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浪》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巨浪- 第41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作效率应该与美国相差不大。战争爆后,帝国率先推行节约政策,并且鼓励民众节约粮食。打到最艰难的七十四年(年),帝国政府在秋收之前推行了粮食管制,用配额的方式来分配粮食,直到次年夏季大丰收,粮食有大量富裕之后,才结束了管制。另外,整个战争期间,帝国对外援助的粮食也不是很多,其几个主要盟国的粮食产量都不是很低,不需要从帝国大量进口粮食。为了确保农民的劳动积极性,帝国不但在招募兵员的时候注重城市与农村兵员的比例,政府还大举财政赤字,甚至以借贷的方式继续为农民提供粮食补贴。结果,到七十八年(46年)初,帝国国内的战略粮食储备总量不但没有比战前减少,反而突破了二亿吨。战后,这些粮食都成为了宝贵的财富!
  从这一系列的对比中就能看出,帝国一直是在有条不紊的推进着战争,而美国却是疲于应付,到最后甚至展到了穷兵黩武的境地。
  其实,抛开一切政策与体制上的差别,就能看到帝国与美国的根本差别了。
  简单的说,二国主要差别就在民众的觉悟与国家意识上。在战争面前,帝国百姓能够以国家利益为本,为了祖国的胜利,心甘情愿的牺牲个人利益。这种“为大家,弃小家”的思想早已通过帝国悠久的历史,烙在了每一个帝国百姓的脑海之中。在几乎所有帝国百姓看来,为了国家而做出牺牲,是最光荣的事情,也是最根本的职责。相反,美国没有悠久的历史,更没有太多值得称道的传统,是一个由来自不同地方的移民组建的国家,其民众的国家意识非常淡薄,也就不可能在非常时期从根本上表现出“为国牺牲”的崇高道德水准,从而难以在根本上约束个体行为。
  用战后一些学的话来说,如果美国在战争中处于有利地位,就可以一鼓作气,摧枯拉朽般的击败任何一个对手。但是,当美国处于逆境中的时候,却很难抵挡住强大对手的进攻,更难以扭转败局。
  相反,帝国能够在有利的局面下击败任何一个对手,在遭遇逆境的时候,为了国家利益,也会有成千上万的义士为了国家利益,为了民族利益,献出自己的鲜血与生命,做到与国同存亡,与国同荣辱。
  其实,这些都是表现,内在的,正是百姓对祖国,对民族的认同感。
  当然,这些都已扯远了。
  美国爆粮食危机,大量民众沦落为战争难民,已经暴露出了美国脆弱的一面,也证明美国即将战败。
  也正是如此,萧鼎昆才会让帝国海军向美国难民伸出援助之手。
  不难想像,萧鼎昆这么做,并不是为了迫使美国尽快投降,而是在为美国投降之后,进驻美国本土做准备。
  可以说,不管美国以何种方式投降,只要帝队进驻美国本土,并且想顺利的占领美国本土,就必须得到美国民众的认同与支持。
  由此来看,在此时施舍一点粮食,不但值得,还是千值万值。
  第十五卷 最后总攻 第三十四章 … 咎由自取
  在白佑彬忙着救助难民的时候,第五轮停战谈判也到关键阶段了。
  经过反复的“切磋与较量”,谈判双方就几项比较棘手的,但是与美国自身没有太大关系的问题达成了一致意见。
  比如,那些在美国的流亡政府的成员,特别是关键成员都应该交由其本国新政府。
  之前,双方就这个问题已经争论了好几次,而且都以无法谈拢而告终。
  其实,美国维护他国流亡人员的根本目的不是想保护这些人,而是在为美国今后的出路做准备。
  设想,如果美国交出了他国流亡人员,其在国际上的形象会是个什么样子?
  至少,今后不会有任何人想方设法的流亡美国,更不会把美国当作避难的天堂了。
  国际形象还是个次要问题,美国的声誉也必然因此受到影响。
  更严重的是,这将彻底毁灭美国在西方世界中的地位。
  当时,流亡到美国的他国人员非常之多,比如日本的流亡人员就超过了十五万,且大部分都是政府与军队的流亡人员。如果按照帝国已经拟定的战犯定罪条例,这些人几乎都是战犯,且为首的那几十个,肯定都会被判死罪。如果将这些流亡人员交给日本现政府,其命运肯定不会好到哪里去。另外,美国还接收了近七万法国流亡人员,三万英国流亡人员,五万俄罗斯流亡人员,以及二万西班牙流亡人员。这些人,之前要么是所在国的高官,要么就是军队里的军官,都算得上是“人物”。如果将他们全都交出来,恐怕每一个都不会有太好的下场。
  当然,到了这一步,美国连自保都成问题,又怎么保护那些流亡人员呢?
  做出让步,争取在谈判中为本国捞取到更多的好处,这才是美国的本色。
  第二项比较重大的成果就是,双方就战犯判定方案达成了一致意见。
  确定战犯身份的主要办法就是确定其是否犯了“反人类罪”、“战争策动罪”等几项主要罪状。最初的时候,帝国谈判代表根据之前的相关国际法,拟定了五大项,三十四小项,四百六十二条战争罪名,只要与之相关,或具有嫌地人员,都可以暂时定为“战犯”,并且进行调查,查证之后再按照相关的法律进行审判定罪。
  谈判中,双方就每项条款都进行了讨论。
  到最后,确定了三十一项,共四百二十七条战争罪名。
  有了这一基础之后,还得就举证问题进行谈判。即到底是由检方举证,还是由被控方举证。
  当然,帝国一直坚持被控方举证。
  只是,这一方法与常规法律体系是相违背的。在常规法律体系中,嫌犯一般都被假定无罪,只有在检方列举出了足够的,且权威的证据、证词之后,才能对嫌疑犯定罪,并且按照司法程序确定其应受到的惩罚。
  当时,帝国谈判代表提出,战犯非同于一般的罪犯,因此不能采用常规的司法程序。
  就这个问题,谈判双方又争论了好几次。
  到最后,美方先做出重大让步,随后帝国谈判代表也做出了有限地让步。即被控方可以在被定罪之前进行反证,且只要是被动犯罪,比如军人必须执行上级的命令等,都可以不被列入定罪罪名之中。
  当时,还有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没有谈妥,即美国的政府官员是否也列入战犯的行列。
  在这个问题上,美国谈判代表地态度非常坚决,认为美国的政府官员不应该算成战犯,因为美国政府也只是代表执行美国地民意,官员也是在美国法律的体系下使用手中的权力,不能因为美国战败,就说美国政府官员犯了战争罪。
  只是,帝国谈判代表在这个问题上的态度也非常坚决。
  毕竟,战争肯定有原罪,而当时帝国已经从日本、俄罗斯与英国那获得了很多证据,表明美国在策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
  比如,在战争爆之前,美国就向日本输出了大量军事技术,向日本提供了大量的战略物资,帮助日本进行武装备战。在战争爆之后,美国仍然没有格守中立国的地位,不断的向协约国集团成员国提供战略援。
  重要的是,帝国从日本获得了一份相当关键地资料。
  在这份日本与美国秘密签署的文件中,明确提到,在日本与帝国爆战争之后,美国将无条件的向日本提供战略援助,帮助日本获得战争的胜利,而签署这份文件的正是美国总统!
  也是说,如果没有美国的暗中支持,日本甚至连与帝国开战的胆量都没有。
  而日本作为战争的直接引发国,如果没有日本的主动偷袭,就不会爆发这场战争,至少在理论上,战争不会是现在这个样子。
  因此,完全有理由相信,正是美国,或说是美国政府高层的鼓动与支持,最终使日本走上了发动战争地道路,并且由此引发了规模空前的第二次世界大战。
  也在谈判进行地时候,帝国又拿到了一份非常关键的文件。
  占领了华盛顿地陆战队官兵在清理废墟的时候,从白宫所在地找到了一份由美国总统签署生效地战时文件。
  在这份文件中,明确提到了美国在战争爆之后,美国参战之前,由美国总统直接授权,由美国海军具体实施的,向日本运送战略物资,以及战争物资的相关计划。而且,这些计划都在相关的作战记录中可以找到对应的直接主体(比如遭到破交舰与袭击舰拦截的运输船队)。
  结合已经被俘的美事与非军事人员的口供,完全可以证明这份文件的真实性。
  如果这份文件是真实的,那么美国总统就违背了相关的国际法,在美国还保持着中立国地位的时候,向交战国提供了军事援助,从而破坏了美国的中立身份。
  更关键的是,这份文件没有得到国会的批准。
  当时,美国还没有进入战争状态,所以总统签发的文件不具备法律效力,只有在得到国会的批准之后,才能够正式具备法律效率。
  由此可以推证,美国总统即违背了国际法,也违背了美国的法律。
  也就是说,美国谈判代表不能用依法履行行政权来为美国总统下令向日本提供战争援助开脱。
  如此一来,如果真要定罪,美国总统就是名副其实的战犯!
  谈判进展到这个地步,美方在谈判桌上已经没有多少回旋的余地了。
  如果连美国总统都被定为了战犯,那么犯了战争罪的美国政府官员也将难以幸免。
  可以说,到此时,谈判才算有了点收获。
  以当时的情况,如果美国谈判代表在这个问题上做出让步,那么谈判就没有别的大问题了,美国签署无条件投降书只是时间上的问题。
  换个角度,此时美国总统的态度成了关键。
  只要美国总统愿意做出自我牺牲,谈判很快就会结束,战争也很快就会结束,从而使成千上万的美国民众得到解脱。相反,如果美国总统不愿意做出自我牺牲,战争还会继续,还会有更多的美国人为此付出鲜血与生命。
  也在这个时候,出现了重大转折。
  五月五日,美国总统在亚特兰大的临时总统府病逝,同日副总统正式宣誓就职。
  白佑彬是在五月六日上午收到这条消息的,而他的第一感觉就是:战争结束了。
  以美国的政治体制,只要总统健在,且能够行使总统的权力,那么副总统就只是个摆设,或说是“备用品”。也就是说,副总统的根本作用就是在总统出现意外之后,顶替总统,接管政府。因此,在平常情况下,副总统既没有太大的实权,也没有多少影响力,甚至进不了政府的最高决策圈。
  从当时掌握的情况来看,美国副总统,即新任美国总统并没有犯下战争罪行。
  因此,从美国的国家利益,以及美国民众利益出,新任美国总统很有可能迅速做出让步,宣布无条件投降。
  当然,美国能否立即投降,要看另外一个关键因素,即新任美国总统能否尽快摆平政府内部的利益集团,真正掌握大权。如果能够办到,他肯定会投降。相反,如果办不到,他则有可能成为利益集团手中的傀儡,美国政府也不会立即投降。
  不管是谁,都希望战争在这个时候结束。
  可是事情往往事与愿违。就在五月七日,新任美国总统,以及众议院议长、国务卿等十多名官员在视察亚特兰大驻军的时候,生了一起严重的爆炸,结果包括新任总统、众议院议长、国务卿在内的数十名官员与议员全部被炸死!
  当时,美国政府重要官员中,唯一没有到场的就是国防部长!
  这下,问题变得异常的尖锐了。
  很多证据都表明,国防部长绝对不是“无辜”,而是名副其实的战犯,且前任总统的很多决策都是由国防部长推动的。而按照美国的相关法律,现在国防部长成为了总统的头号人选。
  显然,如果由国防部长担任总统,美国不但不会立即投降,还会顽抗到底!
  第十五卷 最后总攻 第三十五章 … 最后豪赌
  “胜利”号旗舰,司令舰桥内。
  白佑彬与肖定邦、庞晋元、张海波等人正在讨论美国总统病逝,新任总统是否会尽快投降的事情时,收到了美国新任总统,以及国家高层领导同时遭到刺杀的消息,同时得知下一位有资格出任总统的是美国国防部长。
  看到电文的时候,白佑彬等人都有种说不出来的感觉。
  对美国来说,“国防部长”是个新的联邦政府职位,一个拥有巨大权力的政府职位。
  在这次世界大战之前,美国与帝国一样,是由海军部与陆军总参谋部(帝国是陆军部)负责指挥海陆两军,其海军陆战队也在名义上隶属于海军,但单独设有司令部,属于独立兵种,而不是独立军种。因此,海军部与陆军总参谋部即是战时的海陆二军的最高指挥机构,也是平时海陆二军的行政管理机构。
  战争爆发前,帝先对军事构做了调整,增设了国防大臣。
  按照萧鼎昆制订的军事革计划,国防大臣统领的国防部将掌握所有军队的行政权与人事任免权,之前的海军部与陆军部仅是国防部的下属机构。在这套改革计划中,还有一个三军(包括陆战队)联合总参谋部,负责战时的军事战略指挥。只是,未等萧鼎昆将指挥权从海军与陆军手里收回来,战争就爆发了,相关的改革工作也被无限期推迟。
  萧鼎昆的这改革计划的核心内容就是收回军权,让军人只负责作战打仗,而军队的行政权、财政权、人事任免权等等大权都交给文职官员,军人只在战时拥有军队的作战指挥权。通过这套改革,将彻底削弱军人在帝国高层的地位,防止军人干政,同时也确保了军队的稳定性。
  当然,在战争时期,对军队进行大阔斧地改革并不符帝国的根本利益。
  相反,美国却在战争间推进了军事改革。
  参战前。作为美国三军总司令地美国总统也曾经推动过军事改革。目的、手段都与萧鼎昆推行地军事改革类似。让文职官员掌握军队地大权。军人只负责作战指挥。演习训练等关系到军队行动地事务。从而打击政府内部地军人势力。
  只是美国总统在推行改革地时候。遇到地麻烦与挑战更大。
  不管怎么说。萧鼎昆在帝国海陆两军中都拥有崇高地地位。得到了两位元帅。以及陆战队司令地全力支持。相反。美国总统在推行改革地时候。不但联邦政府中没有多少官员支持。就连海陆二军地最高统帅也表示反对。
  归根结底。还是美国地政治体制地问题。
  按照美国宪法。总统就是三军最高统帅。美国军人即要向宪法宣誓。也要宣誓服从总统地指挥。如此一来。不管是军人管理军队。还是文职官员管理军队。都是在替总统管理军队。为总统服务。那么。在军人宣誓服从总统命令之后。还需要对军事制度进行全面改革。剥夺军人手里地权力吗?
  除了这个表象之外。改革的主要阻力就是美国海陆两军之间地矛盾。
  与帝国一样,美国海陆两军的矛盾也很突出。
  参战之后,美国陆军总参谋长马歇尔上将一直主张先欧后亚的战略,即应该首先在欧洲打败德国与意大利,甚至击败土耳其,才向帝国挑战,最终获得战争的胜利。相反,美国海军部长金则坚持先亚后欧地战略,即应该首先打败帝国,再去对付德意土等国,从而从容取胜。
  最初的时候,总统地态度比较倾向于马歇尔。
  在上次世界大战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