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八个故事》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美国:八个故事- 第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牛仔裤的制造与批发有了兴趣,而且此时跳槽,等于宣布公司的死亡。他本人其实不必背这个担子,他父亲遗留给他的产业已足可使他挂上百万富翁的名了。不管是为了自尊还是因为不愿向挑战低头,他决定不解散公司,继续干下去。这大概是公司史上最重要的一项决定。
  于是他以公司第一副总裁的身份从商业最基本的工作开始整顿,一步步收集每件成品在生产过程各个阶段的费用的数字。这不简单,公司还从来没有人这样分析过,何况这种调查研究无可避免地使沃尔特和工厂经理赛蒙针锋相对起来。负责整个生产工作的赛蒙,按照他父亲定下来的传统办法生产,也没有任何成本会计的概念,确实不知道每件成品,牛仔裤、童装、牛仔布衬衫的生产费用为何,因而无从根据成本来为产品估计价格,更说不出任何理由来证明所定的价格是有合理根据的。任何人的询问和调查,他都一律视之为侵犯他的职权,任何讨论,他都以“我们的情况很好”来对付。沃尔特于是只好私下慢慢收集数据和数字。反复核算的结果使他大吃一惊,经销全国的童装成本,加上间接费用和开支,与所定的批发价格几乎相等,也就是说,没有任何利润。
  

伟大的牛仔裤,了不起的Levi’s(10)
一个是老板斯特恩多年的亲信、公司###之子,本人对公司也有贡献,又是工厂经理,一个是老板的女婿,设法以现代商业管理方法来整顿业务,又是第一副总裁。抛开亲属关系和友谊渊源不谈,这场斗争所反映的是个典型的老派与新派、传统与现代之争。公司这十几年来之所以日趋没落也正是因为,当美国早已进入二十世纪的时候,利瓦伊·斯特劳斯公司的作业方法和思想状态仍停留在十九世纪。然而沃尔特孤掌难鸣,知道必须要有一个他信任而且也信任他的人来助他一臂之力。他心中已有人选,就是他远房的表弟,又是他妹妹的丈夫,当时正在纽约一家银行慢慢往上爬的丹尼尔·科史兰德(Daniel Koshland)。他这个妹夫的背景和他几乎一样,只是更有钱而已。家里也是德国犹太移民,做羊毛批发生意发的大财,旧金山的一大望族。丹尼尔比沃尔特小三岁,也是柏克莱加州大学毕业,主修商业,也当过军官。
  丹尼尔花了几个月的时间调查分析核算之后证实了沃尔特的估计,一点不错,他们生产的童装,每卖一打,倒赔一块钱。公司每年还有少许收益完全是靠牛仔裤百分之十五的利润来抵消并掩盖这方面的亏损。赛蒙·戴维斯只有辞职,而由那个多年来一直不断提建议(但从未被采纳)的年轻工人格伦邦接任工厂经理。
  在沃尔特·哈斯和丹尼尔·科史兰德的整顿下,公司渐渐有了起色。就以制造牛仔裤来说,格伦邦多少年的想法和建议现在终于有了被采纳的机会。他先根据他参观福特汽车工厂时看到的流水作业法,将他工厂中一人一裤的工作方法也改为流水线作业,成为第一家现代化服装制造公司。接着,他着手研究为什么以坚牢出名的“五〇一”牛仔裤的接缝会开口,虽然他们现在使用最贵的上好麻线来缝牛仔裤。经过他一次又一次试验后发现,尽管麻线比棉线强上三倍,但只要一湿就腐烂,甚而在人们洗了牛仔裤、挂在太阳下晒干的时候,因亚麻的性质,接缝的麻线就在慢慢地腐烂,而棉线则反而不会。他于是以缝皮鞋的最细棉线来代替。自赛蒙于一九二二年离职之后,三年工夫,公司的贸易额增至四百四十万美元,而且,仅占贸易量十分之一的利瓦伊式牛仔裤共赚了净利总额的三分之一。
  就这样,利瓦伊·斯特劳斯公司的领导于一九二〇年代中期进入第三代,虽然沃尔特·哈斯是在西格蒙·斯特恩于一九二八年去世后(杰可布死于一九二七年)才名义上正式接管。就这样,利瓦伊·特斯劳斯公司的哈斯家族时代开始了。
  但就像月有阴晴圆缺一样,公司才上了轨道,连续几年赚钱,便碰上了一九二九年全美经济大恐慌。全国劳工的四分之一,即一千两百万人失业,加州一地就有三十多万,而其中受打击最深的是牛仔裤的主要顾客,农人、矿工、一般劳工和牛仔。沃尔特再杀价也没有人买得起,结果货仓里,甚至于厕所里,堆放着十二万条卖不出去的牛仔裤。从商业观点来看,连续赔了三年的钱,几达五十万美元,前景又一片暗淡,公司更应该倒闭了。但沃尔特和丹尼尔没有将公司解散,而且还不得不继续生产。这是和一个家长式的大公司有关。美国当时没有一套国家福利制度,裁一个人,就多一个人饿肚子(胡佛总统和他的财政经济顾问把任何社会福利方案都当做是洪水猛兽、社会主义)。利瓦伊·斯特劳斯公司,像不少其他公司一样,只有自己为工作多年的员工想办法。全体上下一律减薪,每星期开工三天,不生产的时候整修厂房,油漆店面,只是不裁减任何职工,咬紧牙关靠自己的力量来将公司撑下去,然后希望全国经济复元。而全国经济,自罗斯福总统于一九三三年上台后,确实有点好转。虽然大恐慌直到二次大战爆发才算真正结束,但至少公司员工恢复了全时作业,加薪百分之五十,而且仓库里十二万条存放了好几年的牛仔裤现在又有人买了。
  买虽然是有人买,但也有人抵制。多少年来一直受大资本家打击的工会,因最近政府通过了保证工人有权组织和加入工会的法律,现可合法地公开宣传、公开活动。利瓦伊·斯特劳斯公司一直不允许其员工加入任何工人组织,可是现在旧金山的成衣工会决定,任何工人都必须抵制非工会工人及其公司制造的任何衣服,并发动罢工。牛仔裤(工人裤)如果受到其主要顾客的抵制,那就别做生意了。沃尔特调查结果,发现他厂里的工人大部分都愿意加入,事情就这样没有经过罢工而决定了。
   电子书 分享网站

伟大的牛仔裤,了不起的Levi’s(11)
也正是在这个动荡的三十年代,利瓦伊式牛仔裤才第一次突破了西部的工农牛仔市场,变成全国人所尽知(却不一定穿)的服装。首先是市场情况改变的压力,美国两家最大的邮购公司(Sears,Roebuck和Montgomery Ward)开始在全国各地设立自己的零售百货公司,以较低的价格出售各种服装。利瓦伊·斯特劳斯公司这类货的批发大受影响,到一九三九年,只有五〇一牛仔裤赚钱,其他所有批发的货物全部赔钱,于是公司不得不集中力量生产推销它的王牌利瓦伊式牛仔裤。在格伦邦的策划下,除了当年定下来的那种合身的款式,以及使用现有的最佳质地、最重的牛仔布这两样绝不能改动之外,将利瓦伊式五〇一双X牛仔裤所涉及的三十五道生产工序都一一改进。为了应付来自各方的抱怨,他们把牛仔裤后面口袋上的铜钉掩盖起来,免得学生划坏教室的椅子,牛仔划坏马鞍,工人划坏汽车工厂里的车身。后来因为缝机的改进,口袋缝线牢得可以比得上铜钉而把铜钉去掉,只是为了纪念和美观才保留前面六个铜钉。但有一个地方的铜钉却是因大老板的一次亲身经验才除去的,就是“那儿”那个,裤裆尽头,谁也不好意思用手去指的那个铜钉。沃尔特有一次和朋友去钓鱼露营时,因为蹲得离营火太近,时间较久,而把那个铜钉烤烫了。虽然早有牛仔们因成天骑马的关系一直在抱怨那个铜钉,但公司和非牛仔们都一笑置之。沃尔特一打听,发现确实有人认为那个铜钉不很适合,也没必要。于是,他召###议讨论,结果全体表决通过后才决定去掉“那儿”那个铜钉。
  这时,一个意想不到的所在,洛杉矶的好莱坞,为利瓦伊式牛仔裤做了免费宣传,将它介绍给全国各地,至少是有电影院的地方。电影是大恐慌时期美国最平民化的一种娱乐,一张票可看两场不同的片子。二流西部片,那种善恶分明的牛仔片,就成为放映首轮电影时的附带片子。如果电影中的正角好人穿白色,反角坏人穿黑色,那没有关系,因为其他所有牛仔几乎一律都穿利瓦伊式五〇一双X牛仔裤,使西部和西南部以外的美国才第一次接触到这种紧身性感、坚牢耐磨的牛仔裤。但这也只是银幕上的接触而已,东部市场是靠另一个与牛仔有关的发展才稍微敲开了大门。大恐慌使西部大部分牧牛场破产(牛肉价格跌了百分之五十)。场主们为了生活而将牧场改为dude ranch,指那些为东部大城市度假有钱的子弟们经历一下浪漫的西部牛仔生活而开设的“少爷牧场”。好,既然是阔少千金,过一下即使是原野生活也得有个合适的打扮。场主们在比如纽约的报纸和时装杂志上于是就介绍大家穿一条利瓦伊式五〇一双X牛仔裤。也大约是这个期间,珍珠港事件前夕,柏克莱加州大学的学生们开始流行穿牛仔裤,而且一定要穿“保证缩水、起皱、退色”的利瓦伊式五〇一双X牛仔裤,而且为了表示了不起,高年生甚至禁止刚入学的大一学生穿这种牛仔裤。于是,出身卑贱的牛仔裤不但套上了阔少千金的玉体,更以另一种身价进入了最高学府。
  现在回头看牛仔裤到二次大战前的演变,从西部牛仔片到“少爷牧场”,到西部各大学的校园,这一连串不约而同的发展都是在使一条实用的、地道的工作裤一点一滴地染上了一种浪漫的、像西部大草原的风一样自由的、与悠闲娱乐有关的、富有青春活力的象征色彩。不错,影响范围仍然相当有限,而且自美国全面参加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刚刚稍微跳越了传统的工农牛仔圈子不久、在小批年轻人之中出了小小一次风头的牛仔裤,便又回到了它原来的身份和地位,供劳工们穿的坚牢耐磨的工作裤。
  二次大战对利瓦伊·斯特劳斯公司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就公司来说,沃尔特·哈斯的两个儿子,小沃尔特·哈斯(Walter Haas,Jr,小名华利[Wally]。以下将用小名称呼他,以区别于其父)和彼得·哈斯(Peter Haas)先后于四十年代大战期间加入他们家族企业工作。他们兄弟二人都是先后毕业于柏克莱加州大学,又先后获得哈佛大学工商管理硕士,但进入公司之后,仍照“老规矩”,从“学徒”干起。当然,大老板的两个加大—哈佛知识分子少爷做学徒,可不是在学一门混饭吃的手艺,而是第三代掌门在培养第四代接班人。华利在大战期间应召入伍,差一点派去负责烤面包。幸好一个上司认出了批发世家的哈斯的大名,派去做陆军福利社(PX)的行政业务工作,才与本行扯上点关系,并使他利用这个机会学到如何向世界各地批发。彼得则因视力不佳而免役。但兄弟二人,像他们老爹一样,也都为了自尊,为了证明自己有能力靠自己的本事闯事业,给别家公司和银行做了几年的事之后,才因家庭传统和责任的关系回到自己家里的公司工作。
  

伟大的牛仔裤,了不起的Levi’s(12)
快有一百年历史的“越缩越合身”(shrink to fit)利瓦伊式牛仔裤在公司里的地位简直神圣不可侵犯,任何人都不敢轻易妄加更改。就连沃尔特本人要去掉“那儿”那个铜钉都要召开会议一致通过后才敢决定。但大战期间节约,政府的“战时生产委员会”公布的种种规章等于替公司做了不少决定。比如,政府规定,为了节省资源,服装上凡是非必要的附件、多余之物,都必须去除。于是,男人西装的裤脚翻边没有了,上身双排扣变为单排扣。女装则因有“鼓励士气”的作用而可保留一些花边、裙褶等装饰。牛仔裤呢?为挂背带用的六个铜扣没有了,腰部系皮带的套环没有了。理由很简单,牛仔裤这么紧,不系背带、不系腰带也掉不下来。战后因美观及因使人感到安全才又添上腰部的皮带环。此外,战时缺铜,利瓦伊式牛仔裤上的所有铜钉铜扣都一律改为包铜的不锈钢钉和不锈钢扣。只有牛仔布的重量,公司坚决不肯妥协,理由是减少了重量就减少了强度,而既然只有支持前方的战略工厂的工人们才能优先配给到工作裤,那裤子越牢就越耐穿,结果反而将牛仔布的重量加到每平方码十三英两半。但正是为了这个原因,为了保证继续配给到最重的牛仔布,公司只有接受政府的价格规定,不论牛仔布价格、劳工工资或运费上涨多少,他们的牛仔裤售价不能增加。公司战时几年的牛仔裤生意都是没有利润的,以一块钱换一块钱而已。但这看来对公司不利的规定,从长远观点来看,反而帮了大忙。其他牌子的牛仔裤加了价,市面上最好的反而是最便宜的,对分配到的顾客来说,这真是双重收获,既物美又价廉。利瓦伊式牛仔裤的名字更响亮了。到一九四二年,公司为了怕Levi’s这个称呼给人滥用,泛指一切牛仔裤而失去其特性(如阿司匹林),干脆将一般人已称之多年的名字登记,不但作为其牛仔裤的专有名词,而且作为其所有产品的注册商标。
  但二次大战对公司还有更深远的影响。南加州的飞机和造船工业不但付的工资高,负责实地训练,而且又因为是战略工厂,工人又可以免服兵役,因而吸引了全美各地的年轻人,使仅仅在几年前还有一百多万失业劳工的加州现在反而感到劳工不足。而这只不过是人口从东部往西部大批迁移的开始,这些年轻工人都逐渐成为牛仔裤的忠实信徒。而全球各地,凡是有美军驻守的所在就有陆军福利社,就有利瓦伊式牛仔裤,又将这标准美国式的打扮介绍给了全世界。各地需求量如此之高,甚至于大战结束后,公司还不得不继续实行了三年的配给销售办法。尽管如此,公司在一九四八年的销售总额超出一千一百万美元,而且有史以来第一次净赚了一百万美金。
  加州人口不仅因东部大批涌来的“美国移民”而起了变化,其本来的原有人口在种族和就业的分配上也有了变动,影响到整个劳工市场,迫使利瓦伊·斯特劳斯公司不但改变了其多年来“只雇白人”的歧视性政策,反而促使公司成为今天均等就业的前卫。制衣工业虽然已相当机动化,但仍然是一个劳工密集的工业。当年的爱尔兰和意大利移民女工们已一代接一代地退休了,而她们的子女不少都开始享受到大学教育和这种高等教育所带来的就业机会。取而代之以填补这个劳工真空的很多是处在贫穷状态的黑人和东方人。中国人在旧金山可能比黑人早一点,但公司在大战期间开放了门户,雇了一批黑人。而且华利和彼得兄弟二人,在格伦邦的支持下,继续有计划地雇用黑人。这还是美国可以合法地黑白分校的时代,公司已将这个黑白兼雇、而且没有隔离地共同一处工作的政策一直推展到美国种族歧视的根据地,美国南部各州。远在黑人民权运动成形之前,远在政府通过均等就业法案之前,利瓦伊·斯特劳斯公司便下决心在南部坚决执行这个新政策,毫不妥协,不但黑白共同一处工作,相等待遇,而且无歧视地使用同一餐厅、同一厕所、同一饮水喷泉,否则宁可关闭工厂。平心而论,这不是单纯的形势比人强的情况。也正因他们近几十年在这方面有良好的成绩,所以十九世纪刊登的那个歧视性“只雇白人”的广告,今天毫无隐瞒地保留在公司旧金山总部的历史馆内,坦白地向大家交代公司过去这段不光荣的历史。
  

伟大的牛仔裤,了不起的Levi’s(13)
在公司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