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国风云》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帝国风云- 第25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大战爆发后补给舰航不足的问题立即暴露了出来
    可以说,在多次海战中,都出现过舰队需要进行燃油补给而错过有利战机的情况,甚至使舰队陷于被动之中
    所幸的是这些问题暴露得非常及时
    在两次硫黄岛海战中,中国舰队续航力不足、且海上补给困难的问题就暴露了出来而且海军有了正确认识
    结果就是,在一九四零年底,海军就决定建造一种能够跟得上航母战斗群,而且能够为舰队提供全面补给的式补给舰因为集燃油、淡水、弹药、食品、维修设备等多项补给能力于一身,所以海军给这种式补给舰取了一个非常特切的名字,即“战斗支援舰”,形象的说明了该舰扮演的角色
    可以说,这个名字非常直观
    顾名思义,战斗支援舰,就是为战斗提供支援的战舰
    显然,为了让战斗支援舰具备伴随舰队作战的能力,就不能采用商船的设计与建造标准了,必须将其视为战舰
    所幸的是,中国的几家大型造船厂都建造过补给舰,有这方面的设计与建造经验
    花了不到半年,江南造船厂与北方造船厂就完成了战斗支援舰的设计工作,而且同时获得了海军的订单
    一九四二年六月,江南造船厂率先向海军交付了第一批两艘“太仓”级战斗支援舰
    一个月之后,北方造船厂也向海军交付了两艘“太丰”级战斗支援舰
    这四艘战斗支援舰的最高航都在二十七节以上,持续巡航度达到二十四节,完全达到了海军提出的要求“太仓”级的满载排水量高达一万八千四百吨,一般情况下运载六千吨重油、一千五百吨航空汽油、七百吨弹药、五百吨淡水、一百五十吨冷冻食品、以及其他物资二百五十吨,总运载量高达九千一百吨,一次能够为一支航母战斗群里的所有战舰提供油水、弹药与食品补给“太丰”级稍微大一些,满载排水量为一万九千六百吨,总运载量与“太仓”级相当,为九千四百吨与“太仓”级相比,“太丰”级的干货补给能力加突出一些
    因为在交付后需要进行验收测试,所以这四艘战斗支援舰没有参加印度洋的作战行动
    此外,为了与后期出现的航较慢的战斗支援舰加以区分,中国海军把所有最高航过二十四节的战斗支援舰都定为“快战斗支援舰”说得简单一些,也只有快战斗支援舰能够伴随舰队作战
    有了能够伴随作战的快战斗支援舰,舰队作战自然加方便了
    说得简单一些,舰队指挥官在策划作战行动的时候,再也不需要为安排补给而劳心费神了
    战后,很多人都认为,快战斗支援舰的意义,丝毫不亚于采用了斜角甲板的航母
    道理很简单,快战斗支援舰成为了中国海军的力量倍增器,大幅度提高了中国舰队的作战效率
    在快战斗支援舰出现之前,中国舰队平均每周要进行一次燃油补给,如果在执行高强度作战任务,平均每过三天就需要进行一次弹药补给,而补给舰无法伴随舰队活动,所以只能安排在远离战场的海域进行如此一来,舰队就需要花费很多时间往返于战场与补给海域之间
    有了快战斗支援舰,相当于节约了大量无意义的航行时间
    虽然舰队的补给频率没有降低,但是补给效率大大提高,因此可以用来执行作战任务的时间就相对延长了
    此外,第二批快战斗支援舰还具备一定的维修能力,能够在海上维修对战舰提供维修服务如果与浮船坞、驳船等配合,还能在锚泊地对受损战舰进行修理,进一步提高了战舰的持续部署能力
    在大战的前三年,中国海军舰队的平均部署周期只有四个月
    也就是说,在离开母港四个月之后,舰队就得返回做必要的维护与保养
    到了大战后期,中国海军舰队的平均部署周期延长到了半年以上,“白起”级舰队航母的第二艘,即“王剪”号还创造了连续部署十一个月的纪录舰队的部署周期延长,主要就得益于快战斗支援舰提供的维护与保养服务
    事实上,在整个大战期间,中国海军建造的战舰总量并不比美国海军多
    特别是在一九四四年之后,随着“埃塞克斯”级舰队航母成批量服役,中国海军建造的舰队航母反而远不如美国海军
    在这样的情况下,中国海军依然能够牢牢控制住太平洋战场的主动权,在多次海战中挫败美国海军,主要就是中国海军舰队的作战效率远高于美国海军,而最大的工程就是那些在后方默默劳作的战斗支援舰
    战后,斯普鲁恩斯就提到,如果美国海军能在一九四二年开始建造战斗支援舰,特别是航较高的快战斗支援舰,那么在一九四五年,美国海军就有机会在太平洋战场上反败为胜,至少有机会顶住中国海军的进攻,创造一个有利于美国的停战环境,让这场战争在美国战败之前结束
    不管斯普鲁恩斯说得有没有道理,美国海军直到战败,也没有造出快战斗支援舰
    事实上,在这场大战中诞生的所有战舰,只有快战斗支援舰保留了下来,而且在战后依然得到高度重视
    战后,中国海军维持着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舰队,也拥有数量最多的快战斗支援舰
    像舰队航母、防空巡洋舰、反潜驱逐舰这些在大战期间诞生的战舰,在大战结束之后都陆续被其他加强大的战舰淘汰,比如攻击航母与多用途航母取代了舰队航母、导弹巡洋舰取代了防空巡洋舰、通用驱逐舰取代了反潜驱逐舰至于战列舰,则在大战结束后被彻底淘汰出了海战的舞台即便潜艇在大战结束后依然受到重视,但是注重水下航行性能的式常规潜艇、以及核动力潜艇的出现,也让那些在大战期间建造的、注重水上航行性能的潜艇进了博物馆
    快战斗支援舰的加入,大幅度增强了第五舰队的战斗力(未完待续)
    百度搜索阅读最最全的小说///

第二百五十六章 矛盾与合作
    舰队的战斗力增强,作战负担也变得加沉重{///书友上传}
    回到腊包尔之前,顾祝同在青岛海军司令部呆了几天,名义上是接受中将军衔,实际上主要是跟冯承乾商讨舰队的作战行动
    这次,顾祝同获得晋升与李向龙没有太大关系,而是冯承乾主动授予的
    当然,晋升为海军中将,也算得上是实至名归
    在中国海军中,顾祝同取得的战果仅次于李向龙,已经过了鲁志刚,是名副其实的中流砥柱
    当时,很多人都认为,顾祝同肯定能过李向龙,成为头号舰队司令官
    事实上,顾祝同的才能,并不仅仅局限在战术层面上,即不仅仅是指挥舰队在海战中取得胜利
    伦内尔岛海战就已证明,顾祝同对大局有极为准确的判断能力
    也正是如此,冯承乾才以授衔为名,让顾祝同回国休假十天,并且在收假后让他来到了青岛海军司令部
    虽然冯承乾并不怀疑顾祝同的才能,但是在赋予其大的权力之前,冯承乾还是得近距离考察一下这为年轻的海军中将
    当然,这次与冯承乾的交谈,也让顾祝同获益菲浅
    论战略眼光,恐怕没有人能够与冯承乾比肩,甚至没有人能够望其项背
    与冯承乾谈过之后,顾祝同对这场战争的总体局势有了加清楚的认识,或者说是加深刻的认识
    虽然大陆战场上出现了一些波折,战局进展不像预料的那么顺利进攻斯里兰卡与印度的作战行动也受到了影响,而在西南太平洋战场上,因陆军坚持,海军的作战计划也没有能够完全得到采纳,但是总体战局上,中德意同盟集团的战略优势依然极为明显,即便红俄还在苟延残喘、也已时日无多而昔日的日不落帝国势必成为下一个红俄,而仅存的美国显然独木难支
    可以说,胜利不是问题,需要的只是时间
    关键就是,在取胜之后,如何继续维持现在的团结局面,即如何让同盟国集团不在战后分裂
    对此冯承乾有极为清楚的认识
    这就是,同盟国集团肯定会在大战结束之后,按照东西方阵营,分化成两个集团,中国与德意志第二帝国即便能够维持友好关系,也会因为在利益上存在严重冲突与矛盾,最终分道扬镳
    显然,中德关系,必然会对双方的战略产生巨大影响
    这一点,已经反映了出来
    关键就是中国该如何处理中德关系
    显然,在大战期间,中德同盟是整个同盟国集团的核心,也是推动同盟国集团走向胜利的关键性力量说得直接一点,如果中德关系出现裂痕,那么就算能够取胜也要为胜利付出大的代价而这是双方都不愿意见到的也正是如此,就算中德已经出现利益分歧,但是双方都在尽量维护比如,在大陆战场上划分占领区的问题上中国就做出了让步,从而让德意志第二帝国无话可说在印度洋战场上德意志第二帝国也承认了现实,并且默认了中国在印度洋上的霸主地位此外,双方还通过其他方式,想方设法的增强在军事与政治领域的互信与合作比如,在一九四二年初,中德陆军就互派了军事顾问团,以此增强军事协作能力又比如,在一九四一年底,中国向德意志第二帝国派遣了数千名飞行员,参与了对英轰炸行动做为回报,德意志第二帝国则向中国派遣了一批潜艇官兵,向中国海军传授破交作战的经验
    只是,这些合作,并没有掩盖住中德之间的矛盾
    最突出的,就是在中国向欧洲派遣远征军的问题上
    早在一九四零年底,德意志第二帝国的陆军总参谋长就主动提出,希望中国在一年之内向欧洲派遣一支规模不低于五十万的远征军,主要协助德军在东线作战当时,德军在东线打得并不顺利可是到了一九四一年底,也就是约定的一年到期的时候,德意志第二帝国拒绝了中国的援助,提出中国陆军没有必要派遣远征军赴欧作战,只接纳了中国陆军提供的轰炸机飞行员
    可以说,这件事情,让中国陆军很没面子
    要知道,在德意志第二帝国陆军总参谋长提出要求之后,吴铁生就很上心,甚至专门聘请了一批回国德侨,还组建了语言培训班,从陆军中精挑细选的选拔了五十万官兵,让其分批次接受了基础语言培训,而远征军中的军官,要么是归国德侨,要么是归侨后裔,都有着较好的语言基础
    为此,中国陆军也花了不少经费
    在装备上,远征军也比其他部队高一级,不但配备了清一色的德械,甚至在训练的时候使用的就是正式装备
    要知道,当时中国陆军的训练营里使用的都是装备模型
    可见,当时中国高层非常重视这件事
    可惜的是,在远征军完成了组建、训练与组织工作之后,德意志第二帝国却以东线战况不再吃紧为由,拒绝了中国提供的援助
    有趣的是,到了一九四二年年底,在攻打莫斯科的作战行动受挫之后,德意志第二帝国陆军总参谋长再次提出,希望中国能够及时派遣远征军虽然这个时候,派遣远征军变得加便利,即不再走陆路,而是经海运到达埃及在红海的港口,然后经地中海前往意大利,再前往德意志第二帝国但是吴铁生却明确表示,中国陆军在大陆战场上也非常吃紧,而且还得参与澳洲的作战行动,因此没有多余的兵力可用,远征军也仅剩下了由不到一百人组成的司令部,其余人员均已补充给了各支作战部队说白了,就是中国陆军无法在短期内向欧洲派遣远征军
    事实上,当时远征军并没解散,只是规模缩小了一些,总兵力在二十万左右
    结果就是,直到一九四三年中期,在德意志第二帝国启动了攻打英国本土的作战行动之后,吴铁生才答应派遣远征军赴欧作战,并且在三个月之后,由海运把中国陆军欧洲远征军的第一个师送到了埃及
    当然,吴铁生肯派出远征军,不是想染指英国
    说白了,英国对中国的意义,就像澳大利亚对德意志第二帝国一样,在军事与政治上都没有多少价值
    再说了,中国海军也没有可能在一九四三年向北大西洋派遣舰队
    当时,中国派遣远征军赴欧参战,有一个前提条件,即德意志第二帝国必须在战后与中国分享海湾地区的石油资源,并且以占领区的方式划分双方的势力范围,原则上以两河流域与内夫得沙漠为界也正是德意志第二帝国接受了中国开出的条件,在海湾地区的利益划分上做出了让步,中国才派遣远征军赴欧参战
    可以说,这些事情都说明,中德关系并不融洽
    离胜利越近,中德矛盾就越突出
    有了这些认识,顾祝同也就明白了一点,或者说明白了冯承乾找他单独谈话的目的
    在这个大局里面,唯一没有顾虑的,也就只有太平洋战场上
    说白了,太平洋战场与德意志第二帝国几乎没有关系虽然德意志第二帝国一直想夺回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失去的海外殖民地,其中就包括了太平洋上的一些岛屿,但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德意志第二帝国已经接受现实,即承认那些失去的殖民地不在归帝国所有,也没有在停战谈判、以及柏林和会上提出领土要求,因此德意志第二帝国没有理由要回那些岛屿
    再说了,德意志第二帝国也没有能力出兵太平洋
    也就是说,在太平洋战场上,中国海军可以放开手脚打
    这样一来,冯承乾自然要求顾祝同拼尽全力,用最小的代价、最快的度在西南太平洋战场上取得胜利
    当然,太平洋战场还关系到了这场战争的最终结局,以及战后的世界秩序
    说得简单一些,就算中国海军有进军大西洋的想法,也无法在短期内实现,因此只能在太平洋上向前推进,也只能越过太平洋攻击美国本土以当时的情况来看,中德都不可能接受一个妥协的结果,特别是在顺利击败了红俄与英国之后,中德都会尽一切可能获得彻底的胜利,也就是打败美国,而不是在此之前与美国签署一份形同于休战声明的停战条约,因此最终肯定会攻击美国本土
    显然,太平洋战场的战斗就显得至关重要了
    重要的是,谁能在最后关头发挥最重要的作用,即扮演击败美国的主角,那么谁就将主宰战后世界
    为此,冯承乾明确提到,西南太平洋战争在何时结束,将影响到整个战局
    有了这个认识,顾祝同立即感受到了肩膀上的担子有多重短期之内,李向龙依然得在印度洋上指挥舰队作战,不可能返回西南太平洋,而鲁志刚的主要职责是协调陆海空三军的作战行动
    在西南太平洋战场上,没有人可以取代顾祝同,也没有人可以替他分担重任(未完待续)
    百度搜索阅读最最全的小说///

第二百五十七章 关键岛屿
    八月二十四日,顾祝同率领舰队离开了腊包尔锚泊地泡…书_)
    他没有立即进入所罗门海,而是在俾斯麦海活动了几日,主要就是让“唐玄宗”号上的飞行员熟悉一下环境
    虽然早在七月底,“唐玄宗”号就来到了西南太平洋战场上,并且参与了几次作战巡逻任务,但是与另外四支舰载航空兵联队相比,“唐玄宗”号搭载的第十舰载航空兵联队依然不太熟悉西南太平洋上的环境事实上,很多初次来到西南太平洋战场上的中国军人,都不大适应这边的环境主要就是,所罗门群岛位于热带海域,气候非常炎热潮湿,官兵很容易沾染上热带疾病
    直到八月二十八日,第51舰队才进入所罗门海
    此时,美军已经放弃了马基拉岛与伦内尔岛,陆战队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