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一门20毫米口径的单管机关炮,后面还跟了两个扛弹药的家伙。这种安装着车用大轮胎的火炮虽然炮管细长,一看就要比相同口径的步兵炮笨重一些——需要连续shè击的高shè炮若是轻飘飘的,弹药的后坐力也会让它们过于激烈地“跳舞”的!
就位之后,两名炮手极其默契地一拉一推,不怎么费力就将这原本炮口朝后的高shè炮转了过来。紧接着,他们一个调整炮口、一个安装炮匣,整个过程行云流水。完全没有一丝拖沓!
街面上横七竖八地散布着不少尸体,这来自战场的死亡气息给人以无形的压力。士官将自己瘦瘦的身体紧紧倚靠着墙角,双眼不曾离开望远镜。此时天sè渐暗。建筑物的轮廓模糊了,但那些在枪口跳跃的火光更是清晰!
“左前方街口位置!二楼窗户!”
士官话音刚落,却听得子弹啸然而至,战场上的生与死已非人力可控,细微的偏差亦不是人耳能够辨认的——士官还未来得及祈祷,居于他左侧半米处的炮手却已应声倒地!
心中全无侥幸之感,士官急促地喊道:“菲尔?菲尔!医护兵!医护兵!有人受伤了,需要急救!”
战场救护既是人道亦为常理,靠左的那名弹药手立即上前查看同伴的伤势,但战斗并不会就此暂停。第二名弹药手自动填补了炮手的空缺。另一名炮手经过了短暂的迟疑,亦遵照士官先前的指令对火炮进行最后的微调。
当!
突然袭来的子弹在火炮护盾上蹭起几颗火星,反弹之后便不见了踪影。
shè程之内恐怕已有苏军的枪手盯上了这个炮组,士官既惊又怒:“别管他,开火!”
子弹击中炮盾时,炮手本能地低下了头。但基于高shè炮已经调整到位,他依然按下shè击控钮——由于没有固定炮位,且是炮口向前的平shè,半吨多重的高shè炮在“咚咚”的吼叫声中小幅度地向后跳跃起来,看起来就像是有只无形的魔手在cāo控着这大号“玩具”!
近在咫尺的炮火令人耳朵发懵,士官双眼却紧盯着百多米外的建筑物。它显然是在德军的轰炸或者炮击中受到了破坏,原本六层楼的建筑物已然坍塌了大半,但临街一侧还剩下小半,先前出现机枪火舌的就是二楼的一处窗口。
通常在部队行军过程中担当临时防空之用的单管高炮虽然没有穿甲弹,但对付轻装甲目标和普通掩体还是能够胜任的。炮声仍在街道上回荡,炮口指向的那栋残破楼房就已接连腾起了爆炸的火光,从那些霍然出现在外墙上的巨大豁口来看,藏匿在屋子里的苏军机枪组似乎难逃一死!
高炮的shè击需要既快又准,不到三秒,连贯而迅速的shè击就打光了装有20毫米机关炮弹的特制弹匣。那半栋建筑物主体犹在,从外部来看却已不再有生命活动的迹象。
“长官,菲尔肺部中弹,伤势很糟糕,我们得立即把他送到野战医院去!”医护兵并没有及时出现,但经验丰富的老兵足以对常见的伤势作出最基本的判断。炮声刚刚平息,他便迫不及待地向自己的上级报告到。
年轻的士官毫不犹豫地命令说:“把他抬到后面去,交给医护兵就立即回来!”
两名弹药手不敢有丝毫的迟疑,抬着嘴角已经开始流血的同伴朝反方向退去。这时候,被压制在街道两侧的德军步兵们起身向前推进,然而对于他们来说,一个显而易见的糟糕现实便是:慕尼黑的绝大多数建筑物都是质量扎实的,和平时期坚厚的墙壁和楼板最大限度地隔断噪音,战争时期则成了无处不在的坚固堡垒!
眼看着就要通过下一个街口,在废墟中穿梭的德军步兵在死灰复燃的苏军火力打击下顿时倒下了好几个。最前面一队试图直接冲进那栋建筑物,但还没等他们冲到堆满各种杂物的楼梯口,接连落下的两枚手榴弹便彻底封住了他们的去路。
尽管己方的进攻脚步并没有完全被遏止,但目睹此情此景的士官还是异常懊恼。他扔下望远镜,如猴儿一般灵巧地往左边一跃,跳到了火炮的护盾后面。仅剩的炮手自觉地往后挪了挪,开炮拴、退弹匣、再装填。只短短几秒,士官熟练地调整了炮口。在这期间,进攻的步兵们以手中的武器猛烈向那个该死的窗口shè击,暗红sè的光点飞shè而上,虽然临时压制住了对方的火力,但黑乎乎的手榴弹又从另外几个窗口飞出,一通爆炸之后,形势再次反复!
机枪shè击时急速跳跃的火光依然在那个窗口后面顽固地跳跃着,士官眯起眼睛,将整个身子压在炮盾位置,恶狠狠地吼道:“送你们下地狱!”
三秒之内,20毫米机关炮弹一股脑飞shè而出,暗红sè的光点在建筑物外墙留下了连串弹孔,唯独窗户部分未有任何痕迹。为了增强防御xìng,苏军在那扇窗户后面堆砌了许多物件,但那根本无济于事。
………【第91章 铁壁合围】………
在慕尼黑战役的“战场枢纽。”米尔多夫,连日的炮火已将古老的城区变成不折不扣的焦土,大大小小的弹坑有时是双方官兵躲避枪炮侵袭的掩体,有时是草草掩埋阵亡将士的墓穴。得到帝国精锐部队的增援之后,德**队一改之前被动防御的姿态,利用夜战以及化学烟雾掩护连续发动战术反击,勇敢的斗牛犬竟逼得庞大的蛮牛步步后退。为了打开米尔多夫之战的不利局面,砸开德军重兵构制的包围圈,苏军不断加大炮击强度和持续时间,炮击范围也从米尔多夫城区扩大到了伊萨尔河对岸。在发起总攻之前,近千门苏军火炮和火箭炮在短短几个小时内向德军防区倾泻了数千吨炮弹,米尔多夫超出地表部分基本已经消失,但顽强的德国守军仍在坚持战斗。由于火炮数量和射程处于绝对劣势,部署在伊沙尔河南岸的德军炮兵只好继续呆在用各种伪装手段保护起来的阵地内,直到苏军第二波步兵冲击发起之后,这些火炮才适时地支援城内守军。这一次,苏军一口气投入了20多个步兵营和四百多辆坦克、装甲车,在战斗机和轻型轰炸机的支援下,勇敢的布尔什维克战士不计伤亡地向前推进,而利用残存的建筑和街道地形,德军的精细战术发挥了比炮火更为凶猛的威力。两个小时之内,苏军阵亡者竟达到了3000人之多,大量的伤亡迫使苏军减缓攻势,而这又引发了一段长达两个小时的炮轰——由于持续炮击对弹冇药的巨大消耗,苏军动用大批车辆往前线弹冇药。随着夜幕的降临,这条重要的供应线成了德军伞兵突击部队利刃所向的新目标。
入夜。德军第1空降营分乘四十多架运输机由巴伐利亚中部飞往北部,在四个预定地点实施伞降突击。尽管苏联空军的夜间拦截能力较差,出于安全考虑,德军派出夜间战斗机全程掩护。经过大约一小时的夜间飞行,运输机群各自抵达目的地。这第1空降营是民冇主德国组建的第一支也是目前唯一一支空降部队。该营以第三帝国时期的伞兵人员为班底组建,除接受严苛的训练之外,还创造性地引入了装甲空降兵的概念,在军事演习中曾有过技惊四座的表现。秉承了第三帝国时期的主要战术,德军伞兵们继续使用RZ型快速伞。从极限高度跳出机舱之后,他们只需十几秒就能够接触地面,具有相当强的突然性和攻击性。只是这一次出于作战方式的特殊性,他们引以为豪的空降车辆和火炮并没有随同降落,略显孤独的伞兵们主要依靠制式枪冇械和手榴弹、轻迫击炮、反坦克火箭筒作战。
降落过程中,多数德军伞兵未遭苏军部队拦截。收拢兵员和战斗装备之后,四个战斗分队迅即朝着各自的预定攻击目标挺进。这些目标皆位于连接苏军后方与米尔多夫前线的交通要道附近,有的是巴伐利亚小村庄,有的是俯瞰公路的制高点。至于那些对于维持交通线至关重要且受到苏军重兵保护的桥梁,德军伞兵并不打算以弱攻强,而是以迂回方式进行破坏。临近午夜。四个空降分队相继抵达预定区域,他们犹如擅长夜间捕猎的山猫,以非常隐蔽而敏捷的方式靠近猎物,趁其不备发起致命一击。在德国境内,苏军官兵由于随时可能受到袭击而保持着高度警惕,但在德军伞兵们的突袭中。许多人甚至没来得及拿起自己的武器就成了枪下的亡魂,而战斗之顺利也充分体现出了这支德军空降部队的实力。接受了全面训练的德国伞兵们利用缴获的苏军武器弹冇药增强了战斗火力,并在敌人反击部队的必经之路上布设地雷和**。与此同时。携带无线电导航装置的伞兵潜行至桥梁附近,引导己方轰炸机前来实施定点攻击。
软肋遭到袭击,苏军指挥部迅速调集兵力实施反扑,四支德军伞兵分队能战则战,见当面之敌过于强大,便一面破坏交通设施一面引敌后撤。凌晨3时许。6架搭载X…1型制导炸弹的德国战机飞抵目标区域,尽管夜战条件降低了它们的命中率。得益于精益求精的训练,他们投掷的炸弹有三枚成功命中目标,炸塌、重创桥梁各一座,使得苏军交通补给线瞬间趋于停滞。
当晚,慕尼黑城内的战斗迎来了最后的**。近四十万德军围攻部队从四面八方发动进攻,十数万苏军部队据守的西城区笼罩在战争的暴风骤雨之中。
在伊萨尔河以东的一片街区,佩戴着德国陆军第5轻步兵师袖标的官兵们毅然带着满身倦怠与伤痕投入这场至关重要的战斗。后方的德国炮兵不断向空中发射照明弹,残破不堪的街道从黑暗中显露出来,一支支以连、排为单位的德军部队紧跟着为数不多的装甲车离开阵地向西推进——直接冲向敌方阵地对人们的精神亦是一种另类的考验,尤其当装甲车无意碾过那些一息尚存的苏军士兵,撕心裂肺的嚎叫声令人心悸。
“注意脚下!保持警惕!”
经验丰富的士官们一边小步快跑,一边提醒刚刚适应军旅生涯的青年们。战场上的尸体横七竖八,这其中不乏装死或者被炮弹震晕的苏军士兵,但他们根本没有时间去清理战场。模糊的视线中,投入反击的德军部队正以一条歪歪扭扭的散兵队形向着并不明确的目标推进,黑暗中,哗哗啦啦的脚步声听起来少说也有千人,官兵们身上的水壶、刀鞘、手榴弹等物件相互摩擦,发出特有的悉索声。接下来是会遭遇到苏军有组织的抵抗,还是演变成为一场畅快的击溃战,谁心里也没有底。正常情况下,步兵们将在遭遇抵抗后放缓脚步甚至直接稳妥地停下来构筑新的阵地——它们不需要以标准战壕的模式出现,如果时间急迫。士兵们甚至来不及挖掘一条可以侧着容身的射击掩体。
在即将穿过战场的时候,德军散兵队列终于遭到了苏军拦截。德什卡重机枪响亮的吼叫声中,暗红色的光点在视线中中乱窜,不少德军官兵应声倒下,但这些苏军机枪并没能阻挡住德军的反击脚步。黑暗中。火光暴露出了这些机枪的准确位置,稍事调整,德军队列中的轮式装甲车便以机枪和机关炮进行逐一清理,而德军步兵们也不甘示弱,由于战斗发生时双方之间的距离还不到300米。就地射击的MG…42能够凭借射速优势轻而易举地压制对方,不等步兵们携带的轻型迫击炮加入战斗,苏军遗留下来的机枪组就已经被清理殆尽——前沿阵地上的苏军官兵几乎都没有组织起像样的抵抗来,在快速行进了十来分钟之后,跟随装甲车辆投入反击的德军步兵已经将先前的战场已经被远远抛到了身后。
穿过了白天已进行了反复冲杀的街区,德军官兵们逐渐深入到了苏军战线纵深,自从一个多星期前丢失这些区域以来。这还是他们第一次回到这里。在乱糟糟的城市巷战中,常规侦察很难提供有关敌人兵力配置、武器部署等相关情况,深邃的黑暗中突然火光一闪,火炮射击的轰鸣声旋即传来,当即有人喊道:“卧倒!”
连日苦战磨砺了战士们的素质。也起到了优胜劣汰的作用,余下之人莫不在关键时刻展现出敏捷的反应力。喷射火焰的炮口看起来就在机枪射程之内,附近两辆德军装甲车几乎在爆炸声消逝的刹那开火了,成串的机枪子冇弹飞向了黑暗深处,若那是苏军未来得及撤退的榴弹炮,炮手们压根逃不过如此及时的反击——薄弱的炮盾根本不能抵挡住机关炮的扫射。可是德军这边还在射击。黑暗中突然出现了第二次和第三次火光闪耀,偏差不大的位置上,懵懂的黑影让一些眼尖的德国士兵交道:“坦克!敌人的坦克!”
听到这个喊叫声。匍匐在地的军官们不由自主地皱起眉头。作为轻步兵,他们所要做的就是以快速穿插作战来破坏敌人的防线,有时候甚至是收拢成群结队的投降者,任何一个时期的胜利都不像那时候轻松易得,然而在拥有巨大数量优势的苏军面前,德军步兵们往往需要和己方坦克一起抵挡苏军的装甲洪流。步兵对抗坦克。这不仅仅需要超凡的勇气,更需要纯熟的作战技巧。经过短期的针对性训练,年轻的德军士兵们已经初步具备了这些要素,但这次快速突击是他们真正在战场上进行实践的头一回!
“机枪组掩护,各反坦克小组突进!”
军官的命令打破了短暂的僵持,尽管怀揣对未知的恐惧,德军士兵们依旧毫不犹豫地跟向前推进,他们很快发现黑暗中迸射冇出的炮火基本上固定几个位置,它们无惧于德军枪炮且炮火威力十足,只几轮射击,德军队列中就有一辆装甲车被打中起火,而其他装甲车见状不敢呆在原地,它们分开向两翼迂回前进,试图从侧后方寻找突破的机会,但苏军的炮火并没有被它们所吸引,依然非常有规律地进行炮击,而等到德军步兵们距离它们只有几十米的时候,黑暗中又出现了机枪喷射的火舌,连串的子冇弹干倒了几名猝不及防的德国士兵,进攻随之受到了遏制。
“别怕,它们只是一些失去了行动能力的铁家伙,靠上去干掉它们!”
在一处废墟后面,沉着冷静的士官不仅用语言给士兵们打起,更身先士卒地拿起火箭筒投入战斗,他灵巧地躲过了敌人的机枪扫射,穿过坍塌的楼房迂回到了另一侧,然后发射反坦克火箭弹。只听轰然一声爆响,黑暗中腾起了刺眼的火球,守军火力当即受到削弱。紧接着,几名士兵依葫芦画瓢地迂回攻击,虽然他们中有人倒在了敌人的枪口下,但勇敢的突击很快打破了战场上的僵局,随着苏军坦克一辆接着一辆被击毁,德军步兵们得以重新朝着胜利前进……
临近天明,慕尼黑城内的枪炮声已减弱许多。这座著名的啤酒之都曾经是巴伐利亚的骄傲所在,各个时期、各种风格的建筑把这座城市变成了一座巨大的展览馆,无数的啤酒馆、咖啡馆以及丰富的广冇场艺术赋予它旺盛生命力,高耸的烟囱和宏大的厂房彰显它作为工业城市的强劲心跳,现如今却已成为遍布瓦砾的废墟,那些来不及处理的阵亡者遗骸横七竖八地散布其间,给人以一种格外悲凉的深切感触。
“俄国士兵们,野心家和阴谋家——赫鲁晓夫,为个人利益所发动的侵略战争已经招致失彻底的失败,继续留在战场上,你们只会成为殉葬品!放下武器,我们对你们过去所做的一切不予追究!放下武器,这样你们才能够平安回到家人身旁……”
架设在装甲车上的大喇叭不厌其烦地重复着劝降的内容,但在苏联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