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酣斗间,忽然三戒禅师虚晃一刀,跳出圈外,喝道:“且住,阁下可是九华派门人,师承是谁?”他已从廖展雄的招数上看出来了。
廖展雄冷笑道:“凭你这淫僧也配问在下师承!”又连攻三剑。
因这三戒禅师系秦岭派门人,而秦岭派与九华派是世仇。本朝初年,秦岭派横行中原,肆无忌惮,抢掠奸淫,无恶不作;先后被武当派祖师张三丰、三绝大侠褚镇远(后为九华派华渊禅师),打得亡魂丧胆,龟缩秦岭,不敢出头。张、褚二人仙逝后,武当派、九华派则高手隐居山林,少涉红尘,由是秦岭派又重蹈中原。其间虽曾两次受挫,表面上有所收敛,却在暗地里积蓄力量。眼下秦岭派与衡山派一些弟子联手,依附东厂、锦衣卫,竟欲横行武林,但所顾忌者,唯武当、九华两派。现三戒禅师见九华派弟子中有如此高手,故而要问个明白。
廖展雄的轻蔑态度,激起了三戒禅师压在心头的怒火,喝道:“不识抬举的东西!你自来找死,休怪老衲,看刀!”他虽知廖展雄武功非同一般,却也没把他看在眼里,仗着自己数十年的功力,欺身而前,使出秦岭刀法中的一招“兀鹰搏击”,戒刀夹着劲风,连肩带背砍去,意在一刀秦效,气焰甚是嚣张。
廖展雄故意激怒三戒,趁他神躁气浮之时,给他一个下马威,道声:“来得好!”躬身右移,平举右臂,宝剑一式“横云断峰”,迎戒刀推去。移身进剑,两个动作一气呵成,当真是快如电光石火。
三戒禅师但见一道白光卷来,情知不妙,硬生生地止住了下砍之势,疾撤戒刀,终因对方进剑太快,撤刀却是迟了一点,刀剑相碰,金铁交鸣,戒刀被削断八寸,落地有声。经这一击,三戒禅师给震得手臂酸麻,惊叫道:“青霜剑!”
廖展雄也给震得虎口微微一热,心道:这淫僧功力确是不弱,而且使出的招数似是秦岭刀。秦岭派与九华派是世仇,今番将是一场恶战!欺身疾进,剑光闪处,挽起一朵剑花,在三戒禅师面门一晃;此乃虚招,招行半式,突然剑走偏锋,利刃已移至三戒禅师胁下。这一招有个名堂,叫“明修栈道,暗渡陈仓”,以虚招乱对方眼神,在虚招的遮掩下,进攻对手胁下的“愈气穴”。
三戒禅师见面门一亮,忙向右偏头,左胁下正好露出空档,而晃于面门的剑锋,此时正好刺向这个空档,若被刺中,无疑要血染僧袍。好个三戒禅师,当真了得,在惊异之际,突然向右来了个“大弯腰,斜插柳”,硬是给他躲了这一招;但他那左胁下的僧衣,却给剑锋拉了一个五寸长的口子,不禁惊叫道:“好险!”
廖展雄得理不饶人,如影附形,一招“三羊开泰”,分刺三戒禅师“膻中”、“气海”、“藏精”三处要穴。三戒禅师身形未稳,见宝剑又到,忙不迭一个“倒拔葱”,向后倒纵五尺,又翻了一个倒筋斗,这才站稳。
廖展雄这两招连攻,已将三戒禅师的嚣张气焰打得荡然无存,但也使他的浮躁之气平静下来,使他不得不将眼前这少年作为强敌,认真对付了。
三戒禅师站定身形,说道:“好小子,屋内施展不开,你我到外面再斗!”纵身跃出,落至当院。
廖展雄应道:“老淫僧,在下乐意奉陪!”腾身而起,自后赶来。
三戒禅师纵至当院,趁廖展雄腾身半空时,反手掷出两把飞刀,分别向廖展雄胸腹的“玉堂”、“神阙”两穴射去,叫声:“着!”
廖展雄早已提防着他,在腾身而起时,已扣三枚金钱镖在手,此时笑道:“雕虫小技,也来班门弄斧!”金钱镖分上、中、下三路抛出,只听得“当、当”两声响,中、下两路金钱镖击落了飞刀,而上一路金钱镖直射三戒后项的“大椎穴”。
三戒禅师在听得“当、当”两响之后,仍觉有一股劲风袭来,这一惊非同小可!他曾听师父说过,金钱镖是九华派三绝之一,而且淬有剧毒,十分利害,只是从未见过,此刻听脑后劲风带有啸声,敢情是金钱方孔被气流冲击之声,急忙身形右避,不想左肩凸露,打个正着,正好扎在肩胛骨上,疼痛难当,不禁叫出声来。
廖展雄落至院内,笑道:“你竟用暗器偷袭,也叫你尝尝在下金钱镖的滋味!”一个大跨步,挥剑疾攻,剑剑不离要害,都是致命的招儿。
三戒禅师肩胛受伤,虽然疼痛,却无麻痒感觉,知道并未中毒,于是心石落下,抖擞精神,化解剑势,伺机进招,然而因左肩受伤,行动有碍,始终处于下风挨打之势。
廖展雄连攻十来剑,都被三戒禅师化解了,想道:这厮虽受镖伤,却是刀法不乱,他毕竟在这口刀上浸润了几十年,功力深厚,急切倒也战他不下,须用智取。主意一定,欺身进剑,一招“巫山烟云”,直指三戒禅师咽喉,见三戒禅师身形摇晃欲躲,忽变式披挂两肩,一虚两实,干净利索。
三戒禅师左、右两路被剑封死,只得倒退三步,闪过这招。此刻廖展雄已平地拔起,一跃丈余,从三戒禅师头顶掠过,足跟向他的后脑勺踢去,“蓬”的一声,踢个正着,三戒禅师向前趔趄了几步,仆倒在地。
廖展雄脚刚着地,一个转身,一个起落,挥剑便斫。三戒禅师就地一滚,滚出一丈开外,一个“鲤鱼打挺”,立起身躯,但觉脑内嗡嗡作响,两眼乱飞金花,强行运气凝神,这才站稳。
三戒禅师想道:我在秦岭刀上苦练了数十年,没想到今日竟栽在这后生之手,若再恋战,凭白丢了性命,甚是不值,不如去也!身形一纵,上了东厢屋面,一扬手,抛出五把飞刀,接着跳越窄巷,落在民房之上。
廖展雄长啸一声,喝道:“哪里走!”一个“大鹏展翅”,避过飞刀,竟纵越东厢、窄巷,也落至民房之上,宝剑已然抵向三戒禅师的背心。
三戒禅师横跳三尺,转身进刀,运十成功力在那半截刀上,欲拼命一搏,一招“力劈华山”,夹着呼呼刀风,猛可地向廖展雄面门斫去,吼道:“我同你拼了!”
廖展雄气定神闲,潇洒自若,斜跨步,直进剑,忽地手臂平举内弓,手腕一按一挑,叫声:“着!”将三戒禅师的右臂自肘硬生生切下。
三戒禅师一个踉跄,“哎哟”之声甫出,廖展雄道:“淫僧,你死期到了!”剑锋上指,封喉一剑,快若电光石火,三戒禅师已项血飞溅,身躯晃了两晃,倒跌下去,显然不能活了。诗曰:
原来三戒是三贪,
作恶多端历有年。
不幸今逢青紫剑,
寺边血溅命归天。
那边厢胡宜秋与奚桥已激战多时。二人斗了一二十合,刀剑尚未接触。奚桥老道江湖,又是锦衣卫的桩头,见过不少宝刀宝剑;胡宜秋一递剑进招,紫光闪闪,在烛光之下,尤其眩目,奚桥便知是一柄宝剑,故而处处小心,避开剑锋,以免削断钢刀。
奚桥气力极大,一把鬼头刀总有二十来斤重,一路秦岭刀使将出来,如虎啸龙吟,片片白雪,初时因饮酒过多还身形摇晃,二三十招下来,酒已醒了八九分,更是气势夺人。胡宜秋虽然气力不若,但剑法精妙,又手持宝刃,拆招进招,攻守有序,倒也堪堪的打成平手。
二人从屋内打到院中,又战了二三十合,奚桥已是气力不继。这色鬼武功原非泛泛,只是宣淫无度,淘虚了身子,久战之下,没了后劲,但觉鬼头刀越来越沉重,步法也有些乱了。
就在此时,廖展雄提着三戒禅师的尸首,跳回当院,掷尸于地道:“表弟,这淫僧愚兄已打发了。”站在一旁观战。
胡宜秋听罢,精神为之一振,说道:“好,看小弟取这淫贼?”紫电剑招式一紧,一招“海市蜃楼”,幻出无数朵紫色剑花,向奚桥当头罩下。
奚桥本来已有些不支,现见三戒禅师毙命,心头一怔,想道:师兄恁高的武功,竟然丧生敌手,我今天恐怕是插翅难逃了。如此一分神,刹那间便险象迭出,步步后退,三五招内,鬼头刀被削断两次,身受剑伤三处。
胡宜秋挥动宝剑,虚间夹实,划出一道道紫虹,忽地一招“后羿射日”,当胸直刺,喝道:“着!”奚桥躲闪不及,忙用半截刀去磕,“锵”的一声,鬼头刀再断,胸口给捅了一个透明窟窿,殷红了一片,追他师兄去了。
廖展雄赞道:“表弟好剑法!”
胡宜秋道:“让表哥见笑了。”
第三章 古刹诛贼(下)
廖展雄走进住持室,搜得徐公公给三戒禅师的书信与那颗硕大无朋的夜明珠,揣在怀内。继而取出两粒醒心丹,吩咐秋菊给那两个受迷的女子服下,便与胡宜秋转身出屋。
那两个女子悠悠醒来,见自家身无寸缕地躺在床上,羞得面红过耳,慌忙穿上衣服。秋菊道:“是两位侠士救了少夫人与姑娘的。”二女子走出来拜谢。廖展雄问明她们家住城里,即命春梅、秋菊将她们护送回家。
这时已然惊动了寺内诸僧,他们见师父、师叔毙命,知此二人武功了得,不敢出头拦阻,眼睁睁地看着廖、胡等人走出寺院。
廖、胡二人回到廖裕丰粮店,已是鸡鸣五鼓,鏖战了一夜,感到疲软困倦,分别至房中睡了。
一觉醒来,时近午牌,廖展雄盥洗毕,正在房内看徐公公的书信,胡宜秋悄悄走进来,道:“表哥恁早。”
廖展雄抬头笑道:“何言恁早?实是恁迟。”
胡宜秋坐到对面的椅子上,廖展雄递过书信道:“表弟你看,那老阉贼竟欲行刺在福建抗倭寇的戚继光,实应千刀万剐,方解我心头之恨!”
胡宜秋道:“表哥说的极是。现今三戒与奚桥虽然毙命,只是李尘已去了湖广辰州蜈蚣岭。小弟欲去辰州走一趟,会会那五毒道长,以免戚继光遭他暗算。”
廖展雄道:“表弟之言,正合我意,愚兄也欲去除掉那个妖道。”
胡宜秋道:“表哥能去自是再好没有。只是表哥父兄之仇未报,怎能脱身?”
廖展雄道:“热血男儿理当驰聘疆场,杀敌报国!蜈蚣岭事了,我欲投效戚继光麾下,剪平倭寇,为民除害。区区私仇,只得暂且放下;况且在江湖上行走,也可趁便打听仇家的下落,此行正可公私两便。”
胡宜秋年方二十,比廖展雄小四岁,在这两天相处中,觉得表哥为人正直可亲而又武功绝伦,此时听了表哥慷慨激昂之词,又觉得他见识过人,有大丈夫气慨,心底里对他益发崇敬了。
次日清晨,廖展雄、胡宜秋骑马登程,向湖广辰州(今湖南沅陵)进发。出了小南门,二人边走边聊,打发途中寂寞。胡宜秋道:“表哥,小弟甚是不解,那明教寺何以要筑高台?”
廖展雄道:“那高台名曰:‘教弩台’,又名‘曹操点将台’,相传系三国时曹操所建,是教士兵发弩射箭用的。合肥城当时为曹操与东吴两军对峙的前方,曹操命大将张辽领兵守卫于此。曹操统一中原后,准备率兵攻打东吴,这就必须渡越长江天堑。在江面上交战,最宜用弩箭,而北方士兵却不谙水性,在江风中发箭,会失去准头,于是有人献策说,可筑高台教弩,因为台高风大,似江面之风。曹操喜而纳之。此时曹军正在逍遥津操练水师,宜就近筑台教弩,曹操便命士兵从逍遥津西岸取土,在南岸不远处筑台。筑台运土须用土筐,一时哪里能找到许多土筐?曹操急中生智,命士兵以衣襟代筐运土。成千上万的士兵,每人以衣襟兜运几兜土,不要多时,台便建成了。逍遥津西岸取土之地,呈现出一个豆叶形的大土坑,以逍遥津之水灌之,得池故曰‘豆叶池’。豆叶池与逍遥津相连,又增大了停泊战船的水域,实是一举两得之事。到了南朝萧梁年间,才有僧人在教弩台上始建寺庙。但寺庙屡遭兵火,又屡次重建,现今的明教寺建于本朝初年。”
胡宜秋道:“说到逍遥津,我想起一件事,我曾读《三国志》,见张辽大战逍遥津一段写道:‘合肥城北门外有逍遥津可藏水师。’而眼前见到的逍遥津,怎么却在城里?”
廖展雄笑道:“《三国志》上写的是东汉末年的事,那时的合肥城,北门在现时的鼓楼桥,东门在九狮桥稍西偏南,城圈较小,逍遥津、教弩台均在城外;现时的合肥城,系唐初大将尉迟恭扩建的,比三国时大了好几倍,不仅逍遥津、教弩台圈进了城内,连九狮桥、飞骑桥也圈进城内了。”
胡宜秋道:“喔,原来如此。表哥不说,小弟哪里知道?”
夕阳西沉,从一片彤云射下万道霞光,映到人脸上,火红火红的。廖、胡二人一路上谈今论古,甚是洽意,不知不觉到了吕亭镇。
廖展雄道:“表弟,天将寻晚,今夕就在吕亭歇脚吧。我的徒弟住在这里,前些日子受了伤,不知好了没有,正好去看看。”
胡宜秋奇道:“表哥刚刚艺成下山,怎的便收了徒弟?”
廖展雄将打豹收徒之事说了,胡宜秋笑道:“表哥好福气,才下山便收了个得意的徒弟。”
二人催马行至岳家。岳山见了,甚是殷勤,说道:“廖大侠匆匆上哪里去?这次可要多住几天了。”
廖展雄道:“我与胡表弟有事去湖广辰州,途经吕亭,顺便看看岳平的伤势,明天一早就要赶路。”
岳平上前给师父叩头道:“师父带徒儿一起去吧,也好见见世面。”
廖展雄道:“你肩伤未愈,还是好好养伤要紧。”
岳平道:“徒儿伤愈之后,可到哪里去寻师父?”
胡宜秋见他感情真切,便道:“我们不久即去福建投效戚继光,我哥哥在戚继光帐下任职参将。你伤愈之后径去福建,若我们尚未至军营,可找我哥哥胡宜春。”取了一根银针给岳平,道:“以此为证。”
岳平接过银针,欢天喜地,道:“多谢胡大侠。”小心地收好银针。
一夜无话。第二天绝早,廖、胡二人上马赶路,岳山父子送至吕亭镇头。
二人快马一鞭,扬尘南驰,未牌时分,已至安庆,于是直奔江边渡口。但见满江大雾,无涯无际,渡口空荡荡无有一人。
胡宜秋道:“看光景今天是没法过江了。表哥,我们就在附近找一家客店住下,明晨再过江吧。”
廖展雄道:“也只好如此了。”
二人牵着马,走在沿江的一条街上,不多远,看见一家“迎江楼”客店,于是走过去。店伙早已迎上来,道:“二位客官住店么?”
廖展雄道:“要一间干净的上房。”
胡宜秋道:“要两间上房。”
廖展雄诧然道:“我兄弟同住一房,正好抵足长谈,何以要分住两间?”
胡宜秋道:“小弟在家是一个人睡惯了的。”
店伙道:“小店多的是上房。”
廖展雄笑道:“既如此,就要两间上房吧。”
店伙引二人至房内,又有一个伙计过来牵马至后院。
歇息了一会,廖展雄道:“天色尚早,听说这江边有个迎江寺,我们何不到迎江寺看看,也好消磨辰光。”胡宜秋应“好”。
廖、二人出了迎江楼,左拐不远便到迎江寺。这迎江寺宛若一条大船,山门左右各有一只大铁锚,寺内有振风塔,高七级,有如船的桅杆,想是取行船振风之意,倒也别致。
二人跨进山门,迎面有一尊弥勒佛,大腹便便,笑容可掬。佛像两旁挂一副对联,上联是:“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下联是:“慈颜常笑,笑世间可笑之人”。
廖展雄道:“佛家讲的是慈悲容忍,四大皆空,这副对联倒对得有趣。”
二人穿过前庭,步入大雄宝殿,但见大殿中间有三尊如来佛塑像,并排而坐。胡宜秋道:“表哥,为何明教寺的大雄宝殿仅有一尊如来,这迎江寺却有三�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