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国风云》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帝国风云- 第17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要知道,英国最好的港口都面向欧洲大陆特别是在英格兰南部地区,比如英国皇家海军的母港朴茨茅斯。
    从一九四零年十月底开始英国的货物进口量就急剧降低。
    更重要的是,商船的巨大损失,已经超过了英国的造船能力。仅在一九四一年的前三个月里,英国损失的商船总载重量达到了三百六十万吨,而英国的造船厂在此期间只建造了二百四十万吨,缺口高达一百二十万吨。如果不是美国加大了商船建造量,而且以非军事船只的方式出售给英国,英国的海运将在一九四一年六月底之前瘫痪,到时候将没有一艘悬挂英国国旗的船只在北大西洋上航行。
    潜艇部队表现卓著,帝国海军也加大了对潜艇的投入。
    从一九四零年十二月开始,帝国海军的造船厂就在疯狂建造潜艇,在一九回一年三月份达到了每月交付十四艘的建造速度,而当时帝国海军每月损失的潜艇不到四艘,即潜艇总量开始以每月十艘以上的速度增长。
    一九四一年初,一个关键人物碜上了历史舞台。
    这就是被德皇威廉二世(同时也是帝国海军总司令)任命为潜艇部队司令官的邓尼茨海军中将。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邓尼茨就是帝国海军的一名潜艇艇长。
    战后,邓尼茨曾经退役过一次,在一九三一年重新服役,此后在海军少校的位置上干了足足六年,直到一九三七年才晋升为海军中校,并且在战前晋升为海军少校,负责帝国海军的远洋潜艇分队。
    因为表现卓著,邓尼茨深得德皇赏识,直接由上校提拔为海军中将。
    当然,如果以服役年限计算,华尼茨也该晋升为中将了。
    这些都是其次的,邓尼茨做出的最大贡献,就是改变了潜艇战术,放弃了以往让潜艇单打独斗的打法。
    帝国海军潜艇部队能在一九四一年的前三个月取得开战以来的最大收获,与邓尼茨推行的新战术密不可分。
    这就是“狼群战术”。
    简单的说,就是任何一艘潜艇在发现了目标之后,不是立即发动攻击,而是跟踪与监视目标船队,并且立即向海军司令部(后来是潜艇司令部)发出报告,然后由司令部联系在附近活动的其他潜艇,集中所有潜艇一同攻击目标船队。一般情况下,攻击在夜间进行,主要就是为了对付护航战舰。在攻击的时候,会有一艘、或者多艘潜艇充当yòu饵,即首先发起攻击,引开护航战舰,然后其他潜艇再进入,用鱼雷以最快的速度击沉没有保护的船只,然后迅速撤走。
    实战证明“狼群战术、,把潜艇由一种战术武器提升到了战略武器的高度上。
    进入一九四一年三月份“狼群战术”在帝国潜艇部队中已经扎下根基,而且帝国潜艇部队也在这个月里收获了最为丰硕的战果。三月七日,由八艘潜艇组成的“狼群”伏击了由直布罗陀驶往朴茨茅斯的船队,在四个小时之内就击沉了二十七艘商船,船队中仅有六艘商船逃脱,此外还有两艘反潜驱逐舰被击沉。三月十二日,由十一艘潜艇组成的“狼群”在亚速尔群岛附近袭击了一支由四十四艘船只与八艘反潜驱逐舰组成的船队,在夜间的八个小时里击沉了三十八艘商船与三艘反潜驱逐舰。三月十七日,由七艘潜艇组成的“狼群”在葡萄牙外海袭击了一支由二十七艘船只组成的船队,一举击沉了二十六艘商船,最后一艘商船也被上浮的潜艇缴获。三月二十六日,由十七艘潜艇组成的“狼群”发动了当月规模最大的一次袭击行劾,在一个晚上同时袭击了两支由美国开往英国的船队,取得了击沉商船四十九艘的巨大战果。在这四次袭击中,帝国海军只损失了六艘潜艇,战损比降到了开战以来的最低点。
    对英国来说,这是不见天日的三个月。
    虽然美国国会已经通过了“租借法”美国海军也非常及时的把封存的反潜驱逐舰交付给了英国皇家海军,部分驱逐舰甚至是在驶往英国途中进行启封工作的,但是英国皇家海军仍然无力承担整个北大西洋航线的护航工作。
    要知道,面对成群行动的潜艇,在一战中总结出来的反潜战术已经用不上了。
    比如,在一战中,掩护四十艘商船最多只需要八艘反潜驱逐舰,如果航线较偏,危险系数比较低,六艘驱逐舰也够用。可是在三月份的四次大规模袭击中,有三次是在护航力量足够的情况下发生的。
    显然,护航战舰的数量太少了。
    为此,英国就需要美国来分担一些负担,比如由美国战舰负责一半航程的护航任务。
    也正是如此,英国外交大臣才会紧急赶往美国,向美国总统提出要求。为了让美国总统认识到护航的重要xìng,英国外交大臣还明确提到,如果美国不能尽快伸出援手,那么英国将在三个月内断粮。
    当然,实际情况并没有这么严峻。
    根据战后公布的资料,英国在实施了全面配给制之后,国内的存粮足以坚持到一九四一年底。
    显然,让美国海军参与护航行动,最主要的目的,还是让美国参战。
    准确的说,是帮助美国当局制造一个参战的理由。
    如果德意志第二帝国的潜艇越过了北大西洋中线,攻击了护航的美国舰艇,那么罗斯福就有足够的理由去说服那些顽固的国会议员了。
    别忘了,在一战结束后,德意志第二帝国就承认北大西洋中线为德美的势力分界线。!。

第一百二十九章 破交与反潜
    全文字无广告第一百二十九章破交与反潜
    显然,美国参战对中德来说都不是好事。
    只要美国参战,就会打破现在的战略局面,并且使中德丧失战略优势,而美国越晚参战对中德越有利。
    在美国海军出动战舰为船队护航后,德皇亲自发表了抗议,刘伯恩也再次在总统府召见了美国大使,提出美国应该严守中立,不得做任何参与、干预与改变战场态势的行为,以免造成不可逆转的影响。
    问题是,抗议有用吗?
    五月二十五日,德皇在波茨坦皇宫召见了邓尼茨,直接提出,必须把破交范围限制在北大西洋东部海域。
    说得直接一些,就是不得袭击由美国舰艇保护的船队,更不得直接袭击美国舰艇。
    问题是,这样的命令有用吗?
    在面见德皇的时候,邓尼茨就提出,如果限制破交作战的范围,那么潜艇的作战能力将大幅度削弱,威胁力也将大大降低。
    此外,邓尼茨还有一点没有提出来,即潜艇的战损率肯定会直线上升。
    原因很简单,潜艇的性能得到大幅度提高的同时,反潜技术也在飞速进步。
    大战爆发后不久,帝国海军就开发出了一项对潜艇来说至关重要的设备:通气管。
    以往,潜艇只称得上是“能下潜的舰艇”,受电池性能限制,潜艇在绝大部分时候都只能在海面上航行,潜航的时间非常短,潜航的距离也远不到哪里去。一战末期,帝国海军最先进的潜艇,最大潜航时间也只有二十多个小时,最大潜航距离只有几十海里。如果以最大潜航速度航行,电池里的电能将在一个小时内耗光。通气管出现之后,这一局面有了显著改观,即潜艇可以在潜望镜深度上持续潜航,并且为电池充电,在理论上可以一直在海面下航行。
    问题是,反潜技术也有突飞猛进。
    与一战时相比,反潜技术最大的突破不是雷达、声纳等具备实战应用能力,而是飞机成为了主要的反潜平台。
    事实上,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航空反潜就已经登上了战争舞台。
    最初的时候,航空反潜的主要平台是飞艇,而不是飞机。主要是,当时飞机的续航能力非常有限,很难持续巡逻,而飞艇具有更高的续航力,可以长时间的呆在潜艇经常出没的海域上空。(全文字电子书免费下载)
    只是,飞艇并不是理想的反潜平台。
    主要是,飞艇对使用环境有较高的要求,而且速度太慢,机动性也不好,往往在发现潜艇后无法立即发起攻击。
    到第一次世界大战末期,飞机成为了航空反潜的主要平台。
    只是,这个时候大战已经接近尾声,英国在丢掉了制海权之后,已经没有能力在大洋上与德意志第二帝国海军抗衡了,反潜也就失去了意义。
    重要的是,航空反潜已经显示了起强大的作战能力。
    大战爆发后,英国的造船厂要么在建造大型战舰,要么在拼命建造商船,以弥补潜艇袭击的损失,根本就没有多余的力量建造反潜战舰,要不然,英国也不会从美国租借几十艘老式驱逐舰。
    面对神出鬼没的潜艇,英国皇家海军必须另辟蹊径。
    显然,飞机成为了理想选择。
    当然,最初半年,航空反潜的收获并不大。主要是,帝国海军的潜艇越来越大,远洋活动能力大幅度增强,活动范围极为广阔,而飞机的巡逻区域相对有限,也就很难在广阔的海洋上发现潜艇。
    此外,帝国海军开始为潜艇安装通气管,也大幅度降低了航空反潜效率。
    要知道,仅靠飞行员的眼睛,要在茫茫大海上发现一具伸出海面的通气管,显然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
    直到一种新式装备问世,航空反潜才真正开始充当主力。
    这就是雷达。
    做为世界上最早研制、生产与装备雷达的国家之一,英国的雷达技术非常先进,而且也最先认识到了雷达的重要性。
    要知道,英国是世界上第一个建立以雷达为基础的国土防空警报网的国家。
    很快,英国皇家海军就发现,雷达也能用于反潜,而且能够大幅度提高发前效率,特别是航空反潜效率。
    配备了对海搜索雷达的飞机,能够在数十公里外发现潜艇,甚至是潜艇的通气管。
    显然,雷达解决了反潜作战中最为重要的问题,即如何发现潜艇。
    雷达与飞机配合,几乎把潜艇逼到了绝路。
    在一九四一年的前四个月里,帝国海军损失的二十三艘潜艇中,有十七艘是被英国皇家海军的反潜巡逻机击沉的,或者是由反潜巡逻机与反潜舰艇合作击沉。
    为此,帝国海军的潜艇只能扩大活动范围,远离反潜巡逻机的巡逻区域。
    当时,英国皇家海军的反潜巡逻机以双发中型飞机为主,而这也是能够安装对海搜索雷达的最小的飞机了。
    也就是说,只要帝国潜艇离英国本土足够远,就不会受到反潜巡逻机的威胁。
    这下,问题来了。
    当时,帝国海军潜艇的主要活动区域就在北大西洋中部。在三月份的四次战斗中,有两次是在北大西洋中部进行的。如果按照德皇的命令,不得在北大西洋中线以西袭击船队,那么潜艇的巡逻与伏击区域就得往东延伸数百海里,也就会进入英国皇家海军反潜巡逻机的巡逻区域。
    此外,邓尼茨已经收到情报,英国皇家海军很有可能获得了续航距离更远的巡逻机。
    如果没有德皇的命令,邓尼茨甚至会把潜艇的破交区域继续向西延伸,即在北大西洋中线以西设伏。
    很快,邓尼茨的担忧就变成了现实。
    五月的最后一天,帝国海军的十三艘潜艇伏击了由美国前往英国的船队,结果六艘潜艇在到达伏击区域之前就被英国皇家海军的巡逻机发现,其中五艘很快就被击沉,只有一艘侥幸逃脱,而且错过了伏击行动。剩下的七艘潜艇虽然成功伏击了船队,击沉了二十一艘万吨级货轮,但是有三艘在战斗中被反潜驱逐舰击沉,还有两艘在次日上午被反潜巡逻机发现后击沉。
    也就是说,为了击沉二十一艘货轮,帝国海军损失了十艘潜艇!
    要知道,这不是胜利,而是惨痛的失败。
    在此之前,帝国海军每损失一艘潜艇,就能击沉十四艘货轮,而战损潜艇与击沉货轮的吨位比高达一比三百,而五月三十日的这场战斗,吨位比仅为一比十四,帝国潜艇的损失已经超过了收获的战果。
    事实上,帝国海军根本无法承受这样的损失。
    要知道,建造一艘潜艇耗费的资源,相当于建造十艘、甚至更多的货轮,而且培养一艘潜艇上的官兵,相当于培养上万名货轮水手。
    按照战后的统计数据,潜艇与货轮的吨位比要达到一比两百以上,破交战才有价值。
    进入六月份,帝国海军的潜艇损失率继续攀升。
    在六月第一周的两次大规模伏击行动中,帝国海军损失了十四艘潜艇,而且其中有六艘是高价值的远洋潜艇,仅击沉了不到二十艘货轮。更重要的是,在损失的十四艘潜艇中,有九艘是被反潜巡逻机击沉的。
    六月八日,帝国海军潜艇部队遭受了开战以来最为惨重的一次失败。
    当天,总共有十九艘潜艇在北大西洋航线上伏击了从加拿大驶往英国的船队,结果有十五艘潜艇有去无回,另外四艘潜艇均在看到船队之前返航,伏击行动彻底失败,没有一艘货轮被击沉。
    最重要的是,这次伏击行动与美国海军没有任何关系。
    原因很简单,船队是从加拿大出发的,没有得到美国战舰掩护,如果伏击行动在北大西洋中线以西进行,肯定不是这样的结果。
    此外,遭受如此重大的损失,也与英国皇家海军的反潜巡逻机有关。
    在被击沉的十五艘潜艇中,有七艘是被部署在设得兰群岛的反潜巡逻机击沉的,另外八艘也是被反潜巡逻机发现之后,由英国皇家海军的反潜驱逐舰击沉,而没有被击沉的四艘潜艇均幸运的避开了反潜巡逻机。根据帝国海军的战报,其中一艘潜艇甚至遭遇了一艘反潜驱逐舰,但是没有被发现。
    与惨重损失相对应的,则是战争物资源源不断的由美国运往英国。
    仅在五月下旬到六月上旬的二十一天里,就有三支船队从美国到达英国,另外还有两支加拿大的船队到达英国,总共为英国送去了近三百万吨物资,其中包括足以用来制造两千架战斗机的铝材。
    战后,很多人就认为,如果没有这些物资,英国将在一九四一年底战败。
    原因很简单,英国的铝材库存将在一九四一年六月底耗光,到时候就只能用木材来制造战斗机了。别忘了,再过四个月,随着中国向德意志第二帝国交付战略轰炸机,对英战略轰炸就将开始。如果英国无法在此之前制造出足够多的战斗机,只需要几个月,帝国空军就能炸垮英国人的抵抗意志。
    显然,限制潜艇作战区域,是极为愚蠢的举动。
    !@#
    (全文字电子书免费下载)

第一百三十章 开打
    全文字无广告第一百三十章开打
    北大西洋上,进行的是看不见的战斗。
    六月十日凌晨,远东的炮声,把全世界的目光都吸引了过去。
    战后,军事界把德俄战争与中俄战争统称为“大陆战争”。严格说来,到一九四一年六月十日,大陆战争才全面爆发。
    当天凌晨两点左右,中国陆军同时在远东与中亚越过中俄边境线,向俄军发起进攻。
    在此之前半个小时,中国驻俄大使向红俄外交部递交了断交书与宣战书,并且焚烧了所有机密文件。两天之后,中国外交人员离开了红俄,借道德意志第二帝国前往瑞士,并且在绕过大半个地球之后,于七月初回到国内。
    中国的宣战理由很直接:中国是德意志第二帝国的盟国。
    当时,主战场在远东地区。
    与德军的打法非常相似,中国陆军在跨过黑龙江与乌苏里江之后,立即投入了以装甲兵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