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算师》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巧算师- 第1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来人见此不再相问,便向小算师自报家门,诉说起这次上门拜访所求之事。

    果然,来人不是本地人,而是来自江南的宣州。来人现供职于当地一个官宦之家——宣老爷府上,到狗蛋家所求之事也是为宣老爷寻亲而来。

    原来这江南的宣老爷官做到京城的员外郎,相当于现在的司局级干部级别。年纪不大,五十来岁正是士宦壮年,到离休的年龄还差一大直截。但由于少年时代读书用功,为官后又一心扑在工作上,恪守尽职,日夜操劳。加上失去亲人多年寻找不着,心中烦闷,久而久之导致精力不齐拖垮了身体,经常在处理公务时累倒在岗位上。

    上司体恤,报请吏部批准,给他安排个巡视员的差事,放回家乡搞搞政策调研,查访查访地方官有没有不按政策办事的。本人官衔待遇一切不变。实际上这是放他回家清闲养老。宣老爷感谢上司想得周到,带着一家老小离京回到家乡。家乡的父母官见京官回乡,接待安排自然不敢怠慢,马上在宣州城最好的地段,划拨出一块土地供宣老爷营造府宅。

    宣老爷盖了府宅,生活安排妥当。便经常带上家人去周围几个县城巡视,搞些政策调研,对县太爷的工作提出些指导意见。但大部分时间呆在府上,时间一久又思念起失散的胞妹,不觉又勾起寻亲的念头。

    这宣老爷原生长在宣州城郊外的农村,家境一般,父母为人行善,省吃俭用供儿子求学。宣家的田地上有一座荒坟,早已没了户头。宣老爷父亲每年驾牛犁田时从坟地旁经过,瞧着没户头的孤坟于心不忍,便要留一犁。时年一久,坟地变得越来越大,宣家的田地却越来越小。对此,宣老爷父亲始终坚持不改念头,妻子送饭到田头见此,也不责怪丈夫。

    宣老爷没有兄弟,只有一个妹妹,长得聪明可爱。妹妹见哥哥每晚读书至深夜,夏天不顾蚊子叮咬,冬天不顾寒气浸身。不知书中有什么东西这样吸引哥哥,就经常缠着兄长要他讲些书中的事。兄长见小妹求知**深,就把所学的知识灌输给小妹,小妹听得津津有味,不久便把三纲五常,三从四德这些古人的道德规范记得烂熟。

    转眼间,宣老爷吃完了十年寒窗之苦。由于成绩优良,通过了本省学政巡回举行的科考,成了秀才。第二年正好赶上乡试,宣老爷作为学子,满腔热情参加了科考。可是考试回来后却闷闷不乐,愁眉不展。



………【第二十五回 书生中举】………

    父母和私塾先生问他是否没考好,宣老爷摇着头说:“八股文章没写走题,四书五经的基础知识也答的不差,扣不了多少分。只是姓氏的宣字少了宝盖头上的一点,出考场后才发现。所以回来后心里烦闷。”

    父母听后不以为然的劝道:“整张卷写那么多字,只丢了一点,有什么可挂心的。别再去想它了。”

    可是私塾先生听后却大惊失色道:“这一点可是秤砣虽小压千斤啊!你想,姓氏都写错了,考官还会经意看你后面的文章么!唉,你千不该,万不该丢了这一点。这一点好比是人的头,人头没了,身子还能活么?所以你后面的文章写得再出色也没用处了。”

    先生说完后,把拐枣头摇得跟货郎鼓一样不住地啧啧叹息。宣老爷父母听先生这样一解释,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但吃后悔药已来不及了,只好跟儿子一样变得愁眉不展。三人一夜没睡好觉。天要亮时分,老爷的父亲迷迷糊糊觉得有个白胡子老头站在床前和他说话。

    白胡子老头说:“请令尊不必忧虑。你儿子参加乡试科举,在考卷上填写姓名时一时疏忽,将姓氏宣字上的一点忘了写,我已替他改正过来了。”

    “想那考官批卷的场所戒备森严,苍蝇都飞不进去。敢问你老这么大年纪,是怎么混进去的?”宣老爷父亲问道。

    “苍蝇飞不进去,我却能进去。我令一个蚂蚁,一动不动地爬在令郎试卷上缺了一点的姓氏字头上。碰巧阅卷老爷是个近视眼,对此毫不知情,看一眼便通过了。”白胡子老头解释说。

    “既是这样,我要好好谢谢你老。敢问老人家尊姓大名,家住何方?”宣老爷父亲问。

    白胡子老头听后哈哈大笑起来,笑完说道:“我叫刘一犁,来无踪去无迹。住家已经承蒙你关照多年,这次特地来报关照之恩。眼见天要大亮,我得走了。”说完就要离去。

    宣老爷父亲急着要挽留,一动身子惊醒过来,方知是南柯一梦。宣老爷父亲将所梦之事只是背下跟妻子说了,夫妻俩觉着这事怪怪的,只好压在心头,不敢出去对外人说。更不敢对儿子说,怕儿子认为是南柯一梦反而增加他的烦恼。

    到出榜那日,宣老爷自觉中举无望了,便呆在家中,连出门去打深个消息的心思也没有了。可是刚近晌午,只听得外面传来一片锣响声,不一会三匹马闯将院来。下马人对着屋门高叫道:“恭喜宣老爷高中了!”

    宣老爷一家人听喊,赶忙跑出来,把三个公人请进屋内。左邻右舍也跑过来,一下把屋里屋外塞得严严实实的。一个公人拿出报帖升挂起来,上面写道宣老爷高中河西乡试第一名解元。一家人见着高兴得不知如何是好,宣老爷母亲跑进睡房搜箱倒柜翻出家里留存的银子,拿出来赏了三位公人。三位公人接下赏银,又恭贺两句,便骑上马离去。

    接下来宣家便是宴请上门道喜的左邻右舍,亲戚本家,一直闹腾了半个月家里才清静下来。这时候,举人父亲忽然想起先前所梦之事,便将梦见白胡子老头的事跟儿子说了一通。一家人在一起反复琢磨姓刘的白胡子老头临走时所说的话。儿子到底是举人出身,悟性好,琢磨一遍后心中便有了数,就问父亲说:“我听母亲说,你每年犁田,都要给我家田上的一座荒坟留下一犁,是不是这样啊?”

    父亲听后直点头答道:“是这样,怎么啦?”

    儿子说:“这就对了,你想,梦中的白胡子老人说他叫刘一犁,住家已经承蒙你关照多年,这不正应了你每年给他坟地留下一犁的事么。又说来无踪去无迹。天一亮,就要走。只有鬼魂才会来无踪去无迹,不敢见天亮。”

    举人这么一说,一家人忽然大悟,茅塞顿开。赶忙跑去坟头烧香磕头,焚化纸钱。

    到了第二年春上,宣老爷要上京城参加会试。恰在这个节骨眼上,江南流传起一种疾病,人被感染上干嗑发烧,四肢无力。郎中大夫开遍所有药方都不起作用,病人的性命完全看阎王的眼色,高兴了便把你放回来,不吃药自愈。这种病搁在现在说也许归纳上“**”范畴。

    宣老爷父母不幸被这种病相继感染,双双躺在床上。宣老爷要留在父母身边照应,做父母的坚决不同意。妹妹哭着劝说哥哥上京赶考,父母由她照料。亲戚本家,左右邻居也过来劝慰。这个说:“得上这种病,大夫郎中都没法治,只能听天由命看病人的造化了。你在家中守着也没用。”

    那个说:“这方圆几百里就出了你这么一个举人,还不赶快上京求前程。要是担搁了可要后悔一辈子,你父母就是病好了也心不安!”

    最后大家说:“别再犹豫不决了,只管放心去。家里的事由你妹妹和我们大家来共同来照顾。”宣老爷到底叫众人说动了心,便打点行装,把父母之事托付给众乡邻,然后和妹妹洒泪而别。

    宣老爷被父母之事担误了几日行程,为了把时间抢回来,早上天不亮就起程,晚上上灯火才投宿,路上带着干粮,没过几日便赶到了长江渡口。一见摆渡的船只刚刚挂帆启航,急忙对着船上大喊:“船家,请等下,把我给带上!”

    船上的人见是一位书生,就跟撑船的梢公开玩笑说:“你叫他当场作一首诗,四句诗中要有十个字相同。作出来就划回去把他带上,作不出来就别管他。”

    船梢公听取大家的意见,收住划桨就冲着岸上渡口站着的宣举人说:“要我划回来带上你可以,看你像是读书人出身,你就给我们现场作一首诗。要求四句诗中必须有十个相同的字。如果作不出来,对不起,你就只好等下一班明天的渡船了。”

    船上的人哈哈大笑。



………【第二十六回 过江遇险】………

    宣举人略一思索,情急生智,脱口而出吟诵道:“一帆一桨一小舟,一位船公一钩钩,一俯一仰一场笑,一江春水一人愁。”宣举人这首诗前两句好理解,不识字的人都明白说的是一个船只,上面有一张帆,一个划水的桨,还有一个供船只停泊的钩子,外加上一位撑船的梢公。后两句说的是船上的人大笑,有的弯着腰身笑,有的仰脖子笑,只有作诗之人被一江春水阻隔,站在渡口上担心船不回来接他,所以心里焦虑忧愁。

    船上也有识文断字的,听了岸上的书生作出了这样的好诗大为惊叹,心想这人简直比曹植还要有文才。曹植作的七步诗,没有文字限制。而刚才要求此人作诗,规定四句诗中必须有十字相同,这简直是逼迫人到和尚庙去推销梳子,难人所难。但没想到被这人轻而易举地化解了,这人太不简单了!马上要求船梢公把船划回岸上。

    宣举人上船后,众人忙问他何处人氏,渡江去何干?宣举人便将身世和进京赶考的事告诉了大家。众人一听眼前的人就是十年寒窗无人问,一朝成名天下闻的宣举人老爷,一个个惊得目瞪口呆。怪不得刚才即兴作的诗那样好!惊叹之后便上来老爷长老爷短的叫得亲热,只可惜当时没有请名人签名的风气。

    船梢公等宣举人坐稳身,撑船离岸,刚离渡口一箭之地,岸上又传来人急促的喊叫声。众人朝岸上看去,又见一位书生急急赶来,朝船上直招手,要求船划回去把他捎带上。众人心想今日奇了,遇着两位书生误了船渡。不妨叫这位书生也作首诗,考考他的才思。

    于是又叫梢公故伎重演,没想到这位书生也是才思过人,听了后稍作思考便吟诵出来:“春日春山春水流,春鸟立在春枝头,春风吹来春花开,春光明媚春常在。”一船人包括宣举人,听了无不惊叹。众人赶忙叫梢公调转船头回渡口将书生接上船。

    原来这位书生是江南才子,生性嗜酒如命,为人放荡不羁,不愿出士为官,所以对于科举不感兴趣。一心爱好游山玩水,观花赏月,交结天下朋友。此番才从徽州朋友处游山玩水而来,要过长江去游览采石矶,凭吊当年李白走访过的旧迹。

    书生上船后见有一个和自己年纪相仿的书生也在船上,眼睛一亮,便主动上来搭话。得知这位书生是进京参加应试的举人,心中十分钦佩。二人相见问好也是带着诗情,按照年岁来论大小。首先是举人问:“仁兄才思敏捷,小弟十分钦佩。不知仁兄现下是否在书上下功夫,求功名?”

    书生听后朗朗一笑,说:“贤弟好学求取功名,愚兄甚是佩服。只是愚兄生性自由惯了,不愿受拘束。所以这些年一直浪迹江湖,逍遥自在。愚兄就用十句话来简单概括我的生活处境。”说完吟道:“一年四季常出差,二足奔波在门外,三餐茶饭打游击,四季衣衫随身带,五湖四海到处游,六亲好友无往来,七夕夫妻难相见,八拜之交天下才,九年寒窗等闲度,十载乐做逍遥人。”

    宣举人听完书生的自我介绍后,夸赞说:“仁兄读书不为功名利禄所困扰,真乃是超俗脱世,堪称当今文人之雅士,我辈望尘莫及。想我生活在乡村,受功名利禄之引诱,不得已只好两耳不管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经常晚上埋头苦读发闷,便丢下书出门瞧瞧山村夜色。那种意境如果仁兄处在其中,一定会作出像贾岛所吟的‘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的千古绝句。”

    书生听了举人的述说,忙谦和说:“贤弟所说,愚兄实是不敢当。贤弟饱学经书,功成名就,不是我等所能仰望。不过听贤弟刚才所说的山村夜色,着实叫我十分向往,还须烦请贤弟再给描述一番,也好使我从中领略享受一下富有诗情画意的山村夜色。”

    宣举人微微一笑,回望江南远处连绵的山峰,仿佛又沉浸于家乡山村夜色中,禁不住吟诵道:“满天月亮一个星,开开天来望望门,只见外面人咬狗,拿起狗头砸砖头,池塘水里知了叫,春树头上蛤蟆笑……”

    书生见宣举人吟诵的诗不但有意境,而且幽默风趣,禁不住哈哈大笑。船上人听着一头雾水,不知所以然。要是放在如今,人家肯定认为这两个家伙在搞同性念。

    二人只顾在船上引经据典,说古论今谈得异常投机。不觉船已靠近长江北岸,二人站到船头,看着眼前浪花滚滚,浩浩荡荡向东而去的江水,即景生情,缅怀古人,想起了苏东坡的水调歌头,禁不住脱口高声吟诵起来。

    首先是宣举人吟诵道:“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书生接上吟:“乱石穿空,惊涛拍岸,白浪卷起千堆雪……”但是雪字刚落音,一个巨浪涌来,船只被高高托起,接着又被狠狠摔下来深谷。书生猝不及防,站不住脚,一下叫猛烈动荡的小船摔下江去。宣举人连忙上前去拉,人没拉着自己却随着惯性也失脚掉下江去。一船人叫突如其来的现象惊呆了。

    宣老爷亏得从小生长在农村,每年夏天泡在小河里过日子,练得一身好水性。因此掉进江水后没被浪花打沉,身子顺水漂流达四五里地,抱住了沿岸的一颗水杨柳。正当身子要被冻僵之时,幸好被一个渔翁及时发现,救起带回家中。宣老爷在渔翁家歇了一夜,烘干衣服。还好,带在身上作盘缠的银子没有丢失。第二天,宣老爷谢了渔翁,继续赶往京城。

    宣老爷到了京城,正好赶上应试,凭着一遍好文章进士及第。殿试又得了十八名,随被吏部定为候补京官。没多日便被安排到礼部去上任,由于忠实肯干,工作成绩突出,三年后即升任员外郎。



………【第二十七回 兄妹失散】………

    宣老爷到礼部去上任时,便修书家里,要接父母和妹妹来京居住。修书发出后很快家乡有了回信,宣老爷看完回信后,差点晕厥过去。原来信是由乡亲们代写的,信上告诉宣老爷,自从宣老爷出门后,没过多少天,知府便通知其家人,说宣举人过长江不幸溺水身亡了。两位老人家在乡亲的精心照料下,病体已是好转。听到这样的恶耗,经不住打击,病情加重,没过几天就双双仙逝了。小妹妹思念哥哥心切,不听乡亲们劝阻,变卖了房屋田产,只身一人去长江边祭奠兄长,一去便没了消息。

    宣老爷读着家书,字字如钢针一样扎在心口。本打算向皇上请假还乡,可是想到刚参加工作,重任在身,自古忠孝难两全,只好化悲痛为力量,一心投入在工作中。指派家人回家乡代为祭拜父母,寻找小妹。并交给家人一个碧玉簪,叮嘱道:“这是宣家祖上传下的宝物,原是一对。我离开家乡时,父母让我带上一个,另一个说留给妹妹保管。想小妹身上一定带着它。你带去好作比对。”

    家人拿上碧玉簪,星夜兼程来到宣州府老爷家乡,祭拜了宣老爷父母,然后根据宣老爷的交待,来到长江渡口,找到当地官府,寻找宣小妹下落。当地官府把来人带到长江边宣举人墓前,把当时发生情况向来人一五一十作了介绍。

    原来,宣举人和书生掉入江后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