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这是佛教的慧学。因此,些须小事情决不可小觑。
延藏恍然大悟,一来少林便看到很多法师的禅房中挂着“戒定慧”三个字,猜想一定是有了高修为才可以接触到的。这回听师父一讲,原来这么高深的道理竟存在于这样简单的事情中,真是一叶一菩提!他觉得自己仿佛一下子开悟了,从此便非常认真地从事这些细小的事情,一干便是好几年。延藏深深喜欢上了这种清静的生活,能够天天在师父鞍前马后,真不知是哪世修来的福分。他甚至想一生就这样跟在师父身边。
不久后,师父的一个决定打破了他这种安逸的生活——送他去闽南佛学院读书。延藏起初不想去,后来师父说,你老跟在我一个人身边是远远不够的,还是应该多参访一些名山古刹,多接触一些高僧大德,这样才会提高自己的修为。延藏含泪离开了大师,南下了。他学习非常认真,也很注意和法师们交流。可是,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他在闽南佛学院不到一年,让人钦佩的院长妙湛大师便圆寂了,伴随着妙湛大师的圆寂,延藏带着妙湛大师“勿忘世上苦人多”的临终教诲,怅然之间返回师父身边。
延藏觉得这次南行让自己的心沉寂了很多。他依然呆在师父身边,可是,他对师父的理解和体悟却在不觉中加深了许多。
少林寺寺大名显,很多人都想来拜会永信大师。可是大师不可能会见那么多信众,有些游客来了见不到大师,难免生出些怨气,这时候,他总是淡淡地说,随缘吧,至少是我做得确实不够嘛。这让延藏看到了大师的宽容。
少林寺是禅宗祖庭又是武术圣地,可是很多人只知道后者,不知道前者。大师却从来不去辩解,他居然运用武学的方便法门和千年历史文化沉浮,结合对于禅心佛法的领悟,对照经律论三藏,从而对少林武术的结构和理性进行了一种全新的解释,提出了“武术禅”来圆满地解决了这个问题。恰好暗含了中国禅宗中的动静等观、寓禅于武的不二法门。而且身体力行,拳不离手,无一日间断。延藏爱看师父习武,师父身体比较 。 想看书来重,可是习练起武来如生了翅膀,灵活异常。这让延藏看到了师父的大般若。
延藏经常陪大师出门,走在路上碰到饭点儿,大师总是简单应付。这让他很是不理解,便对方丈说:“师父,您是堂堂少林寺方丈,为了脸面,出门怎么也得弄几个像样的素菜呀!”可大师却说:“简单点儿吧,简单点儿好。”有回,他看见方丈在灯下补自己的破袜子,而且上面已经有了好几个补丁!延藏便劝大师说:“师父,您把这破袜子扔了吧,要不徒弟给您这就给您买去。”可大师却以自己体胖脚大不好买袜子为名多次拒绝。延藏在不理解中体悟到大师的节俭。
某年五月,永信大师的母亲做一个手术。那几天,师父特别忙,因为正好赶上浴佛节,各地信徒老友都来看师父,大师便忙于法务,没能抽时间去看母亲。延藏知道这事儿,心里觉得师父做得很那个,出家人是要上报四重恩的,自己的亲妈来做手术,他怎么也不去看望?就这样忙了一个礼拜,师父没能去看望,后来一打听,她已经做完手术回家了。延藏心直口快,说,师父你也太那个了!大师说,母亲是个虔诚的居士,我相信她会理解我的。延藏连连点头,可心里还是不能回过味儿来。不久,延藏的父亲来了少林寺,师父反而比延藏都尽心,拿出三天时间来陪着到处看,谈笑风生。延藏的父亲此次少林之行原本是要叫延藏回家的,通过和大师三天的相处,竟然改变了自己的初衷。临别时对延藏说,起先我认为人的生命只是在呼吸之间的,当我和永信大师交往之后,我觉得,生命不仅仅在呼吸之间,而是在念念相续之间。我这一生把你交给他,我非常放心,你在这里跟着师父比你回到家中对整个社会的贡献会更大。前后两件事的对比让延藏对大师充满了感激。不仅仅是师父的人格魅力帮他化解了来自亲情上的痛却,同时给了他在信仰的世界中得到升华的力量。这让延藏又看到了师父的仁慈之心和取舍之道。
慢慢地,延藏更加理解了,当和尚并不是消极避世的,而是积极的,是一项伟大的事业。
中国佛学院在各大寺院招生,师父毫不迟疑地推荐延藏去参加考试,延藏不负众望,一举成功。走的那一天,师父给了六百元钱,鼓励他好好读书,并说,我当年只上了僧伽培训班,后来事务性工作太多,没时间深造了,你一定要好好读书。去北京这个大都市好好体会、好好修行。那里和咱这深山中肯定是两个样子。
延藏走的时候很矛盾,他不想离开大师一天,他害怕因为外出学习而疏远了和大师在一起的机会。没想到这一晃竟是六年。看着远了,却比先前近了许多。
来北京读书期间,大师并没有因为距离的远而忽视了这个爱徒,他们师徒常常通电话或通信,每次师父都要叮嘱他用功读书。每次放寒暑假,延藏都想回山上做些杂活儿,可是师父却让他利用这些闲散的时间到处走走,游历山河、参访学习、增长见识。在大师的鞭策下,他顺利地完成了中国佛学院四年的学业。这时候,师父已经升座,身边也需要些人,延藏很想回去报报师恩,做些杂役,没想到竟遭到师父的责怪。师父说,我对你寄望很高,你不要让我伤心,你是一个悟性极高的人,将来一定有大的修为,小到少林寺,大到整个佛教界都有很多事情需要你这样的年轻人,我一个人的需要和大的需要比起来,你说哪一个重要。
延藏毕业后在山上只住了几天,便再次回到北京,在师父的资助下考取了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系的人类学专业,这也使得延藏成为建国50周年以来第一个和尚研究生。这让很多人知道了,少林寺不光出武和尚,也还有这样的文僧。
之后不久,方丈又及时地引导他报考了北京哲学宗教系的佛教文化专业。方丈的理由是:单学民族学容易使信仰淡化,一个真正的高僧应该是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延藏一下子仿佛又明白了很多东西,自己师父在这不密之传中得到了一个让他终生恪守的秘密:你的心有多大,你的世界就有多大;你的愿力有多大,你的成就就有多大。因此,延藏虽然身处繁华闹市,却不敢有一天间断修行。他现在每天早晚都要诵经典,诵当代禅学泰斗本焕大师所书血经《菩贤行愿品》十遍,然后打坐一个小时。而且督促自己在读书上广泛涉猎,近期,他又为自己的学业开辟了一条新的空间,就是在某学院选修了最时髦的MPA,他说作为一个新时代的宗教教职人员应该具有一种与时俱进、跨越时空的气魄。
说到自己走过的三十多年历程,延藏说自己最庆幸两件事:第一是他出家了,能够以出世的思想观照智慧,而获得精神上的解脱。而且,在他修行的路上碰到了当代不可多得的一位高僧——永信大师。他说,如果我父母给了第一次生命,那么师父给我的灵魂注入了第二次生命。用佛教的话来说,他也是我的法身父母。走入了少林,是我一生值得荣耀的事情。也许我只是少林寺这个巨大的禅宗熔炉中的一点星火,但是我相信某位大师讲过的一句话,“星星之火,未必不可燎原”。第二件值得庆幸的事情是他生在一个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蓬勃向上的时代。遇到了中国发展的一个良好的契机,给宗教事业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底蕴。人生能够如此,还有什么缺憾呢?
提到未来,他没有太多的想法。他说自己目前只是处于学习阶段。但是在少林寺出家的经历给他烙下了一个深深的印记,终生无法抹去。他将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去生活,因为那里不仅仅是他早年修行的地方,更重要的是,能够给他安心的永信大师是他精神上的一种依托。
。 想看书来
10、释延鲁:少林武僧总教头的…
俗名林清华,1970年7月生于山东省临沂地区郯城县
采访时间:2001年10月20日上午
采访地点:嵩山少林寺释延鲁禅房
有天晚上看电视,江苏有线台播出了少林弟子武术表演的新闻,这让我们颇为奇怪:我们这些天都在少林,怎么不知道他们去了南京?一打听,才知道是少林寺武僧培训基地的释延鲁法师带着学校学生去做的表演。
之后第三天我们终于见到了延鲁法师。他的名片上打着的职务是嵩山少林寺武僧培训队总教头。听人介绍说,延鲁的武功高深莫测,算得上寺里年轻一辈武僧中的高手。坐下来聊天,才发现延鲁并不是一个健谈的人,还有点儿口吃。他在我们的提问下回忆着许多年前的一幕一幕。
延鲁的故乡山东省临沂地区也是武术之乡,他从小接触武术。他说:“我叫林清华,父母给我起名字的时候是希望我将来有出息上清华大学的,现在出家在少林寺,感觉就像是佛教里的清华大学一样。我们家乡几乎人人练武,你要是不会两下子,人家就瞧不起你。那时候,电影《少林寺》的播放对我的震动很大,我很想像觉远和尚一样,做个英雄。于是,在父亲的指引下来到了少林寺。因为父亲以前和永信大师认识,便把我交给了师父。最初父亲只是希望我跟着师父学点真功夫,可是,后来我受师父的影响,对佛教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便决定留下来了。”
寺院为他举办了隆重的皈依仪式,林清华成了释延鲁。
为了让父母宽心,延鲁在给父母的信中说,自己在少林寺生活得很好,练功非常专注,提高很快,永信师父虽然比自己大不了几岁,可是见识、武学都深不可测,能够拜到这样的老师,比什么都幸福。
如果说延鲁来少林的初衷仅仅是学一身高功夫,这一点都不假。可是,仅仅拜师不到几个月,在师父的耳濡目染下,他竟对佛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师父的介绍下,他去了开封僧伽培训班学习佛法,在外人看来枯燥的佛教徒的生活中,延鲁体味到其中的自由感觉,感觉到自己的整个身心非常澄明,他说,这种境界真的让人感到幸福。永信大师对延鲁非常器重,经常有意识地安排延鲁陪自己出访,延鲁在师父身边,自然是得到了不少长进。
谈到永信大师提出的“武术禅”,延鲁感慨良多——“师父口中的三个字不但解决了练武和修行的关系,还让自己从中悟出了武术之魂。什么是修行?由动入静为修,由静入动为行。因此,武术之中之所以有禅也就不言而喻了……”
“出家是大丈夫所为”,延鲁一再强调这一点。他觉得有些人认为出家是对现实生活产生了厌倦,这是不对的,在很多高僧身上,他看到了佛教的精神。尤其是我们的大乘佛教,不仅仅自己要修行,还要普渡众生,这比个人英雄主义又升华了。他强调说:“有了坚定的信念,什么时候都不会变。自己现在的对外社交活动越来越多,这正可以考验自己。自己要学会把握自己,以不变应万变,万变不离其宗。通过对外界的交往,更能检验一个佛教徒对佛教的真诚。”
延鲁领师命担任少林武僧团培训基地校长。这个培训基地其实是为武僧团输送人才的,在培训队发现了好苗子,就可以考虑进入武僧团。
作为总教头的延鲁已经带领武僧们出国十多次了,演出时观众几乎场场爆满,效果非常好。而他个人,也在这种飘洋过海的生活中体验到人生的很多滋味。比如自己的武功,他说:“当然会有一些耽误,但是什么事情都有两面性,我们演出是为了弘扬禅武,所谓牺牲小我,弘扬佛法,有什么不好吗?话说回来,其实对一个人的武学影响不会太大,就像上学一样,一开始你要每天上很多时间的学,可是工作以后就不一样了,虽然学习的时间在减少,但你学的知识也会随你的见识在更新。武术也一样,他是随着你对生活的理解而加深的。”
释延鲁当场给我们放了一段VCD,是他们一次演出的场面。那些年纪不大的武僧队员们练起功夫来可都不含糊。尤其是硬气功,眼看着拿大铁棍子往身上砸,啥事儿也没有!更绝是一个小和尚竟然拿肚皮当案板,用一把锋利的刀来切白菜,直看得人心惊肉跳。通过画面,看到释延鲁坐在台下,表情严肃,像是捏着一把汗。
你有没有亲自上台表演的时候?
以前有,现在很少了,但是去年有过一次,那是在不上去不行的情况下。中央某领导到少林寺来,晚上安排了一个表演。他的一个弟子表演硬气功——撞石碑。按说,平常这个表演是没有任何问题的,但是那天出了点差错,由于表演不是在山上,而是在山下的一个旅馆,当时忘了抬他们经常用的那种比较薄的石碑,而是随便找了一块,他当时在台下一看,就把心给悬在嗓子眼儿上了——至少比平时练的那种厚了5公分!再换已经来不及了,他的弟子运了半天气,使劲撞了过去,当的一声,石碑纹丝不动。又连续撞了七次,还是没撞断,可自己弟子的头皮都破了,这种精神感动了贵宾,他们连说别撞了,别撞了。而延鲁师父当时觉得很不自在,不能让贵宾在少林寺留下遗憾。他一下站起来,纵身上台,贵宾使劲儿拉他,不让他上,万一他再撞不开怎么办?少林寺不是丢大面子了?他站在台上,看见方丈向他投来赞许的目光,把心一横,今天我非撞开不可!其实,延鲁的专长是长拳,而非硬气功,但是逼到份儿上了,责无旁贷,再怎么说,自己的功力在那里放着呢。他站在台上,把上衣脱下来,调整了一下呼吸,直直向石碑撞去,只听一声闷响,石碑从中间断为两截!全场欢声雷动,掌声久久不绝……
尽管延鲁不是很善于表达,但这个故事足以让我们惊叹了。
说到平素人们对练武术的理解:行侠仗义,延鲁说:“现在不比过去了,治安不错,因此我们出手的机会就极少。有时候会偶尔碰到一些赖皮,我也会适当教训他们一下,“惩恶就是扬善。”这里面不存在原来的英雄主义情怀,反而很自然的。这可能和我的佛学修养有关吧,生活就是佛,能够保持一颗平常心,就能拥有佛一样的大智慧。”
11、释延虎 释延豹:武林高手…
释延虎,俗名王名珠,1963年1月生于河南周口西华县
释延豹,俗名王长有,1963年6月生于河南上蔡县
采访时间:2002年4月12日至14日
采访地点:深圳天基权保健服务有限公司董事长办公室
1996年冬天。嵩山少林寺。大雪纷飞。
延虎、延豹兄弟身着俗家衣装,三步一叩首,拜别了他们修行了多年的少林寺,拜别了师父永信大师,走出了少林。尽管师父已经授意他们下山做利国利民的事,但是,两个大男人还是哭了一路,因为他们和师父的感情实在太深;因为这片古老的丛林带给他们的东西实在太多……
延虎原名王名珠,自幼熟知水浒传的故事,10岁那年独自跑到梁山学武,一学数年。1983年来到少林寺,当时少林寺刚刚恢复,百事待兴,他因有一身功夫,被任命为少林武术社教练,负责教一些年轻僧众练习基本套路。一晃半年过去了,少林寺宏远的佛学和精深的武学思想慢慢深入他的心灵。接触到真正的少林武术,他才意识到自己的武术有多浅;接触到佛教思想,他才觉悟到自己的自己早年学武只为强身健体、不为人欺负的想法有多幼稚。他终于在1983年底出家为僧,投身少林寺29代接法传人永信大师门下,得法名延虎。延虎得永信大师真传,习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