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的理论解决这个问题。
这本没有什么。
打个比方,一个运动员跑八百米,帮助其取得成功的主要原因是能力和训练,其场地和当天的风速可能有些影响,但是影响并不太大。现在,组委会为了保证运动员获得更好的成绩,打算拿一台巨大的吹风机对着风吹,希望能抵消自然风的阻力。
如果做得好了,可能确实帮助提高一点成绩,但是更多的情况下是不会影响每个人的最终排名。
但是如果这台巨大的风扇除了吹风以外,还往外喷水,就非常可怕的。很可能会导致运动员的摔倒,或其他意外情况发生。
如今乌云他们的解,就是那台荒谬的往外喷水的电风扇。
也就是说,除了解决不稳定性之外(其是否能成功也是未知),它会对机甲造成损伤。
根据戚玥的推算,这种损伤并不是一时能立刻看到的,而是一种累积因素。他们每一次启动反加纳波纹不稳定性系统,就会在系统内的扭转参数上造成亿分之一的误差。
一台机甲如果平均一次战斗做一百次的扭转,就会累积千万分之一的误差。直到有一天,误差的累积使得机甲解体……
如果发生在宇宙中,那就是机毁人亡。
她心知肚明,也觉得很多人心知肚明。毕竟他们只是学生,这个学校还有大把的老师、教授、硕导、博导。就算学生们都年纪太小,那这些老师总记得二十年前的事情吧?可是仍旧没有人站出来说话。
戚玥很困惑。
百般思索之下,她终于决定注册一个马甲站出来提出自己的意见,以防止将来可能酿成的惨剧。
若是平时,她在提出意见的时候应该会非常的委婉,也很注意用词。
但是今天晚上,被邢天和影响到心情的戚玥却化身了网络上的战神,连续三个帖子,从问题的历史、解题的正确思路、以及最后乌云机甲队的解可能造成什么样的问题三个方面连番出击。
她使用ID【日光之下】在帖子里口气强硬,毫不留情,丝毫没有想到将会引起怎样的轩然大波。
23被讨厌的人
戚玥的三篇长贴每一篇拿出去,都绝对有发表级别。第一篇着重历史,可以成为顶级科普杂志的主打文章;第二篇分析解答,完整详实,引用规范推倒严谨,格式清晰整洁,完全能在学术期刊上发表;而第三篇,则可以作为期刊的读者来信栏目,作为引起反驳讨论之用。
很多的用词句子都是纯科学论文中的才会出现的典型,若是圈内人来看恐怕早要看腻,但是对于外人来讲,尤其是普通的非纯理科学生来讲,则是有点云里雾里了。想要看懂,说不得要花点功夫。
也许正是因为这样的原因,她的帖子刚刚发布的时候,并没有引起太大的关注。太长、太深、太晦涩,就算是做相关学术研究的人要读完也需要点时间,更何况是普通学生?
戚玥的帖子前几个回复甚至有珂的粉丝,比如第二篇的第一个回帖,赫然就是:“大大好厉害!又有一个学术大牛来支持珂宝贝了!”
直到夜很深的时候,戚玥这三篇文章的威力才渐渐展现出来,被无数的顶贴和谩骂蜂拥着,成为了论坛上无可争议的焦点之一。
对这些,戚玥当时并不知情。
三篇文章写完,她就已经相当累了。尤其是当受到影响而烦躁的心情,随着发泄性的行动渐渐平息之后,戚玥更觉得浑身上下都有一种脱力的感觉。
在吩咐了麦兜处理各种信息,登记今天的进度之后,戚玥很快解决完个人问题,歪倒在床上一觉睡到天亮。
这一夜她睡得并不平静,总是会梦见金黄和红色相间的色块漂浮在眼前。有一个眼神,一个她曾经见过的眼神,一个她曾见过一面的人。
面孔是模糊的。她只能看到他高大的身影,听到他朦胧的声音。感受到他传递过来的严肃和冷峻。但在这些表象之下,似乎又隐藏着关怀和温柔,让梦中怎么也无法思考只能被动接受的她感到困惑。
梦中的戚玥努力靠近,用心倾听,终于在最后听到了——
“小朋友,你叫什么名字?”
她猛地坐起身来,保持恒温的房间里舒适又安静,可她的脸色却白得好像生了病,额头还有几滴冷汗。
戚玥伸手去抓桌子上那条链子。将那红色和金色相间的细长闪烁之物拿在手中,仔细观察并慢慢地摩挲着。
“原来是他。”
戚玥终于想起来了。
十年之前,在她来到这个世界崭新,陌生,并神奇的世界的第一天,她曾经见过的那个特种救援队员就是邢天和。
十年过去了她长大了,邢天和也长大了。他的样子发生了变化。岁月使当时还略显青涩的脸庞变得成熟,并充满了威严和气势。五官也变得开阔起来。
两张脸在脑海中重叠。尤其是当时年轻的邢天和脖颈上红金相间的链子,比他留给她的粗一些,张扬一些。此刻想来竟然那样清晰。
时光倏忽而过,竟然将那个场景,那个人刻在了她的脑海里?戚玥觉得不可思议。
而昨晚好不容易平息的心情又开始起伏躁动。
“戚玥,还有三十分钟星际材料科学的课就要开始了。”麦兜提醒道。
“知道了!”戚玥深吸一口气,从床上爬了起来,胡乱收拾了一下便往教室赶去。从这里走到机械理论系的大楼如果是走路需要二十分钟左右的时间,吃早饭恐怕是来不及了。
她实在没想到,自己一下子睡了这么久。
三千年后的教室和原来在地球上也没有太大不同,只是空间变大,桌子变大,人和人之间距离变大,不会显得拥挤,束手束脚。
桌椅的材料不是木头而是合成材料,舒适结实,不会因为汗液而黏住隔壁。冬暖夏凉。
教室都非常大,老师站在讲台前,如果坐的比较远就会不能直接看到他的脸。但是教室里有非常完整的转播系统。不但可以将老师的声音传达到各个角落,还能在每个同学的课桌上转播老师的画面。
拍摄机位一共有三个。一号机追踪老师的动作表情,二号机显示背景屏幕上的教学内容,三号机则会根据提问同学的位置转动。
每个同学可以自助选择哪个机位的画面,以到达自己最想要的听课效果。
这些机位其实都不需要智能控制,只需要老师佩戴定位仪器,并且学生的座位上安装声控和红外线控制,来判断学生是否处在提问状态。
整个系统已经相当成熟,效果也不错。
戚玥喜欢这套系统。她每次都会坐在教室比较靠后的位置,一个人默默地听讲。有时候觉得老师讲得无趣时,就做点自己的事情。
可是今天,她却听得格外认真。
并且越听越不爽。
星际材料科学与其说是理论课程不如说是一堂星际天文课。
自从人类进入了星系时代,天文就成了新的地理。曾经的天文学意味着高高在上,遥不可及,虚无缥缈。但是如今,天文是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的学科。衣食住行,吃穿用度都需要依赖于它。
材料学也不例外。
当传统材料学经历了星系时代的变革,脱胎于基础化学的崭新的亚原子,乃至亚原子核级别的新型材料为人类的生活带来了突飞猛进的改变。
新的材料学,若从古早的科学分类上讲,应该是属于的核物理范畴。曾经,只有物理学家才了解的夸克、轻子等概念,却如今成了材料工人和从业者口头上经常提起的东西。
戚玥第一次深切体会到时代的进步,就是当她在参观一个采矿场的时候,听一个连大学都没有上过的矿工大谈夸克的“味”和自旋等概念。当时她几乎愣在原地。
但是这些概念性的东西,是由一门叫做《极限粒子》的课程提供的。星际材料科学并不涉及它们,而是专注于不同材料、粒子、元素、矿产在星际中的分布,以及什么样的地方更容易挖掘或找到什么样的矿产。
涉及的基本科学,更类似专业科学分析。
也就是根据数据分析当地会否有矿产出现的可能。
现在开学刚一个月,老师还没有讲到这么深入的东西。他的大纲刚进展到介绍星际的结构与材料分布。因为教学方式的问题,使得整堂课更像是在讲述人类的开矿历史和探索历史。
戚玥对这个老师的印象其实并不好。他很年轻,模样帅气讨喜。在几乎全是表情木讷,学究类型的教师队伍中非常突出。他隶属于下院机甲设计系的,但是这门星际材料学的课程却是许多科系大一的必修课。也因此这个老师在整个学校中都算有名气,尤其是很受女生的青睐。
他在课堂上比较轻松活泼,经常说两个笑话,开几个玩笑逗得大家开心。各种比喻夸张层出不穷。若真是普通的大学生听来,确实很新鲜很好玩。人气居高不下。
可是在戚玥听来,就略显单薄卖弄。最重要的是,不知道是这位老师确实基本功不扎实还是了解比较偏颇,很多发散讲解都是错误的。
涉及课本的内容,他讲得还算靠谱,但是每每发散联想,就开始天马行空胡扯乱讲,漏洞百出。
偏偏从老师到学生都非常投入。
如果是非正式的场合戚玥并不会反感。但是在课堂上,这些话由老师说出来的时候,会对学生造成多大影响?有多少人会当真?她不知道。
“大家都知道咱们生活的小麦哲伦星系吧?别看大小麦哲伦星系只差一个字,但是他们之间的差别可大了。就好像双胞胎一样,虽然脱胎于同一个母体,但是他们出来以后就是完全不同的人了,所以他们所有的矿产分布和主要产出元素都有相当大的区别……但是也有相似之处,因为你们知道他们都叫做麦哲伦星系……起源相同……”
错。
就算对这两个星系的了解再少也不该说出,双胞胎,脱胎于同一母体吧?它们的起源更说不上相同。
而且大小麦哲伦星系的成分有相似之处,甚至与银河系也有重叠,是因为三者间彼此的相互作用。
事实上,通常上人们认为,麦哲伦星系曾经穿越银河系,并且在银河系的作用下才由原来的棒旋星系,变成了现在的不规则星系。
“……对了!大家知道麦哲伦吗?”这位老师又兴致勃勃地说道,“他是很久很久很久以前,人类还处于地球时代的一位科幻小说家。他最先描绘出了星系的样子。所以人们就以他的名字命名,来作为纪念……”
戚玥翻了个白眼,干脆道:“胡说八道。”
好不容易熬到下课,戚玥感觉自己都快被气憋得胸□炸了。她迅速收拾好桌子,点击下课打卡,然后登出系统。
起身的时候,她旁边的女生明显是故意地推了她一把。戚玥不解地看过去,就见到这位陌生的同学扬起高高的头,充满鄙视和憎恨地看着她。
戚玥瞪了她一眼,没把事情闹大。
这时候麦兜说道:“戚玥,有两件事情。”
她一边往外走,一边低声道:“讲。”
“第一件事:刚刚坐在你右边的同学将你的照片发上了系板,说你对老师出言不敬。”
戚玥惊讶不已。仔细一回想,右边的同学不就是刚刚推她的人?
赶忙掏出随身的屏幕,让麦兜把帖子找给她看。照片照的是侧脸,虽然不能看到五官,但是恐怕熟悉的人都能看出这是谁。这位女生没有爆出她的名字,想来是并不认识她。
帖子里面也没有讲具体,只说戚玥在老师讲课的时候态度不恭,对她们的偶像没有起码的尊重。
戚玥撇撇嘴,并不是特别在意。她本来就是不满这老师的讲课方式,帖子说的倒也没错。随便看了几个回帖,都是帮着LZ骂戚玥NC的。后来这位楼主还发了个回帖:“大家放心吧,我已经教训过她了!给老师报仇了!”
戚玥莫名其妙。
“第二件事呢?”她又问。
麦兜这一次没有说话,直接将地址调出来给她看。
屏幕上显示的是乌云机甲团队的官方论坛,也就是戚玥昨天晚上发表文章的地方。
此时此刻她发的三个帖子虽然没有被置顶,却在首页上显示着。而后面的回帖数也以惊人的速度增长着,数字跳个不停。
戚玥刚想说什么,就见麦兜在屏幕上给她圈出了几个帖子:
“【日光之下】究竟是谁?”
“敢和珂宝贝唱反调,【日光之下】活的不耐烦了?”
“珂宝贝必胜!阳光是缩头乌龟!”
“对【日光之下】的驳斥。”
“解决加纳波纹不稳定性才是走向机甲传动学未来的正确道路。”
……
这时候,麦兜才说道:“戚玥,据不完全统计,已经有一万多人发表了对你的不满和攻击,三万七千人希望你站出来道歉,并赔偿珂和乌云机甲队受到的名誉损失。而有十八个帖子,对你发出了较为实质性的威胁。”
24糟糕的一天
对于麦兜所说的各种统计,戚玥并不看重。但是让她感到奇怪的是,到目前为止都没有一个真正有力的,理性的学术性辩论出现。
不是期待那些真正懂得此种关节的人为她说话,而是希望能看到他们意识到这里面的问题,并与自己进行正常的沟通讨论。
眼看着自己的三篇文章,尤其是第三篇对乌云机甲队的答案的质疑已经被大量的口水谩骂淹没。戚玥再淡然心里多少还是有些膈应。
到底还是气不过。戚玥拣选了针对她的帖子里逻辑性较强,胡搅蛮缠较少的文章,又让麦兜在所有视频资料中搜寻主要的争议点。
很快,所有条目清晰的列在屏幕上,戚玥将它们分成简单两类:理论相关,理论无关。
无关地扔掉,相关的按照由浅入深。由历史和背景问题,到逻辑判断问题,再到真正枯燥却至关紧要的理论论证和公式推导问题。层层深入,先平稳渐进,到最后进入状态,完全爆发。这是戚玥一贯的个性,也是她文章的一贯走势。
从前一世到这一世,她其实从未刻意掩饰过。
质疑:【日光之下】所提到的该教授澄清实验错误的历史问题,我没有在任何有信誉的官方系统内找到证据……
【日光之下】:参见第379届小麦哲伦星系推动力研讨会会刊39页读者来信。
质疑:或许加纳波纹不稳定性并不是当时导致数据异常的原因,但是这并不证明它不会在将来引起这种问题。
【日光之下】:……我想在有确实的实验结果之前,我们不应该做任何假设性论断。
质疑:乌云机甲队的答案中,虽然做了大胆的近似处理,但是我们可以看到,根据缪尔斯公式,这个处理是正确的。【日光之下】显然忘了这个中学生都知道的重要时空理论,有时间在这里博取眼球,不如上课好好听讲!
【日光之下】:缪尔斯公式的成立条件是大尺度空间,显然不适用于机甲。
……
戚玥本来也只是看那些荒谬的字眼赌气,于是想随便战上一战。谁知道她认真的性子让这件事一开头便再难轻易停下来。
在这个最热闹的机甲理论讨论区内,日光之下以令人难以置信的速度独自盖起一座高楼,字字玑珠,句句精准无比直切要害。
因为有麦兜的配合,她的每一个帖子都配上了质疑来源和连接,使得她的回复也不会显得无的放矢,反而相当工整正式,并且一连串看下来,越发的气势磅礴。
在她都没有意识到的时候,整个讨论区似乎成为了一个安静无声的舞台,所有人呆呆地看着这个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