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6日,周恩来致电中共中央说:“蒋表面愿求妥协,以欺骗国人,暗中布置军事,阴谋甚大。”
5月21日,中共中央指出:“国民党现正积极布置全国内战”、“我应积极加以准备(特别抓紧练兵),加以制止。”
6月19日,中共中央发出党内指示,指出:“蒋介石准备大打,恐难挽回,大打后,估计六个月内外时间如我军大胜,必可议和,如胜负相当,亦可能议和;如蒋军大胜,则不能议和;因此,我军必须战胜蒋军进攻,争取和平前途。”
随后,中共中央又在给各部队首长的指示中指出:“我党在南京谈判中当尽最后努力作出最大让步,以求妥协,但你们不要幻想。”
各种迹象表明:全面内战一触即发。
初夏的清晨,战士们早操已经结束,店铺还没有开门,只有乡下来的菜贩发出一起一伏的叫卖声。海安这个南方小城显得十分宁静。
粟裕正洗着脸,通信员匆匆送来一封电报。粟裕把脸擦一擦,接过一看,是新四军军部来电,命令粟裕率华中野战军主力西进,集中于六合、天长之间整训。
原来,党中央、毛泽东同志鉴于敌人大举进攻在即,迫切需要制定我军的战略方针,于6月22日设想了一个南线作战的战略计划,请刘伯承、邓小平、陈毅等同志考虑。这个计划是在全局破裂,国民党军向我大举进攻时,我山东、太行两区主力实行外线出击,协同作战,要求我太行区的部队以豫东地区为主要作战方向,集中主力尽可能攻取陇海路沿线南北十几个县城,着重在野战中消灭敌军有生力量,相机占领开封;山东野战军则以徐州地区为主要作战方向,集中主力配合苏皖北部的部队攻取津浦路徐间以及陇海路黄口、徐州段的各点,着重调动徐州之敌在野战中歼灭之,相机占领徐州。
而我华中主力须对付江北之敌,予以配合。还考虑在形势有利时,两区主力南渡淮河,向大别山、安庆、浦口前进。
这个战略计划,其战略意图是在外线出击中大量歼灭敌人有生力量,建立和扩大新解放区,保卫老解放区,并保障中原新四军第五师的安全。
这是关系到一场大战的筹划,关系到未来的战局。
粟裕拿着电报,反复思考中央的部署和军部的命令,内心非常矛盾。他认真分析了去淮南和留苏中作战的利弊条件,认为:第一,淮南地区人口仅一百三十余万,如华中野战军主力去淮南作战,粮草军需甚至支前民工均需由苏中补给,将给初期作战带来很大困难。
第二,我华中主力西进,苏中可能被敌迅速占领,而苏中有人口九百万,粮食产量占华中总产量的五分之二,税收占一半,是支援战争的巨大力量,沦入敌手,将为敌所用,且政治影响对我不利。
第三,与淮南之敌相比,苏中之敌较弱。
想到这里,粟裕不再犹豫,提笔展纸,向中央和陈毅军长起草电文,建议在苏中先打一仗再西移。
他拟完电报马上着手,准备赶回华中军区司令部驻地——淮安。
一到淮安,粟裕立刻找到分局的邓子恢、张鼎丞、谭震林,向他们提出自己不同于中央的建议,大家都认为粟裕分析得很有道理。
6月29日,他们联名再次上报中央和新四军军部,建议在第一阶段中,华中野战军第一师和第六师仍留苏中解决当面之敌,改善苏中形势与箝制敌人;在山东及太行完成第一阶段任务后,华中野战军第一、第六师再加入蚌埠、浦口线作战,完成第二阶段任务。
军委接到粟裕的电报,对他的建议极其重视,次日就复电华中:部队继续隐蔽于待机位置,听候安排。
7月,形势越来越紧急。
海安。华中野战军司令部驻地。
粟裕正在召开作战会议,他态度严肃,声音宏亮:“同志们,要打仗啦!国民党蒋介石已经把刀架在我们的脖子上啦!蒋介石派李默庵率领五个师十五个旅约十二万人,将从南通、白蒲、泰州、扬州、靖江、泰兴等地,分儿路向我如皋、海安和邵伯、高邮方向进攻。你们请看地图。”
顺着粟裕的指向看去,新标示好的军用地图上,只见长江两岸,布满了蓝色的圆圈、曲线和箭头。在苏中地区的国民党军:整四十九师自南通向北,整八十三师自泰州向东,整二十五师自扬州向北;津浦线的国民党第七军等十五个旅向难宁、泗县、盱胎、来安;整六十五师、二十一师等七旅之众正虞集江南,作为二梯队北渡后跟进。
情势十分清楚:敌军已经部署就绪,大军云集,个个箭头指向两淮(淮阴和淮安)。
“敌人把这叫做:多路的向心突击。现在进犯苏中解放区的国民党军队有十二万之众,而我华中野战军只有三万多人,敌我兵力悬殊。但是我们跟国民党是老对手了。不仅在十年内战中,就是八年抗战的反磨擦斗争中,也一直在打交道,我们知道,丧失人心和骄傲狂妄,是敌人无可补救的致命弱点。”
说到这里,粟裕脑海里闪现出三月在徐州机场跟国民党打交道的情景:这年3月,当粟裕在徐州向检查停战协定执行情况的三人小组控告蒋军违反停战命令侵占我解放区城镇以后,在徐州机场乘飞机返回的那天,一批美制P51型飞机在机场起飞、降落,发出刺耳啸声。站在粟裕身边的国民党徐州绥请公署副参谋长,竟然趾高气扬地笑指天空说:“现代的空军,威力真是伟大啊!”这显然是耍弄威风,欺负我军还没有空军。当时,粟裕冷冷一笑:“可惜它有个缺点,目前还不能到地面捉俘虏!”
“骄兵必败!这是蒋军的一个致命弱点,”粟裕接着分析道,“现在,在我们面前摆着一连串的问题:敢不敢打,怎么打,战役指导上要求我们有哪些改变,……这些,我们都要根据毛主席的指示,在实践中逐渐取得经验,切实加以解决。首先,我认为初战地域可选择在根据地前沿地区,即江都至如皋一线……”
粟裕的话还没讲完,会场的寂静就被打乱了,有人在议论:“敌强我弱,应该诱敌深人才对。”
战争初期应该采取诱敌深入……
一直沉默的一师副师长陶勇突然开了口:“先静一下,让粟司令接着讲!”
因为,陶勇知道粟裕部署战役经常一反常规,出其不意。他不由地想到了保卫黄桥时粟裕的奇谋。
会场一下子静下来,粟裕不紧不慢地说:“是的,选择在根据地前部地区作战,似乎不符合我军在敌强我弱的形势下通常实行的绣敌深入的传统战法。其实,诱敌深入并不是目的,而是歼灭敌人的一种手段。诱敌深入也不是贯彻执行积极防御的唯一打法。毛主席不是说,战役有时机、地点、部队三个关节,不得其时,不得其地,不得其部队之情况,都将不能取胜。现在我认为苏中解放区前部地区,天时、地利、人和都对我有利。”粟裕耐心地对将领们讲解:第一,苏中解放区前部是杭日战争时期我军同日、伪、顽长期争夺的主要地域,日寇投降后,又遭到蒋军的不断进攻和蚕食。这一地区的广大群众经过长期战争环境的锻炼,具有顽强战斗的传统和丰富的作战经验。同时,这个地区物产富饶,人力众多,支前工作组织也很健全。这些都是初期作战良好的战场条件。这些我们不能不考虑。反之,苏中纵深地区狭小,海安以北就是水网,支前力量远不如前部地区。
第二,华中主力部队第一、第六师在这一带打仗时间较长,对民情风俗、地形道路十分熟悉,第七纵队原是这个地区的地方武装,对在河港交错、村落密布的平原地区打仗,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这些我们不能不利用。
第三,从战役上来说,强和弱是辩证的,强敌而未展开,虽强犹弱。战争初期,我以大块解放区为依托,乘敌人正在实施战略展开之际,在前部地区予以打击,可以打乱其部署,暴露其弱点。何况战争初期,敌人恃强,以大军向我进攻,以为我必不敢撄其锋,我军恰恰在此时此地主动向其反击,必可收到出其不意的效果。
在场的指挥员们听着粟裕清晰的分析,无不点头表示赞同,心里暗暗钦佩粟司令的多智多谋。
“怎么打法呢?”有性急的已开始摩拳擦掌。
粟裕转过身,指着地图,胸有成竹地说:“现在,我军已侦悉蒋军向我如皋、海安大举进攻的确实部署:敌整编第四十九师从南通北犯如皋;整编第八十三师从泰兴、宣家堡,整编第九十九旅从靖江,两路合击黄桥,然后配合四十九师会攻如皋;整编第二十五师的一四八旅从泰州东犯姜埝,得手后,这几路将会攻海安。”
“敌人三路而来,拉开架子要和我们拼消耗,我们恕不奉陪,专打它一路。问题是打两翼还是打中间?两翼嘛,是泰州和南通,这两处,城防坚固,对我军不利。中路敌人虽占泰兴、宣家堡半年有余,但我们群众条件好,对我军有利。所以我们先打中间。”
粟裕边指边讲,如数家珍,清晰明确。
经过讨论,具体作战部署确定了:一、六师各六个团担任歼灭中路敌十九旅的两个团,七纵三个团在北侧监视西路之敌,十纵三个团在邵伯牵制敌二十五师。
最后,粟裕充满信心地说:“敌人十二万人马进攻我们三万多人,是四打一,我们这么一来,还了它个六打一!”
7月13日。
一师部队由如皋到达宜家堡一带。黄昏时,三旅八团首先打响了。
13日晚,我攻击部队为敌火力所阻,未能打进宣家堡。
粟裕命令陶勇马上亲临一线指挥。
当晚,陶勇飞马赶到担任主攻任务的八团团部,正碰上他们第二次攻击。
这天晚上,月明如昼,能见度很好。敌人像是故意显示他们美式装备的力量似的,什么火器都用上了,从土木工事的密密层层的枪眼里发射的机枪火力,又密又急,像泼水一样,一刻不停地向外倾泻;各种口径的炮,甚至连山炮也用上了。炮弹和机枪火力,在八团前沿上腾起了一道火墙,拦住了我们的攻击部队。
难道攻击没奏效,仅仅是因为敌人装备好、火力猛?陶勇快速地思索着。
这时,从一旅三团传来捷报:许家堡的敌人也增加到一个营,但三团几路压过去,把他们全部消灭了。
陶勇茅塞顿开:三团兵力、火力上集中了三比一的优势,取得了胜利。
而八团呢,却是一比一!司令部部署了六比一的优势兵力,到了具体战斗中间却变成了一比一。一场干净的歼灭战变成了胶着战。
陶勇立即下令八团:“停止攻击,重新部署,集中兵力,明晚再干!”
当晚,要裕又打来电话,指示陶勇一定集中优势兵力,按六比一打击敌人,快速结束战斗。
第二天晚上,改变了打法。
八团仍从东面攻击,九团一营攻击南面,而以七团在西北面担任主攻。
战斗开始后,敌人仍在东面扭住八团,而西北方面,由于河沟环流,地势起伏,又是敌人的侧后方,敌人设置的两道铁丝网,被我七团一举突破。敌慌忙调动兵力,我八团又乘机突破。
一师指挥所里热闹起来。电话铃声响个不停,各团的捷报纷纷传来:“八团正向街心发展”,“七团拿下了河边的大碉堡,突过河南……”在这些胜利消息当中,还不时夹杂着指挥员们愉快的评论:“天亮以前,敌人这个团就可以报销了!这一仗,敌人是输定了!”“敌人样子蛮吓人,其实没啥了不起!”
枪声一夜未停。
当启明星高高挂在东南天空时,电话里传来了最后一个消息:全歼了宣家堡的敌人!
同时,六师也将泰兴城的敌军大部消灭。
宣泰之战,我攻城与打援部队歼敌整编第八十三师第十九旅的两个团,一个旅属山炮营,以及第六十三旅一个营,共三千余人。
敌整编第八十三师,原番号为第一○○军,是蒋介石嫡系部队,美械装备,美国教官训练,抗日战争后期作为远征军到缅甸作过战,战斗力较强。
我军首战,对于八十三师这样的敌人能否战而胜之,攻而歼之,中央军委和毛主席都很关注。战斗结束后,毛主席亲拟电文询问:打的是否是整编第八十三师?该师被消灭了多少,尚存多少?
粟裕在清查了战果之后,一一作了汇报。
宣泰的硝烟还未散尽。
一师和六师接到华中野战军司令粟裕的急电,令他们立即转兵,日夜兼程,火速东进,投入第二战——如(皋)南(通)战斗。
如南战斗发起之前,汤恩伯得悉华野主力在宣泰地区,急急调兵遣将,调整部署。他命令整编第六十五师火速北渡长江,会同靖江的第九十九旅增援泰兴,并进犯黄桥,以拖住我军主力;同时,命令第四十九师星夜疾进,企图趁虚夺取我如皋城,然后,第四十九师从如皋,第六十五师从黄桥,第八十三师从泰州,多路夹击我华中野战军主力于如(皋)黄(桥)公路、南(通)如(皋)公路和长江之间的三角地区。
这时,粟裕已拟定了两个作战方案:一个是打前来增援宣、泰的第六十五师和第九十九旅,这个方案的优点是就近转用兵力,部队不会太疲劳,时间也比较充裕。缺点是这批敌人是来增援的,有备而来,警惕性必高,很可能一打就退,不易合围;或者打得相持不下,第四十九师得以乘机攻占如皋,使自己的侧后和后方受到很大的威胁。
第二个方案是迅速转移兵力,以主力作远距离机动,直插进犯如皋的第四十九师侧后攻击之。此案的缺点是要强行军一百几十华里(第六师的距离更远些),两夜激战之后继以疾走,战斗力肯定会减弱。但其优点也是极其明显,这一行动必然又一次大出敌人意外。此时,粟裕已侦知敌人以为我军主力在西进。第四十九师将放心大胆地向我如皋挺迸,倘若率部来一个长途奔袭,创造歼敌于运动中之良机,将陷敌于被动混乱的境地。当然,要做到这一点,我军必须打得、饿得、跑得,能够连续地打仗、行军、打仗。粟裕深深地了解自己所带出的部队,这正是自己部队的长处。
粟裕遂决心采取第二方案,选敌第四十九师为歼击目标。7月15日晚,他即令一师全部和第六师大部转兵东进;并用汽艇急运第七纵队一个团先期赶回如皋,协同第一军分区部队扼守该城。同时设置疑兵,继续围歼泰兴城内残敌,给敌人以主力确实还在西边的错觉,引诱如皋之敌放胆向如皋迸犯。
第一军分区部队连日英勇阻击,为主力的长途东进争取了宝贵的时间。
粟裕率主力在连续两昼夜激战之后,又行军一百几十里,表现了高度英勇顽强的气概。部队一路上受到人民群众的热情支援,夜过黄桥,群众以烧饼和西瓜争相慰劳。在群众的掩护下,我主力部队早已东进,敌人却还蒙在鼓里。
16日上午,敌第四十九师分左右两路北犯。
17日,右路二十六旅到达如皋以东之鬼头街、田肚里;左路七十九旅到达如皋以南之宋家桥、杨花桥。我东移之主力,则抵达黄桥、如皋之间的分界、加力地区。
18日,当敌四十九师师长王铁汉正做着“趁虚而入”抢占如皋美梦时,粟裕下达了歼敌部署:一师主力抢占鬼头街东南公路上的林梓,断敌退路,随后从右路之敌第二十六旅的侧后向北攻击;六师主力抢占杨花桥西南的贺家坝,随后从左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