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报》并获得了
150万英镑的赔偿,这在英国是一项记录。
有人认为麦克肯兹是一个蠢才,有人认为他是一个天才,也有人认为他
二者都是。与默多克一样,他对“读者”有近乎超人的理解。他对读者群的
理解与美国前总统理查德·尼克松一样,是“沉默的多数”。麦克肯兹,也
只有麦克肯兹,理解读者的口味、期望、担忧,他是伟大的鉴赏家。
作为主编,他非常在行,这一点与他的老板默多克一样。麦克肯兹对同
性恋者没有一丝一毫的同情心。
到了
1990年,当艾滋病对同性恋者的传播危险变得越来越广泛时,“新
闻委员会”曾经指责过《太阳报》,因为这家报纸误导大众。而麦克肯兹的
直觉告诉他,读者们想要的是性、丑闻、电视肥皂剧和皇室的内幕,他不想
去“教育”读者。他的公式中没有其他什么特别的东西。他却时常地教育他
的记者们,不要在意用粗俗的语言来写作。
除同性恋外,麦克肯兹的另外一个目标是工党和贸易联盟,他对它们毫
不留情。皇室同样也常常受到粗鲁地对待。确实,默多克在英国的报纸从来
都没有善意地对待皇室,其他的报纸也差不多。
有时,麦克肯兹甚至比默多克走得还要远,但这也是出于他自己的天性。
他喜欢默多克性格中从他外祖父格林那里继承下来的“嗜赌”的一面,这一
点与在纽约的史蒂夫·登莱维相差不多。麦克肯兹也知道默多克喜欢他“嗜
赌”这一点。
麦克肯兹发现瓦平确实是一个好地方。在这里再也听不到印刷工人拒绝
印刷的要求。新的技术的使用,对于他这样的“把关”的人来说,非常容易
地修改报纸的版面、稿件的内容。他的新办公室和其他的办公室,编辑部的
负责人都有这样的口号:“快、准。”
几年来,在麦克肯兹的苦心经营和指导下,《太阳报》逐渐赶上了《世
界新闻报》,并削弱了它在英国作为首屈一指的流行报纸的地位,尽力展示
了名人的性秘密,这是发行量很大的“原料”,但同样也冒有很大的风险。
在
1987年,也就是这两家报纸转移到瓦平的第二年,他们面对了总共
55起
法律诉讼案件。在被人们称为“无赖新闻界”,《卫报》的定义是“私人调
查和娼妇之间”时,《世界新闻报》依然是最职业化的,但《太阳报》逐渐
地进入了角色,变得很在行。它的一大进步要归功于温迪·亨利,她是麦克
肯兹的一个很有个性的编辑。
默多克似乎对他的报纸目前的这种办报思想和路子感到满意。1987年
8
月的一大,他曾经鼓励并奖励了亨利,当时她还只有
30岁,他提拔她担任《世
界新闻报》的主编。亨利不只是对明星们的性生活感兴趣,几乎所有的其他
各种隐秘的消息也都符合她的口味。默多克的一些好友中有人向他指控,《世
界新闻报》走得太远了。甚至默多克本人也让亨利考虑是否将口味多少提高
一点儿,但亨利拒绝了。在她担任主编的
15个月时间里,报纸的发行量增加
了
40万份。但
1988年的
12月,默多克让她离开了。离开默多克后,亨利到
了罗伯特·马克斯韦尔的一家星期日报《人民报》,但她过于低俗的风格始
终没有改变,最终马克斯韦尔也解雇了她。
麦克肯兹多少扭转了这种状况。1988年
12月,英国流行歌星约翰·伊
尔顿指控国际新闻公司说他是一个同性恋者。默多克本人未被卷人此事,毫
无疑问,罪过要归咎于他所宠爱的编辑。
在英国,有
300多个议员表示支持就隐私权的问题制定一项立法,限制
这类小报对个人隐私权的侵犯。
《太阳报》曾经以大字标题在头版刊登“伊尔顿的故事”,这段插曲引
起了一场官司,使新闻公司花去了
150万英镑作为法律赔偿。
官司没有对麦克肯兹产生影响。这个案子完结后不久,麦克肯兹就将他
的手下召集到他自己的办公室里,问他们对过圣诞节有什么好的想法。
默多克的观点却极富有挑战性。曾经一个美国记者向默多克询问有关《太
阳报》的专门披露敏感问题的事,他说:“英国这个社会变得越来越不合时
宜、落伍,但它的影响还在。”
对《太阳报》的攻击越来越多。1989年
4月,有
95个足球球迷死于谢
菲尔德的海瑟堡足球场,是因拥挤而混乱致死。当时人们将这一场灾难归咎
于南约克郡的警察,认为他们没有控制好球场的秩序。麦克肯兹的《太阳报》
一直是为警察说好话的,它将过失归罪于球迷自己,说他们是足球流氓、垃
圾、野兽。《太阳报》在头版刊出一篇题目为《真相》的报道,是这样写的:
“当救援人员试图抢救海瑟堡灾难的受害者时,醉醺醺的利物浦球迷野蛮地攻击他
们,这场事件发生在昨晚。警察、消防人员和医护人员遭到人群中的恶棍们的踢打,一些
坏蛋甚至还翻弄那些受伤的球迷的衣袋。。”
没有任何证据说明《太阳报》所说的这些是真的,从来没有一个人能够
为这样的指控出来作证。
在利物浦,《太阳报》的声誉一落千丈,几乎元人问津,它的报道对受
害者构成了伤害。“新闻委员会”很快就追究此事,这一次收到了明显的效
果,默多克在公开场合下,对他的报纸有关海瑟堡事件的报道表示了“深深
的遗憾”。麦克肯兹则在电台采访中表示,头版的报道只是我个人的决定,
是一个严重的错误。
第十四章美国媒体大战
第十四章美国媒体大战
娱乐和电子媒体比新闻和出版更为重要
·进军好莱坞颇费周折
·默多克这样的“新人”受到了不公正的惩罚
·参仪员肯尼迪成为《纽约邮报》的终结者
·周“正统势力”的敌人之间的战斗是无休止的
·成也阿斯平败也阿斯平,夺目的阿斯平
·赌徒默多克和“大使”瓦尔特两个报业巨人为握手
·如果只有一个默多克,有好瞧的了
70年代默多克在美国报界站稳脚跟,之后他渴望开拓更宏大的事业。在
一个新的
10年来临之际,默多克在美国开始他最为雄心勃勃的进军电影业的
构想,以求从根本上改变他的集团的性质。
默多克长期以来一直对电影业感兴趣。
1980年他和澳大利亚影视业企业家罗伯特·斯蒂格伍德建立了一个合资
企业。这个企业最初的雄伟目标是年产三部故事片。这个计划未能如愿,但
那个企业的确拍摄了一部非常成功的影片《加里波利》,这部由彼得·韦尔
导演的影片取材于默多克的父亲凯思爵士
60多年前作为记者所报道的那场
战争。鲜为人知的是,1981年默多克还曾筹资,打算购买
20世纪福克斯公
司的股权。这家电影厂是在
50年前由传奇式的制片人达里尔·扎纳克创建
的。默多克未得以出价投标。当他看到丹佛石油商马文·戴维斯和雄心勃勃
的纽约商人马克·里奇联手,用
7。22亿美元收购
20世纪福克斯公司时,他
只好望洋兴叹。他认为这个出价太高了。
1983年默多克前往好莱坞,当时他正计划推出斯凯班德卫星广播公司。
最初的计划是开设
5个频道,其中两个是电影频道,另外
3个频道播放美国
有线电视上最成功的节目。默多克和以往一样,对这个项目极度乐观,尽管
此项目带有巨大的冒险性。1983年
9月,他对《华盛顿邮报》说:“结果要
么是一片狼藉的战场,要么是一场漂亮仗。”
要使这个项目上马,默多克必须确保能得到稳定的节目来源,尤其是电
影。电视、广播台伴随着有线电视革命,如而后春笋般地在美国大量出现,
随之出现的是对影视产品的激烈竞争。电影厂深知自己处于卖方市场的优势
地位,对后来者是毫不同情的,有了这些问题,加之当时电视卫星技术的局
限,最终使斯凯班德计划搁浅。失败是成功之母,默多克从中明白了,如果
他打算在美国电视业发展,就必须确保有可靠的节目来源。
默多克仍然没有忘怀
20世纪福克斯公司,并一直注视着它的一举一动。
此时该公司所有人里奇和戴维斯都陷入困境。马克·里奇和税务官发生重大
争执。他为躲避国内收入署的追查,准备逃离美国去瑞士。由于急需现金,
1984年里奇被迫将他在
20世纪福克斯公司的一半股份以
1。16亿美元的低价
卖给了戴维斯。因此戴维斯取得了
20世纪福克斯公司的全部股权,但这却为
其财源增添了一大负担。当时,他的石油生意也吃紧。20世纪福克斯公司也
是人不敷出,这便使戴维斯本来的经济问题进一步复杂化。
20世纪福克斯公司是好莱坞最不景气的电影厂之一,截至
1984年
8月
的
12个月中共亏损
9000万美元。因而它极度需要出产多部《星球大战》这
样的大片来拯救自己。
样的大片来拯救自己。
以
2。5亿美元盘人
20世纪福克斯公司一半的
股权,成为了马文·戴维斯在这个电影厂中的合伙人。尽管这个价钱高于里
奇前一年的压价出售,但比起里奇和戴维斯在
1981年购人这家电影厂时所付
的金额要少得多,默多克对此笔交易非常满意。
20世纪福克斯公司有一个巨大的电影档案馆,那里除了《星球大战》等
系列片外,还有像《多利,你好》这样的电影。默多克在美国的电视计划搁
浅后,正在欧洲开有线电视之先河,建立一个设在伦敦的电视台天际广播公
司。这便使电影档案馆特别具有吸引力,它是一个巨大片源。这也许是默多
克一直关注该电影公司的主要原因。
到了
80年代中期,娱乐已经是美国产业中的第二大出口行业,仅次于航
天。每一次的技术进步都加强了美国娱乐产品的威力,最初是照片,然后随
之而来的是幻灯片、无线电广播、电影、电视、VCRS、卫星广播、更多的电
影和电视,这些产品攻占了大部分的世界娱乐市场。确实,国际文化的象征
再也不是英国莎土比亚笔下的哈姆雷特,而是美国的好莱坞。
娱乐业成为全球性的产业之一,与其他的国际性产品如可口可乐、百事
可乐、麦当劳汉堡包等一样无所不在。其创造的音乐和偶像,从披头士乐队
到迈克尔·杰克逊,从太空行走者到印地安那琼斯,都在世界各地拥有众多
的拥戴者。而所有这些偶像大多是来自于美国。正如英国《经济学家》所评
论的,美国在娱乐方面的影响,如同沙特阿拉伯在石油中的地位,而好莱坞
的电影制作,是最大的“喷泉”,娱乐业的中心。
到
1984年,默多克已经充分认识到,他的未来在美国。他的思考方式与
美国人并无二致,有与地道的美国人一样的价值观。他的商业头脑发生了转
变,认识到,对于他的帝国来说,娱乐和电子媒体比新闻和出版更为重要,
决定着帝国未来的命运,因为新闻本身在商业上是无法生存的,它必须靠娱
乐来支持。从此默多克的兴趣更主要地放在娱乐方面,而不是在教育方面,
收购的目标毫无疑问集中在娱乐业上。
他越来越渴望获得一家好莱坞的主要电影制作厂家。1981年
20世纪福
克斯从他手中“逃脱”后,1983年和
1984年年初,他又对华纳通讯公司进
行了突袭。这家公司拥有一家电影图书馆,是一家规模较小的电影制作公司。
他对华纳公司的总裁史蒂夫·罗斯进行“袭击”,招致了他的反感。但默多
克却引起了华尔街的注意。
在
1982年,华纳通讯公司的股票价格曾高达
63。25美元一股,但到
1983
年年初,它的价格急速跌落到不到
20美元一股。股票下跌的主要原因是出售
华纳的电子游戏部门阿特利遭到失败,公司面临倒闭的危险。
1983年
8月,斯坦利·沙曼带默多克去见正在度假的史蒂夫·罗斯,默
多克提出要买一些股票,罗斯没有拒绝。因此,默多克就着手做这件事情,
在短期内筹集了一笔钱来购买华纳公司的股票,当然这些钱主要是由新闻集
团公司从英国的银行借来的,默多克常常采用这种办法扩大帝国规模。
在
9月份,默多克宣布他已经买下了
100万股的华纳通讯公司的股票,
这一数字占了这个公司全部股票的不到
2%,还远少于
5%。根据美国的法
律,如果到了
5%,证券和交易委员会要求买主申报他的情况,买主可以取
得公司的控制权。华纳公司那年最后一个季度的亏损仍在增加,默多克继续
购买股票。1983年
12月,他又花了
9800万美元收购该公司股票,现在他已
经拥有公司股份的
6。7%,比史蒂夫·罗斯的多得多,而且也比华纳公司董
事会成员股票总额还多。在他向证券和交易委员会填写的申报报表中,他强
调他不准备控制公司,甚至不想在董事会谋求一个席位。他告诉《纽约时报》
说:“它仅仅是一项投资。”他不想接管华纳公司。
然而,罗斯却被吓坏了。
11月
9日,他与默多克会了一面,他试图警告默多克,让他离远点儿,
并告诉他,他的狂购股票的行动“可能对华纳公司与某些人的关系方面造成
不利影响”。换句话说,因为默多克的为人和声望使得这个公司的一些好莱
坞电影明星及一些经理不想与其一起工作。但默多克没有理会他。
默多克的股份越来越多,罗斯担心这样会危及公司在纽约和波士顿的有
线电视台。到
12月底,克利夫一克拉夫工业公司宣布计划购买华纳公司
25%的股份,而华纳公司将得到克利夫一克拉夫工业公司的一个子公司
BHC的
42。5%的股份,BHC是美国第四大非网络电视公司。这一交易打的幌子是:
根据美国法律,像默克多这样的外国客户不允许拥有美国电视台的
20%的股
份,这完全是出于国家安全的角度考虑,对外国人进行限制。这一协议不仅
削弱了默多克在华纳公司中原来持有的股份,同时也阻止了他强行购买华纳
公司的打算。
默多克立刻做出了反应,向证券和交易委员会递交了一份申诉书,然后
他走上特拉华州的威灵顿法院,他控告说,华纳公司与克利夫一克拉夫工业
公司之间的互换股票行为,违反了证券和交易委员会的有关“交叉所有权”
的规定。最后这个建议没有能够实现。
1980年,默多克曾经博得了美国参议院的喝彩。1988年,他经受了他的
另一次失败:被迫出卖《纽约邮报》。这次出售比他任何一次生意场上的交
易都痛苦。他把这次失败归咎于参议员爱德华·肯尼迪,而且从来都没有原
谅他,一直嫉恨他。马克斯·牛顿后来说,事实上,在他被迫出售《纽约邮
报》一事上,肯尼迪参议员并没有做什么手脚。
“在此之前,我们从来都没有在一个我们生活的城市没有我们自己的报
纸。”安娜后来说。默多克钟情于这份报纸,是因为这是他在美国所买的第
一笔重要的资产,因为它使他进入了美国的政治生活,其价值是无法估量的。
而且它依然是一个权力的源泉,是所有其他业务的基地。此外,对于默多克
来说,报纸的编辑部是一个特殊的环境,使他心旷神怡,没有什么事比在编
辑部里更高兴。根据美国的法律,一个人不能被允许在同一个城市同时拥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