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败的,这些楼盘的物业制度、售后保障都怎样?消费品牌楼盘是个重大投资行为,不应该是一种冲动的、盲目的、感性的消费,它必须是一种理性的和一种审慎的消费行为,要有多方面的评估和标准。“同样,选择那些没经时间考验的‘品牌’也是非常危险的。一些项目刚刚做起来,开发商会在广告里告诉你‘这个非常好啊……’人为的炒作、哄抬身价,吹出美丽而虚幻的楼盘泡沫。没经过一定时间的市场检验,也没得到消费者的普遍认同,这样的项目‘品牌’很可能只是昙花一显,只会成为明日黄花。”于丹认为,对于购房人来讲,尤其是经济能力不是很好的购房人,投资房地产都是一笔很大的开支,房子也都会有非常长的使用期,一个不成熟的品牌就会造成非常大且长时间的损害,“所以一定要选择成熟的、口碑好的品牌项目”。
一般地,大家认为很高档、很知名的房子就应该有很高的价格。孰不知,这个地方的地价有可能是很低的。这是消费中一个非常大的误区———就是选择的房子的价值跟它的土地的价值在价格比上不适当。有的人买的房子很昂贵,但房子到底贵在哪?先要评估一下它这块土地的价值。现在有很多这种现象:一个地方房子地价很低,但是它的房价却非常高。“作为购房者,要了解这个地方的基础地价应该值多少钱,这个基础地价在区域规划里面是否有增值的可能等。换言之,就是这个房子的售价里有多少泡沫成分。”对于避免房价泡沫,于丹认为应考察基础地价,“比如一个地方地价只有1000元,但它的房子卖到7000元钱,这显然是不合理的。北京有很多楼盘,地价在三四千元,它的项目卖到7000元,这个还是比较合适的。”土地的价格和房子的价格是需要进行调查评估的,以及这个项目所处环境以后的发展会怎么样等等这些,都应做一个非常明确的评估。
买品牌房,同样也要算好经济账,最贵的不一定就是最好的,高价格未必有高价值,而最适合自己的肯定就是最好的。
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赵启海:离开冼星海的日子(1)
随着指挥棒的起伏,那令几代中华儿女激动不已的旋律顿时充溢在整个人民大会堂。清朗的童声合唱《酸枣刺》、《祖国的孩子们》,以及雄浑激越的《到敌人后方去》等,几乎每一首都是国人耳熟能详的名曲,几乎每一首都曾在烽火连天的抗战岁月中,传唱大江南北,激励无数有志于报国的热血青年踏上革命道路。如今,让人们又一次领略了其中飞扬着的民族精神,同时,也让人们又一次深切地怀想伟大作品的音乐创作者———冼星海。冼星海诞辰100周年音乐会现场座无虚席的在座者或许没有发现,其中的这3首歌曲便是冼星海与赵启海共同创作的,且由赵启海作词的歌曲是整个音乐会出现频率最多的。
隆冬的北京,依旧阳光灿烂,暖意融融。一日,记者忽然接到一位音乐界朋友打来的电话,告知她那儿来了位美国客人,而且这位女士绝对是值得采访的。于是,在一群音乐界人士聚会之际,记者有幸走近了即将返美的张先华女士,而她正是已故音乐家赵启海先生的夫人。在张先华女士的深情讲述中,一段有关于《到敌人后方去》等抗战经典歌曲“诞生”的史事跃入眼前,一个有血有肉的抗战音乐名人赵启海似乎并未走远,他的身影越来越清晰……
赵启海,著名音乐家、经济学教育家、诗人、海外知名爱国人士。1914年4月出生于江苏徐州,先后就学于北京师范大学生物系、重庆青木关国立音乐学院声乐系、华西坝南京金陵大学文学院经济系,1947年秋进入美国密西根大学经济研究院,1952年获硕士学位。解放前,任职于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郭沫若领导下的艺术宣传处美术音乐科,后历任美国密西根大学商务学院研究助理、俄亥俄州伍斯特学院讲师、密苏里州米托迪斯特学院教授、匹兹堡大学波特帕克学院经济学终身教授。
一 传唱救亡歌曲的他曾经想当自然科学家
也许,在进入北京师范大学就读以前,赵启海可能没想到自己一生的最亮点将会与抗战音乐联系在一起。张先华说,“那时,探索科学奥秘是许多年青人的梦想,启海最初的人生理想是做一名自然科学家”。1935年夏,赵启海在徐州中学高中部毕业,考入北京师范大学生物系。北师大与北大、清华、燕京等高等学府一样,都有悠久的校史,承袭“五四”精神成为科学与民主的思想重镇,以思想自由兼容并蓄为办学方针,成为当时青年学子们仰慕、报考的首选。
上世纪初,中国积贫积弱,日本军国主义垂涎我国国土,亡我野心始终不灭。1935年,北平爆发了“一二?九”和“一二?一六”两次学生运动,人们高举着抗日的大旗,掀起了民族解放的狂涛。在奔涌如潮的爱国运动中,赵启海并未退缩,他勇敢地加入了进来。在运动中,赵启海与同学们手挽手,肩并肩,不怕饥寒交迫,不畏大刀水龙,与反动政府军警展开生死搏斗。据有关校友回忆:“学校丁字楼104号当时住的4个同学全部是进步同学,一些核心的会议都在这里召开,油印印刷品、印歌片也在这里,赵启海经常在104号刻钢板。”
在伟大的学生运动中,赵启海接受了爱国民主运动的洗礼。目睹祖国的危机、时政的腐败,赵启海立志要改革社会,重建社会。可是,要政策就要有组织,要重建就要有力量,赵启海毫不犹豫地参加了北师大民族解放先锋队,参加了救亡歌咏团。不久,喜爱唱歌且颇具歌唱才能的他便领导了北京师大歌咏团。一次在北平西山夏令营期间,赵启海曾领导着两万学生大合唱《枪口对外歌》:“枪口对外,齐步前进……我们是铁的队伍……永作自由人!”歌曲一支接一支,歌声震彻云霄。那时,赵启海在课余时间还向师大音乐教师潘琦学唱歌。他不仅在本校唱,还到各学校去传唱救亡歌曲,利用一切可能的条件和时间到北平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的各种###上去演唱、教唱救亡歌曲,他的歌声传遍了北平的各个校园和大街小巷,被称作是在抗战前第一个唱“东北流亡三部曲”的青年歌手。
赵启海:离开冼星海的日子(2)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北平的学生不得不分别按计划南下,赵启海便和张瑞芳、崔嵬、徐炜等人组织了一个“北平学生流亡剧团”。赵启海负责歌咏,其他团员负责演剧,每到一城,就立即演出、宣传。张先华曾听赵启海说过,一次他在南京街头演出时,唱了一首《松花江上》,凄楚动人,就连在路旁维持秩序的警察也流起泪来了。但是,政府认为这种街头演出宣传有扰治安,把赵启海他们送到拘留所,一周后才在著名民主人士邵力子先生出面保释下走出拘留所。
一路流亡演出于当年秋辗转来到武汉,赵启海他们在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郭沫若、田汉和洪深领导下的艺术宣传处美术音乐科工作,从事抗日宣传和训练演剧队的歌咏等。当时,音乐界许多有名望的人士逐渐集中到了武汉,在冼星海、盛家伦、刘雪庵与赵启海等人筹备推动下,1938年1月17日在武汉成立了全国歌咏协会。该协会的成立,对抗日救亡歌咏运动的不断发展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这一年年初,赵启海等人又在武昌组织了一个“武昌青年救国会”,下设读书会,歌咏团,早晨运动队,时事讨论会等分支组织,与汉口青年救国会互相联络、呼应。
赵启海还为武昌基督教青年创办了一个少年歌咏团,每天晚上挥舞着指挥棒为孩子们教歌,辛勤培育音乐幼苗。循循善诱的他善于用儿童熟悉的语言和丰富的面部表情,启迪少年歌手们对歌词内涵和曲调感情节奏的理解,激发其歌唱激情,启发其爱国思想。这些孩子在赵启海的诱导和指挥下,合唱准确、整齐,嗓音清亮,吐字清楚,充分发挥了童声的长处。节奏和高潮的处理恰到好处,其合唱水平不亚于专业文艺团体。
在美国的50多年来,每次的晚会和朋友的聚会,有了赵启海的参与马上气氛就热烈起来。他带头高唱抗日歌曲,让听者无不热血激奋。“那时,无论是在家中还是出外散步或是出席同胞聚会时,启海都会唱上几首《大刀进行曲》、《到敌人后方去》等充满激情的歌”,让张先华记忆犹新的是,1985年春在中国驻美国大使馆举行欢送章文晋大使离任回国的联欢会上,满头银发的赵启海即席引吭高唱脍炙人口的抗战歌曲,引起在场人的情感共鸣,全体与会者都情不自禁地齐声合唱。
其实,早在1989年,赵启海患上了老年痴呆症,直到1999年到2000年记忆越来越差,朋友来看他时,他总说模模糊糊记不清了,但唱起抗战老歌曲时却一点都没有失去记忆。张先华说,那时在家里任何一张纸上或是一个本子上,都写着赵启海所创作的那些歌;每每一人呆在室内看着这些歌,他都像是在回忆什么———每当想起这些场景,张先华都会觉得心痛。
深深爱恋也深深理解丈夫的张先华非常清楚,对于患病已久的赵启海来说,那些抗战歌曲意味着这个尘世里能启动他心灵的最后一把钥匙。确实,在赵启海所走过的人生中,抗战期间是浓墨重彩大意挥洒的一个篇章,那些抗战歌曲便构成了他如音乐般动人人生的基调。
二 与冼星海共度黄金搭档岁月
1938年,赵启海在武汉结识了刚从苏联回国、后来与他联袂创作《到敌人后方去》等抗战经典歌曲的著名人民音乐家冼星海。第一次见面,冼星海给赵启海留下的印象非常好,“慈祥和蔼”,而且他曾给张先华描述,“冼星海身材很高,穿着苏联式的制服”。从此,赵启海与冼星海一同开展群众性的歌咏宣传工作,不辞劳累地奔走于武汉三镇,忙于教唱和指挥。
由冼星海谱曲的《在太行山上》,是当时游击队员们最喜欢的一首歌。1938年7月,冼星海在武汉为英勇的太行山游击队创作了这首歌曲。这首歌写成后在汉口抗敌纪念宣传周歌咏大会上由赵启海与张曙、林路唱出,听众大声喝彩,要求再唱,此后传遍了全国。当时,太行山的游击队以这首歌为队歌,老百姓、小孩子都会唱,到处听到“敌人从哪里进攻,我们就要他在哪里灭亡”的句子!
赵启海:离开冼星海的日子(3)
赵启海与冼星海词曲合作的《到敌人后方去》及《祖国的孩子们》这两首抗战歌曲,就是在这时期问世的。其后,在武汉的歌咏队、学校及普通民众中广为流唱,不久便传入北方、东部,甚至到达了敌人的后方,发挥了巨大的威力!抗战经典歌曲《到敌人后方去》的问世还有些故事。当年的9月1日,军委会政治部副部长周恩来对第三厅所属的演剧队全体人员作形势与任务的报告时,剖析当时国民党反对派消极抗日,日寇直逼武汉,国难当头,应以毛泽东同志《论持久战》的思想来武装自己,并强调指出要到敌人后方去开辟工作、扩大实力、抗战到底的重要性。
在这次形势报告的指引和启示下,赵启海领悟到党的决策及时英明,他满怀豪情地挥毫作词:“到敌人后方去,把鬼子赶出境!到敌人后方去,把鬼子赶出境!不怕雨,不怕风,包后路,出奇兵,今天攻下来一个村,明天夺回来一个城,叫鬼子顾西不顾东,叫鬼子军阀不集中……到处有我们游击队,到处有我们好弟兄,……到敌人后方去,把鬼子赶出境!”歌词强烈地反映出党的伟大号召,人民群众决心把日本鬼子赶出境,将“我们的旗帜插遍了东三省,我们的旗帜插遍了黄河东”,充满革命必胜的信心。
当时,冼星海看到歌词非常欣喜,他立即构思谱曲,激情地创作出节奏明快,信心百倍,铿锵有力的乐曲。这首歌曲原是进行曲风格的二部合唱,流传时一般改为齐唱。歌曲的旋律挺拔矫健,节奏富于弹性而灵活多变,材料集中,手法精炼。在主段3次出现的先后,插入了两个对比性的插段,形成回旋曲式的结构。第一个插段采用类似数快板的节奏,使人联想到宣传队员在行军中打着竹板鼓舞士气的场面;第二个插段节奏拉宽,音调变得高昂,又像是充满必胜信念的游击战士在引吭高歌。张先华认为,主段和插段穿插循环,起着从各个不同侧面展现人民战争壮观景象的作用,使游击战士乐观豪迈、机智勇敢的性格得到鲜明简洁的刻划。
很快,这首《到敌人后方去》战斗歌曲从武汉流传到祖国各地,并深入到敌后根据地,鼓舞着广大群众抗日到底的斗志。这首歌写成后不久,即1938年底,晋察冀边区的每一个角落,到处可以听到“到敌人后方去,把鬼子赶出境”的歌声,可见其流传的迅速和广泛。这首歌曲后被选录于《抗战名曲100首》等歌曲集里。
在与冼星海共同工作的日子里,赵启海得到他许多的教诲和影响。令赵启海感触很深的是,身为著名音乐家的冼星海具有的那种严谨的创作态度。一次,赵启海认为《祖国的孩子们》一开始两小节不够有力,便要求冼星海在曲调不变的基础上,稍微改动一下节奏。但是,冼星海不同意更改。后来,赵启海自己细细琢磨一番,才悟到如果更改节奏,必须破坏此曲统一性。于是,再请教冼星海时,冼星海微笑着说:“那就对头了!”
在一次回忆中,赵启海这样谈到与冼星海的亲密合作:“他是老大哥,我是小弟弟,我写词,他作曲。”冼星海对赵启海也非常赞赏,他曾在介绍音乐家李凌认识赵启海时这样评价这位事业搭档:“启海这位朋友,忠诚、热心群众工作,和群众特别友好,有这样的朋友合作,事情好办得多。”
1939年,赵启海随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移至重庆。这时,冼星海却去了延安,赵启海以后再也没能见着这位音乐事业上的好搭档了。赵启海在重庆继续组织歌咏团,和李凌联系成立新音乐社,并和后任中国音乐家协会主席的赵沨等联系筹备出版《新音乐》月刊。在重庆期间,赵启海非常幸运的亲聆了周恩来的教诲,对此,张先华当然也不能淡忘,“周总理非常关心启海的工作情况,曾在曾家岩50号与他长谈,使他受到极大的鼓舞和鞭策,终生难忘”。
三 喜爱民族音乐的他是王洛宾民歌的内地首唱者
在张先华眼里,赵启海一生都没有抛弃对中国民族音乐的喜爱,“他对于民族音乐的浓厚兴趣产生于孩提时代”。1914年4月,赵启海出生于江苏徐州铜山县一个叫赵家圩子的村庄,聪明好学的他从小便显示出多才多艺的一面,不仅爱唱歌,会拉胡琴,还写得一手好字。每当在家下完地后,他的第一件事便是拿起胡琴,坐在门口拉上一段,身边常常围着好多听他拉曲、唱歌的孩子。张先华说,他演奏的《二泉映月》,深沉情长,令人回味无穷。
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赵启海:离开冼星海的日子(4)
沉醉于创作抗战歌曲的赵启海与民族音乐之间,有着怎么也绕不开的缘分。而“西部歌王”王洛宾,又是赵启海民族音乐情结中一个绕不开的人物。
1939年10月,国民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