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午,芦野深月亦即香取深月遭杀害。最后的第四幕,是今天早上被发现的甲斐幸比古,亦即英田照夫遭杀害事件。
“从整体来看,我的疑问大致可以分成两大项。
“第一,凶手为什么要采取北原白秋的《雨》来模仿杀人?也就是‘模仿杀人’的意义何在?
“第二,为什么凶手要在这个雾越邸杀人?为什么他非这么做不可?这个问题跟犯罪动机也有密切关系。
“现在,我已经知道这两个问题,都是接近事件核心的重要关键。在此,我先从第二个疑问谈起。”
枪中稍微停顿,用舌头舔舔干燥的嘴唇。
“为什么凶手要在这个雾越邸杀人?为什么他非这么做不可?
“从我们到达的15日晚上到现在,这个雾越邸一直处于‘暴风雪山庄’状态,与外界完全孤立。既不能出去,也没有人可以进来,陷入一种密室状态。这么特殊的情况,对即将进行连续杀人的凶手来说有优势,但同时也有同等甚或更多的障碍。
“所谓优势,就是警察无法介入,还有,不必担心对方会逃跑。而且,可以压迫对方的心理,让对方产生恐惧。就犯罪动机而言,这也是其中一个优势吧。
“而所谓障碍,就是凶手自己也逃不出去,处于进退维谷的状态。当封闭的山庄大门打开时,也就是暴风雪平息,解除孤立状态,警察进来搜查时,凶手难免就会被限定在活着的人之中。即使不是这样,在一个集团中发生连续凶杀案,每死一个人就会缩小嫌疑者的范围。被困在里面的人也会逐渐提高警觉,不等警察来就会努力寻找凶手,对凶手来说非常危险。我想,凶手大多会被警察无法介入的优势所吸引,在这种状态下行凶。因为现代发达的犯罪搜查技术、精明能干的刑警、警察等权力机构所拥有的威严等等,对犯罪者而言是最大的威胁。但是只要脱离那些威胁,就可以放心大胆地进行杀人计划,不必怕专业搜查员的监视与跟踪。凶手会选择‘暴风雪山庄’作为杀人舞台,就是基于这个原因。
“但是,我刚才也说过,这个舞台也存在着同等甚或更多的障碍。那就是凶手自己也会留在越缩越小的网中这样的危险。
“那么,有什么方法可以利用优势,而让障碍减到最低呢?企图在‘暴风雪山庄’中犯案的人,或多或少会考虑这个问题。例如,以最快的速度杀掉所有人,把尸体处理掉,让尸体无法辨识出身份,自己赶快逃走,装出与事件完全无关的样子。或是,把所有杀死的人都藏起来,不让警察发现这个案子。
“总而言之,就是杀死所有人。我不禁想起有名的侦探小说,故事中的凶手最后自杀了。
“但是,这次事件的凶手,好像无意杀死所有人。昨天下午,我们喝下安眠药无法抵抗时,正是他杀死所有人的最佳时机,但是凶手却只杀了深月—个人。由此可以证明这一点。
“那么,为了消除‘暴风雪山庄’所附带的障碍,凶手究竟采取了什么样的手段呢?他也可能根本没有想到这一点,可是,从他进行模仿杀人的周详准备,以及让我们喝下安眠药的巧妙手法来推断,他不可能没有想到这一点。我认为,只要有一点聪明智慧的人,既然选择了这种特殊状态作为连续杀人舞台,就会计划以某种方式来消除那些障碍。
“至于消除障碍的方法,除了我刚才所举的‘杀死所有人’的方法之外,还有其他方法。刚才我用过‘越缩越小的网’这个比喻,套用这个比喻来说,就是置身‘网’外的方法。这可分为两大形态,亦即:一、一开始就不进入网中。二、从网中逃逸。
“所谓‘不进入网中’,就是不进入雾越邸里面。具体来说有几种方法,例如一开始就让大家认为他没有来雾越邸,本来就不存在;或是让大家以为他中途离开了;或是偷偷往来于外面与雾越邸之间。
“而‘从网中逃逸’,就是当内部开始搜查凶手时,尽量让自己进入非凶手的那一团人中。例如,假装自己也是被害人;或用某种伎俩证明自己不可能是凶手。凶手究竟用了什么方法呢?”
白须贺先生双手交叉放在肚子上,微微闭着眼睛听枪中陈述。枪中一直盯着白须贺的视线,转向斜对面的的场小姐,仿佛在问的场小姐“你认为呢”,的场小姐默默摇了摇头。
结果,我一直没有机会告诉枪中昨天的事。刚才两个人一起去甲斐房间时,也只注意着他的一言一行,所以,明知该告诉他,还是忘了说。
“可是,枪中先生,”白须贺先生徐徐张开眼睛,说,“你刚才很确定地说,会来到这里纯粹是偶然。那么,这个房子如果真躲藏着一个对你们抱持杀意的人——一个你们不知道的人——那未免偶然得太过分了吧?”
“您说得没错。”
枪中缓缓抚摸着下颚,表情还是一样紧张,但是,沉稳的态度绝不输给面对面的白须贺先生。
“但是,还有一种可能性。忍冬医生也是不久前才认同了这件事,那就是这个房子充满了令人惊奇的偶然。而且,也未必需要什么理所当然的动机,因为那个人也可能是精神异常的杀人魔。”
听到枪中这么说,白须贺先生显得有点不高兴,皱起眉头,尖声说:“这个房子里没有疯子!”
可是,枪中很坚决地说:“有这种可能性,不过,我也同意可能性不大。”
2
“言归正传,我们来讨论下一个方法‘从网中逃逸’。”枪中继续说,“事件发生后,一共出现了四具尸体。经过忍冬医生跟的场小姐两位专家的检验,确认他们已经死亡。所以,当然不可能假装被害人——装死。实际上,昨天我们把兰的尸体搬到地下室时,铃藤就突发奇想去确认榊的尸体。那是因为我们都只看过尸体,没有用自已的手去摸过,所以会怀疑忍冬医生跟的场小姐的死亡诊断。可是,他们确实已经死了。
“依照排除法,现在就只剩下两种可能性。一个是刚才白须贺先生否认的,那个对我们而言不存在的人物就是凶手。另一个就是,利用某种手段让自己成为‘不可能是凶手’的人是凶手。前者,只要我坚持搜索这栋房子,就可以让真相大白,但是,目前我不打算采取这样的行动。在此,我要对后者做详细分析。”
正面往外突出的窗户外,是被白雪覆盖的前院。在半空中飘舞的白雪已经不见了,风也静止了。也许是暴风雪终于结束了吧,太阳光穿过云层,在远远的地面上闪烁着光芒。
“所谓‘不可能是凶手’,究竟是怎么样的状况呢?”
白须贺先生再度闭起眼睛,枪中又把视线固定在他脸上,继续说:
“最常见的,就是利用时间上的不在场证明,还有受伤、看不见、色盲等肉体上的不利条件,来否定犯案的可能性。或是,现场是密室,不可能有人进出,这也是方法之一。不过,这次的案件当中,没有一件是密室杀人,所以不列入考虑。
“在这一连串事件中,并没有人以肉体上的不利条件来逃脱嫌疑。勉强来说,只有名望奈志的‘刀刃恐惧症’。这种无形的,也就是心理上、精神上的特征,比有形的东西更容易捏造。他的‘刀刃恐惧症’究竟是真是假,我们也很难在这里确定。”
名望奈志坐在我旁边,用手指顶着尖尖的下颚,微微咂着舌头。
“从这些案件,尤其是昨天深月的案件来看,好像手无缚鸡之力的女性不可能办得到。不过,我觉得不能因此去除这种可能性。因为,我认为女性只要有那个心,未必办不到。而且,现在正流行凡事都要‘男女平等’的风潮,如果在此断定女性不可能办得到,可能会被批评我有差别待遇。所以,为了对世上的女权主义者表示敬意,我还是得认定她们的可能性。最后,还有那个拄着拐杖的神秘人物,他也表现出了他肉体上的不利条件,不过,在这里我们暂时不谈他。
“让我们先来探讨时间上的不在场证明吧。
“在第一幕时,我跟铃藤以及死去的甲斐,都有完整的不在场证明。深月跟彩夏的不在场证明虽不完整,但也可以算是。第二幕兰被杀时,没有一个人有不在场证明。第三幕时,白须贺先生,您跟鸣濑先生、井关小姐跟末永先生这两组,彼此确认了对方的不在场证明。至于第四幕,目前还没有确认。”
枪中巡视在座的人,说:
“有没有人可以在此提出不在场证明?根据忍冬医生的判断,甲斐的死亡时间大约在凌晨2点到4点之间。”
没有人作答。
“在这四件案子当中,只有第一幕与第三幕有人有不在场证明。”
枪中吐了一口大气,继续说:
“现在,我要配合刚开始时我所提到的两大类问题的另一个问题来思考,也就是‘凶手为什么要采取北原白秋的《雨》来模仿杀人’这个问题。
“在这四个案件当中,大家都看得出来,模仿工作做得最彻底的是第一幕。这也许跟第一次做有关系,可是,跟后三次比起来,所花的工夫明显多了许多,我觉得这之中一定有什么特别用意。所以,现在我要花一点时间,把探讨焦点放在第一幕榊由高被杀的事件上。
“先回顾一下那个事件的大略情形。
“榊的尸体是17日早上7点半,在温室被末永先生发现的。现场状况如下:尸体躺在温室中央,姿势有点奇怪,双手像保护着心窝一般环抱着身体。杀害方法是先从后脑勺击昏再勒毙,凶器是北原白秋的书与榊的皮带。尸体上方吊着洒水壶,里面塞着水管,水不断滴落着。尸体脚边有一双红色木屐,此外,除了陈尸的广场之外,靠近温室入口附近的通道上,有被杀害的痕迹,还掉落着那两件凶器。
“验尸结果,推断大约已经死亡六到九个小时。这是曾经替警察工作过的忍冬医生,跟的场小姐商量过后,慎重推断出来的时间。当时是早上9:10左右,所以倒回去算,死亡推定时间大约在16日下午11:40到17日凌晨2:40之间。他们说即使有误差,顶多也只是加减十分钟的程度。
“这个案件最引人注目的特征,当然是模仿杀人。洒水壶洒下来的水、红色木屐、北原白秋的书——很明显可以看出来是在模仿童谣《雨》。
“好,再让我们回到最初的问题——凶手究竟有什么用意?为什么非使用白秋的《雨》不可?
“‘模仿杀人’一定有某种意图存在——可以分成三种情形来思考。
“第一种是,凶手使用‘模仿杀人’来装饰尸体。在这种情形下,探讨凶手究竟是‘模仿什么’来杀人,就没有任何意义了。也就是说,凶手只是想借由‘某种’模仿杀人的方式,让尸体成为‘观赏品’而已。
“第二种是,《雨》这首歌或诗、词句,对凶手具有某种重要的意义。那么,用《雨》进行模仿杀人这个事件本身,就是凶手的主要目的。在这种情形下,进行模仿杀人,对凶手而言,也是一种讯息的传达。
“第三种是,装饰尸体或‘雨的模仿杀人’等表面行为,都不是凶手的真正目的。在这种情形下,‘模仿杀人’不过是一种障眼法,凶手企图用夸张的东西,来吸引大家的注意力,掩饰凶手不想被发现的事实。例如凶手身份、犯案实情、对凶手不利的证据等等;或是想借此制造出对凶手有利的某种假象。
“第一和第二种情形,都要归结于心理与内在的问题,很难下正确判断。从‘让尸体成为观赏品’、‘装饰尸体’、‘对歌或诗的执著’等词句来联想,最容易想到的就是虐待狂、盲目崇拜、偏执狂、妄想症等异常心理。也就是说,凶手是在某种异常心理的触动下,进行了‘模仿杀人’。但是,我实在无法认同这一点,如果说为了复仇,让尸体成为‘观赏品’,也许有可能,可是仍然太缺乏说服力了。
“那么,第三种情形呢?我还是支持这个论点。‘模仿杀人’本身没有任何意义,凶手的真正意图是借由这样的行为来掩饰某种事。”
枪中的语调更加锐利了。
“大家想想在第一幕中,构成‘雨的模仿杀人’的条件——从洒水壶中流出来的水、放在脚下的红色木屐,还有白秋的诗集。
“凶手让现场‘下雨’,是为了掩饰某种东西,还是认为红色木屐跟白秋诗集出现在温室里太不自然,所以才模仿了《雨》的歌词?
“在此,我有个问题想问鸣濑,可以吗?”
“是!”即使是突然被叫到名字,站在主人背后的管家,表现出来的态度还是跟平常一样。
“那双木屐有什么奇怪的地方吗?”
鸣濑摇摇头,回答枪中说:“没有,只是被水淋湿了而已。”
“如果小心把水擦干,放回大厅玻璃箱里,你会发现哪里不对劲吗?”
“我想应该不会。”
“那么诗集呢?如果把那本弄脏又损毁的书,若无其事地放回原来的书架上,你会看得出来吗?”
“只要好好放回原来的位置,恐怕要等到晒书时才会发现吧。”
枪中露出很满意的表情,谢过鸣濑后,又把视线转回白须贺先生脸上,继续说:
“您也听到了,凶手那么做并不是为了木屐或书。即使红色木屐跟白秋的诗集会妨碍到凶手,凶手也不必大费周章来掩饰这两样东西,只要像我刚才说的那样,把东西放回原处就行了。
“那么,只剩下从洒水壶洒出来的‘雨’了。在此,我们必须先去除‘白秋的《雨》’这个附加意义,单纯思考这个举动的意义。当我们把从洒水壶滴下来的‘雨’视为一种现象时,它原本拥有的要素是什么?不用说,当然就是‘声音’。跟‘水’两种要素。
“洒水壶的‘雨’是企图用水声来吸引人们的注意,还是为了掩饰某种声音?——答案是‘N0’!因为那间温室跟本馆相隔一条长长的走道,温室里的水声根本不可能引起任何人的注意,所以根本不需靠水声掩饰声音。既然是不怕被听到的声音,又何须费工夫去隐藏呢?实际上,那具尸体也是末永先生早上照平常时间去温室时才发现的,那之前根本没有人发现。
“既然与声音无关,那么,就只能往另一个要素‘水’的方向去想了。在尸体上洒水就是凶手的真正目的吗?如果是的话,凶手为什么必须把榊的尸体淋湿呢?”
洋洋洒洒的推论,大概就要突破某个关卡了吧?枪中停下来,环视默默倾听的我们的脸,又重复了一次同样的问题:“凶手为什么必须把榊的尸体淋湿呢?”
他自己回答说:
“我认为有三个答案:
“第一个是,淋湿尸体以达到某种物理性或生理性的效果。例如,尸体上有不想让我们发现的内出血或轻微烫伤,所以,凶手企图用水冷敷。不过,对已经死亡的身体冷敷,恐怕也恢复不了原状了,这只是举例而已。的场小姐也说过,那是湖水的水,而这里的湖水温度又比较高,所以,用这种水来冷却恐怕也得不到预期的效果。我也想过其他情形,例如尸体有极高的热度等等,可是,这些都跟这个案情配合不起来。
“第二个是,凶手企图用水洗掉什么东西。可能有凶手不想让我们看到的某种东西,附着在尸体身上或陈尸地点附近。凶手用水把那些东西冲干净后,为了掩饰冲过水的行为,就故意让洒水壶洒出‘雨’来。如果真是这样,那么,那个附着物到底是什么东西?白须贺先生,您认为是什么呢?”
这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