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广孝是被王动的书打动了,这几日《永乐大典》眼看着就要完稿了,不比不知道,一比吓一跳,这一货比货,就现了王动写的书,与先人们写的东西不一样,有的地方真是完全不一样。姚广孝也是奇怪,为什么自己以前就从来没有从这些方面作手去思考和解决问题的呢。姚广孝也是知道了王动要随郑和下西洋,而这些皇上又不愿明的提。王动最好的身份不是什么商行商会的大掌柜,而是郑和的幕僚,主事或是总制之幕僚(秘书),问题是,这东西是郑和下个聘书,还是朝庭公开任命?
………【第三章 金陵烟雨 第四三节 郑和归来 七】………
九月初九,又是一个重阳节,王动想到了上次重阳节在长沙府的词会,想到了长沙府菊花比赛,想到了知府大人邀他去登高,如今知府大人已经成了岳父大人。节日照过,潇湘记定了个规矩六十以上的老人二两银子过节费。京城潇湘记、三湘客栈的五位老人被请到了一起,在听涛,最好的包间里吃了餐饭,老人家个个老怀大慰,感激涕零,贡献了青春献子孙,表示孩子们一定好好在集团里好好做人,努力做工。
永乐帝给一帮上了年纪的老臣了些慰问品,并放了一天假,让那帮老臣去登高。皇上还亲临国子监,去看了那里的大儒,然后又去看了正在做最后的校稿的《永乐大典》的文人,当然了这会名字还没起好。不过,让永乐帝意外的是,他去到国子监的时候,除了当值的官员以外,其他的臣子一个多余的人都没见到。想着这帮人可能都是准备或是参加谢师宴去了,一问之下,才知道,潇湘记推出了谢师宴,半卖半送,加上王动的名头,把京城里的这些个知名文人几近一网捞干。朱棣又气又好笑,开明皇帝,气了笑了也就算了,但潇湘记和王动的名字,又在他脑子里晃过了一下。
潇湘记的谢师宴多日前就已经推出了,没做广告,但却通过解大学士的嘴到国子监做了个宣传。果然,本来没准备出钱搞个谢师宴的年青官员,和本来没打算参加谢师宴的饱学之士,还真就上了心了,这招让其他酒店侧目想看。
郑和今日也是告假,在自己府上隆重的为自己的姐姐和姐夫设宴,长一辈的人不在了,大姐如母,长幼有序。席上郑和也是宣布,收长兄之子为自己儿子,至此,马赐小朋友,正式改名为郑赐,此事已经通报到户部有司,等到弱冠之后,可能会如历史所载那样得到一个恩来的表字。席上另一件事就是郑和表示希望王动和张浩能随他一起出使西洋,而出的时间是九月十三日也就是六天之后。席上一片哗然,张晋湘夫妇早就知道了,但还是有点不舍,说句实在话,不是不舍得王动,而是不舍得张浩,不舍得王动的是他的两位夫人,不过嗓门最大的是郑赐,这个铁杆的王动粉丝,叫喊着要同去同去,弄的大家哄堂大笑。
郑和对王动明的枪炮很有兴趣,永乐再三犹豫之后,还是同意除神机营以外,优先装备西洋水师。永乐有自己的考虑,郑和这人他还是放心的,但水师那帮将校,虽然已经换了些,但这帮人不是燕王时的嫡系,所以多多少少他还是有些顾忌。这与王动知道的历史相符,他看过有关研究文章,永乐使郑和下西洋把帝国内可能不忠于他的军事力量中的绝大多数,支到了国外。
王动装备给郑和船上的火炮口径最大的有133毫米,这个王动有点概念,有资料说过郑和船上的火炮最大口径有133毫米,这个数据出了一战时很多火炮的口径。他本来还想打破一下这个数据,结果试制装船后才现船上用的炮,这种口径差不多真是到了极限了,要考虑后座力,要考虑移动性,要考虑船上的空间。不过王动还是给了庄家两兄弟一个挑战,设计新的炮船,要求船两侧要有排炮,设计炮的时候把射和远射同时考虑起来。
至于枪,兵部已经有了规定,当然也是在永乐的同意之下,先设计出的燧枪,全部优先装备郑和的水师,结果不得不从神机营调了些人马充实到郑和手下,本来永乐也是不想,但看到那帮外国使臣对大明朝火器的敬畏,他觉得值。
郑和已经正式礼聘王动为幕僚,但这只是对内的一种叫法,对外王动还只是个大掌柜,王动本人很高兴这种身份,他想的更多的是英国后世的东印度公司这种怪胎。
说起下西洋的人员,也就是郑和的这个团队,还真是让王动在吃一惊。永乐帝不是一般的相信太监,而是非常的宠信太监。出使西洋没有一位文人官员,出使的正使太监共两位,副使太监有八位。余下的便是军队,军队则是有骑兵,步卒和水师,另外还有就是锦衣卫。这帮武将中,有一位都指挥使,一个指挥同知,五位指挥佥事。由于宋明两朝都是文官品级高过武将,即便是同级官员,文臣也是高过武将,整个船队应该说是被太监控制在手中,不过让王动欣慰的是,这些太监中,有几位是历史留名的,事实证明是非常有能力的太监。同为正使太监的王景弘和侯显(这会还是司礼少监)后来都有人为他们作传的。
王动佩服郑和和精力,在王动眼里,郑和每天休息不过五小时,但精力却是出奇的充沛。每日回家都是在天黑之后,然后还要与幕僚及王动等商议到半夜。明朝那会的人起的早,这让王动非常郁闷,他又是住在郑和府上,又不能晚起,所以天天黑个眼圈,白天哈欠连天。结果郑和反过来劝他,要注意身体,这让王动郁闷不已,我这是晚睡呀,不是晚上纵欲呀,不过只要想到舅父大人身残志坚,心下又坦然了。
郑和一入朝,王动便又和三湘商行那帮人聚到了一起,听他们的汇报,陈泽和杨刚不用多说,一定是要同去的。陈泽已经反问过王动了,下西洋是去做简单的生意吗,他早就感觉到王动不是个简单的生意人,王动为下西洋做的准备远远出一个生意人的范畴。特别是当他知道郑和是王动夫人的舅舅之后。杨刚则是得到了一个简单的任务,漕帮的人已经陆续的过来,杨刚是漕帮的老人,大家都还卖他个面子,所以王动说了,这些人要分布到二十五条船上去,知道楚王从皇上那争取到这么多商船之后,杨刚已经在苏浙一带招募船夫了,但还是不够,最后郑和回来之后,马上就搞定了,原来郑和在福建那有水手的储备。王动就一句话,别的船我不管,但这二十五条船一定要严格控制在自己手上。
这个要求他心里是有底的,本来每条船都有锦衣卫的势力在里面,还有水师的联络官。水师的联络官无所谓,这个设置是为了行船的需要,但锦衣卫的人是钉子。不过这会王动已经吃了定心丸,他的好兄弟李真已经得到了锦衣卫老大的提前命令,这个百户挑选一帮锦衣卫加入到商会的船队之中,注意噢,这个安排是锦衣卫要求的,也是皇上安排的。
三湘商行这帮人都在忙着备货,其中,在京城装船的有十条船,在苏州有十条船,福州有五条船。在郑和的帮忙下,事情进展的还是满顺利的。不过让郑和吃惊的是,他绝对没有想到王动有这么大能力,居然从半年之前就开始筹划这件事情了。
王动目前最大的问题不是生意上的事,而是这次跟着郑和下西洋,家里这几个女人,带哪几个去。刘秀珠要带,这位夫人可是左右手,带着她安排有保障,绿柳最好也要带上,从学识方面来说,绿柳可是得了王动的真传,只是平时隐忍,守着小妾的本份。张萍一定也是想要去的,依她的性格一定是不会让步。赵大娘不用多说了,呵呵,王动的情人?
正所谓吉人自有天相,张萍这个问题居然自动解决掉了,她有了身孕了,这下她自己非常坚定的留守,王动则是暗自叫爽,毕竟带太多人出去也是不方便。史书上虽然没写,但王动还是很清楚的,郑和每次出使西洋都是两万六七千人的规模出,真正回来多少人,从来没有记载。但从当时的造船的技术,医术和气候水土的问题,死在海外的不会少,且郑和本人就是客死他乡的,连尸骨都没能带回国。
………【第三章 金陵烟云 第四四节 占城谋划 一】………
张萍的怀孕让王动有点吃惊,家里这三位,差不多都是没闲着的,王动是广泽甘露的,怎么那两个没什么动静,而张萍倒是先怀上了。不过,刘秀珠说,她父母也是很晚才有了她,可能会有点遗传。
有孩子了,要当爸爸了,王动的感觉很复杂,不知是高兴还是难过,还是什么,这个孩子出世,注定自己没时间好好去陪他教育他。他以前一直很羡慕那些父母送孩子上学,然后开家长会,一家人一起出去玩,但在大明朝,这些好象都不大可能了。外公外婆是不会少,但没有爷爷奶奶,唉!
家里倒是开了个家长会,第一个孩子,很重要,张马氏表示,全家回长沙,还是家乡水土养人,回去保胎,她这话说的,王动以为她要把张萍带去云南。这种事,在大明朝,年青人绝对是没有言权的,于是,等王动等人动身之后,他们全家回长沙。不过想想长沙张家的实力,现在王动的身分,应该跺脚一下,长沙会抖吧。
廖管家是坚决要跟去,东家去西洋,两位夫人都去,这么大的事,他这个管家怎么可以不去,而且他早早就让杨刚带着他去结识漕帮的人。更牛的是,他在王动结婚的时候,就抓住了益阳漕帮秦少阳这个老头子,让他介绍些漕帮的朋友认识。这会他义正辞严,而且货装船的这几天,他已经扛着郑和大人外甥女婿府上的管家的身分,把一条粮船搞的象张府一样了,舱房全都装饰好,都定下了名字,弄的王动也没有办法,于是带上了,结果南京这个家,就交给廖管家的儿子了。
长沙那个家自王动走后就一直空着,王动后来决定,让乔树根一家继续去住,乔掌柜是王动从衡山挖过来的,大家眼里,他是大掌柜的人,他想着能帮着大掌柜看家,也就同意了。现在好了,张萍回到长沙,那也有人照应。其实,这大半年下来,望江楼已经成了长沙府第二的酒楼了,在王动的暗示下,乔掌柜开始大量的把二楼管事推到了前台,乔掌柜清楚,大掌柜可能对自己还有大用。
下西洋的事,正在有条不紊的进行着,不过另一头的事也不能停,潇湘学堂的教学工作已经全面展开了,自家酒店客栈里的人都去轮训了一下,该提的提,该退的退,新增加的产业需要更多忠心耿耿的老臣子上心,也需要新鲜的血液进去推动。王动、张浩和蒋武一走,留下的空档很大,不过政策基本都定了调子,只要跟进,同样复制就行了,问题不会很大。王动对留在中国的几个管事说了,看准产业投钱进去买过来,以后,下西洋的物产要自己的作坊商号包到完,这样才有的赚,才能真正霸住这个行业。
张科得到了一个光荣的任务,招募人手,在王动等人不在的情况下,他负责在京城搞好各方面的关系,那些个落魄的学子文人,能抓到手上,拢到一起的,尽量抓过来。张科也是隐隐感觉到,王动需要的不只是技师,会作买卖的,要学徒伙计,王动这会表现的象个无底洞,什么都想要,什么都想吸,感觉填不满。还有一件事是王动私底下吩咐的,一定要搞好与姚广孝的关系,这个和尚能量大,没事去他的庙里去上香,一定要进谒一下,说是王动交待的,人虽然不能亲自过来上些香油钱,但这个意思一定要带到。解缙要保持联系,时不时要提醒他一下,现在他的路线很对,不得罪汉王赵王,适当保持一点点与太子的距离,杨士荣,杨溥,黄淮,这些都将是几朝的老臣,永乐很看重的,没事就搞活动,以文会友,把他们聚到一起。还有件事,几个月后《永乐大典》成书,这是是永乐最得意的事,但这书只有一本,如果有可能,三湘商行可资助出个副本,虽然经费吓死人,但没关系,蚂蚁搬山,一点一点啃。这个到时让姚广孝去说,三湘商行挑头,找民间愿意出钱的商家一起承办。这种事,王动清楚,拍皇上的马庇,很多有钱人连个机会都没有,只要皇上同意,那些商贾的长队会从南京排到苏州去。
这日王动和费信一起聊到梵语之类的东西,他突然想起了一个问题。郑和本人精通阿拉伯语,费信也是,王动自己算是个半调子,碰上个英国人还能说点英语,问题是,那会英国人还在茹毛饮血,英语的推广程度不高,王动需要懂阿拉伯语的翻译。除了费信以外,王动还知道有个叫马欢的,还有一个叫哈三,另的郑和后来的通译就不大清楚了。费信和马欢是因为后世南中国海有两个岛屿是以他们的名字命名的,不过很惨,在王动的时代里,这两个岛屿都被菲律宾占着。哈三是个清真寺的主持,王动有个朋友是西安的,听他吹过。时间不多了,王动已经来不及去找这个哈三了,西安,太远了,最多能抓上的也就是苏浙一带的。回去一查书,果然有用。
郭崇礼,中国明代穆斯林航海家,杭州仁和人,回族,素习“西域天方教”,与马欢一起被人誉为“奇迈之士”,三次随郑和出使西洋,天方教也就是回教,只是另一种说法。马欢,字宗道,号会稽山樵,浙江会稽(今绍兴)人,信奉回教。
王动得了这个资料马上差人去找。好在杭州和绍兴还都有潇湘记的酒楼开着,消息传了过来,郭崇礼出海去了,马欢在家,因为这两个是回回,王动就是一个交待。对他们说,郑大人下西洋的船队带他们去圣城朝圣,问他们有没有兴趣,若有兴趣,可以到京城一聚,时间赶不上,可在苏州府的刘家仓碰头。不用多说,就一个穆斯林而言,有生之年能去圣城一次,绝对的光宗耀祖,这个时代,可不是有钱或是有权就能去的了西洋的。
同样的问题,王动向郑和建议,朝庭出面开翻译馆,有计划的编译一些典籍,做些文化上的交流。这个提议真是捅到了郑和的心眼上,郑和非常的同意,于是一纸奏折,永乐也是马上责成礼部去办理此事。
不过郑和不理解的是,王动一再强调安南和占城的重要性,如今安南已经成为明朝的交趾,种种迹象表明,目前的安南已经被打的趴下了。而占城算是明朝的属国,一向关系都不错。在郑和眼里王动有点杞人忧天,王动是从下西洋开始谈起交趾的重要性的。
从历史上看,越南主要由两个部分组成,北边的安南,南边的占城。占城一直是安南扩张的选目标,因为往北就是中国,再怎么不济事,再怎么山高皇帝远。自唐到明,真要想搞这个小安南,还是太容易了。王动认为,占城是下西洋的第一个明朝以外的站点。现在安南成了交趾,很长的一段时间里,交趾这个地方的社会矛盾是原安南与明朝的矛盾。王动的想法是,把这种矛盾转移,变成在明朝中央政府引导下的,有历史基础的,交趾地方人民与占城的矛盾。然后不用多说,把占城国变成大明朝的占城,这样,就可以把下西洋的起始站从福建推到占城。而且这个过程中,明朝中央政府与交趾的矛盾会被压下来,占城国得手后至少又是三五年的时间过去了。
王动的这个想法,把郑和吓了一跳,中国任何一个朝代都没有强烈的拓疆意识,虽然这在任何一个皇帝眼里都是彪炳千秋的事。郑和知道永乐的意思,永乐能把安南变为交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