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国风云》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帝国风云- 第12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所幸的是,德意志第二帝国在贸易领域的地位依然不可动摇。
    事实上,到一九三三年,〖中〗国的贸易额都远不如欧美列强,而且也只与德意志第二帝国有较为密切的贸易往来,与其他欧美列强的贸易往来并不频繁因此在国际市场上与德意志第二帝国的竞争并不jī烈。
    这也可以理解,即〖中〗国在大搞基础建设的时候,已经有足够庞大的内需市场了。
    此外,〖中〗国的基础建设,也为德意志第二帝国的企业创造了大量机会,当时德意志第二率国出口到〖中〗国的,主要就是各种机械产品、以及与机械产品有关的技术专利而且德意志第二帝国是该市场的主要占领者,不但〖中〗国企业所占份额不如德意志第二帝国企业其他欧美强国也远远不如。
    这也很简单,即〖中〗国的基础建设大部分是政府项目,而中德关系又摆在这里。
    说得简单一些在〖中〗国企业无法提供相关产品的情况下,〖中〗国政府将首先考虑从德意志第二帝国企业那里获取,而不是跟其他列强的企业合作。也正是如此,德意志第二帝国企业在〖中〗国机械产品市场上的霸主地位并没受到影响。
    总体来说,在经济层面上德意志第二帝国依然是〖中〗国高速发展的主要获益者。
    也就是说,经济上的矛盾,对中德关系的影响并不是很大。
    当时,最大的问题,还是在政治上。
    虽然冯承乾与德皇威廉二世(腓特烈三世在一九二四年退位,威廉皇储继承了德意志第二帝国,称为威廉二世)的关系非同一般但是与欧洲王室一样,国家领袖的sī人关系并不能决定国家的关系。
    在中日朝鲜半岛战争之前,德意志第二帝国并不认为〖中〗国实现工业化,对德意志第二帝国构成了威胁甚至可以说,〖中〗国实现工业化对德意娄第二帝国有莫大的好处,比如分担了来自其他列强的压力。
    也正是如此,在这场战争爆发前,德意志第二帝国一直在不遗余力的支持〖中〗国进行工业化变革。别的不说,在一九二九年之前的五年里,威廉二世亲自施加影响,让德意志第二帝国的主要企业向〖中〗国转让与无偿赠送了数千项工业技术专利,甚至连率国皇室都参与了援助〖中〗国的行动,威廉二世还在一九二五年访华的时候,用皇室基金为〖中〗国购买了一百多台现代化工业áng,当做见面礼赠送给了冯承乾。当然,冯承乾为了答谢德皇,也赠送了好几件国宝级文物。
    问题是,〖中〗国军队在这场战争中的表现太惊人了,特别是〖中〗国海军。
    战争爆发前,即三月初,威廉二世还给冯承乾发了一封电报,询问〖中〗国海军是否有能力击败〖日〗本海军,暗示冯承乾,只要提出需求,他会考虑再无偿赠送几艘主力舰,以增强〖中〗国海军的实力。
    当然,威廉二世此举,也不是没有目的。
    以当时的情况,威廉二世很有可能邀请冯承乾返回德意志第二帝国,替他打造一支更加强大的帝国海军。
    别忘了,腓特烈三世在的时候,已经下诏保留冯承乾的所有爵位。
    从法理上讲,冯承乾依然拥有德意志第二帝国的国籍,而且还是帝国贵族,因此回去为帝国效劳也在情理之中。
    更重要的是,威廉二世非常了解冯承乾,知道冯承乾才是帝国海军的理想统帅。
    也正是如此,冯承乾才非常委婉的谢绝了威廉二世伸来的援助之手。
    显然,冯承乾肯定不想欠威廉二世的人情,更不想回到德意志第二帝国,要不然当初他也不会拿国宝回赠威廉二世。
    也许,在这个时候,威廉二世认为〖中〗国海军肯定会吃败仗。
    甚至可以说,威廉二世希望〖中〗国海军战败,因为只有这样,冯承乾才会在绝望之中向他寻求帮助。
    这一点,在战争初期体现了出来。
    当时,〖中〗国海军已经向克虏伯公司订购了一批三百八十毫米穿甲弹,而且合同上约定在三月底交付。结果是,德意志第二帝国海军在三月中旬,也就是战争爆发后,给克虏伯公司下了一份类似的订单,而克虏伯公司以帝国法律要求优先满足本国需求为由,没有在三月底向〖中〗国海军交货。如果这场战争打得再惨烈一些,或者说〖中〗国海军没有把航空作战当成主要打击手段,那么在击败〖日〗本海军之前,就会耗光所有大口径炮弹,从而不得不向德意志第二帝国求援。
    所幸的是,冯承乾压根就没有把主力舰放在首位。
    更重要的是,当时克虏伯公司在〖中〗国开办的工厂,已经能够生产技术含量低得多的航空炸弹了。
    总而言之,德皇在最初的时候,肯定希望〖中〗国海军吃点苦头。
    可惜的是,这一幕并没出现。
    由此,产生了一个结果,即〖中〗国军队、特别是〖中〗国海军在这场战争中爆发出的能力,让威廉二世不得不重新衡量这个遥远的盟国,并且对这个国家的未来政策,特别是冯承乾在战时采取的一些政策做出评估。
    当然,评估的目的,就是为了确定〖中〗国是否对德意志第二帝国的到益构成了威胁。
    显然,结果好不到哪里去。
    虽然以当时的情况,一个强大的〖中〗国,依然是德意志第二帝国不可否缺的奥援,特别是在全球经济危机影响下,下一场世界大战的yīn影已经升起的情况下,德意志第二帝国肯定需要像〖中〗国这样的盟友,但是有一点不可忽视,即在下一场世界大战之后,〖中〗国不见得还是德意志第二帝国的盟友。说白了,如果德意志第二帝国与〖中〗国联手打赢了下一场世界大战,两国将分别成为西方与东方的霸主,而接下来,两国就会为了争夺全球霸主的宝座,展开jī烈的竞争,甚至是兵刃相见。
    由此可见,如果把目光放到五十年之后,〖中〗国绝对是德意志第二帝国的潜在对手。
    也正是如此,德意志第二帝国的对华政策发生了微妙转变。
    不可否认,德意志第二帝国需要一个强大的〖中〗国。可同样不能否认的是,这个〖中〗国绝对不能强大到失去控制。
    说白了,〖中〗国可以变强大,但是必须在德意志第二帝国的控制之下。
    问题是,如何才能证明〖中〗国依然在德意志第二帝国的控制之下呢?
    随着中日停战谈判开始,威廉二世、以及帝国首相马克斯亲王看到了这个机会,即通过这次谈判,来证明〖中〗国依然会照顾德意志第二帝国的利益,并且会为了德意志第二帝国而损失一些利益。
    也正是如此,德意志第二帝国才在这个时候介入进来,成为谈判的第三方。
    当然,德意志第二帝国愿意施加影响,肯定很受美国欢迎,因为美国确实没有多少能力左右〖中〗国,而德意志第二帝国就大不一样了。
    别的不说,如果中德翻脸,只要德意志第二帝国企业从华撤资,平国经济就将崩溃,也就别想实现工业化,更别说成为全面工业化的世界大国了。
    在根本上,德意志第二帝国介入的主要目的,就是避免〖中〗国失去控制。
    为此,德意志第二帝国就得阻止〖中〗国在这场战争中获得“独立”的资本。
    说得直接一点,就是不能让〖中〗国获得太多的好处。
    要知道,三十多年前的〖日〗本,就是在日清战争中,获得了工业化的资本,并且迅速成为远东的头号强国。
    更重要的是,现在的〖中〗国比三十多年前的〖日〗本发达得多。
    也就是说,只要〖中〗国如法炮制,也许几年、最多十几年之后,就将不再为德意志第二帝国马首是瞻。
    那么,〖中〗国该何去何从,冯承乾该何去何从呢?!。

第三十七章 后遗症
    德意志第二帝国介入,冯承乾与吴铁生就不得不慎重考虑虽然德意志第二帝国在这个时候插手停战谈判,以及提出的要求都很过分,比如要〖中〗国放弃割地与赔款的要求,但是冯承乾与吴铁生都知道,根本不能拒绝、至少不能完全拒绝德意志第二帝国提出的要求。
    原因很简单,现在的〖中〗国还不能没有德意志第二帝国的支持,更不能与德意志第二帝国对着干。
    第二次谈判开始后,周仁康没有立即降低要求。
    显然,如果立即降低要求,〖日〗本就会打蛇随棍上,从而使国家利益受损。
    八月二十二日,在〖日〗本谈判代表承认为发动战争负责之后,周仁康才提出,可以考虑减少割地范围与降低赔款数量。
    事实上,此时的〖日〗本,需要的就是这么一个姿态。
    说白了,只要周仁康做出让步,〖日〗本当局就不会继续纠缠下去。
    原因很简单,只要谈判没有结束,战半就没有结束,〖日〗本也就不可能回到正常状态,而〖日〗本的经济与社会问题也就无法得到解决。
    只是,在细节问题上,双方依然存在分歧。
    比如,在赔款数额上,周仁康坚持三亿两白银,也就是大约三十六亿华元、或者是一百二十四亿日元是最低限度,而且〖日〗本必须在今后十年内支付全部赔款、以及利息,但是〖日〗本谈判代表认为,这场战争对〖中〗国造成的损失根本没有这么多,认为〖日〗本最多只应赔偿一亿两白银。
    又比如,周仁康坚持把奄美诸岛与大隅诸岛算在琉球群岛之内,而〖日〗本谈判代表则认为这两座群岛原本就属于〖日〗本,根本不属于琉球王国,所以〖日〗本不可能以承认琉球王国的方式割让这两座群岛。
    可以说,谈判进行得非常艰难。
    直到九月九日,双方才在割地与赔款问题上达成一致。
    按照周仁康与〖日〗本外相确定的最后结果,〖日〗本将在未来五年之内,向〖中〗国支付二点四亿两白银(算上利息,总计三点七亿两白银)的战争赔款,并且把奄美诸岛割让给〖中〗国,而〖中〗国则在〖日〗本付清战争赔款之后,把占领的大隅诸岛归还给〖日〗本,并且承认大隅诸岛为〖日〗本不可分割的领土,此外,〖日〗本还将把南库叶岛割让给〖中〗国,把发动战争的战犯移交给〖中〗国法庭审判等等。
    九月十日,周仁康就离开了马尼拉。
    在大体框架确定下来之后,细节谈判还需要持续几个月。按照美国与德意志第二帝国的提议,在完成了细节谈判之后,中日两国将在一九三三年底,也就是十二月三十一日之前签署停战条约。
    事实上,根本没有拖到年底。
    要知道,真正拖不起的是〖日〗本,而不是〖中〗国。
    十月二十日,〖日〗本当局就通过美国与德意志第二帝国向〖中〗国发出外交照会,表示接受在大体框架内达成的全部协议,希望尽快与〖中〗国签署停战条约,并且愿意在〖中〗国当局选定的地点签约。
    既然〖日〗本已经服软,冯承乾与吴铁生也没多摆架子。
    不管怎么说,美国与德意志第二帝国都已卷入,而且〖日〗本在停战条件上做出了让步,也就没有必要拖下去了。
    当时,还有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
    根据冯承乾收到的情报,〖日〗本正在加紧修复那几艘在海战中遭到重创的主力舰,甚至开始维修“加贺”号与“赤城”号航母。虽然这份情报明显有误,比如当时“加贺”号与“赤城”号都在神户港内,根本没有开始维修,也没有办法维修,最快要到一九三四年,神户造船厂才能腾出船台,但是〖日〗本海军正在恢复元气,而且很有可能在一九三四年获得挑战〖中〗国海军的能力。要命的是,即便到一九三四年,〖中〗国海军的实力也不可能恢复到战前水平,甚至不会有所提升。原因很简单,〖中〗国没有维修主力舰的工业实力,所有在战争中受损的战舰都得送往德意志第二帝国进行维修。更重要的是,德意志第二帝国早就宣布中立,所以不大可能在战争期间替〖中〗国维修战舰。
    到此,冯承乾也得考虑诿结束这场战争了。
    十月三十一日,中日两国全权代表在上海见面,于当天下午正式签署了《中日朝鲜半岛与东海停战条约》。
    条约的主要内容与当初商定的框架协议完全一致。
    十一月一日凌晨,中日正式停战。
    对〖中〗国来说,这是一场了不起的胜利,更是近百年来,首次在对外战争中取得的重大胜利。
    十一月一日,〖中〗国全国放假一天。
    当天,〖中〗国的各大城市都举行了欢庆活动。连一些偏远乡村的农民也在为祖国取得的这场伟大胜利欢乎雀跃。
    十天后,第一批入朝军队回国,在丹东受到了民众的热烈欢迎。
    当时,甚至有很多人从其他地方赶来,专门迎接凯旋归来的将士。
    与陆军受到的热烈欢迎不同,海军要低调得多。
    十一月二日,冯承乾前往上海,拜访了专程来参加停战条约签字意识的里希特霍芬,通过他向德皇转交了一封感谢信,并且向时任德意志第二帝国海军司令的希佩尔提出,希望尽快为〖中〗国海军的几艘主力舰提供维修帮助。
    所幸的是,这个时候,德皇也在兴头上。
    中日战争能够迅速结束,在德皇看来是他的功劳,因为没有他出面干预,〖中〗国肯定不会降低停战条件。
    更重要的是,德皇相信,〖中〗国依然在化的控制之中。
    此外,希佩尔与冯承乾的关系也非同一般。可以说,如果没有冯承乾,也就没有现在的希佩尔。
    陆军凯旋归来的时候,海军却在收拾烂摊子。
    十一月十五日,希佩尔正式回复了冯承乾,德意志第二帝国可以为〖中〗国海军维修受损战舰,但是建议冯承乾借此机会,从德意志第二帝国采购一批修理战舰的设备,并且增强〖中〗国造船厂的维修能力。
    冯承乾接受了希佩尔的建议,并且立即派张东强前往德意志第二帝国。
    年底,〖中〗国工业部长宋靖国率团访德,在一九三四年一月初与德意志第二帝国的十多家企业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其中,最重要的部分就是由霍瓦德造船厂、伏尔铿造船厂、威廉港造船厂等多家德意志第二帝国的造船企业,帮助〖中〗国建造大型造船厂,而这些企业也将获得参与〖中〗国海军大型战舰建造工作的机会,并且成为主要承包商,等于获得了〖中〗国军方的承认。
    到一九三四年中期,江南造船厂、北方造船厂与广州造船厂已经与德意志第二帝国的造船企业签署了合作协议。
    对冯承乾来说,这绝对是一个重大的收获。
    要知道,随着〖日〗本在一九三四年三月支付了第一笔赔款,〖中〗国海军已经不存在经费上的问题了。
    按照冯承乾与吴铁生达成的协议,〖日〗本的战争赔款将有百分之六十用于军事建设,而海军获得其中的百分之六十。
    〖日〗本第一笔赔款为六亿华元,因此海军获得了二亿多,超过了当年的海军军费预算。
    这笔钱中,一半被冯承乾拿来建造与采购战舰。
    如果算上当年的军费拨款,〖中〗国海军有大约一点七亿华元用于建造战舰,而这相当于一九三三年之前三年的总和。
    钱不是问题,关键就是如何合理的huā掉这些钱。
    虽然以当时的情况,从德意志第二帝国采购战舰是最简单、也是最快捷的途径,但是冯承乾并没打算这么做,一是德意志第二帝国建造的战舰不符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