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发自己》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开发自己- 第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从“开心辞典”看IQ的作用
中央电视台的名牌栏目“开心辞典”,以其知识性、趣味性、娱乐性赢得了观众的喜爱。
  如果你也是热心观众的话,不知道你在开心之余,是否想过这样一个问题,即:什么样的人面对似乎永远带着甜甜的微笑,却常常用不同的表情和不同的方式问“确定吗?”三个字的主考官王小丫,能够获得更高的积分,实现更多的家庭梦想呢?
  你也许会给出这样的答案:
  其一,知识丰富的人;
  其二,逻辑分析能力强的人。
  这两项都属于智力商数(IQ)的范畴,这样的答案似乎没有什么错误。当然,你可能会补充一条:其三,运气好的人。这同样很有道理。但是,如果你仔细观察,可能会发现,还有这样一些人会对自己与小丫的这次“面对面”感到相当满意,甚至是有些得意。即:
  其一,善于沟通的人;
  其二,善于捕捉非语言信息的人;
  其三,善于控制自己情绪的人。
  善于控制自己情绪的人,能够面对“镜头”和美女小丫时不至于过分紧张或激动,比较好地发挥出自己的知识水平。善于沟通的人能够迅速地取得小丫的“偏心”,得到她或表情或语调的间接帮助,甚至于是直接的提示。而善于捕捉非语言信息的人,才不会辜负小丫的这份“情意”,同时还可能会在现场观众身上捕捉到一些有益的信息。上述三项,显然都超出了智商(IQ)的范畴,而属于情绪智商(EQ)的“势力范围”了。
  例如:只具备前两个条件的人,在他和小丫“面对面”时,某一道题明明答对了,可小丫考官却一连问上三遍“确定吗?”你说谁能不发毛呢?
  而如果具备后面三个条件的人,他可能会用自然的、得体的三言两语,一下子拉近与小丫的距离,博得小丫自觉或不自觉的“偏爱”。这时,一旦他回答错误时,现场往往会出现这样的场面:
  小丫:“确定吗?”
  选手看着小丫的表情,试探地说:“确定。”
  这个时候,知识面广的选手不仅从小丫的脸上读懂了答案的对错,而且能迅速作出新的判断。而有的选手可能还会进一步试探,因为他只能借此排除一个选择,而不能在剩下的两个备选答案中确定其一。于是,他真诚地凝望着小丫,再次试探着说:“是A?好像是C吧。”
  小丫:“你还有两次求助机会。”
  此时,答案已经不言自明了。
  “恭喜你,完全正确!” 小丫微笑的脸变得更加灿烂。
  无疑的,仅仅具备前两项智能的人,一般会因没有发挥出实际水平遗憾而归。而具备后三项智能的人,大都会因自己的超水平发挥而心满意足,尤其会为自己能够获得小丫的帮助而油生欢喜。
  由此可见,智商(IQ)是很重要的,它是一个基础,代表了某种可能性。但要把某种可能变成现实,仅有智商(IQ)是不够的。这好比买东西,有钱(物)是必须的。但同样多的钱在不同的人手里,发挥的效用却有着天壤之别。
  有知识是一回事,把知识变成“力量”是另一回事。学习不是单纯的知识积累,而是对思考途径和思维材料的掌握和应用。
  

从“谁是英雄”看IQ的架构(1)
为什么学习好的孩子总是容易受到尊重和得到夸奖,而体育或绘画等方面好的孩子总是被认为调皮或不务正业?与此相关联的是,为什么人们更容易把目光聚焦在一个人的语言、数理方面的智力上呢?这首先是因为这些智能与人的生存、生活紧密相关。而这种情况长期以来,造成了学校的考试制度、企业的员工录用制度、社会的人才选拔制度,都只重视人的语言智能和数理逻辑智能,致使人们误以为学习好的人就是智商高,学业优秀的人就是人才。这是“上帝”给人类开的一个天大的玩笑。在此,我们有必要先对智商做一个简单扼要的介绍。我们不妨从湖南卫视的名牌栏目“谁是英雄”说起。
  由“笑星”大兵主持的“谁是英雄”,是一档以“平民英雄”为理念的娱乐节目。许多普普通通的平民百姓,借助湖南卫视这个平台,向世人展示了他们异于常人的本领。有眼睛*的,有记忆力惊人的,有力大无穷的,可谓无奇不有。常看这个电视节目的人大都会被那些身怀奇技绝活的人所折服。
  这个节目,生动形象地诠释了人类潜能的多元性和无限性,也引起了人们特别是青少年对自身潜能的好奇和探索。其实,人类对于自身智能的思考与探索有着相当悠久的历史。西方中世纪的思想家就有“三艺”(语法、逻辑和修辞)和“四科”(数学、几何、天文和音乐)之分。中国春秋战国时期的孔子也提出了“六艺”(礼、乐、射、御、书、数)的观点。
  但是智力智商(IQ)的提出,则是上个世纪的事。1905年,法国实验心理学家、智力测验的创始人阿尔弗莱德·比奈为了研究巴黎学校制度下学生的智愚,设计出了一套智力测验。由此引发了人们对智力研究的兴趣。这里所测验的智力主要是指学习过程中的能力表现,比如文字的理解、数*算、逻辑推理等。当时,比奈并没有意识到,他已经发明了世界上第一个智力测验。1912年,德国心理学家威尔海姆·斯恩特,提出了“智商”的概念与测量方法。这种测试主要是考察一个人掌握词汇的能力,发现词与词、数字与数字之间关系的能力和逻辑推理的能力。其方法是:先测出不同年龄段智商的平均数。如果你的得分恰好和你这个年龄段的平均数相同,那么你的智商是100;如果你的得分低于平均数,你的智商可能在90~100之间;如果你的得分稍高于平均数,你的智商可能在100~110之间;如果你的得分在120~140之间的话,便被认为是高智商的人;如果你的得分超过140的话,则会被认为是天才。与许多巴黎时尚一样,这类智力测验也迅速地向外传播,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在美国风靡一时。之后,智力测验被看作一种有效的技术传遍世界。但智力测验在传播的过程中,始终伴随着挑战和质疑。批评者认为,智力测验的内容是相当狭隘的,并不能反映一个人的全部潜能。双方争论的焦点之一,就是智能究竟是单一的,还是多元且相对独立的。
  1983年,加德纳创立了“多元智能”理论,提出了在许多领域人类能力的新概念,为人类深入认识个体的潜能,打开了一扇崭新的窗口。加德纳将人的智能定义为:“一种处理信息的生理心理潜能,这种潜能在某种文化背景之下,会被激活以解决问题,或是创作该文化所珍视的产品。”按照这个定义,智能是看不见的,也是很难测量的。而且,据推测,智能可能是神经方面的潜能。这种潜能能否被激活,取决于人类个体所处的特定文化背景的价值观,取决于那种文化背景所提供的机会是否允许,还取决于个体在他本人、家庭、老师和其他人影响下所作出的选择和决定。加德纳提出了人类智能的八个判据,并据此把人类的智能概括为以下七种: txt小说上传分享

从“谁是英雄”看IQ的架构(2)
一是语言智能。包括语言、文字,主要是一个人的学习、理解与表达能力,以及运用语言实现一定目标的能力。律师、议员、作家、诗人都是语言智能高度发达的人。
  二是音乐智能。包括音感、节奏、旋律,主要是一个人音乐的表现力、创造能力和欣赏能力。音乐家、歌唱家、演奏家等都是音乐智能高度发达的人。
  三是逻辑-数学智能。包括算术、几何、推理,涉及对问题进行逻辑分析的能力,进行数*算的能力和用科学的方法调查分析问题的能力。数学家、逻辑学家等都是逻辑智能高度发达的人。
  四是空间智能。包括了方位、方向、距离,是辨认、运用广阔空间中物体的能力;是辨认、运用有限空间区域内的物体的能力。前者是航海员、飞行员等具备的智能,后者是画家、雕塑家、建筑师、棋手等具备的智能。
  五是身体-动觉智能。包括身体各项官能感觉的统合,反映一个人的灵巧、灵敏程度,主要是一个人身体的操作能力以及触觉能力。舞蹈家、运动员、演员等是运用这种智能的典型,而这项智能对外科医生、木匠、某些领域的科学家、操作技能专家等也是重要的。
  六是人际智能。表现为一个人理解他人目的、动机和愿望,并最终与他人一起有效工作的能力。推销员、教师、传教士、宗教领袖、政治领袖和演员,都具有较好的人际智能。
  七是自我认知智能。涉及理解自己的能力,找到符合自己特点的有效工作模式,并据此调节自己生活的能力。情感生活是自我认知智能中的一个关键因素。在个体生命发展过程中不断作出决定时,自我认知智能所起的作用相当重要。
  加德纳教授在以后的研究中,在上述七种智能的基础上,又提出了博物学家的智能,并对信仰智能和存在智能进行了讨论,由于它们均不属于IQ的范围,在这里就不做介绍了。(“金蜜蜂创智系列丛书”之七《超越自己》中将做进一步探讨)
  英国心理学家东尼·博赞把人的智能划分为十种,即:创造智能、社交智能、空间智能、数学智能、语言智能、精神智能、人际关系智能、感情智能、性智能和身体智能。台湾大学哲学教授傅佩荣先生依据加德纳的理论,根据其提出的七种智能的不同性质,进行了整理修正,归纳了五种IQ,而把人际智能划入了情绪智能(EQ),把自我认知智能(内省智能)划归了逆境智能(AQ)。经由傅佩荣教授的归纳,IQ的框架更为完善,更加清晰。
  1。 身体操作。由自我的身体出发。这是一个很明确的出发点。每个人都有身体,身体本身虽然只是一个躯体、一个器官,然而它如何运用,却需要智力来掌控。
  2。空间伸展。有形之物的领域。一个人从身体看出去,会有空间感受,如远近的对照、明暗的对比等等。包括对图像、形象的掌握,主要反映一个人对立体的敏感度,或者说是一个人对空间的度量能力。
  3。时间韵律。有空间以后,还有时间的绵延,时间的韵律是指“音乐在流动中完成”。当一个人听到音乐时,必然感到音调、旋律、节奏等。
  4。语文理解。抽象运思,品味价值,原创性见解。同样一篇文章,不同的人读起来会有不同的心得;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时间读同一篇文章,也会有不同的体会。这也可视为一种创造性。同样的感受,不同的人表达,会有不同的效果。
  5。数理逻辑。掌握因果原理,合理推论,批判性思考。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创造事物离不开逻辑智能。
  这五种智能组成了IQ的基本逻辑架构,它不仅反映了人的“心智”(知、情、意三个方面)在“知”的方面发展的根本内容,也反映了一个人在学习领域从身到心的“知”发展的既相对独立,又有一定联系的逻辑关系和演进过程。
  

从“舟舟们”身上看IQ的相对独立性(1)
这是一个无师自通的“天才”指挥家的故事。故事的主人翁叫舟舟。
  1978年4月1日,舟舟出生在中国的武汉。这一天正是愚人节。舟舟给这个家庭带来了欢乐和希望。父亲胡厚培是武汉交响乐团低音提琴手。他给儿子取名胡一舟,希望这小生命像一条小船,平平安安地访问人世的港湾。然而1个月后,他被告知儿子是医学上被认为不可逆转的中重度先天愚型患者。直到8岁,舟舟才能从1数到5。
  舟舟像一株无人在意的植物在乐团宿舍大院自由自在地生长着,音乐进入他的生命一如阳光雨露之于世间万物。从两三岁起,他就随父亲泡在排练厅里,像随意摆放的一张桌子、一把椅子,舟舟的存在再自然不过。性情温和的舟舟从不捣乱。谁也不会想到,舟舟的逻辑思维能力很差,形象思维能力却超强。长期泡在乐队,使他对老指挥家张起先生观察得相当细微。大约4岁的一天,一次排练休息时,乐手门在排练休息时和舟舟开起了玩笑。“舟舟,想不想当指挥?”“想!”舟舟爬上了指挥台,举起了指挥棒。
  奇迹出现了!
  舟舟惟妙惟肖地把张起先生的动作一一表现出来,甚至用左手推眼镜架看谱的动作都惟妙惟肖。舟舟煞有介事地敲了敲谱台:“预备,开始!”乐手们起初觉得挺逗,并纷纷随着他的指挥棒演奏起来。舟舟将这首《卡门》指挥完毕,转过身认真地鞠了一躬。在场的人也许只有舟舟没有把这次操练当作一次游戏。不过,这却成为他非职业的指挥生涯的开始。《卡门》也因此成为他最爱的曲目,几乎无《卡门》不欢。如果他说哪场音乐会不好听,原因很可能就是没有《卡门》。
  1997年,湖北电视台纪录片编导张以庆,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中发现了武汉交响乐大厅外的舟舟,并对他无师自通的指挥才能产生了好奇和关注。在长达10个月的跟踪采访拍摄后,诞生了一部60分钟的电视纪录片《舟舟的世界》。由于舟舟特殊的心智结构,使得他在镜头前毫无胆怯和做作,这更加强了这部片子独具特色的纪实风格。编导们放低了自己的视角,用心与舟舟作平等的交流,并用镜头恰如其分地传递与表达出来。“所有的生命都是值得尊重的”,淡然的手法蕴藏着深厚的人道主义的关怀,使得这部片子获得当年国内纪录片最高学术奖中的唯一大奖和最佳导演奖,以及此后接踵而来的一大串奖项。如今,这部纪录片已传播到香港、台湾地区,甚至走出国门,传播到欧洲、美洲。在武汉三镇,舟舟像人气骤升的明星,人人皆知。现在,舟舟无论出现在武汉的任何场所,都能被人认出来。
  戏剧性的变化还在后头。
  1998年末,当时中国残联的理事长偶然间在中央电视台看到了纪录片《舟舟的世界》,激动难抑,立刻打电话到武汉找到舟舟,邀请他参加1999年元月残联在京举行的新春晚会。
  次年1月22日,在北京保利剧场,舟舟和赫赫有名的中央芭蕾舞剧院交响乐团有了历史性的合作。随着舟舟一个漂亮的起拍手式,音乐响起。舟舟的动作优美而流畅,第一首乐曲结束,观众被震撼了。怕过于长久的掌声影响了自己对下一个曲目的指挥,于是他转过身来,向观众做出一个手势表示让大家安静。一首节奏明快的《拉德斯基进行曲》演奏完,全场几乎沸腾了,舟舟以接近大师的风范示意全体乐手起立向观众致意,有谁知道舟舟所有这些出人意料的表现都是没有人教过的呢!

从“舟舟们”身上看IQ的相对独立性(2)
与舟舟类似的人物还有全国武术冠军赵治。2006年12月27日,患有唐氏综合症(先天性进行性智力低下,面部先天愚型),来自沈阳的30岁青年赵治,在代表辽宁省武术运动管理中心参加的“大庆文武学校杯”全国传统武术(套路)交流大赛上,与健全人同场竞技,获得了青年组枪术比赛一等奖和拳术比赛三等奖的骄人战绩。虽然赵治至今还不会花钱,不能准确地认识钟表,生活也不能完全自理,但对武术却一点就通。他的师傅刘克强说:“教正常孩子要五遍才可以教会的套路,教赵治三遍他就记住了。”就这样,赵治日复一日地练习武术,一练就是14年,无论三伏还是三九,从未间断,成功站在全国武术冠军的领奖台上。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