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恒生院子,实在是累的乏了,曹颙不待说话,就先灌了一壶茶水,而后才说起李卫礼金超重之事,以及自己的猜测。
见堂兄如此劳累,还为自己的事情操心,曹颂羞愧不已。
他明白,堂兄从不是无的放矢之人,既然这样防着李家,那现下除了心甘情愿联姻外,是当有个定论。
他想了想,道:“大哥,年前听四弟妹提及,大表嫂曾问过弄潮的亲事。”
能被曹颂成为大表哥的,除了富察家的昌龄、李家的李鼐,就是兆佳府那边的丰德。
其中,与曹颂往来交好、阖家走动的就只有丰德。
“丰德家的长子未婚配?”曹颙道。
丰德只是正四品的太仆寺少卿,因着姻亲又同曹颂交好的缘故,即便能开口提姻缘,也只能是长子。
曹颂点点头,道:“一直在官学读书,预备参加今年乡试,听说本要乡试后才论婚嫁……”
都说“高门嫁女、低门娶妇”,从官职上来说,丰德的正四品,确实比不上曹颂一等侍卫的正三品;可论起门第来,兆佳氏却不亚于曹家。
又因曹颂本身就是兆佳家的外甥儿,这门亲事还真不是对方高攀。
曹颙心里,迅速的算了算两家血缘。
丰德名义上是曹颂的亲表兄,可实际上丰德之父实际上只是曹颂的堂舅,血缘本就远了一分。
外亲又比不得宗亲,服制少,到了丰德之子与弄潮这一辈,已经出了五服。
丰德既是曹颂的表兄,曹颙也是相熟的。
说起来,曹颂的那几个表兄弟,少年时虽胡闹些,可长大了都还算不错。
尤其在老尚书故去,兆佳氏青黄不接的时候,也没有随波逐流,而是在六部用心熬资历,一步步在官场站稳脚跟。
如今表兄弟三个,除了丰德是正四品京官,丰彻在吏部任郎中,和廉则借着去年江南官场出缺的机会,外放江南任知府。
以他们的年纪来说,能有这样的品级,除了借怡亲王府的东风,多少还是因自身努力所致。
“丰德之妻,我记得好像也姓董鄂氏?”曹颙道。
曹颂点头回道:“正是,论起来大表嫂正是静惠的三从堂姊妹……静惠生前,与大表嫂也最亲近……当年弄潮抓周时,两家还做过结亲戏言,只因选秀的缘故,都没有当真……”说到这里,不免心情低沉。
曹颙晓得他是想到静惠,心里叹了一口气,因“亲上加亲”四字,想起当年的曹硕,道:“到底如何,还是你来拿主意……与李家结亲,未必是坏事;亲上加亲,也不能保准侄女百分百不受委屈……各有利弊罢了,二弟好生思量,自己拿个主意。”
当年曹硕娶的小兆佳氏,还是嫡亲表妹,因夫妻不谐,终成悲剧,还断了两家情分。
一时之间,曹颙实说不好到底怎么才妥当。
曹颂却已经拿定主意,道:“大表兄虽品级不高,可世家行事,自有法度,弄潮去做长媳,虽说累些,可在京中,又是亲戚家,多少能看顾;李家看似富贵,根基单薄,内宅妻妾并重,李卫在还罢……若到那一日,说不得就是家乱之时……”
见曹颂说的条理分明,且有定论,曹颙的心情,也跟着放松下来。
他想了想,道:“到底是孝中,仓促不好行事,二弟可跟那边透个话,要是李卫真请旨,也能有个应答……若是李家没请旨,再细细商量也不迟……”
曹颂点头应了,怕耽搁侄子娶妻的大事,忙催促堂兄去正院待客……
六格格的品级与初瑜相同,都是和硕格格,因此两人的婚嫁形式都是按内务府所定,大同小异。
只是上次曹颙夫妇是新郎新娘,现下升任翁姑。
酒宴已经开席,曹颙这个主人少不得出门陪酒。都说喜酒不易醉,可架不住这桌两盅、那桌三盏的。
没用多久功夫,曹颙就有些迷糊。曹项与左住跟在他身后,见他如此,怕醉酒伤身,忙寻了由子下了席,将曹颙扶到偏厅。
叔侄两个出去代曹颙陪客去了,曹颙喝着解酒浓茶,坐在偏厅窗前,透过窗子,看着大厅上客人们推杯换盏,曹颙竟生出一种“戏外人”的感觉。
转眼二十年,当年的少年成了中年,中年成了老年,老年已经故去。
小一辈,也在长成。
眼前似乎闪过昔日画面,笑嘻嘻的宁春、面带倨傲的永庆、斯文腼腆的马俊、张扬好斗的魏信……
自己这半辈子,似乎做了什么,又似乎什么也没做。
心中不无遗憾。
早年在江宁也好,后来到京中也罢,他一直在权贵场钻营,不得自由。
曹颙抬起胳膊,使劲锤了捶额头。
不得不说,满清的皇帝别的功绩还不显,这集权却是做到极致。
皇帝是天下共主,宗室是大小主子。
即便封阁拜相,见到皇族与宗室还得三跪九叩。
加上八旗遗风,勋贵世袭,在京城呆着,别的不会,也要先会鞠躬下跪。
如今长子成家立业,家族之责也到了卸去之时,如何得自由?
自由自由!
这个念头一生出来,就跟打开了潘多拉的盒子似的,使得曹颙脑中多了个咆哮的小人。
难道自己因缘际会,重生三百年前,就是为了给皇家做奴才?
他的眼睛直直的,落到了自己的手腕上……
远处,传来“噼里啪啦”的鞭炮声,新人的轿子到了曹府大门……
第1399章 儿女债
新人进门的各种仪式繁杂不已,可人人都带了笑。
曹府院子里,处处挂着红灯笼,映照着红彤彤的一片。
新人迎进门,送进洞房后,喜棚里宴席又开,喧喧闹闹。
娘家负责送亲的客人,有王府宗亲庄亲王、康亲王崇安,至亲世子永谦,舅亲完颜永胜。
除了崇安之外,都是曹颙的熟人,曹颙的酒哪里能躲得开。
等到夜色渐深,客人相继散去时,曹颙原本的三分醉意就成了九分。
被扶回九如院时,曹颙已经睁不开眼,闭着眼睛任由人服侍了,梳洗躺下,昏昏沉沉的睡了过去……
曹颙是被憋醒的。
使劲揉着太阳穴,趿拉着鞋,借着外头透进来的依稀月色,曹颙摸到外间,在屏风后找到子孙桶。
寂静的夜晚,“哗啦”、“哗啦”的声响,格外清晰。
里间传来翻身声。
曹颙一哆嗦,提起裤子,盖好子孙桶,转身进了里间。
里间已经点灯,初瑜披着衣服站在桌子前,手中把着茶盏。
见丈夫进来,初瑜端了盏茶递过来:“老爷吃多了酒,定是口干,且润润嗓子。”
曹颙确实渴得狠了,接过三口两口饮尽,还觉得喉咙响干,又给自己倒了两回温茶,才觉得好些。
窗外还是肃静一片,曹颙坐在床边,摸着怀表看了,才寅初二刻(凌晨三点半),离天明还早。
夫妻两个重新熄灯安置。
曹颙却是无论如何也睡不着了。
他摸着自己手腕上的十八子手串,心里带了几分激动与雀跃。
与其战战兢兢的熬到雍正末年,等着曹家平稳度过皇权更替的动荡再“致仕”,还不若现下就找由头得自由身。
二房那边,因五儿的缘故,是贴了标签的“四皇子党”,自然是稳得富贵。
自家这边,自己隐退,天佑年岁、威望不足,在朝堂上也没什么分量,随大流就是,反而比自己立在前头更稳当。
等到乾隆上台,天佑与恒生都是新帝嫡系,更是稳妥得很。
名寺多傍名山大川,自己打着“礼佛”之名,趁着体力尚足,四下转转也好。
媳妇进门,闺女即将出阁,天佑足以支撑门户,家务没什么不放心的。
母亲膝下,有幼子长孙……像是杭州灵隐寺、苏州报恩寺、江宁清凉寺这些地方,曹家还可以以礼佛之名,营建几处别院。
待李氏在京中腻歪了,还可以南下散心。
唯一放心不下的,就是……
曹颙侧过身来,望向妻子。
寂静的深夜,一声轻叹低不可闻。
“怎么了?”曹颙低声问道。
“虽说媳妇进门,松了口气,可心里还是有些发堵……”初瑜小声嘟囔道:“总觉得儿子以后是别人的了……”
曹颙笑道:“权当多个闺女吧,将最疼爱的格格送出门,难受的当是简亲王夫妇才是……”
“嗯……”初瑜带了怅然道:“听老爷一说,也是这么一回事,希望亲家老太爷、老太太也能这样想……”
曹颙听了,心中复杂难辨,这就是当娘的,永远都儿女放在第一位。
自己这个当老子的,反而想着儿女长大自立,就可以放手。
自己改如何跟她开口?
可若是不开口的话,难道就这样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的做个富贵官家,在御前做个磕头虫,回家摆出家主、老子的谱儿来训子教孙?
曹颙摸着手腕上的串珠,叹了一口气,自己终究是个自私的人……
西院,上房。
大红的龙凤烛,映照着新房里红彤彤的一片。
幔帐下,一对新人交颈而眠……
不知不觉,东方渐白。
真儿睁开眼,开始了在婆家的第一日……
有李氏在,家礼自然设在福源堂。
饶是真儿性子大方活泼,这新媳妇第一日也是满身羞涩,低着头随着丈夫到了福源堂。
天佑侧身看着一身吉服的妻子,眼睛中带了几分不自觉的怜惜。
想起昨晚洞房,天佑不禁身上发烫。
虽说在男女之事上还是头一回,可他并不是不知世事的少年。自小阅览群书,聪明博达,加上侍卫处同僚那边的耳濡目染,早已使得他“理论上”博学得很。
不说旁的,就是那《金瓶梅》、《痴婆子》等书,不能说倒背如流,可也是读过数遍的。
前几年,刚通人事时,看着丫头们白嫩的手腕,苗条的身段,也引得他的少年心发颤。
否则的话,也不会与乐青有了男女之思。
只是家教使然,加上书读多了,心高气傲,不愿意在旁人跟前露出不尊重来,使得他与乐青能发于情、止于礼,顶多不过是拉拉小手。
昨晚,却是名正言顺的夫妻敦伦。
天佑温柔小意之下,是翻来覆去的“折腾”。
换做其他女子,破瓜之痛后,怕是早就流泪祈求。
真儿除了最初呼了一声“痛”,其他的时候却是含羞带喜的望着他,温柔中带了依恋。
天佑也不是莽汉,怜惜中带了体恤,小夫妻两个的鱼水之欢,甚是相得。
真儿虽是初尝人事,可也不是不知好歹的。
从丈夫最初的镇定自若,到行房过程中无意露出的茫然不定,到云雨后的真心怜爱,她也瞧着一二来。
心中惊诧之后,就是浓浓的欢喜。
欢喜之下,就成了带了青涩的回应……
福源堂里,李氏坐了上位,左手边是曹颙夫妇、天慧,右手边是长生、恒生、天宝。
见天佑与真儿到了,几个小的都从座位上起身。
李氏面上笑眯眯的,心里却有些诧异,偶尔望向儿子、媳妇。
儿子精神还罢,媳妇面上虽笑着,脸上却涂了不少粉,笑容也有些僵硬。
莫非昨天的喜事有什么不顺当,李氏想了一回,也没觉得有什么异样,只好先放下。
这会儿功夫,天佑已经带了真儿上前,在李氏跟前跪下敬茶。
天佑虽故作稳重,真儿也只是含羞低头,露出半个下巴,可小两口之间那种甜甜蜜蜜的感觉,却是瞒不过人的。
李氏笑得见牙不见眼,乐呵呵的点头,吃了孙媳妇的茶,将一对镶宝镯子放在茶盘里。
再到曹颙夫妇跟前。
曹颙欣慰的接过茶饮尽,初瑜却有些恍然,迟迟没有伸手端茶盏。
天佑瞧着母亲神色有异,心中犹疑不已;真儿的心里,则是生出不安。
“太太……”天慧见状,忙侧身一步,低声唤道。
初瑜这才醒过神来,忙接了茶吃了,和蔼的说了两句。
在门外侍立的陪嫁妈妈与丫鬟,见状都松了口气,她们方才还真是悬着心,生怕初瑜给自家格格“下马威”……
接下来,小两口又见了余下众人……
曹颙还要去衙门,众人行了家礼后,便又到了祠堂,拜了曹家众位先长。
曹颙亲自执笔,在家谱上“长子霑”的旁边写上真儿的姓氏。
至此,真儿成为曹家名正言顺的嫡长媳……
早饭后,曹颙出门往衙门去了,李氏将小两口赶回新房,留下媳妇初瑜说话。
“瞧你气色不好,是不是累着,要不要请太医过来瞧瞧?”李氏关切的问道。
初瑜闻言,眼圈一红,差点道出心中隐情。
不过,想到昨晚丈夫满脸满脸的期待,她又将到了口边的话咽下,道:“不过是昨儿晚上多吃了两盅,走了困,没歇好,不用劳烦太医……”
李氏仔细打量她两眼,确实是眼下发青隐藏疲惫的样子,便点点头道:“既如此,你早好生回去歇着……”
初瑜应了,回转九如院,吩咐了丫鬟婆子两句,便在屋子里歇下。
少一时,天佑与天慧兄妹两个便都得了消息,晓得母亲因昨日没歇好白日补眠,这才齐齐松了一口气……
没等新媳妇进门满月,曹府就迎来又一件喜事,天慧大定。
初瑜自打媳妇进门,就精神恹恹,一直没有缓过来,除了天慧的嫁妆还问上两句,其他的诸事不问。
李氏原本还担心她对真儿有不满之处,可她不仅将管家大权都交给真儿,还将自己身边得用的几个妈妈也都打发到真儿身边协理,使得真儿顺利接手家务,没有半点为难不喜之处。
如今曹府上下都晓得,现下是大奶奶当家。
如此一来,府中上下就当都猜她是舍不得女儿出阁。
李氏亦是嫁过女儿的,少不得劝慰一番,并且吩咐孙女每日多往九如院去。
就连恒生,因担心初瑜,也几次催促兄长早日生个侄女,好送到九如院,补太太嫁女之痛。
天佑听了,虽记在心里,每晚很是卖力气,可心里总觉得有些不对劲。
请太医来看过,除了心有郁结,母亲身上确实无其他不适。
只有曹颙,晓得妻子是心病,少不得将那山山水水的自在生活又描述一遍。
并非是生离死别,不过是趁着还有精力还足的时候,出去转转。
初瑜虽心里并不赞成丈夫的决定,可见丈夫如此期待,到底不忍心坏了他的安排。
加上丈夫并非是真的抛妻弃子,只是想要从官场脱身而已,初瑜想了想去,便也慢慢想开了……
她精神转好,曹府一切又恢复正常。
等到端午节后,真儿从娘家住完“对月”回来,初瑜就还是那个温和端庄的福瑞郡主。
曹府再次张灯结彩,操办了曹府大姑娘的出阁之礼……
第1400章 将行
东长安门外,鸣螺阵阵。
雍正皇帝率文武百官,为西征将士送行。
大将军傅尔丹为首的出行将领,皆佩弓矢跪辞,场面分外肃穆庄宁。
雍正从御驾上下来,走到傅尔丹跟前,将颈上的朝珠摘下,亲自给傅尔丹戴上。
傅尔丹激动的难以自已,哽咽着叩谢皇恩。
围观的王公大臣,望向傅尔丹,少不得羡慕嫉妒。
能熬到御前的臣子,多是康熙朝就出仕的官员,可像傅尔丹这样,得两代帝王信赖器重,却寥寥无几。
只有曹颙,面色平和的站在队列中,目光却望向傅尔丹身后跪着的一人。
这次朝廷出兵,完颜永庆以三品参将的身份随同大将军出征。
永庆比曹颙还年长数年,已是不惑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