欤扔谑亲约疑ネ觥
武则天听到后,对郝处俊恨得咬牙切齿,心想有朝一日非砍了他不可。
终于,武则天将当年的恨记到了郝处俊孙子郝象贤的头上。武则天已当了皇帝的垂拱年间,时任太子通事舍人的郝象贤,被武则天随便找个理由处决了。临刑时,郝象贤破口大骂武则天而死。武则天听到汇报后十分恼怒,命令肢解郝象贤的尸体。这还不解恨,索性把郝象贤的祖坟挖开,拖出郝处俊尸骨行“尸刑”。
另外因为郝象贤临刑前破口骂人,武则天还改革了唐朝的行刑制度。自郝象贤之后,一直到武则天退位,凡执行死刑时,都用木塞把犯人的嘴塞紧,不让再开口。
● “葬压龙角,其棺必斫”
《朝野佥载》中也反映了武则天处治郝处俊的情况。据说,郝处俊下葬以后,有一懂风水的读书人经过他的墓地,相地后觉得不妙,当时就叹息道,这墓葬到了凶地,《葬书》上的口诀是,“葬压龙角,其棺必斫”。
“葬压龙角,其棺必斫”,难道真有这回事情?葬书上的“龙”理论相当复杂难懂,通俗理解就是山。站在高处纵览,座座大山就是条条巨龙。葬书认为,“龙”都有结穴的地方,找到真龙穴处,便找到了风水宝地。而找到一块风水宝地十分不易,一位相地高手,一辈子也找不了几处,甚至一处也无,此即所谓“三年寻龙;十年点穴”。
具体讲到“葬压龙角”,就会有很多种理解,字面理解就是棺材压住了龙脉的一角,墓主将来一定会遭罪的,棺材要遭劈砍。就拿郝处俊来说,他就是葬之处坏了天子家的风水。你想想,这样的葬法还不坏了大事?皇帝家的风水也敢沾染,日后遭掘坟焚尸是自然的事情了。即便坏了地主老财家的风水,也会麻烦的,何况天子家?此葬地自然主凶。 txt小说上传分享
掘墓焚尸狠女人——大周皇帝武则天(7)
《朝野佥载》上所记李勣、郝处俊二墓被武则天挖掘时,都提到了“朱雀”“龙”。这两种动物在过去是被风水先生作为“四灵”中二灵来使用的,即“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都代表着不同方位的地界最高神,套用到了人间,最高神自然就是皇帝了。
透过现象看本质,实际上,这是《朝野佥载》的作者张诮璺缢锹嘉湓蛱斓聊沟恼嫦啵豪顒蕖⒑麓《耸堑米锪宋湓蛱欤宀疟淮庸字型铣隼吹摹U嫦嗖⒉辉诜缢旧恚琳哂Ω米⒁饫斫狻
武则天派人掘开郝处俊的墓后,将他的棺材劈开,发现郝处俊的尸体已腐烂,成了一具骷髅。但武则天没有因此罢手,而是焚烧了骷髅。郝处俊的尸骨还让人看出了异常,他的发根都扎到了头骨里去了,皮托着毛附在骷髅上。有会相面的说,郝处俊这是“奇毛异骨,贵人之相”。但再奇再贵,也没有躲过武则天的大铲和大砍刀。
● 鱼朝恩派人盗郭子仪父墓
武则天的掘墓焚尸,起到了很坏的示范作用,在唐朝,竟然发生了不少起类似事件。
唐中宗时,韦皇后也想仿效武则天当个女皇,毒死了中宗李显。后来睿宗李旦平定了“韦后之乱”,朝廷将乱党一个不漏地诛杀干净。李旦采取了“族诛”手段,将韦后之父韦玄贞、兄韦洵及韦后死党武三思、武崇训的墓扒了,拖出尸体行刑。
唐玄宗李隆基宠信的大太监鱼朝恩,也曾效仿武则天,派人盗挖了郭子仪父亲的墓。
郭子仪是中唐最厉害的将领,著名军事家,他戎马一生,战功显赫,特别是在平定“安史之乱”中,立下奇功。到84岁的超高龄,郭子仪才告别沙场。
郭子仪的人品和官品俱佳。史书称,郭子仪“权倾天下而朝不忌,功盖一代而主不疑”,实在难能可贵。
郭子仪因此遭到鱼朝恩的嫉妒。鱼朝恩和郭子仪素来不和,《新唐书·郭子仪传》(卷一百三十七)记载,鱼朝恩一班皇帝宠幸的太监经常说郭子仪的坏话,诋毁他。鱼朝恩盗挖郭子仪父亲的坟墓就是泄私恨,破坏郭家风水,让其好运不再。
鱼朝恩盗墓的时间选择在郭子仪难以顾及,在外领兵作战期间。李豫当皇帝(唐代宗)时,吐蕃作乱,郭子仪在灵州(今宁夏灵武县)大破吐蕃陈营。鱼朝恩这时派人去盗郭子仪父亲的墓。虽然“盗未得”,但后果很严重,连皇帝都害怕郭子仪因此生出乱子来。
郭子仪从泾阳回朝后,李豫赶紧表示慰问,郭子仪痛哭流涕,表示这不怪别人,只怪自己。郭子仪这话从哪说起?原来他手下的士兵经常干盗墓的勾当,“臣久主兵,不能禁士残人之墓,人今发先臣墓,此天谴,非人患也。”
从郭子仪的话里也可以知道,当时盗墓之风是很流行的,士兵也把盗墓看成是发财的手段,一般军人都敢盗墓,这是不是上行下效的结果?
值得一说的是,也不知道是不是受到盗墓的刺激,武则天在自己的陵墓设计上,特别重视反盗墓设计。她和唐高宗李治的合葬墓——位于今乾县城北6公里梁山上的乾陵,因为太坚固了,反盗墓措施得力,至今未被盗掉。
具体的,如武则天为什么会选择葬在梁山?乾陵有多么坚固,有怎样的反盗墓措施,是谁盗乾陵而未遂,会在下面的有关章节中讲述,此处不再赘言。
● 历史,对武则天其实并不公平
最后说一下,对武则天盗墓的看法。
掘墓焚尸狠女人——大周皇帝武则天(8)
武则天这个皇帝,在中国封建时代二百多位帝王中,也算是有作为的皇帝,但她却一直没有得到公正的评价,即便她活着时,也受到“窃国偷天”的指责。
虽然正儿八经当了16年皇帝,但在新旧《唐书》的“本纪”部分,史家却都没有称她为“帝”,而是“则天皇后”。《新唐书》上甚至吝啬到连一卷之章节也不想给她,将她与她的儿子、唐中宗李显合为一卷(第四卷),这对武则天确实是不公平的。
武则天做了很多可以留名青史的事情,仅举一例,现在影响每一个学生、每一个家长的高考,便源于过去的科举制度。科举制度虽然起源于隋朝,但却是在唐朝,特别是武则天时代才真正开始的,武则天的功绩应该不小吧!
为什么史家会对武则天这么刻薄?大概与武则天的不当得权有关,大盗盗国在武则天身上表现得淋漓尽致,没有费多大力气便把李唐江山的户头,换成了武姓了。在传统的伦理秩序的观念下,武则天从当皇后到当皇帝,都是非法的。
武则天将远近重臣掘墓焚尸,与他乱杀异党一样,也是为了巩固她盗窃来的大唐江山吧。
附一:
徐勣“棺中见灰”
唐英公徐勣初卜葬,繇曰:“朱雀和鸣,子孙盛荣。”张景藏闻之,私谓人曰:“所占者过也,此所谓‘朱雀悲哀,棺中见灰’。”后孙敬业扬州反。弟敬贞答款曰:“敬业初生时,于蓐下掘得一龟,云大贵之象。英公今秘而不言,果有大变之象。”则天怒,斫英公棺,焚其尸。“灰”之应也。(摘自唐·张冻百菰亍肪砹
附二:
郝处俊“其棺必斫”
唐郝处俊,为侍中死。葬讫,有一书生过其墓,叹曰:“葬压龙角,其棺必斫。”后其孙象贤,坐不道,斫俊棺,焚其尸。俊发根入脑骨,皮托毛着骷髅,亦是奇毛异骨,贵相人也。(摘自唐·张冻百菰亍肪砹
附三:
掘牛山“黄巢谷”
中和三年夏,太白先生,自号太白山人,不拘礼则。又云姓王,竟不知何许人也。金州耆旧云:“每三年见入州市一度。自见此先生卖药,已仅三四十年,颜貌不改不老。”其年夏六月三日,太白山有修谒金州刺史检校尚书左仆射兼御史大夫崔尧封云:“本州直北有牛山,傍有黄巢谷、金桶水。且大寇之帅黄巢凌劫州县,盗据上京,近已六年。又伪国大齐,年号金统。必虑王气在北牛山。伏请闻奏蜀京,掘破牛山,则此贼自败散。”
尧封听之大喜,且具茶果,与之言话。移时,太白山人礼揖而去。尧封遂与州官商量,点诸县义丁男,日使万工掘牛山,一个月余,其山后崖崩十丈以来,有一石桶,桶深三尺,径三尺,桶中有一头黄妖兽,桶上有一剑,长三尺,黄妖见之,乃呦然数声,自扑而死。尧封遂封剑画所掘地图所见石桶事件闻奏。僖宗大悦,寻加尧封检校司徒,封博陵侯。黄巢至秋果衰,是岁中原克平。(摘自宋·王明清《挥麈录·后录》 卷二)
看点提示:
● 皇家“晒”随葬品之谜
● 宋哲宗随葬玉椀复现人间之谜
● 盗墓贼“朱漆脸”中赵匡胤诡计之谜
从秦始皇到末代皇帝溥仪,中国古代曾出现了大大小小68个王朝,384个帝王,其中正式称“皇帝”的334个。但有一个皇帝是绝无仅有——甘愿给人家当儿子的皇帝刘豫。“儿皇帝”创了中国皇帝版吉尼斯纪录,在盗墓史上也留下了绝笔。曹操设了临时性的“发丘中郎将”,刘豫专置挖坟掘墓的“淘沙官”,掘遍大齐国内的荒坟古冢。刘豫最可恨的是盗挖北宋皇陵,宋陵中随葬的三大类宝物全被“淘光”了。而刘豫盗陵竟是一个皇家玉椀引发的祸事,这是怎么回事?宋朝皇家喜欢“晒”随葬品,又是怎么一回事?民间朱漆脸盗赵匡胤陵的故事,更为传奇……
。 最好的txt下载网
发冢“淘沙”一小儿——伪齐皇帝刘豫(1)
上面说了大皇帝、小皇帝盗墓的故事,这里再来说一位“儿皇帝”——刘豫。
从中国盗墓史上看,盗墓都是一阵风,现象比较集中。这并不是偶然的,除了因前期厚葬勾引起的强烈的盗墓欲望外,最主要还是因为政局动荡不安,与盛世之年因收藏升温引发的盗墓不同。如汉末魏晋时期、唐末五代时期,都是中国古代社会比较黑暗的时期,民间盗墓四起,曹操、董卓、朱泚、温韬式的盗墓狂人四起,盗墓贼比一般年份要多出许多。北宋出现的盗墓风,也是这样,位于巩义的皇陵几乎全给盗掘了。
盗掘北宋皇陵的第一贼人,应该算是灭了北宋的金国将领粘罕,二号贼人就是“儿皇帝”。
刘豫盗墓相当专业,比曹操厉害。曹操成立“盗墓办公室”,设立了发丘中郎将、摸金校尉,刘豫干脆成立“盗墓局”,设立淘金官,并划定相应的盗墓业务范围,创造了中国皇帝版盗墓吉尼斯纪录。
● 皇帝说刘豫是“河北种田老叟”
从《金史·刘豫传》(卷七十七)来看,刘豫这个人很没有骨气,而且是一个很坏的“皇帝”。
刘豫字彦游,是当时的景州(今河北景县)阜城人。生于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年),卒于金熙宗皇统三年(1046年),活了65岁。刘豫小时候品行就有问题,曾偷过同一宿舍人的白金盂(金杯子)和紫纱衣(值钱的衣物),这在《宋史》《大金国志》里均有记载。
刘豫祖上是世代农民,到了刘豫这一代,才出了刘豫这么一个进士。到了赵佶当皇帝(宋徽宗)的宣和年间,刘豫出任河北西路提刑,“提刑”这一位置有实权,有点像现在的政法委书记,主管所属各州司法、刑狱、监察地方官吏,并兼管农桑。刘豫为什么能得到朝廷的青睐,因为他之前还任过殿中侍御使,在皇帝的身边混过,虽然其中被谏官严厉地抨击过。
有一回他上奏议论礼制,赵佶说,你刘豫就是一个河北种地的老头子,懂什么礼制?原话是这样的,“刘豫河北种田叟,安识礼制?”可见刘豫不是什么好鸟,连皇帝都看透了。
刘豫后被贬逐为两浙察访。刘豫祸不单行,在赴任途中,先是丧妻,接着丧父。后来,枢密使张悫(què)推荐他到济南任知府。但刘豫不想去,因为济南一带很穷,而且到处是盗贼,他想到江南富裕的地方当官,也好弄点钱财。但当朝宰相没有答应。刘豫愤愤不平,只好忍气吞声,前往济南任职,这为他以后叛宋降金埋下了根源。
刘豫主政济南期间,金太祖完颜旻的侄子完颜挞懒率兵打到济南,完颜挞懒利诱刘豫。刘豫看到了升官发财的机会,竟然杀害了英勇抗金的宋将关胜,交出了济南,归降金国。果然,经完颜挞懒推荐,刘豫父子皆升了官。刘豫当上了淮南安扶使、东平府知府兼各路马步军都总管,儿子刘麟接任老子原来的济南知府一职。
刘豫作为北宋的臣子,至此已完全变节。
● “儿皇帝”是这样诞生的
1127年4月,金军攻陷北宋都城东京(今河南洛阳)后,俘虏了宋徽宗、宋钦宗二帝,北宋灭亡。当年5月,时为康王的赵构在南京(今河南商丘)即帝位,称为宋高宗,他也是南宋的第一位皇帝,这是后话。
金人先扶植了北宋宰相张邦昌做了“楚国”皇帝。张邦昌被赵构处死后,金人如法炮制,重新物色人选,希望再扶植傀儡政权作为金的藩国,镇服南方汉族人民。当时物色的人选有两人,一是折(zhé)可求,再一是刘豫,都是宋的降臣。一心想做皇帝的刘豫,靠着完颜挞懒的支持获选,当上了“齐国”皇帝,定都大名(今河北大名县)。
发冢“淘沙”一小儿——伪齐皇帝刘豫(2)
《金史·刘豫传》记载,金太宗当时下诏:“今立豫为子皇帝,既为邻国之君,又为大朝之子,其见大朝使介,惟使者始见躬问起居与面辞有奏则立,其余并行皇帝礼。”意思是,现在让刘豫当皇帝,他既是邻国的国君,又是大金朝的儿子。只有初见使者亲自问候大金皇帝是否平安和当面向皇帝辞别上奏时站起来,其余情况下都行使皇帝的礼仪。
中国历史上正式定了名分的“儿皇帝”,就此诞生了!
从秦始皇到末代皇帝溥仪,中国古代曾出现了大大小小68个王朝,384个帝王,其中正式称“皇帝”的334个。但甘愿给人家当儿子皇帝的,刘豫是第一人,创下了中国皇帝版吉尼斯纪录。
刘豫当了皇帝后,将自己的母亲称为“皇太后”,立自己的宠妾、曾是宋徽宗宫女的钱氏为皇后,让自己的儿子刘麟当了“军委主席”——尚书左丞相、各路兵马大总管。
这本是一场闹剧,搞笑的是,当时的宋人竟然害怕大齐,还以国家间的对等礼节对待,连在宋辖境内的大齐伪官员的家属都要安抚,唯恐得罪,难怪刘豫敢盗掘大宋的皇陵,赵姓皇帝软弱可欺啊。
但刘豫这个“儿皇帝”对金朝来讲,作用并没有预期的大,刘豫只想着为刘家捞好处,弄得民怨沸腾。金天会十五年(1137年)金太宗下诏废掉了“齐国”,降刘豫为“蜀王”。
大齐存在总共历时8年,但这8年里,刘豫干的坏事能盛一箩筐,其中就有盗墓。
● 宋陵中一般有三大类陪葬品
刘豫盗墓与金国将领、也是盗墓大贼的粘罕分不开的,也可以这么认为,刘豫对大宋皇陵下铲,是受到了金人盗墓的刺激。但与金人不同,金人发掘宋陵的动机是多样的,不只为财宝,还有政治报复和威慑的原因。而刘豫,只是贪财,是典型的盗墓贼。
比起秦汉帝王陵寝,宋陵中随葬品有什么不同,都是些什么宝贝?
我归纳了一下,主要是三大类,一是皇帝生前使用过的生活物品,二是皇帝生前喜爱的收藏品,三是根据帝王葬礼必须要使用的金、银、玉质地的明器。宋陵一般都是皇帝驾崩后才开始营造的,随葬品往往也是临时置备的。
据《宋史·凶礼志·山陵》(卷一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