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喋血湘江》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喋血湘江- 第1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四)着八十二师经新田取捷向黄沙河以北,廿三师经新田取捷向黄沙河以南各地区集中,均限廿日以前到达。
  (五)着李抱冰率五十三师经新田取捷向黄沙河以东地区集中,限廿一日前到达。
  (六)着王东原率十五师由良田跟剿。
  (七)以上各部均归刘建绪指挥。
  (八)着周浑元纵队由郴县、桂阳、嘉禾、宁远、道县之线,向南觅我军侧击,薛岳所率部取捷兼程西进,限廿四日前集中零陵附近,六十三师十三日全部到达耒阳。
  针对蒋介石在湘水、潇水以东地区围歼红军的军事部署,军事顾问李德对中央红军及其行动进行了一系列的调整和部署。
  首先,为充实战斗部队的力量,当天十八时,“三人团”作出了对红八军团、红九军团进行改编的命令:八、九军团均从原来的两个师编制,改为一个师编制,即取消原来的二十一、二十二两个师的番号,两个师的人员武器,补充到红军其他各军团。同时,派遣*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凯丰和刘少奇分别为驻红九军团和红八军团的中央代表,负责改编,并要求改编工作从十八日开始,五天内完成。
  *中央总负责人博古
  后来,由于战事紧张,部队处在不停的运动当中,改编之事不了了之。
  其次,于十一月十八日晚十六时三十分,向各军团纵队下达了向道县、永明、江华地域转移的部署:“军委决定,为取得更有利的作战及前进的条件,立即由现地转移到道县、江华、永明地域。”
  李德做出如此部署的目的有两个:一是命令*、聂荣臻统一指挥的红一军团和红九军团组成的左路纵队,向临武、蓝山进军,夺取红军西进途中的战略要地道县,打破蒋介石在潇水以东地区围歼红军的军事企图,同时取得抢渡湘江的有利态势;二是命令彭德怀、*统一指挥的红三军团和红八军团组成的右路纵队,向嘉禾一带进军,伺机直赴江华、永明,摆出西进广西腹地的态势,借以迷惑敌人,以掩护中央红军抢渡潇水、湘江的军事部署。
  十九日,红一军团一师三团攻占蓝山县城。
  二十日,*、聂荣臻指挥的左路纵队奉命改成右路纵队,分别从临武、蓝山直插道县、宁远,抢占潇水渡口。
  道县旧名道州,紧临潇水两岸,是周围一带的第一大县城,也是周围一带的第一大渡口,更是中央红军西进路上的咽喉要地。
  奉命攻占道县的是红一军团二师所辖的四团和五团。
  事隔多年后,当时任红一军团政治委员的聂荣臻回忆攻占道县的情况说:十一月二十日,一军团二师受领了长途奔袭占领道县,并阻止零陵之敌向道县前进的任务。二师师长陈光和政委刘亚楼决定,将抢占道县的任务交给四团、五团,四团攻正面,五团迂回。四团团长耿飚、政委杨成武,他们率领部队,以日行一百多里的速度,长途奔袭,于十一月二十二日拂晓,四、五团同时攻入道县,消灭了守敌,并向零陵方向派出了警戒部队。六团在道县以南的葫芦岩、莲花塘、九井渡架起浮桥,掩护中央军委后续部队渡过了潇水。

铁流涌进 一(4)
率部队攻占道县的红四团政治委员杨成武后来说:我们刚到达祠堂圩不久,就接到师部的命令:“薛(岳)敌率五师之众在我野战军后尾追,湘、桂两敌向道县、蒋家岭前进,企图配合薛敌截我于天堂圩、道县间,道县无大敌。我野战军为达到迅速先敌占领道县,渡过潇水,转入机动地域,打击敌人的目的,着你部立即由此地出发,经天堂圩,限明日相机占领道县,并拒止由零陵向道县前进之湘敌。”
  祠堂圩距道县一百余里,前有湘军、桂军由零陵、蒋家岭向道县驰援,后面由江西尾追而来的周浑元、吴奇伟中央军已到宁远,都离道县城不远。红四团、红五团若不能迅速赶到并占领道县,两敌则可能先占领道县或迅速驰援道县,红军将处于被动的境地。
  红四团、红五团以日行一百余里的速度强行军,于二十一日傍晚抵达道县近郊。
  杨成武谈到先敌抢占道县的战斗说:深夜十二点,一切准备就绪,全团开始行动了。工兵排长率领着三个战士,在机枪火力的掩护下,跳入了潇水河,敌人噼噼啪啪地进行还击,但终于被我们压住了,我们顺利地夺得了船只。天放亮时,在当地船工和老百姓的帮助下,我们架好了34米宽的大浮桥。于是,突击部队开始过桥,迅速抢占东北两门,冲进城去,占领了天主教堂。这时,五团由潇水上游过来,红军完全控制了道县。
  二十二日拂晓,红一军团二师四团、五团分别从西门、北门攻入道县城,占领了潇水河上第一大渡口。
  红军占领道县城,意味着蒋介石企图利用潇水天堑围堵红军的军事计划彻底失败,同时也意味着通往湘江的门户向中央红军洞开。
  二十三日,“三人团”作出在广西的东北部全州境内抢渡湘江的军事部署,命令*、聂荣臻的红一军团二师直插永安关。
  同时,为了继续迷惑蒋介石,掩护红军主力抢渡湘江,“三人团”又命令八、九军团继续向江华、永明进攻,摆出一副全力进军广西腹地的架势。
  暗下里,“三人团”又于十四时以总司令朱德的名义电令彭德怀、*的红三军团由右路纵队改为左路纵队,侦察永安关以南的道路,为八、九军团折向桂北地域探明路线:
  彭、杨并告林、聂、陈、刘:
  A三军团应于今廿三日派出一个师带电台密本走四眼桥以北道路,开至葫芦岩、九井渡、新车渡地域控制渡河点及道县通江华、永明两条大道在我手中,并进行下列侦察:
  1永明方向敌情。
  2由新车渡经小坪走永安关以南的平行路。
  3由新车渡经永明以北程义家到灌阳的道路。
  4道县、永明之间向全县、灌县之间不经大道的其他山道及其里程人家。
  B上述一个师的开动时间由彭、杨依宁远方向战况自定之,该师到达指定地域,应转令六团及一军团的工兵部队即开道城归还二师主力。
  C执行情形电告。
  朱德
  廿三号十四时
  “三人团”对全军抢渡湘江做了全面的部署。
  然而,由于红一军团顺利占领道县,中央红军顺利渡过潇水,轻而易举地突破了蒋介石在潇水以东围歼红军的包围圈,再加后卫的十三师、三十四师轻而易举地打退了李云杰师的追击,使“三人团”产生了轻敌的情绪。
  中央红军总政治委员周恩来
  此刻,中央红军野战军司令部内,李德一脸的欢愉之色,夹在手指间的香烟似乎也闪烁着喜悦的火花。

铁流涌进 一(5)
自撤离中央苏区以来,中央红军接二连三突破了蒋介石三道封锁线,如今又顺利地渡过了蒋介石视若天堑的潇水河,已取得了抢渡湘江的有利态势。纵使蒋介石再在湘江天堑布下重兵,然而仍无法阻挡红军西进的锋芒,与二、六军团会合已指日可待。
  一想到这些,烟雾弥漫中的李德露出了会心的笑容。
  道县距湘江渡河点不过二百余里,强行军的话两天就能赶到。让部队休整两日,筹集粮饷,养精蓄锐,到那时来个出其不意,一举突破湘江,彻底冲垮蒋介石精心部署的第四道封锁线,跳出敌军重围,从而一扫全军上下多日来因丢弃中央苏区的阴霾,堵住那些因丢掉中央苏区而流传的各种怨言责语。
  傲慢而自负的李德,却认为自己有高超的军事指挥艺术。
  对于李德的军事指挥才能,一九三六年美国记者斯诺在延安采访李德后,曾写下如下评述:
  李德无疑是一位很有才能的军事战术家和战略家,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他在德军中就崭露头角,后来他担任俄国红军指挥官,曾在莫斯科的一所红军学院学习过。因为他是德国人,红军将士都注意听他对德国顾问向蒋介石大元帅提出的战略战术分析。后来的事实证明他的这种态度是正确的,当南京将领们看到李德的一些分析他们的战术著作时,都惊奇地承认他准确预料到了他们进攻的每一个步骤。
  也许斯诺的评价过高了,但是诚实的。
  作为军人,李德是优秀的。
  在军事理论、正规战、阵地战方面,李德的军事指挥才能确有他的独到之处、独特之长。
  他不仅具有严整的军容、军姿、服从命令、坚决果断的军人作风,熟练的军事技术知识和战术动作,而且具有一定的实战经验,受过系统训练且有较高文化素养,更重要的是,他的战争经历对博古和其他布尔什维克来说是太专业化了,他们不可能提出异议,因为他们都没有多少军事知识。
  但是,作为外来的“洋和尚”,要念好中国国情和中国工农红军实情这本经,对症下药,却相形见绌了。
  不会念方块字,不会讲汉语,不懂中国国情,更不懂中国工农红军的实情,却按苏联红军的作战经验,指挥武器落后、军事素质较低的中央红军与国民党正规军打阵地战、正规战,其结果不仅没有粉碎蒋介石的第五次“围剿”,反而给中央红军带来毁灭性的灾难:红军主力损失惨重,中央苏区沦陷。
  “红军没有完全按战略战术作战!”一句话,李德将自己“念歪经”的责任推得一干二净。
  如今好在中央红军在自己的指挥下,顺利地突破了前三道封锁线,只剩下最后一道——第四道封锁线,自己布下了声东击西的战术迷局,待红军主力休整两日后,再来个出其不意,一举突破湘江,趁机消灭蒋介石军的部分有生力量,彻底改变前堵后追的被动局面。
  想到即将取得的辉煌胜利,想到即将突破蒋介石的最后一道封锁线,李德长长地嘘了口气,那双碧蓝色的眼睛缀满了笑意。
  他为自己不同凡响的军事部署而得意,更为自己在“三人团”中拥有绝对的权威而得意。
  转移前夕根据自己的提议成立的“三人团”,实际上已成为自己施展个人军事抱负的大舞台:博古不懂军事,在军事上完全依赖自己;周恩来虽组织性、原则性强,但仅是执行者;自己虽名为军事顾问,事实上却主宰着中央红军的一切,成为拥有至高无上权力的“太上皇”!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铁流涌进 一(6)
李德感激地望了博古一眼:这一切都是眼前这位戴着宽边圆形眼镜的年轻人拱手相送的。
  一九三六年斯诺在延安采访了博古,对博古的印象进行了极为生动而又形象的勾勒:
  博古是我遇见过的有风度、有趣的*领导人之一,也是政治局中最年轻的一个成员。他个子较高,身材瘦长。确实,他总是处在极度的兴奋之中,动作急促而不协调,常常爱神经质地哈哈大笑。他的牙齿前突,眼睛外鼓,特别是透过深度近视眼镜,眼球好像向外鼓出……他理得很短的寸头,好似一把硬刷子在头顶上。他的头脑反应很快,像周恩来一样敏锐,也许比周还要敏锐。
  尽管中央总负责人博古头脑反应很快、敏锐,但对军事知识一无所知,在军事上不得不完全依赖于“洋顾问”。
  一九三三年十月初,李德抵达红色首都瑞金的当天晚上,*中央总负责人博古和洛甫便赶到了他的住处,对党、政、军的最高权力进行了分配。
  李德后来在《中国纪事》一书中写道:当天晚上我们还规划了一下我的工作范围,我们一致同意,由我主管军事战略、战役战术领导、训练以及部队和后勤的组织等问题。我们还完全一致地明确规定,我对政治领导不进行任何干涉。
  “规划”完李德的“工作范围”后,博古、洛甫又进行了权力分配:博古主持党和军队的工作,洛甫负责政府和地方苏维埃的工作。
  就这样,李德一踏上红色苏区的土地,便轻而易举将中央红军最高的军事指挥权牢牢地抓在自己手里。
  其实,李德到中央苏区来的任务只是担任军事顾问的角色而已。
  这在李德自己所写的《中国纪事》中也作了坦诚的表述:一九三二年春,我在莫斯科伏龙芝军事学院毕业,接着由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派往中国。粗略地说,我的任务是,在中国共产党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反对蒋介石反动政权的双重斗争中,担任军事顾问。
  也就是说,李德是共产国际派来的,而且只是担任*的军事顾问。
  一九二二年*“二大”作出决议加入共产国际,从此中国共产党成为共产国际的一个支部,重大问题和重大决策必须向共产国际请示报告。
  按当时在共产国际中占据主导地位的观点来看,中国革命要想成功,就必须运用俄国革命的成功经验——走城市武装起义的道路,而在当时的中国共产党内部恰恰缺少指挥城市暴动方面的军事人才。
  于是,李德幸运地被共产国际选中,被派遣到中国,担任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红军总部的军事顾问。
  李德,原名奥托·布劳恩,一九○○年九月出生于德国。一九一四年第一次世界大战时,以列兵的身份曾在奥、意前线作战;一九一九年,李德参加过在德国共产党领导下创建巴伐利亚苏维埃共和国的街垒战,曾两次被捕入狱;一九二八年,李德潜入苏联,并参加了苏联红军,晋升为骑兵团参谋长;一九二九年春,李德进入伏龙芝军事学院学习,后又被送到莫斯科陆军大学进修。
  会说德语、俄语和英语等多种语言,具有一定的政治理论和军事学术修养,有街垒战的实战经验,指挥过骑兵部队作战,在伏龙芝军事学院接受过系统的战略、战术训练,李德顺理成章成为共产国际派往中国的不二人选。
  李德“帅印”在握,于是导演出一幕幕匪夷所思的战争“杰作”。

铁流涌进 一(7)
时任李德俄文翻译的伍修权回忆说:当时中央的错误领导和李德本人的专横作风,使他成了一个地道的“太上皇”。他们完全剥夺了毛泽东同志对红军的指挥权,排斥了毛泽东等同志的正确主张,由李德的独断专行取代了军委的集体领导,更抛弃了红军多年血战中取得的成功经验,由李德一人躲在房子里凭着地图指挥战斗。
  于是,装备、素质都处于劣势的中央红军,在李德的“凭着地图指挥战斗”下,与武装到牙齿的国民党正规军打起了正规战、阵地战、堡垒战,从而导致第五次反“围剿”的彻底失败,中央红军被迫撤离中央苏区,实行战略大转移。
  对于战略大转移的战略目标,李德果断地决定:西进与湘西的二、六军团会合,以便集中力量,再与国民党军决战。
  如今中央红军在自己的精心指挥下,西进转移一切顺利,李德一扫多日来因丢弃中央苏区而积压在心底的阴霾,心情变得格外舒畅起来,他要在蒋介石精心部署的第四道封锁线——湘江天险再创一个战争奇迹:用十万大军直面硬闯蒋介石三十万精兵强将布下的“铁三角口袋阵”,一举彻底捣碎蒋介石前堵后追的战略部署。
  一想到这些,踌躇满志的李德“嗒嗒”的脚步声也变得欢畅起来。
  欢畅的李德那双碧蓝色的眼睛不觉鄙夷地望了正俯身在地图上、浓眉紧锁的周恩来一眼,嘴里长长地吐了口烟雾,满脸的不屑之色。
  自西进以来,周恩来对大大小小的军事行动总是不断发表个人意见,显得有些厌烦,但一旦厉言相斥,周恩来还是毫不犹豫地贯彻执行既定的决策,组织性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