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都市之中,这样做当然也新奇,但是都市人见多识广、心思灵敏,不会傻傻地跟着你,不经意的一瞥也就足矣。
上面的两个具体事例的分析,仅仅涉及到小资情调在服饰打扮方面的
有限表现,事实上,在中国当今的都市生活中,小资们的服饰打扮方面的追求是多种多样的,这种多种多样构成了都市生活的缤纷色彩,造就了世纪末与世纪初的一种独具的光怪陆离。
小资情调的服饰与打扮的中间状态是一种妥贴。穿着主体的心境、格调、情趣、风度、气质应当是浪漫的、精细的、敏感的,相应地她的服饰打扮也应当体现这一点。这样的服饰打扮穿在她们身上就会显得艳而不妖、奇而不诡。当然,这种效果不能离开它的具体文化环境,否则,它的这种中间状态的味道就失去了。
八哥评论:
在新世纪中,小资的服饰是新潮的,另类但不浅薄、不做作。这是值得女孩们去借鉴、学习的。
4。小资,喜欢“孤独”
小资最喜欢的词是“孤独”;小资最倾情的心境同样是“孤独”。
在人们的言谈话语中,似乎没有哪个词像“孤独”一样令人着迷。如果把人们的言谈举止看作一个大家族,那么,“孤独”一词,在这个大家族中,却一点也不孤独,不仅不孤独,实际上还十分的受宠,十分的热闹。但是,尽管十分热闹和受宠,“孤独”却依然令人难以靠近,关于它的种种谈论,不但没有揭开它的谜一样的面纱,反而令它越发神秘、越发难解。这真是一个十分有趣的现象。
在20世纪的终结处,在中国的都市社会里,一种具有小资浪漫情调的孤独意味着什么呢?当然,既然是一种孤独,就必得享有一种神秘,具有一种秘密。这种神秘或秘密应当不为大多数人所理解和接受,越是不被理解与接受,这种孤独就越有味道,就越成其为孤独。中国历史上的伟大孤独,往往有一个自然生长的过程,它们往往由其所生存的现实社会中的尖锐矛盾和冲突所酿造,通过伟大人物来领会与体验。伟大的人物往往生存于漩涡之中,有非凡的奋斗与非凡的体验,故能有大矛盾、大痛苦,故能够造就一种大孤独。这种孤独享有的神秘是一种深度感、历史感和真理感,人们虽然知道它,但却是学不来的。
在中国当代都市社会,产生伟大孤独的矛盾机制已经渐趋消失,而个性化的体验却日渐成熟。在此意义上,我认为,小资情调的孤独体验是中国当代社会日益现代化西方化的体现。既然当代生活的凡庸性日益磨蚀着人的个性,既然这种磨蚀让人喘不过气来,既然这个时代注定产生不了伟大,那么为什么不以一种孤独来与之相抗衡呢?但是,对于小资们的孤独来说,现实生活只足以酿造平庸,而不足以酿造孤独所需的一种超绝的精神。历史则已经被解构,更无从获得酿造孤独所需的精神资源。因此,小资们欲获得一种对抗现实的距离感,就只能取之于西方的或准西方的体验。世纪末与世纪初的中国当代都市文化是一种杂色文化,后现代拼贴术就成了都市中的先锋小资对抗传统与现实的主要方式。
换言之,一种具有小资情调的孤独具有这样的意义:它是一块自恋的领地,惟有在这里,小资们才能无所顾忌地自我欣赏,与心灵对语。这个领地拥有高度的自由与自治,任何权力都无权打扰,它的门上写着:“非同调者免进!”当然,在这一自恋的大地里面,最适宜的方式是独赏,“独赏”几可成为“孤独”的代名词,它彻底改变了“孤独”的被虐性和令人痛苦的感觉。时下最热门的“小资”读物——村上春树的《挪威的森林》便提供了这种独赏的经典小资感觉——人,人生,在本质上是孤独的,无奈的。所以需要与人交往,以求相互理解。然而相互理解果真是可能的吗?不,不可能,宿命式的不可能,寻求理解的努力是徒劳的。那么,何苦非努力不可呢?为什么就不能转变一下态度呢?既然怎么争取理解都枉费心机,那么不再努力就是了,这样也可以活得蛮好嘛!换言之,与其勉强通过与人交往来消灭孤独、化解无奈、不如退回来把玩孤独、把玩无奈。
这种“把玩孤独,把玩无奈”,道出了小资们在自造的孤独天地里面的自恋游戏。“把玩”即是一种品味,即是一种咀嚼。也可以称之为“抉心自食”,但并不痛苦。这就是世纪末世纪初中国当代都市具有小资情调的孤独情态。
八哥评论:
80年代后女孩们,那些被我们所反复申说的奇异姿态不是真正的孤独,那只是种“戏拟”,而真正的孤独可能还在蛰伏,它所意味的深重,可能世人无人能承受。 。。
5。快乐、自由、孤独、小资的独…
中国二十几年的改革开放,铸就了五彩斑斓的都市生活以及与这种生活相适应的生存姿态。在探讨都市中的小资情调的时候,一个群体在我们的视野中若隐若现,这就是都市社会中日益壮大的一群:独身一族。
90年代,中国的都市社会随着“市场经济”的长驱直入,整个的风气似乎都为之一变,尽管这“一变”早就在暗中开始蠢动了。“不是我不明白,这世界变化快。”(就像崔健的歌词一样)这就是人们的普遍感觉。不可小觑了这种感觉,这里面表露着一种无奈,一种认可,同时亦暗含着一种欣慰快感。这种被分化得零碎而普遍的社会意识,为那新的独身者姿态的出现,准备了社会心理基础。除此之外,也许更为重要的是一种经济方面的变化。“市场经济”进程在中国都市社会的开展,造就了愈来愈多的经济成分,外国资本、私人资本、公私或中外混合资本在城市之中寻寻觅觅,寻找着发财的机遇。它们是中国都市生活表层下面涌动的暗流,按照它的本性,它必得寻找某种体现、凝聚力量的实体。于是人们就可以看到,北京的中关村、上海的浦东新区那些崛起的公司和它们的巍峨大厦。
这些相对自由而灵活的经济实体和分配方式,为中国当代都市的小资生活提供了可能的前提。也正是在小资生活之中孕育了新一代的单身族。换言之,我的看法是,90年代以来的都市经济发展,为都市中的具有小资情调的单身生活提供了物质前提,而与之相适应的观念上的改变,使得这样一种生活方式,为人们所默许或认可。须进一步指出的是,作为一种自觉的生存形态,近年来,它已经不再满足于人们的认可了,而是竭力张扬其价值与快乐,显现着这样的方式特别值得一提。“一个人的世界要多精彩就有多精彩,真的会‘爽’死你呀!”小资们当会如是说。
应当予以明确的是,这里所说的单身者一族或独居者一族,是中国当代都市中的这样一些人:她(他)们是超过了结婚年龄的青年男女,大致的年龄分布是在22岁到35岁之间,以都市女性居多。她(他)们一般地说都有比较稳定的收入来源,大部分人是外资或私营公司的白领,或为高新技术企业的员工。她(他)们大都是中国改革开放年代成长起来的新一代,有较高的学历,懂得最新的科技和经营管理之道;有较纯熟的外语能力;有自己的娱乐圈子和娱乐方式;那是与都市中的芸芸众生迥然有别的。这里,有一个现成的例子,可以将其命名为“一个刚刚进入单身者行列的年轻女孩的快乐”。
这个女孩刚刚走上社会,也许是大学刚毕业。她走进单身者一族是一个比较自然的过程,对于那些大学刚毕业的女孩来说,这是她独立人生的第一步。单身生活无疑是一个新鲜的体验,那意味着一切都要自己打理,一切都要靠自己,自己也享受这一切。租房子、买电器,为自己买来所需的一切东西,将它们陈列在自己的周围,想怎样就怎样,全凭自己主张,这是何等的快意。她将自己的独身体验概括为:“独立使自己变得能干”;“享受自由”;“洒脱地花钱”;“很容易交朋友”;“生活在希望中”;“自由的代价是孤独”;“生病时最可怜”。由这些体验,我们知道,她确实是一个“快乐的单身女孩”,我们还知道,她的快乐其实并不简单。具体来说,她的这样一些感受是富有意味的:
“任何时候我都可以和男友约会,我感到我享受到了自由的价值。有许多时间干我喜欢干的事情:我可以临时安排任何活动,和朋友去酒吧玩到凌晨,随意决定什么时候去听音乐会,用不着打电话通知什么人我不回去了;没有人指责我,我的内心充实而满足。”
“有钱的时候我可以很奢侈,没钱的时候我也可以一文不花,捉襟见肘也没有人嘲笑。我常常半个月就把一个月的工资花光了,有时候我会花很多钱进高档餐厅;有时候我会在低级的小餐馆,要一份廉价的饭菜。”
“比起婚姻的生活,独身生活有更多的机会尝试新的体验。对我来说,我的感情生活每一天都是不确定的,比如不断去新结识一个个我喜欢的朋友。这种可能性使我的生活充满了趣味和新鲜感。”
“……我觉得自己掉进了一个巨大的深渊,孤独得发疯,我频频地邀请朋友来共进晚餐。屋里有人,我感到心是往上跃的;没人,我感到心是往下沉的。……周末常常是寂寞的,这个时候,我既不想回到小屋,又不想去见任何一个朋友。我也许会在街上漫无目的地游荡着,看着一扇扇窗户,听着从那里面传出来的电视声、餐具撞击声、说笑声,甚至连夫妻的吵架声也值得羡慕……。我忽然发现,原来在自己的小世界里并没有什么人在等待我,既没有什么人牵挂我,我也没有什么人好牵挂。有时候,真想牵挂什么人。”
“如果有一天,我的生活中出现了那么一个人,我爱他,他也爱我,我会毫不犹豫地跟他结婚。”
这个“快乐的单身女孩”的感受,道出了中国当代都市社会的一种单身滋味:职业上的才能,经济上的独立,任性与享乐的欲望,再加上那么一点孤独。在交友与享乐这两点上,这个叙述强调了一种比较随意的、自由的西化方式:听音乐会、泡酒吧、出入高级餐馆、有多个异性朋友等等。在这里,所谓快乐,就是一种个性化和自由的感觉。不过,这个快乐的
女孩,当她孤单无助的时候,还是有一个希望,那就是逃避自由带来的痛感,“希望有一双强有力的手臂紧紧抱住我”。读了这个故事——我们暂且假定其为真,上了年纪的人也许会为她叹息:“这个女孩,真是怪可怜的。”其实,这个女孩虽然快乐,但十分明显,她给人的感觉是一种飘泊的不定状态,就像一条小小的船儿在水面飘荡;富有诗意,但经不起风浪;她在等待着那个理想的他来终结她的这种状态。不过,她年轻、有钱、有才能,这是中国当代都市社会的发展对女性的一大贡献,这可是实实在在的自由啊!想想那苏姐儿,那样一个精明果敢的女子,也被经济的、生活的、舆论的压力压迫得失去尊严,如果她在今日之北京或上海,是个白领,想必会是独身一族的中坚呢,所谓范柳原,那是个什么东西!
八哥评论:
80年代女孩们,一个人的世界有点孤独,既然女孩们要做、想做小资,那就得用心去体会小资们的孤独。别一味地被自由快乐冲昏了头脑。
6。做BOBO一族,读《WAL…
BOBO一族,是走在时尚前沿的一族,而80年代后女孩也时尚、潮流。在BOBO一族的身上可以看到新新女孩们的影子,有时她们是新新女孩,也是BOBO一族。
BOBO一族,他们对于引领时尚的书不可不读,号称全球生活典范的《WALLPAPER》就是其中经典之一。《WALLPAPER》是英国出的月刊,内容涵盖时尚、生活、潮流,时尚最棒的是排版与摄影处理风格。
《WALLPAPER》可以说是当代杂志的佼佼者,它的一举一动都是无数潮流追逐者的学习对象。对,就像要追看每一期才能与世界同步一样。干设计的、办杂志的、写稿的,都实在需要《WALLPAPER》的启发。
究竟谁有这样的远见,去创造《WALLPAPER》这本影响全球的生活杂志呢?他就是泰勒·布鲁尔(Tyler Brule )。
泰勒·布鲁尔出生于加拿大,儿时在5个城市就读了11所学校,伴随当设计师的母亲四处游历生活,期间看母亲设计,当中他开始学会了欣赏设计与建筑,当然还有旅行。他于1994年在阿富汗服兵役期间,因为受伤而进了医院,就在此时,他开始构思他的新类型杂志,一本关于设计、旅游和享受的潮流杂志,而一切都以生活为大前提。
随着替多家时装及室内家居杂志、报刊写稿的经历,两年后泰勒·布鲁尔向出版人提出他的全新意念:一本讲求摩登品味的杂志。1996年,《WALLPAPER》诞生了。
由最初的小众到现在的大众,《WALLPAPER》其实没有什么大变化,惊喜还是有,口味还是一样,变的可能是我们,是我们的个人喜好被《WALLPAPER》带走了。
一切由泰勒·布鲁尔的个人喜好开始,他的世界可以就是你我的理想世界,其力量带动英国的设计艺术,令全球的设计文化再次注视英国这一个永远都有新意的地方。
终于,CONRAN FOUNDATION COLLECTION选了这位国际潮流领航人泰勒·布鲁尔作为主角,给他30000英镑,自由发挥他的购物主义,买他喜爱的东西,并把他的精选展览出来。
展览会中泰勒的口味还是那么的出众、那么的温馨,而当中他也做足了功课,每一个产品都做足资料搜集的功夫。他选择的家具系列,简洁得令人温暖,价钱却颇大众化。
从他的精选来看,他的喜好会是一些高水准的产品,而从不是高级品牌主义者,所以大家应该明白,高素质的设计才能提升我们的生活层次,懂得欣赏传统的事物就是《WALLPAPER》教我们的品味,品牌永远不是主题。
《WALLPAPER》日前在欧美几乎是所有最前卫时尚人的生活准则,主要的内容包含建筑、室内装璜、高级厨房厨具、美食等等的介绍,视觉设计的极简主义几乎已经让大部分的欧美杂志跟从。 。 想看书来
它是走在时尚的尖端、全世界的BOBO族每个月必读的刊物,所以几乎当今世界所有的名牌服饰、运动产品一定都会在这一本杂志上刊登广告。
《WALLPAPER》选择不同的题材,例如旅游、时尚、建筑、室内设计等,将其渗入我们的生活中。《WALLPAPER》会带大家往高处去,去山上一样的建筑,去高处生活,改变目前所处的高度,也改变我们的态度,当然在精彩的文字内容之余,也别忘了《WALLPAPER》拿手的版面编排及影像处理,当中的精密构图,常是很多潮流人们的重要参考原典。
当电视上充斥着新闻广告时,别忘了世界其实是那么的大,《WALLPAPER》为你选取了各地值得注目的事物,介绍各都市的真实面,别企图以为他会带给你一本旅游手册,如果这样,倒建议你去买《LONELY PLANET》,以没有框架的方式生活,才是《WALLPAPER》真正想传达的生活态度。
八哥评论:
女孩们读《WALLPAPER》,了解不同的生活态度,对她们会有帮助,也是她们成为BOBO一族的前提。
7。BOBO族的时尚运动(上)
新新女孩们,读了《WALLPAPER》后,你是否找到了真正的生活品味?想成为BOBO族一员,可又不知如何是好呢?那我们现在就从BOBO族时尚运动说起吧。
(1)时尚街舞,一起来HOP
要问此时健身房里最热的健身项目是什么?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