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国风云》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帝国风云- 第7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击败。
    由此可见,一九一六年是最为关键的一年。
    问题是,仅靠英法,以及英国的自治领,根本不可能击败强大的德意志第二帝国。
    为此,英法就需要拉拢更多的盟友,特别是有实力的强国。
    这次,急的不仅仅是英国,还有法国。
    十二月,法国正式向意大利做出承诺,只要意大利加入协约国集团,除了在战后把奥匈帝国侵占的地区归还给意大利之外,还将把法意边境上存在争议的地区划…给意大利,并且承认意大利在地中海的主导权。
    紧接着,英国也明确表示,将承认意大利在地中海的霸权地位。
    问题是,意大利的领导人也不是笨蛋。在英法开出这些条件的时候,德意志第二帝国正如日中天,而且奥匈帝国也走出了战争初期的失败yīn影。在意大利当局看来,英法的承诺不过是建在空中的阁楼。说得简单一些,如果协约国集团打输了这场战争,那么英法的承诺就没有半点价值。
    再说了,如果意大利加入轴心国集团,就算没有办法获得由奥匈帝国控制的地区,也至少能够得到与法国存在正义的领土,而且同样能够得到地中海的霸权,甚至能够把英国彻底赶出地中海。
    正是如此,在英法开出新的价码后,意大利也变卦了。
    在回应法国的时候,意大利明确提到,法国不但要在领土上做出让步,还要在战后撤消地中海舰队,并且在战争期间把远东、非洲与南美州三分之二的殖民地转让给意大利,意大利才会考虑参战。
    在回复英国的时候,意大利直接提到,英国承认意大利在地中海的霸权,就得把直布罗陀要塞、马耳他岛、亚历山大港与苏伊士运河交给意大利管理,不然英国做出的任何承诺都毫无意义。
    有趣的是,在漫天要价的同时,意大利却降低了自身的义务。
    当时,意大利只承诺在巴尔干半岛与亚得里亚海用兵,不参与西线战斗,也不参与英法联军在其他战场上的行动。
    说白了,就是意大利单独在阿尔卑斯山南面开辟一条战线。
    对英法来说,意大利的要求显然太高了,而且所付出的代价太低了,意大利参战的意义也不够明显。
    事实上,这个时候的意大利更加倾向于加入轴心国阵营。
    在与英法接触的时候,意大利的特使已经到这柏林,主动向德意志第二帝国提出,只要德意第二帝国承认意大利在地中海的霸权、在战后让意大利控制法国南部地区,并且让奥匈帝国在巴尔干做出适当让步,比如由意大利控制克罗地亚地区,那么意大利就立即以轴心国成员身份参战。
    前两个问题还简单,德意志第二帝国早就做出过类似的承诺。
    关键在第三个问题上,即奥匈帝国不见得肯在巴尔干半岛上做出让步。
    要知道,在一年前的困难时期,奥匈帝国都没有答应让意大利插足巴尔干半岛,现在轴心国集团已经取得了战略上的重大胜利,奥匈帝国更不见得会让意大利控制克罗地亚地区了,而德意志第二帝国显然不可能替奥匈帝国做主。
    当然,在意大利提出的第一个要求上,也存在一些问题。
    别忘了,奥匈帝国也是地中海沿岸国家,而且奥斯曼帝国就在地中海东面。如果答应了意大利的请求,那么德意志第二帝国肯定会得罪两个已经参战的盟国,因此意大利参战带来的不一定是正面影响。
    在意大利依然摇摆不定的时候,英法把注意力转向了那些远离战场的国家。
    美国就不用多说了,博纳一劳已经准备在十二月底前往华盛顿,直接向美国总统威尔逊提出参战请求。
    当时,在英国当局看来,美国参战的可能xìng非常大。
    如此一来,真正需要huā精力应付的,还是远东地区的〖日〗本。
    如果〖日〗本肯参战,那么英法就能获得一个强有力的支援。问题是,这个时候要想让〖日〗本参战,就得开出更高的价码。
    十二月十日,英国首先表态。只要〖日〗本参战,英国将把所有在华利益、以及德意志第二帝国的在华利益全部交给〖日〗本,并且把新加坡等西太平洋地区的殖民地一并交给〖日〗本,承认〖日〗本在西太平洋上的霸主地位。
    事实上,这已经超出〖日〗本当初提出的要求。
    更重要的是,这等于让英国退出了西太平洋地区,退回到了印度洋。
    可惜的是,〖日〗本并没感到满足,而是明确提出,英国在从西太平洋撤退之后,还得与〖日〗本分享印度。虽然〖日〗本没有提出在印度获得殖民地,但是明确提到,〖日〗本企业与商品在印度必须享受与英国同等的待遇。也就是说,英国得全面开放印度市场,在印度给予〖日〗本最惠国待遇。
    当时,英国娄点就接受了〖日〗本的要求。
    只是,在英国当局做出回复之前,〖日〗本突然变卦,不但要求英国开放印度市场,还要英国开放印度的资源产地,即〖日〗本在印度享有与英国同等的资源获取权,不然〖日〗本不会以协约国成员身份参战。
    英国能够接受这样的要求吗?
    〖答〗案明显是否定的,如果英国答应了〖日〗本的要求,就等于把印度交给了〖日〗本,丧失了最有价值的殖民地。
    这个时候,法国也在积极拉拢〖日〗本。
    为了让〖日〗本参战,并且派兵参与欧洲战争,法国提出把台湾、越南、柬埔寨等殖民地移交给〖日〗本,并且承认〖日〗本的在华利益。
    问题是,法国的立场并没有起到决定xìng作用。
    摆在英国面前的问题是,如果要让〖日〗本参战,就得放弃西太平洋、
    甚至印度洋,丢掉huā了一百多年才建立起来的亚太殖民地体系。
    当然,〖日〗本在提出要求的同时,也开出了足以让英国心动的条件。
    这就是,〖日〗本不但将派遣舰队前往地中海与北大西洋协助英国皇家海军,还将派遣一支人数不少于五十万的陆军去欧洲参战。
    也正是如此,法国才表现得如此积极。
    只不过,在一九一五年底,英法在〖日〗本身上做出的任何努力都不可能收到成效,因为在英国国内,几乎所有人都认为,如果为了换取〖日〗本海军参战而丢掉在西太平洋与印度洋的所有殖民地与海外市场,那就太得不偿失了。如此一来,即便博纳一劳打算做出牺牲,国会议员与民众也不会答应。
    没办法及时拉〖日〗本参战,英国就只能把希望寄托在美国身上了。
    从某种意义上讲,一个美国顶得上十个〖日〗本。
    别忘了,〖日〗本只是西太平洋的暴发户,而美国已经是名副其实的工业强国了,其工业生产能力已经超过德意志第二帝国。更重要的是,美国有更多的人口,还拥有更加丰富的自然资源。
    只要美国肯参战,法国就能在一九一六年经受住责死考验。!。

第一百三十四章 黔驴技穷
    美国会参战吗?
    如果在一九一五年上半年,只要英法、特别是英国能够在一些关键问题上做出让步,美国就肯定会参战。可惜的是,英国当局错过了这个最佳时机。等到英国佬发现,如果没有美国,协约国集团将打输这场战争的时候,再要美国参战,就不是那么简单的问题了,甚至不大可能。
    根据战后解密的资料,早在一九一四年底,英国就在怂恿美国参战。
    双方进行秘密接触的不是政府官员,而是银行家。
    从某种意义上讲,这场战争的最大获益者就是银行家,因为战火摧毁了一切,而这正是银行家牟取暴利的基础。
    当时,美国的银行家明确提出,要让美国参战,英国必须答应一个条件,即承认美国银行体系的霸主地位,也就是承认美元的国际地位,由美国银行掌控国际金融,美元至少应该获得与英榜平等的地位。
    可惜的是,高傲的英国人拒绝了这个并不算高的要求。
    由此导致的结果就是,虽然美国银行开始资助英国,为英国发放了大量战争贷款,但是也同时为德意志第二帝国提供了战争贷款,并且使美国银行家制订了一系列的行动准则,即根据战场局势,在交战双方身上各押一定比里的赌注,以此确保在战争结束之后,美国是最大的赢家。
    正是如此,在挪威海战之后,美国银行家开始看好德意志第二帝国。
    由此可见,如果在一九一四年底或者一九一五年初,英国当局能够认识到,即便英国打赢了这场战争,也会输掉世界霸权,从而理智的承认美国的霸主地位,至少与美国分享世界霸权,那么美国就会参战。
    可惜的是,当时英国当局没有人认清这一点。
    甚至可以说,直到挪威海战结束,英国当局也没有如此清醒的认识,仍然认为英国能够通过取胜,保住排他xìng的世界霸权,让所有敢于觑觎英国霸主地位的国家退避三舍,继续维持独霸局面。
    等到英国当局认清楚这一点的时候,已经鼻时太晚了。
    挪威海战之后,英国政府正式开始与美国联邦政府接触,并且暗示美国当局,只要美国参战,英国就将承认美国拥有同等的国际地位,与美国共同分享全球利益,甚至承认美国在海权上拥有与英国同等的地位。
    问题是,美国当局此时己经认识到,参战的风险、以及所需付出的代价太大了。
    说白了,英国提出的条件,远远抵消不了美国付出的代价。
    结果就是,美国当局、或者说是在幕后主导着美国政权的利益集团,特别是银行与军火利益集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比如英国皇家海军在战后必须退缩到北大西洋中线以东,放弃在大西洋沿岸的所有殖民地,在其他殖民地承认美国拥有同等的权益,并且由美国主导国际金融。
    显然,这样的要求,超过了英国的承受范围。
    拖了几个月,随着沙皇俄国倒下,英国拖不下去了。
    相反,美国却可以隔岸观火。
    以当时的情况来看,美国只要维持之前的政策,即在占据了优势的一方身上押更多的赌注,美国就将是这场战争最大的胜利者。说得简单一些,不管是协约国集团、还是轴心国集团取得了最后的胜利,战火都将摧毁参战的欧洲列强,胜利的一方根本不可能在战后成为世界级大国。到时候,呆在战场之外的美国,凭借雄厚的国力、丰富的资源、众多的人口将自然而然的取代英国,成为全球霸主,至少能够获得与英国同等的地位,与英国分享全球霸主的好处。
    更重要的是,这个结局不由英国当局的主观意愿决定。
    说得简单一些,就算英国不肯服输,而且击败了德意志第二帝国,也会因为巨大的战争消耗沦落为二流国家。
    相反,如果德意志第二帝国打赢了这场战争,也同样会因为巨大的战争损失,无法在战后填补英国崩溃所留下的势力真空,更不可能立即与美国打上一仗,因此美国将顺理成章的取代英国。
    如此一来,是否参战对美国获得的利益不会产生太大的影响。
    那么,美国还会积极参战吗?
    十二月二十四日,博纳一劳到达华盛顿。
    虽然威尔逊非常热情的迎接了远道而来的客人,并且专门在白宫为博纳一劳举办了圣诞节晚会,但是在至关重要的问题上,威尔逊表现出了一个政治家应有的素质,没有轻易做出让步。
    对博径劳来说,一九一五年的圣诞节过得并不轻松。
    有趣的是,威尔逊在款待博纳一劳的时候,美国国务卿却在接待来自德意志第二帝国的特使。更让博纳一劳没有想到的是,在他离开华盛顿的第二天,美国国会批准了一项针对德意志第二帝国的贷款法案,把由联邦政府担保的贷款额度提高到了四十亿帝国马克,并且允许德意志第二帝国延迟偿还之前的贷款。
    显然,博纳一劳的华盛顿之行没有获得任何实质xìng的好处。
    当然,这也与战场局势有关。
    从十一月开始,帝国海军用于封锁英国本土的舰艇已经超过三百艘,其中包括一百二十艘潜艇。
    为了避免开罪美国,帝国海军在英国本土周围,特别是在北大西洋方向上设置了两道封锁线。外围封锁线由破交战舰负责,任何经过该区域的船只都需要接受帝国战舰的检查,如果运载了禁运品,将由帝国战舰押送到帝国港口,在卸下货物之后才准出港。内层封锁线由潜艇负责,任何进入该区域的船只都将在未经警告的情况下予以击沉,而且帝国不对此承担任何责任。
    这么做,主要就是防止误伤其他国家、特别是美国的商船。
    当时,帝国已经正式向美国发出了外交照会。帝国并没有录夺美国的〖自〗由航行权,只是要求美国严格遵守中立原则,不向交战双方提供战争物资,而且帝国愿意为美国在北大西洋上航行的船只提供安全担保,即帝国海军战舰不会袭击在非交战区域航行的美国船只,但是不保证进入交战区域的美国船只不会遭到袭击。
    严密的封锁,产生了两个结果,一是运往英国的物资大大减少,二是流入帝国的物资大大增加。
    原因很简单,美国的企业已经开足马力,为交战国生产各类物资,而这些企业肯定不会因为英国遭到封锁而降低生产速度。大量物资生产出来之后,总得找到买家。在英国没法购买的情况下,德意志第二帝国理所当然的成为了美国商品的最大买家,也因此成为了美国的主要债务国。
    只是,当时德意志第二帝国还不是美国的最大债务国。
    摆在英国当局面前的问题是,要想让美国参战,就要让美国在英国下更多的赌注,也就需要在美国获得更多的贷款,并且把这些贷款用来购买美国的商品,让英国成为美国企业的最大客户。
    为此,英国只有一条出路:夺回制海权,对德意志第二帝国进行全面封锁。
    说得简单一些,只要美国的商品还在源源不断的运往德意志第二帝国,那么美国银猝发放给德意志第二帝国的贷款就将越来越多,美国下在德国身上的赌注也就越来越大。只要德意志第二帝国的债务超过了英国,那么美国就无论如何也不可能帮助英国,而会支持德意志第二帝国。
    也许有人会说,美国的通用语言是英语,而且白人主体是英国后裔。
    别忘了,在美国的白人族群中,仅次于英国后裔的就是德意志后裔,而且说德语的美国人不比说英语的美国人少多少。
    更重要的是,美国早已独立,而且在独立期间与英国的关系并不融洽。
    美国人在追求美国人的利益,而不是在为前宗主国服务。如果帮助德意志第二帝国能够给美国带来更多的利益,那么那些最大的利益获得者,也是那些操控着美国政治的利益集团就不会为英国服务。
    如果说,英国在此时就已束手无策,那还太早了一点。
    一九一六年一月二十二日,英国海军大臣费希尔到达华盛顿,向美国提出再美国感兴趣的殖民地租借战舰。
    显然,英国佬并不笨。
    在大局的影响下,美国参战的可能xìng并不高,因此在没有办法让美国参战的情况下,如果能够获得一些好处,也能起到不小的作用,而英国最想获得的,也是最需要获得的就是美国海军的战舰。
    看得更长远一些,如果能够用美国的战舰扭转败局,说不定还能拉美国下水。
    说得简单一些,如果英国皇家海军能在海洋战场上取胜,再次对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