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漫长的岁月中,肆虐的沙漠风暴渐渐湮没了楼兰。在楼兰古城遗址的汉文简牍中有“宜渐节省,使相周接”之语。可见由于水源不足,环境逐渐恶化,农作物生长困难,导致粮食紧张,连士兵的口粮都不能保证,一般百姓的生活更加艰难了。水源日益减少,大有断水的可能,人们只好早作打算,于是弃城出走,另谋生路。
地理学家认为,楼兰古城的消亡是世界气候出现旱化的大背景下发生的。大约在公元前后至4世纪(中原的汉朝到北魏时期),中国北方的广大地区旱化加剧,湖沼消亡,海退发生。这个时期不仅楼兰古城消亡,由于沙漠不断扩大,尼雅、喀拉墩、米兰城、尼壤城、可汗城、统万城等先后相继消亡。
水源和树木是荒原上绿洲能够存活的关键,是人类过度的开发加速了罗布泊的消亡。当年的楼兰有烟波浩淼的罗布泊,有清澈的河流在门前流过,附近有茂密的胡杨林,人们在森林里狩猎,在碧波上泛舟捕鱼,楼兰人尽情地享受着大自然的恩赐。可是由于他们毫无节制地大量砍伐树木和芦苇,建造城堡、烽燧和墓地,对自身的生存环境产生了严重的影响。
滥伐林木,破坏环境,已经引起楼兰、鄯善王国时期的人们的警觉。楼兰国的统治者们,已经认识到树木对治理沙漠的作用,并借助法律来保护树木。在楼兰城出土的文书中,发现了一件禁止随便砍伐树木的条文,上面写着:“连根砍树者,不管谁都罚马一匹”,“在树木生长时期,应防止砍伐。如果砍伐树木大枝,则罚牝牛一头”。这大概要算是我国已发现的最早的森林保护法了。可想而知,当时乱砍乱伐树木的情况有多么严重,以至于要颁布法令禁止。对于楼兰人来说,这样的觉悟似乎太迟了一些。
在出土的文书中还有不少关于用水紧张不能下种,要求配水和水源严格控制的记录等,这些都说明楼兰人的生存环境越来越恶劣,人们的生存已经受到严重的威胁。
这样看来,“水断城空”的观点似乎不无道理。
可是,我不赞同“水断城空”的观点。“水断城空”可能是楼兰消亡的重要因素之一,但一定还有其它的更重要的问题存在。
从当年斯文?赫定的发现,到我国后来的多次发掘,均显示出楼兰古城遗址中,遗留下来大量的重要的生活必需品,比如,屋内有各种农用工具,储粮食的瓮内还盛着籽实,遗址中留有大批的石器、陶器、铜器、铁器、金器,以及毛丝织品等生活用品。尤其是,近年在楼兰佛塔东的台地下曾掘出宽约1米、厚70厘米的糜子堆积层,在食物并不充裕的时代,为什么会有大量的粮食遗存?这些现象给人的感觉,好像楼兰人在宁静繁忙的生活中,一场灾难突然降临,使人们来不及搬运和逃生,整个楼兰城顷刻之间便消亡了。
试想,罗布泊不会在短时间内一下子干涸。由卫星拍摄的照片上看,罗布泊好像一个人的“大耳朵”,一圈圈的耳轮显现出湖水慢慢消亡的轨迹。既然罗布泊是慢慢消亡的,其它河流沼泽的水源也不会在一夜之间突然断绝,那么在物质条件极端匮乏的时期,人们会有一定的时间从容地带走他们想要带走的东西,尤其是生产工具和食物等,又怎么会留下那么多生活的必需品呢?
再者,也有人提出疑问,当罗布泊干枯时,生活在两岸的楼兰人会不会抛弃古城去寻找另一个有水的湖泊呢?这似乎与“水断城空”说不谋而合,但据文献记载,楼兰古城荒废以后那里仍然有水,如果水是唯一的关键,那么此后的一千多年里,罗布泊水量多次变化而楼兰也未重现昔日的辉煌。看来“水断城空”的观点显然证据不足。
。 最好的txt下载网
3我不太赞同“水断城空”之说(2)
不是所有的事情都可以用科学来证明的,不能用科学证明也不能用科学否证的事情,最好不要过早地轻易下结论。那么,楼兰城的消亡在未有确凿的结论之前,我只好把它放在了存疑里。
4楼兰地区带来的困惑(1)
由于这一章是讲“楼兰”的,下面的一些文字常把“罗布泊”归于“楼兰地区”,严格地说,当然“楼兰地区”不能代替“罗布泊”。
困惑之一:“建兴十八年”是哪一年?
1901年,斯文?赫定在罗布人向导奥尔德克的带领下发现了楼兰,在他匆忙的发掘中,出土了一批木简,在随后的研究中,无意间发现其中一片木简上写有“建兴十八年”五个字。但是,在中国的历史上根本没有“建兴十八年”这个年号,西晋“建兴”年号只延用了4年,即只到公元316年,公元317年之后应为东晋建武年号,而木简上的纪年却多出了14年。这是怎么回事?
还有,在斯文?赫定之后于1906年进入楼兰的斯坦因,获得了大量的汉文简纸文书,其中,最晚的一件文书上写着“建武十四年”的纪年。其实东晋的建武年号只延用了两年,早已终止使用了。此时,已经是晋成帝咸和五年(公元330年)。
我国学者黄文弼也发现过相类似的情况,在土垠遗址出土的72枚汉简中,最晚纪年为汉成帝元延五年,其实那时应该已经是绥和元年(公元前8年)。
对于这些历史上的迷雾,学者们推测,可能在“建兴”、“建武”和“元延”分别改变年号之前,楼兰道废弃,丝绸之路改道,楼兰地区和中原的交通处于断绝的状态,由于消息的闭塞,改变年号的事情不能及时传达到那里,驻守的官吏,不知道中原内地已经改朝换代,仍然沿用早已废弃的年号。可以想见,当年驻守在那里的官吏和士兵,他们不敢擅离职守,年复一年望眼欲穿地盼望着朝廷能够派部队来接替他们,有朝一日回归中原大地,好与家人团聚。
历史记载上的这些失误,同时也表达了这样一个信息,作为古丝绸之路的重要通道“楼兰道”并不是一直畅通无阻,而是时断时续的。正是有了楼兰的存在,才使这条交通线路经久不衰,历时四五百年。对于楼兰古道的消失,中国的史籍毫无记载,人们仍然无法确定楼兰道最终被废弃的准确年代。
困惑之二:罗布泊怎么会游移呢?
罗布泊曾经是我国西北干旱地区最大的湖泊,诞生于第三纪末、第四纪初,距今已有200万年,历史上,面积最大时约有万平方公里,上个世纪初仍达500平方公里,当年楼兰人在罗布泊边筑造了十多万平方米的楼兰古城。
罗布泊是否“游移”,并不只是关系着罗布泊的形成、演变及这一地区自然地理环境的变迁规律,同时也关联到罗布荒原上的繁荣、衰落,以至最后死亡的楼兰的命运。
多年以来,在国际地理学界,一些科学家坚持罗布泊是个会游移的湖,认为罗布泊从形成之日起,其位置和形态随着水量的变化而南北变动。1876年,沙皇俄国的军官普尔热瓦尔斯误把一个面积很大的淡水湖说成是罗布泊,这一观点当时就受到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的反对。1900年,斯文?赫定在孔雀河下游进行了长时间的考察后,提出了一个著名的观点:罗布淖尔是“游移湖”。他认为,普尔热瓦尔斯所见的淡水湖是由罗布泊“游移”过去的,他称为“南”罗布泊,并宣布罗布泊的游移周期是1500年。而且一个偶然的事件为斯文?赫定的“游移”说作了佐证,由于1921年塔里木河被人在拉依苏处开了一个流水口,通过这个河段,塔里木河大水就源源不断地进入孔雀河,并注入几近干涸的罗布泊,使罗布泊的水面大大地增加。这期间的时间是从公元4世纪楼兰废弃,到20世纪,差不多正好是1500年,斯文?赫定为这一发现十分兴奋。历史就是这样阴错阳差的导致了一个科学家的失误。
20世纪50年代以后,科学探险队多次进入罗布泊,开展了大规模、多学科的综合考察。中国学者对罗布泊湖底进行了钻探,钻井取样经碳-14年代测定认为,近10000年以来罗布泊经历了多次大的干湿波动,但始终没有离开罗布泊洼地,罗布泊只在自己的领地内。有关资料表明罗布泊湖每年泥沙沉积量很小,泥沙沉积作用不大,罗布泊湖的地势始终最低,水怎么也不可能向南倒流,因而也形不成斯文?赫定认为的“南”罗布泊。
txt小说上传分享
4楼兰地区带来的困惑(2)
既然楼兰古城依水而建,而一万年以来,罗布泊始终存在积水,但是,在公元4世纪后,楼兰古城却成为一座死城,那么,楼兰城的消逝,楼兰人的被迫迁移必然存在着更为重要的原因。
困惑之三:罗布泊中间是手机盲区,关键时刻怎么突然通了?
中国社科院研究员杨镰,是新疆楼兰地区小河遗址考察的主要成员之一,他在寻找一个佛龛的路上,发生了一件让整个考察队都后怕不已的惊险事件。在沙漠深处,考察队的一辆车走错了方向,脱离了大部队,如果短时间内联系不上,后果不堪设想。而罗布泊中间是手机盲区,所有人都给那辆车上的人拼命地打电话,都没有回应。然后奇迹发生了,考察队里一个年轻人拿的特别破的手机突然通了一分多钟,这宝贵的一分多钟,让离队的车迷途知返,终于回到了大部队。之后任何人的手机再也没有打通过,大家都不明白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杨镰还特意提出,属于楼兰地区的小河墓地也十分神奇。在新疆地名并不固定,而是漂移的。由于新疆的风速极快,沙包更是经常会漂移。小河墓地所在的地方是著名的流动沙包区,然而当六十多年后他们到达时,那里的地形地貌和当年奥尔德克告诉斯文?赫定的时候一模一样,连那条小河的走向都没有变,简直令人不可思议。
还有几件事情也充满了神秘色彩。如1934年的初夏,在贝格曼发现小河墓地的当天,年平均降水量常年只有8毫米的罗布泊荒原突降暴雨,平地成河。而在2001年我国的考察队到达小河墓地时,头一天风和日丽,第二天就大雪封门,而罗布泊荒原已经很久很久没有下过雪了。最让人不解的是,当年曾经和贝格曼一起参加探险队的当地居民,这些人的记忆都好像被删除了一样,丝毫不记得他们曾经去过那个地方。还有贝格曼的早逝,贝格曼逝世时只有43岁,是否和他侵扰了我们小河人的祖先亡灵有关?
在号称楼兰后裔的罗布泊人的传说中,小河墓地是祖先亡灵聚集之地,是不可侵扰的地方。当地老人一再告诫来者,万万不可打扰亡灵,否则肯定会有不幸发生。种种现象的发生,使人不由得对预言有了几分敬畏。
据史书记载,隋唐时期由于高山冰雪补给的河水增大,流进罗布泊的水量也相应增多,而到了元代随着我国西北气候变干,塔里木河的水量变得更少,罗布泊的面积也缩到了最小,1964年前后,罗布泊就彻底的干枯了。
。 最好的txt下载网
5古老的罗布泊文化(1)
楼兰时期的罗布泊地区是一个非常繁华热闹的地方,沿着丝绸之路散布着佛塔、烽燧、粮仓、城址、驿站、民居、古墓等遗址,出土有汉、唐古钱币,丝、毛织品残件,漆器、木器、玉器、耳环以及玻璃器皿碎片等珍贵文物。这些荒原遗迹共同构成了古老的罗布泊文化
其中,孔雀河谷的“太阳墓”引起了考古学家的极大兴趣。
1979年中国考古队在楼兰地区寻找小河墓地的时候,意外地在孔雀河下游发现了被称作“太阳墓”的古墓沟墓地。考古学家王炳华这样描述他所看到的古墓沟墓地:“这些排列得井然有序的木桩,像初升的太阳四射的光芒,深深地吸引着人们。”
古墓沟墓地是用七圈木桩摆成七个巨大的同心圆,由一排排6米长的木桩排成一道道的放射线,形成一个光芒四射的太阳,镶嵌在戈壁荒原上。墓就在环形木桩的中心地下,而且墓内葬的全是男性,头东脚西,平展展地躺在大地之中。统计一下,建造这样一座墓葬要使用大小胡杨木材六百多棵。他们没有意识到,如此大规模的砍伐身边的林木,正是在毁灭自身存在的基础。
这种太阳形的墓葬在古墓沟一共有六座,至今在其它地区还没有发现相同形式的墓葬。据专家推断,这个墓地应该是罗布人的公共墓地,距今约四千年左右。巧合的是,同一历史时期中,太阳崇拜也是埃及文化或希伯来文化的一个特点。如果说太阳作为全球人都感知的一个天体现象,人类自发地进行太阳崇拜的话,那么,时间上的一致是否也太巧合了一点?还是古代亚非大陆之间有着不为现代人所知的某种联系?
古墓沟墓地也和小河墓地一样,死者使用草编的小篓,戴尖顶毡帽,但是二者的墓葬形式截然不同。这种形同太阳的墓地传达了古人怎样的文明信息?会是“太阳崇拜”吗?如果是,为什么墓主人的头朝向西方而不是东方?为什么太阳的中心埋葬的全是男性?他们的女人埋在什么地方?种种神秘诱人的谜团,有可能在不久的将来破解,也可能永远找不到答案。
在铁板河古墓出土的“楼兰美女”同样使人感到新奇兴奋。
在20世纪初,斯文?赫定、斯坦因发表的古楼兰女尸的照片和贝格曼描述的“微笑的小河公主”,已经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应该说古楼兰人是很美的,尤其是女性。
1980年在楼兰古城西北的铁板河岸边,又发现了一片墓地,墓中出土了一具女性干尸,这位女性生前同样是一个美女,被考古队员命名为“楼兰美女”。这具干尸是一个中年女性,经对她身上裹的羊皮残片作碳-14测定,表明是一具距今3800年的古尸。她具有原始欧洲人种的体质特征,一张瘦削的脸庞,高挺的鼻子,深凹的眼眶,长长的眼睫毛历历可数,深褐色的头发蓬松地披在肩上。皮肤呈古铜色,胸部、四肢肌肉丰满,毛发、皮肤、指甲均保存完好。她静静地躺在沙地上永远地睡去,面容自如,神态安详,确实是一位“楼兰美女”。
与铁板河古墓“楼兰美女”发现的同时,考古学家在孔雀河北岸的古墓沟墓地和楼兰城东郊,分别发现了一些古尸。人类学家和考古学家通过分析、鉴定,发现这个地区的居民种族成分很复杂,既有欧洲人种,又有蒙古人种,还有一种不好判别的类型,姑且称为中间类型。其体质特征表明,新疆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多种族共同居住,共同开发的地区。
关于这一点,米兰佛教遗迹中保存的犍陀罗风格的壁画,从艺术的角度进行了充分的证明。
米兰遗址散布在今天的米兰河流域,共有大小不等的14处佛教遗迹,由唐朝吐蕃古戍堡和周围分布的魏晋时期的古建筑群遗址,以及汉朝屯田水利工程设施和伊循城遗址组成,属于3-4世纪鄯善国时期。米兰佛教艺术有着强烈的犍陀罗风格的艺术特点,表现了小乘佛学的思想。
米兰佛塔呈圆柱形,周围有回廊环绕,著名的“有翼天使”壁画,即绘在塔庙的回廊上。“有翼天使”是古希腊、罗马神话传说中众神的使者,也是爱情的使者,他背生双翼,身背一张弓,被他射中的人,心中就会燃起爱的火焰。这幅珍贵的“有翼天使”壁画被英国人斯坦因切割而去。
5古老的罗布泊文化(2)
在米兰遗址的佛寺还保存有佛像和比丘壁画的残部,绘画风格明显受犍陀罗风格艺术的影响。
另外,1930年4月,我国著名的考古学家黄文弼开始探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