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国风云》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帝国风云- 第28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国皇家海军最主要的侦察平台。
    对此,坎宁安有着极为清楚的认识。
    事实上,当时能够到挪威近海巡逻,并且持续监视的也就只有潜艇了。
    为此,在本土舰队离开斯卡帕湾之前,坎宁安就派出了足够多的潜艇,在北海东部海域部署了三条潜艇警戒线,而且每一条警戒线上的潜艇都在十艘以上,两艘潜艇的最大间隔距离不超过二十公里。
    这是个什么概念?
    在太平洋战场上,中美海军的潜艇警戒线都没有这么密集,大部分时候两艘相邻潜艇的间隔距离在一百公里以上。
    当时,公海舰队撞上的正是坎宁安部署的第一道潜艇警戒线。!。

第三百零四章 大意轻敌
    第三百零四章大意轻敌
    行踪暴露后,斯佩没有采取任何防范措施,公海舰队依然沿原航线向北航行。
    最初的时候,坎宁安也没有想到这一点。在他看来,无论斯佩的胆量有多大,肯定会做出一些调整。直到一月四日清晨,公海舰队撞上了坎宁安部署的第二道潜艇警戒线、再次被英国潜艇发现之后,坎宁安才发现公海舰队没有调整航向,仍然在向北航行,而且航速并没减慢。
    这下,坎宁安遇到麻烦了。
    在一月三日上午,收到第一封潜艇的侦察报告后,坎宁安认为斯佩会调整航线,因此调整了本土舰队的航线。也就是说,本土舰队并不是朝着公海舰队原航线前方驶去,而是朝着公海舰队的西面驶去。道理也非常简单,公海舰队的东面就是挪威,因此公海舰队调整航线之后,肯定会偏向西面。
    只是,这算不上大麻烦。
    因为没有编入两艘“纳尔逊”级战列舰,所以本土舰队的最高航速能达到二十七节,而公海舰队的最高航速也不过如此。更重要的是,坎宁安的战前判断极为准确,因此本土舰队占据着十分有利的位置。如此一来,就算出现了一点意外,坎宁安也有足够的时间让本土舰队到达准确地点。
    当天上午,本土舰队就转向到了东南。
    此时,两支舰队的距离已经不到六百公里了。也就是说,如果斯佩依然不对公海舰队的航线做出调整,那么在一月六日凌晨,双方就将在设得兰群岛东北大约三百公里处遭遇,而这里离公海舰队的老巢有一千多公里。
    可以说,这是一处对坎宁安极为有利的战场。
    关键就是,即便斯佩发现不敌本土舰队,也需要花上好几天才能返回威廉港,而坎宁安将获得足够多的追击时间。可以说,公海舰队在与本土舰队突然遭遇、且遭受重创之后,逃回威廉港的可能性极为渺茫。最终,公海舰队很有可能去挪威的卑尔根,躲到由群山庇护的港湾里面。显然,这是坎宁安愿意接受的结果。虽然德意志第二帝国已经控制了挪威,还在挪威修建了大量野战机场,但是挪威只有首都奥斯陆有维修舰船的能力,在卑尔根只有一座规模很小的渔港,根本无法为大型战舰提供维修服务,而德意志第二帝国也无法通过空运的方式向卑尔根运送维修设备,甚至无法通过陆运来运送这些极为笨重的设备。也就是说,公海舰队逃到卑尔根,等于自行解除了作战能力,将再也无法对英国皇家海军构成威胁,也就不可能对英国本土构成威胁。
    这个时候,斯佩遇到了避开公海舰队的最后一次机会。
    当天下午四点左右,斯佩收到了帝国海军司令部发来的电报。一艘正在赶往北大西洋执行破交任务的潜艇在设得兰群岛东北方向上发现了一支规模庞大的舰队,并且断定其中有数艘主力舰。
    显然,那正是坎宁安率领的本土舰队。
    可惜的是,斯佩错过了这次宝贵的机会。
    以当时的情况,如果这封电报引起了斯佩的重视,那么他至少应该调整航线,避免过早与本土舰队遭遇。原因很简单,斯佩的任务不是去与本土舰队决战,而是去拦截那三支准备前往红俄的船队。
    问题是,这封电报没有引起斯佩的重视,或者说斯佩并不清楚他的目的。
    根据公海舰队作战参谋回忆,在收到电报后,斯佩认为潜艇发现有误,即本土舰队应该在大西洋中部海域,不应该出现在设得兰群岛东北。斯佩给出的理由也很简单,本土舰队肯定会去掩护那三支船队,因此不会留在北海附近,更不可能出现在北海通往北大西洋的必经之路上。
    显然,这是一个极为牵强的理由,或者说是自欺欺人。
    道理也很简单,如果本土舰队的任务是掩护运输船队,那么关键就是找到公海舰队,并且设法对其进行拦截。如此一来,本土舰队就没有理由前往大西洋中部海域,而是应该守在公海舰队进入北大西洋的必经之路上。虽然从北海进入北大西洋有数条航线,但是最主要的航线都得从设得兰群岛附近通过,因此本土舰队在设得兰群岛附近巡逻待机,并不是什么奇怪的事情。
    当然,真正的原因,就是斯佩渴望与英国皇家海军本土舰队决战。
    也就是说,斯佩已经把他此行的主要目的抛到九霄云外了。
    公海舰队没有转向,仍然在向北航行。只是到了傍晚的时候,斯佩派出了几艘轻巡洋舰前出执行侦察任务。白天的时候,侦察任务主要由水上飞机承担,只有在天气状况极为恶劣的时候,才需要用到侦察战舰。到了夜间,因为水上飞机无法出动,所以前出的侦察警戒任务都得由轻巡洋舰承担。
    这个时候,斯佩又犯了一个错误。
    虽然以当时的情况来看,因为斯佩没有调整公海舰队的航线,所以双方遭遇已经不可避免,但是只要斯佩认真安排侦察工作,依然有机会及时发现本土舰队,也就有机会在战斗中掌握主动权。
    要知道,公海舰队的最高航行速度不但不比本土舰队慢,还要稍微快一点。
    一支舰队的最高航速,不是由最块的战舰决定,而是由最慢的战舰决定。在本土舰队中速度最慢的是两艘“南达科他”级战列舰,最高航速只有二十七点五节,而在接近满载时的最高航速不到二十七节。公海舰队中,速度最慢的是两艘“德意志”级袖珍战列舰,其最高航速能达到二十八节。
    也就是说,如果公海舰队能够及时发现对手,而斯佩又能够理智一些,那么就肯定有机会逃回威廉港。
    问题是,斯佩压根就没有想过逃跑。
    要命的是,在斯佩看来,就算本土舰队在设得兰群岛东北,也不会主动南下,而会守在那里,等着公海舰队过去。如此一来,双方遭遇的时间就不是六日凌晨,而是下午,因此在夜间遭遇的可能性非常低,也就没有必要派遣太多的侦察舰,而是应该让官兵得到休息,为六日下午的舰队决战做好准备。
    从某种意义上讲,斯佩的这个判断也没有错。
    原因很简单,斯佩做出这个判断的出发点就是错误的。
    主要就是,他并不知道那三支船队的目的地并非红俄,而是英国,即这是一次由美英共同策划的作战行动,出动三支规模巨大的船队、而且运送大量地面部队,就是为了把公海舰队吸引出来。如此一来,本土舰队就没有必要去掩护那三支船队,而且那三支船队也没有急着横渡大西洋。如果按照斯佩获取的情报,那么本土舰队就没有理由留在设得兰群岛,而是应该前往大西洋中部海域。即便本土舰队的主要任务是盯住已经出海的公海舰队,也没有必要进入北海与之决战。
    可惜的是,事实并不像斯佩了解的那么简单。
    当时,斯佩只派出了四艘轻巡洋舰,而且只有一艘向西北方向、也就是本土舰队到来的方向航行。
    坎宁安这边,情况就完全不同了。
    傍晚的时候,坎宁安也派出了执行侦察任务的轻巡洋舰,只是数量多达八艘,而且四艘向东南航行,另外四艘则向南航行。
    可见,当时坎宁安依然认为斯佩有可能知难而退。
    如果公海舰队选择撤退,那么坎宁安就得及时让本土舰队转向,才有机会在斯卡格拉克海峡北面将其拦截下来。如果让公海舰队退到斯卡格拉克海峡南面,那么坎宁安就将丧失最后的机会。
    当然,坎宁安也想到,既然斯佩一路北上,在两次遭遇了潜艇之后都没调整航线,也就未必会转向撤退。
    也就是说,坎宁安同时想到,斯佩很有可能会主动找他决战。
    可以说,这也是坎宁安乐意见到的事情。
    虽然此时的本土舰队没有绝对的优势,但是有七艘货真价实的快速战列舰,而公海舰队里只有两艘快速战列舰,另外四艘主力舰都达不到快速战列舰的标准,在战斗力上根本无法与快速战列舰匹敌。
    也就是说,即便进行面对面的决战,本土舰队的胜算也大得多。
    至于来自空中的威胁,坎宁安并没有太大的顾虑。别忘了,现在是冬季,而挪威的冬季并不温暖,因此部署在挪威的岸基飞机肯定会受到影响。此外,战斗将在夜间打响,因此等到岸基航空兵在天亮后出动,舰队决战已经分出胜负,即便本土舰队会受到一些损失,公海舰队的结局也不会改变。
    当然,关键就是在夜间打赢这场海战。
    结果就是,在侦察舰出动后不久,坎宁安就下令把航速提高到二十二节,并且给各舰下达了备战命令。
    八点不到,本土舰队旗舰“乔治五世”号上升起了舰队司令官的将旗与战斗信号旗。
    此时,公海舰队里,斯佩正在与舰队司令部的参谋军官吃晚饭,根本没有意识到战斗将在数个小时后打响。

第三百零五章 战斗队列
    第三百零五章战斗队列
    十点半不到,斯佩就离开了指挥岗位,把工作留给了值班的参谋。
    不管怎么说,斯佩已经上了年纪。如果不是在上次世界大战中有杰出表现,加上帝国海军一直维持着相当的规模,恐怕在大战爆发前,像斯佩这般年纪的将领就已退役,根本不可能继续在海军中服务。
    此外,大战打了两年多,斯佩大部分时候都呆在岸上的司令部里面,早就回到了正常的生活中来。
    事实上,当时公海舰队里的大部分军官,都有同样的问题。
    这就是,在经过两年多的沉寂之后,军官团队的战斗精神已经消磨一空,根本没有大战爆发时的那种积极面貌。相较于其他海军,比如中国海军,帝国海军的军官队伍在精神面貌上差了很大一截。
    当然,如果论实战经验,帝国海军就差得更远了。
    可以说,当时的帝国海军中,除了潜艇部队、以及小型舰艇之外,其他官兵都严重缺乏实战经验。在公海舰队的近千名军官中,只有不到一半执行过战斗任务,而且次数都为个位数。要知道,在中国海军中,服役时间在三个月以上的军官都执行过战斗任务,而服役时间在一年以上的军官执行的战斗任务的次数都在五十次以上,实战经验极为丰富,因此应对战场突发情况的能力非常突出。即便是在同样没有多少事可做的本土舰队里,也有七成以上的军官执行过战斗任务,而那些从地中海舰队撤回来的军官,执行战斗任务的次数都在一百次左右。
    由此可见,公海舰队欠缺的不仅仅是战舰。
    十一点半左右,也就是斯佩去休息后大约一个小时,在西北方向上巡逻的那艘轻巡洋舰发回消息,宣称遭遇了一艘英国皇家海军的轻巡洋舰,并且在大约一万米上交火,战斗持续了不到十分钟,英舰就撤走了。
    显然,这艘侦察舰遭遇的就是坎宁安派出的侦察舰。
    问题是,公海舰队的值班参谋并没有告知斯佩,也没有做太多的防范,甚至没有给那艘与英舰遭遇的轻巡洋舰下达指示。
    根据公海舰队的作战记录,值班参谋把那艘英舰当成了巡逻舰。
    显然,就算此时斯佩在指挥岗位上,也会做出同样的判断。
    原因很简单,自参战之后,英国皇家海军就派遣了大量巡逻舰在设得兰群岛与挪威之间巡逻。虽然这些巡逻舰的主要任务是搜寻与拦截那些经此地进入北大西洋的潜艇,但是也负责监视水面战舰。在拦截“德意志”号的战斗中,就是一艘巡逻舰率先发现目标,然后才召来了主力舰队。
    可见,在这里遭遇巡逻舰,并不是什么奇怪的事情。
    只是,坎宁安可不会这么看。
    当时,坎宁安没有离开指挥岗位。收到侦察舰发回的消息后,他立即意识到,公海舰队就在西南方向上,斯佩没有调整航线!
    可以说,坎宁安觉得非常震惊,甚至觉得这是错觉。
    要知道,斯佩在明知道本土舰队就在前方不远处的情况下,依然保持航线不变,不做任何调整是非常反常的事情。
    只是,到这个时候,坎宁安也顾不得那么多了。
    十二点不到,坎宁安就下达了战斗命令。
    按照他的部署,本土舰队的七艘主力舰分成了两个编队,四艘美舰,即“北卡罗来纳”号、“华盛顿”号、“南达科他”号与“印第安纳”号组成第一战斗群,在前方航行,主要目标是公海舰队里的四艘主力舰,即“俾斯麦”号、“提尔皮茨”号、“沙恩霍斯特”号与“格奈森硇”号;三艘英舰,即“乔治五世”号、“安森”号与“豪”号组成第二战斗群,在编队后方航行,主要对付公海舰队的两艘袖珍战列舰,即“舍尔海军上将”号与“希佩尔海军上将”号。
    战后,坎宁安的这一编排遭到了很多人质疑。
    当然,对此最为不满的就是美国人。
    很明显,坎宁安把最为艰巨的任务留给了四艘美舰,而三艘英舰承担的作战任务几乎没有任何挑战性。如此一来,自然会有人认为,坎宁安此举是让美舰做挡箭牌,在设法保存英国皇家海军的实力。
    当然,这种说法也不是完全没有道理。
    要知道,在公海舰队里面,真正能够对本土舰队的七艘主力舰构成威胁的,也就只有两艘“俾斯麦”级战列舰,另外四艘德舰上的主炮都只有二百八十毫米,只有在极近的距离上才能打穿主力舰的装甲。按照坎宁安的编排,与两艘“俾斯麦”级对阵的,恰恰是本土舰队里防御最为薄弱的两艘快速战列舰,即“北卡罗来纳”号与“华盛顿”号,防御更好的五艘战舰反而被放到了一边。
    只是,客观的讲,坎宁安的这一战术编排也有一些道理。
    首先就是,只有四艘美舰配备了十六英寸主炮,而且都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研制的新式主炮,威力非常强大,足以对付“俾斯麦”级战列舰,而三艘“乔治五世”级配备的只是十四英寸主炮。当时,英国皇家海军已经获得情报,在拦截“俾斯麦”号的战斗中,“乔治五世”级的十四英寸穿甲弹几乎没有发挥作用,“俾斯麦”号在中弹近二十发之后,依然能够全速返回威廉港,而且四个月之后就全面修复。也就是说,击中“俾斯麦”号的所有十四英寸穿甲弹,没有一枚打穿了其主要部位的装甲,只有三枚打穿了次要部位的装甲,但是没有造成严重损伤。相反,“俾斯麦”级的三百八十毫米主炮打出的穿甲弹,能在通常交战距离内打穿“乔治五世”级的主装甲。
    可见,让“乔治五世”级去对付“俾斯麦”级,胜算非常渺茫。
    如果以主炮火力衡量,也就只有四艘美舰能与两艘“俾斯麦”级抗衡。
    其次是,“北卡罗来纳”级的防护太薄弱了,至少在坎宁安看来,这两艘战舰与“俾斯麦”级、或者是“沙恩霍斯特”级交战并无本质上的区别,因此用其去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