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星仙奇缘》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紫星仙奇缘- 第1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前面那间茅草屋就是俺家。”

    “城内除了霸主他们,可还有其他人?”

    “这里只剩下我和奶奶了。”

    “好!”二郎神接过铜钱打了油说:“快回去吧!”

    小童掂着油瓶,低着头走了几步,再回头看时,老翁已经无踪无影。小童回到家里,见有病卧床不起的奶奶,容光焕发,走下床来。小童又惊又喜,一头扑到奶奶怀里。

    就在这个时候,忽听一声巨响,震得茅屋上的灰土,象雨点一样落了下来,脚下边的房基地也上下颤抖。

    祖孙二人赶快走出茅屋,只见霸主的大院子里一片哭声、喊叫声、吵嚷声、呼救声……。

    再过一会儿,只见前边的地面渐渐下沉,大水滔滔,霸主们和他的宅院,渐渐陷入地下。

    陷下去—-因当地人找不到恰当的字,就叫这个地方为“柘(zhe)”,后来“柘”下去这个村庄,成了大湖。

    因这里发生了地陷,人们害怕都逃走了。湖周围的土地还要有人来耕种。

    玉帝又吩咐二郎神,到天山洪洞人口稠密的地方,召集十八到三十五岁有生育能力的男女青年往外迁移,由于他们在当地生活习惯了都不愿意往外迁移。二郎神看无人前来报名,想了个办法,凡是不愿迁出的人,都到大槐树下集合,愿意迁出的留在家中等待。人们不知是计,统统来到大槐树下躲避。谁知二郎神一口仙气,把他们统统吹到这里来了。

    二郎神还向玉帝请旨,凡是大槐树下的人统统打上记号,以防备他们逃跑。下令把左脚小指甲劈成两个,即是,小指甲旁边又多出一个小指甲来,一直沿袭致今。年数多了有的已经退化,只剩下很小一点点了。

    不信!您可以看看,您的左脚小指甲是不是又多了一点?

    告诉您;我看过了,我的左脚小指甲就是两个。

    这样,迁来的人在湖的前边又建了个村庄。恢复了她那多情、妩媚的少女容颜。村庄人口越聚越多,再后来设置为县,就以“柘”下去的大湖得名,取名为‘柘县’。

    为了防备战争及坏人骚扰,县的周围又筑起了城墙。后来人们喊叫时连城一起叫,即成了‘柘城县’。

    柘下去后留下的湖为柘湖,留下的沟称柘沟……

    有诗为证:

    柘沟春水柳如烟,四面堤高积翠莲,每向城头频极目,半高新绿打鱼船。

    老太婆及小童面对脚下的汪洋大海,仰面慨叹:“上天有眼,上天有眼哪!”

    小童和老太婆居住的茅屋,就是柘城县北关。即北旧城偏东北角的那个村庄。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当年的小童成家结婚,媳妇娘家就是柘县西南,十多里的连寨集后罗李村。

    小童夫妻二人恩爱有加,媳妇得知二郎神是丈夫的救命恩人,即把二郎神奉为上仙,常年香火每日朝拜,时时不忘救命之恩。夫妻二人已和二郎神结下了深厚情义。

    二朗神十分感动,总想着如何报答一下,为他们家做点好事。一直没有机会。

    天上一天,人间一年,一晃几十天过去了。看看他们夫妻二人,已是而立之年。

    二朗神曾几次前往看望他们,都因隔着天地三界,仙凡之别,十分不便,无奈!只好等待机会。

    话说明朝末年,全国连年天灾,再加上**。就在辽东长年用兵这一项。所需的军费皇帝和王公大臣不肯掏腰包,却要百姓来负担。于是便在全国人民的田稅上,加收一部分称为“辽饷”。

    这笔“辽饷”,从神宗朱翊鈞末年开征,每年从民间额外刮取粮食,折合白银五百二十万两。

    崇祯初年又增加到六百六十万两,在加上许许多多名目繁多的苛捐杂税,以及阉党、贵族、勋戚、大臣们的巧取豪夺,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又加上严重饥饿灾荒之年,官府的岢捐杂税,有增无减。常言道:“官逼民反,民不得不反。”饥民看到饿死强与战死。于是,他们只有揭竿而起,别无他路。

    天启七年(一六二一年),陕西各地义军蜂起,便如燎原烈火遍及全国。天下大乱,占山为王,再次惊动了玉皇大帝。

    又派二郎神下界察看,二郎神经过几日观察,明朝简直是乱成了一锅粥,农民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田地荒芜,饿殍遍地。

    于是,二郎神赶紧回去,奏明玉帝……

    欲知后事

    请看下章



………【第三十四章 星星出世】………

    金銮殿上金碧辉煌,满朝文武大臣排列两边,玉帝坐在金銮殿上方,正与众位大仙商议明朝末年天下大乱之事……

    玉帝翻开二郎神的奏本,看了看道:“上次不是已经惩治了吗?恶霸不是统统‘柘’到地下,被大水淹死了?”

    二郎神威风凛凛全身盔甲,手握双天画戟,站在金銮殿前列,大声奏道:“那只是柘县的一片,现在是全国各地纷乱,天下大乱,到处灾荒,能不能再象柘县那样,统统‘柘’下去淹死?”

    玉帝邹起眉头,感到事关重大,十分棘手。即向众位文武百官发问:“众位爱卿,你们看;这件事情该如何处置?”

    众文武百官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个个感到问题严重,拿不出对策。

    这时托塔李天王一手托着宝塔,瞪起圆圆的大眼左看看右望望,见无人讲话,心想总不能老是这样楞着凉场,即走向前来双手抬起道:“臣愿为玉帝分忧,调天兵天将有老臣亲自帅领大军,哪吒三太子做先锋,前往下界捉拿。”

    玉帝听了托塔李天王所奏,没有急于表态,正在犹豫……

    太白金星一手拿着马鞭,一手捋着胡须,笑着走向前来发问:“天王不知要捉拿谁呀?”

    托塔李天王被太白金星问得楞了一下,哑口无言,瞪了一眼太白金星,回答不出来。

    太白金星就是厉害,揪住李天王的话不放;“捉拿贪官,你捉拿得完吗?再说动不动都是天兵天将捉拿,拿来关到哪里?天牢能装得下吗?”

    几句话把托塔李天王问得无话回答,托塔李天王心里不服,气得把头一拧眼一瞪道:“那……!你说该如何处理?总不能任其继续乱下去啊!”

    出主意还得这些文臣,武将们只有打打杀杀,太白金星十分沉着,慢慢地讲:“以老臣之见;凡间的事情还是让凡人自己解决。”

    受到了驳斥的托塔李天王心里不服,摇了一下头,再次瞪一下眼睛,即退回到原来的位置。

    这时二郎神见状,赶紧向前解围:“实在不行,臣愿再跑一趟,象柘县那样统统‘柘’下去淹死。”

    玉帝摇了摇头,心里想想;统统‘柘’下去淹死也不行,全‘柘’下去,没有人了,我这个玉帝还怎么当?

    这时金銮殿上,一片鸦雀无声,正在为难之时……

    还是太白金星上前发话:“万岁我主,臣认为采取对付柘县恶霸的办法也不行,可单靠凡人自己解决有困难,应该派天神到下界扶助收拾惨局。”

    玉帝正在着急,听了太白金星所奏,想了想这个方法很好,点了点头:“准奏!”他不紧不慢地又问太白金星:“派谁去呢?”

    太白金星琢磨了一会,用手捋着胡须:“臣保举一人---文曲星。”

    玉帝听后点点头,遂问满朝文武大臣:“众位大仙;有何不同意见?”

    众位大仙看看没有别的好办法,只好一致向前齐声高呼:“臣等一致同意;文曲星下凡收拾惨局。”

    玉帝听后大喜,即刻命太白金星速速草似一道圣旨:

    由于事情紧急,太白金星即刻就在金銮殿上拟稿圣旨……

    当写到下凡何处时?他停了笔,问站立在身旁的二郎神:“你经常到下界走动,可否有合适的人选?”

    由于事情比较着急,突然见问二郎神未加思索,即向太白金星回话:“有!当年我惩治恶霸“柘”坏人认识一个打油的小童,上次路过他们那里接受香火时,碰到他夫人的弟媳到她们家走亲戚,挺个大肚子,恐怕快要生了。”

    “那他夫人的弟媳住在哪里?”太白金星问。

    “他夫人的娘家,即是柘县连寨集罗李村。”二郎神楞了一下想了想随口回答。

    太白金星拿起笔来,挽了挽袖子:“好!就下凡到柘县连寨集罗李村。”

    太白金星不一会把圣旨写好,只见圣旨上写着:“此命文曲星下凡柘县连寨集罗李村,二十年后保……清清楚楚。”

    太白金星把圣旨卷了起来,准备即刻送达出去。转念一想,还是请示一下玉帝,看看有没有其他交代?

    玉帝想了想,既然派去了天神,总要带个信物,否则有何凭证,即向太白金星讲:“把那块玉玺给他带上吧!”

    于是,太白金星一手拿着圣旨,一手拖着玉玺来到人间,准备往外抛去。转念一想,文曲星一出世,即抱个玉玺成何体统,也不太合乎情理,这在民间影响太大。

    本来玉帝金口玉言让文曲星携玉玺下凡,以此为委任凭证,太白金星硬把他拆开。

    拆开后怎么办呢?不让他抱吧放哪儿去呢?

    想了半天,放哪里都不太合适,只有放到北京城金銮殿。

    他这么一拆开不打紧,倒给后来文曲星上任带来终身遗憾。

    太白金星即于一六二二年五月某日夜晚,把玉玺及圣旨抛了出去!

    一六二二年五月的一个深夜,文曲星拖着长长尾巴,霎间来到柘县(当时鹿邑)连寨集罗李村。一个小生命从此降落人间。

    起乳名叫李玄,从小聪明伶俐。十一个月学会走路,一岁多一点即会说话。四岁在家里父母的影响下,因父母都是好学问,唐诗宋词倒背如流。从小时候起就勤学好问,万事总要提个为什么?抱根问底。

    到了上学的年龄,家里请来老师,起学名李玄,字子金,号隐山,他的记性相当好,过目不忘,才思敏捷。老师前面讲一遍,他后边可以一字不错的背下来。

    自小幼聪明好学,喜欢诗词,声律对韵。也常写一些诗歌,顺口留之类的小段在民间流传。

    到了十五六岁志学及笄年龄,才华出众、文笔流畅,博览群书。该博三教九流,贯串诸子百家。研究经史道学,阴阳八卦,天干地支,天文地理,博古通今。

    到了二十多岁,即在当地赫赫有名。特别是数学测算研究,天文气象学的测算,他数学测算非常准确。

    一次他和几个朋友,在一家饭店饮酒,酒正酣时,一位朋友问他:“不用绳量你能知道此楼的高度吗?”

    李玄道:“可以。”随即他用一小尺,在地上纵横丈量,又卧地以木工掉线的方式,用眼斜视楼顶,在心中一测算,即说出了楼的高度尺寸。朋友们不信,就用井绳实际测量一下,果然不差分厘,周围的人佩服得五体投地。说他是神人。

    还有一次,李玄渡河尚未入水,就知道山河流的宽度和水深……

    说起李玄的天文气象学测算。开始有一老农不相信,在一个晴空万里阳光明媚的早饭后,老农早早把自家麦子全部拉出摊晒。

    这时李玄路过此地,笑着告诉他:“今天有雨,雨量较大不要晒了。”

    老农不相信以为李玄在给他开玩笑,没当一会事,摇了摇头,继续摊晒,等李玄走远后,自言自语的回了一句:“大白天说梦话,万里无云,怎么会有雨?”晒完麦,老农即出门办事去了。

    雷暴雨来临了,老农正在外边办事,赶紧往家跑。刚跑到半路,瓢泼大雨把他的麦子冲走了……

    同村的人都看到了这户老农的损失。从此以后,人们更感到他是神人了。

    从此,在当地当时没有广播电视,没有天气预报的情况下,收,种庄稼看天气,就去问他?什么时间有雨?什么时间没雨?由于他测算天气比较准确,给当地农民做了不少好事。挽救了好多损失。

    即因为他的测算准确度高,人们认为他简直是神了,天上的事情他都知道,真是活神仙。其实李玄就是活神仙,他是文曲星转世,人们哪里能知道?

    李玄平时性格温和,平易近人,不拘小节,但他对人诚恳,能言善辩,而且经常引经据典,人们都特别喜欢他,欢迎他,称赞他。说他能恰会算,前知千年,后晓八百,就这样一传十,十传百,百传千……越传越神。

    干脆当地人,给他送了个雅号—-活神仙,李大仙……

    这时的李玄已在豫东大地赫赫有名。

    欲知后事

    请看下章



………【第三十五章 李玄赶考】………

    顺治皇帝平定了天下,统一了中国。国家要建设,朝廷和地方到处急需人才。顺治帝特别对于山林隐士,象李玄,顾炎武,黄宗儀,王夫之等!这些有名的才子,倍受欢迎。顺治皇帝亲笔御旨,直接点名召入到皇上身边所辖的部门任职。

    其实,顺治皇帝对李玄早有耳闻,河南鹿邑李连寨有个才子叫李玄,即命人寻访上朝保驾,提议就任文华殿大学士之职,官居四品,留任皇帝身边随时为皇帝提供有关方面的的咨询。

    再说李玄接到玉旨,看到皇上召他就任文华殿大学士。

    李玄想了想:“我早有此意,为国家效力为人民造福,是我李玄应尽的义务。但我不能这样去,白送的官我不要,要靠自己的真本事,我要参加殿试,考取功名。这样朝臣心服,人民心服,皇上也体面。我个人也心安理得。”

    朝廷来史回去复命,把李玄所讲之话,一字不漏的报于皇上。顺治皇帝听后大喜,不但不怪罪李玄抗旨不尊,反而大加夸奖,吩咐;要遵照其个人的意愿。

    顺治皇帝通过李玄给官不要,凭自己真本事的典型示例;决定在全国内,为愿意效忠大清朝的汉族儒生开辟做官的道路……

    具体做法;继承明朝的科举制度,开科取士,使读书人能够实现学而优則士的愿望,同时,在朝廷及地方官制,在各级衙门多用些汉人,借一体现满汉一家。

    顺治皇帝还根据李玄的示例,颁布了新的科举规定,给于满、蒙、汉各族读书人,以同等的录取机会。每科按规定比例,录取人才。科举考试,每三年一次,在秋天举行。

    再说李玄等到科举考试大比之年,直接到北京城参加殿试。也就是第二年的秋季,是殿试时间。

    李玄提前做好了准备,带上行李,有一名家人拌随;顺着涡河大堤直达东南。顶着烈日炎炎的盛夏,那一日晴空万里,烈火般的太阳扫尽清晨涡河大堤上珍珠似的露珠,树上调皮的叶子渐渐打成了小卷儿,但涡河大提上仍是一片绿的生机,这一切,都是因为大自然给它披上了夏日的盛装。

    李玄首先来到鹿邑县衙门办理身份证明,再从鹿邑县衙到归德府盖印,一切完后,继续赶路……

    走到民权,天气闷热,行走困难,天气有点不正常,找个树阴休息一会。

    李玄早年对天文气象学研究彼深。他掏出测算工具,仪器、测算出了今天天气,在午时三刻有暴雨来临,雨量过大,有淹水的可能,雨下三尺三寸另四十八点。

    李玄向家人讲:“走吧!在暴来临之前,再赶一段路程。”

    李玄与家人紧走慢走,又走了一段路,天气实在太热了,李玄擦了擦汗。抬起头来看了看,只见东南方黑压压的乌云,顿时雷电交加,眼看要下雨了;“走!前面有户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