四体书势》曰:黄帝之史沮诵。苍颉,眂彼鸟迹,始作书势,纪纲万事,垂法立制。因声会意,类物有方。日处君而盈度,月象臣而亏傍;云逶迤而上布,星离离以舒光。钟氏《隶书势》曰:焕若星陈,郁若云布。

  【六义 八法】卫桓《四体书势》曰:字有六义,其义见六书注中。鲍昭《飞白书势》曰:秋毫精劲,霜素凝鲜;超工八法,尽奇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