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模糊系统协会成立后,刘应明一直连任理事与中国分会主席。1993年,在韩国汉城举行的世界大会上,他当选为该国际协会副主席。1990年,他成为日本模糊逻辑与系统基金会(FLSI)国际顾问。迄今为止,刘应明近40余次出访10余个国家,参加学术交流与讲学,并10余次担任国际会议的主席、副主席或分会主席。
力主培养复合型人才、营造多学科交叉融合的他,每天的日程总是满满的,日历上没有“双休”二字,最大的愿望是美美地睡一觉
在2005年的“两会”上,一些委员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在科技发展迅猛、社会形势多变的21世纪,在中国加入WTO后的今天,学科专业调整的脚步必须加快,要适应科技革命和国家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需要,建立合理而自主的学科专业调整机制,提高高等教育效益是学科专业调整的目标。在全国人大常委兼教育科学文化卫生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刘应明看来,学科交叉是培育新学科的基础,培养复合型人才的一个方略。
“我们要加快学科专业调整,但不能急功近利,只看眼前。”刘应明提醒说:“在进行学科专业调整时,需要加快设置社会急迫需求的前沿的、新兴的专业,但在同时,也不能一阵风,把基础学科全部抛开。因为基础学科是其他学科发展的基础,非常重要。”
说到四川大学的办学思路,刘应明介绍说:1994年和2000年,通过两次“强强合并”,由原四川大学、成都科技大学、华西医科大学组建而成的四川大学优势互补,学科齐全,特色鲜明。四川大学的建设目标是成为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高水平研究型综合大学,实现这一目标的跨越发展之路是多学科交叉融合。他认为,多学科交叉融合是优势学科的发展点、新兴学科的生长点、重大创新的突破点,也是人才培养的制高点。
txt小说上传分享
刘应明:“中国的查德”(7)
字字句句,掷地有声。回首刘应明所走过的路,我们从中似乎可以找到切实的答案。
辛勤的耕耘,必然迎来丰硕的成果,各种荣誉和头衔接踵而至。面对纷至而来的荣誉和头衔,刘应明依然淡泊如初,平静待之。
虽然有各种各样的社会活动的繁扰和社会工作的负担,但刘应明依旧开朗、豁达,依旧幽默、风趣,依然沉湎于他的教学与科研工作。他深知,未来属于青年,培养学生是最重要的工作。自1983年担任博士导师至今,刘应明已培养了20余名博士与更多的硕士,其中大半已成为教授、副教授;有的获政府特殊津贴,有的荣获霍英东教师奖,有的荣获总理杰出青年基金,有的成为###长江特聘教授……
刘应明在川大数学系基础课岗位上干过近20年。他的教学深入浅出,见解深刻,在学生中是有口皆碑的。他培养学生的宗旨有两要:一要高起点、严要求;二要讲究吃透问题。他经常教导学生:“作为一个学者,应该做到的是爱自己的祖国,尽力做一点实事。”1989年,他荣获“全国优秀教师”称号;1993年与1997年两次获得全国优秀教学成果奖;1998年荣获宝钢教育基金优秀教师特等奖……
说到中国数学在国际上的地位,刘应明坦言:“中国数学在改革开放以来进步很快,2002年国际数学家大会在北京召开就表明国际数学界对中国数学水平的一种认可。但是,我们还只是一个数学大国,要成为一个数学强国还有相当长的路要走。”
刘应明的日程总是安排得满满的,在他的日历上早已没有了星期天。现在,他最大的愿望就是美美地睡上一觉,而不被人被事搅扰。
2003年2月18日晚,刘应明因感冒去输液,引起大肠出血与肚子痛,起初以为是胆囊发炎。第二天经肠镜检查,证实是肠癌。说到当时得知确诊结果时他的第一反应,刘应明说:“没什么反应,毕竟自己经历了很多。”采访时记者一再被他爽朗的谈吐所打动,丝毫感觉不到眼前是一位曾受过恶疾侵袭过的老人,而他却一再为教学、科研、政务等奔波。
刘应明的消遣主要是阅读。小学时代,他根本没有条件见到课外读物。从初中起,他才知道什么叫课外读物。到了福州一中后,他惊喜地发现紧邻的福建省图书馆有很多书,他成了馆内常客。他喜爱文学,在感受到数学解题更富挑战性后,又迷恋上数学,尤其对数学问题分析与解答类书籍产生了浓厚兴趣。今天,他在繁忙之余,不忘“涂鸦”几首诗词,“新诗、古体诗,我都写,不能登大雅之堂,没想到发表,只是感怀而已”。
“所有的成功没有秘诀,但我相信机遇,机遇可遇不可求,机遇又恰好与你自己的潜力、天赋相适应时,再用汗水加以培植,成才的小苗才会结果,长成大树。”回望来时路,刘应明向我们诠释了这么一个等式:成功=机遇+天赋+勤奋。他觉得人生犹如障碍赛跑,起跑早晚固然重要,但较高速度与善于跨越障碍的能力才是争取最后胜利的关键因素。
。 想看书来
目录(1)
李书福:驶入“快车道”的秘笈
贫寒少年?平民巨富?大慈善家 2
第一桶金?欲哭无泪?大吉大利 5
借腹生子?草莽英雄?创富历程 9
是是非非?自主创新?鲶鱼兵法 14
光荣?梦想?旗帜 18
潘石屹:“时尚+另类”的“规则破坏者”
从黄土高坡奔向天涯海角 22
开口就会让上帝发笑 24
“时尚+另类”的“规则破坏者” 28
“甘肃海南万通”VS“北京香港华尔街” 30
任志强:任人评说〓走自己的路
自立门户,说“不玩了”就“不玩了” 35
东山再起,给市场一个惊喜的震撼 37
任人评说,自己的路自己走 40
孰是孰非,一切为了楼市的“健康” 42
廉颇不老,欲驾地产航母 44
张果喜:中国内地的第一个亿万富翁
拿板斧的人也能劈出雕花大市场 48
小木雕雕出了“大蛋糕” 50
十年隐退是修炼,是干将莫邪般的铸剑 52
为何就只能做“狼”而不去做“虎” 55
人力资本结构上升的曲线与产值上升的曲线一同勾描企业的辉煌 57
企业家可以不从政但得讲政治 58
陈〓卫:冲刺“最后一公里”
硕果满枝:刻苦攻关站前沿 63
梦去梦回:赤子情系炎黄仔 65
不解之缘:“小灵通”想漫游世界 67
背后支撑:功勋章有她一半 69
制胜之本:打造核心竞争力 70
一路挺进:冲刺“最后一公里” 72
王永民:登上中国文化史上的又一巅峰
登上中国文化史上的又一巅峰 76
农家小屯走出的大发明家 78
为人与科研一样的“通俗易懂” 80
在键盘上苦心演绎创新思维 82
伍淑清:“合资001”女主人的两重世界
第一次到中国内地即被那春雷般的声音所吸引,没想到中国“001”号合资企业的诞生与一位而立之年的年轻港商结下因缘 85
“中国人”三个字曾一度成为她沉重的负担,也成为她求索的动力。日后,她穿梭在中国与香港及世界之间,用心架起彩虹之路 88
东奔西跑掬心智,在西部大开发中甘当“红娘”,让中国西部走向世界,让世界了解中国西部,矢志推进“走出去”战略 92
工作上这位“空中飞人”的性格属外向型,生活上却属内向型。生活上可谓简单、简朴的她,内心世界其实十分丰富、甚至复杂 94
杨卓舒:在现实中与理想拥抱的现代“夸父”
卑微岁月点燃追逐理想的火把 99
由家门口“练摊”开始的艰难创业 101
哲学思想渗透骨髓支撑企业巨人 103
跨越商界办教育,造就中华脊梁 106
履行社会责任是企业家创造财富的最高理想 107
胡成中:揭秘中国德力西家底
永远是裁缝的后代 111
从个体户到企业家 114
既当先生也当学生 116
凭诚信追求更大的“名气” 119
铸造“东方的西门子” 122
赵〓涛:“大宅门”撬动市场的背后
20分钟赚到的不止是好大一桶金 126
一个越洋电话成就一个特大产业 128
政治觉悟渐成一种企业文化与社会责任 129
逐鹿资本市场以寻找裂变扩张之路 130
“主持人”梦想走出“大宅门”的那一天 132
李小白:“领秀”中国模特业
名模不是赛出来的 136
模特业进入市场细分化时代 138
模特从此不再高高在上 140
电子书 分享网站
目录(2)
没有黑箱但有阴暗 142
“美女经济”该定规矩了 143
一不小心掉进时尚的陷阱 145
阎冰竹:储蓄资本〓提取精神
跻身世界银行500强的背后 148
“经济英才”的“战舰理论” 150
“市民银行”在特色服务中贯穿“人文关怀” 152
为了基业长青而多方位打造核心竞争力 154
赵章光:“101之父”从“头”开始
建造企业精彩明天的平台 159
新世纪书写“101”新纪录 160
逆风腾飞方显英雄风范 162
与时代站在同一起跑线上 163
王树生:甘当“二把手”的“一把手”
第一桶金源自“一时冲动”的爱 166
爱之梦延伸于社会 168
甘当“二把手”的“一把手” 171
领跑快递业不是梦 173
胡〓敏:一次次格式化我的人生
开创中国英语培训新概念 177
无奈的北漂父亲 179
“速成”大学梦 180
梦开始的地方 181
学者与总裁之间寻觅事业的落点 183
王文京:站在新技术浪潮的潮头
选择:知识经济时代的朝阳产业 187
创新:站在新技术浪潮的潮头 189
目标:进入全球软件业50强 190
座右铭:“按常识办事” 193
马万良:“活企大王”凭诚信打拼天下
“黄河仔”的黄河航运缘 196
凭诚信打拼天下 197
反对者变成了拥护者 199
关爱小家,带领大家 201
毛一丁:跟中关村一起长大
从“武教头”到“电脑通” 204
在中关村寻找游戏规则 206
做市场的永远像奶妈 211
张宝全:经典艺术与今典商业的嫁接
本来就不应该是商人的地产英雄 214
书画是地产少帅的最爱 215
经商就是在灵感辉映下长袖善舞 217
建筑是商品更应是作品 219
市场上宽广的平台待他去表演 221
王〓晶:“新大陆”借脑引智打天下
春去春又回 225
将革命进行到底 227
借脑引智打天下 228
真诚无价德制胜 229
杜国盛:霞染燕山歌振宇
扛起不倒的与时俱进之旗 234
重组之中再造一个新燕化 235
改到深处是战略调整 237
令全行业刮目相看的风景 238
陈天生:欲与盖茨试比高
是幸运儿,成了“青年十杰”;也是遗弃儿,凄凉中离开了生己养己的地方 242
困境时,很多人把你当作朋友;火红之极,没想到后院屡次起火 245
微肥,将是中国农业的“微软”;陈天生,将是中国的“比尔?盖茨” 247
周宝生:一个人和一个村庄的传奇
春风拂面:小山村成就为一方富土、净土与乐土 253
敢为人先:集体的家底越来越厚 257
有胆有识:泥腿子盘起了高科技 259
脚踏实地:走出了“一阔就变”的怪圈 262
勇立潮头:走上了一条长盛不衰的可持续之路 265
。。
李书福:驶入“快车道”的秘笈(1)
李书福,中国民营轿车第一人,浙江草根经济的代表人物之一。1963年6月出生于浙江台州,哈尔滨理工大学毕业,燕山大学工程硕士学位。历任黄岩县石曲冰箱配件厂厂长,台州市北极花电冰箱厂厂长,台州市吉利装潢材料厂厂长,浙江吉利摩托车厂厂长,吉利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浙江吉利控股集团董事长等职,系第十届全国政协委员、浙江省政协委员、浙江省工商联常委、浙江省台州市工商联副会长、全国科技企业家理事会理事长。曾获十大杰出明星企业家、新长征突击手、经营管理大师、“中国汽车工业50年50位最具影响的人物”之一、“中国民营企业自主创新十大领军人物”、中国十大慈善家、中国汽车界风云人物等。
17岁时,他最大的愿望是拥有一辆自行车,“如果再戴上一块手表,出门就很有面子了。”
21岁时,身为照相馆小老板的他成了万元户,“在当时是很了不得的事情。”
27岁时,用他自己的话说,“两三百万肯定是有的了。”
而今,已成汽车大亨的李书福,据称是中国最年轻的亿万富翁之一。
他身上从来就没有缺少过新闻。不管是开工厂、造汽车、炒地产、玩足球,他涉足的每一个产业,无一例外地都受到方方面面的责难,但他都能从容而坚定地站在舆论的中心。有人问他,这么折腾难道就不害怕失败?他说:“我是农村出来的,我什么也不怕,失败了没有关系,大不了回去种地、养鱼、养虾,照样有吃有喝。”
有人把他神化为中国汽车业的“颠覆者”,也有人把他妖魔化是当今的“汽车疯子”,但无论别人如何评说,他依旧是我行我素。他不但扛起了民企造车的旗帜,还扛起了中国本土汽车品牌的旗帜。
贫寒少年?平民巨富?大慈善家
曾因家境贫寒辍学的李书福在2006年资助了560名贫困学子,帮助这些学生完成学业。“因为通过办学和助学,我感到我跟这个世界联系得很紧密。”
李书福,本名“胥福”,1963年出生在浙江农村,少年时代基本是在“文革”中度过。上小学的时候,他觉得自己的名字“李胥福”太绕口了,就给改成了“李书福”,取意为书生有福。李书福说,他从小就喜欢汽车。他们四兄弟的床下,全是用泥巴做的汽车,用绳子牵着满地跑。为此,他们还老挨老爸骂。
“我很小就开始挣钱了,”李书福把自己的创业史一直上溯到孩童时代,“七八岁的时候,我就在村子里给人放牛、拉风箱,放牛一天能挣3毛钱,拉风箱可以挣到5毛。”
从小他就不是特别爱读书,但脑子灵活,学习成绩并不差。因为家境时好时坏,他不得不时常辍学回家种田。小学辍学两年,再读竟然还是班里较为出色的学生,初中读了两年便跳级考上了高中,“考上第一年我就又不想读了。”
老师专门去找他,劝他的话他到现在还没忘记,“老师说你不上学不行的,你看那个谁谁谁,他上了大学,现在哪里哪里工作,再看那个谁谁谁,他没有考上,现在就在镇子里当个泥瓦匠。”
他常常回想小时候,说那个时候是一家人非常美好的时光,“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