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之我为书狂》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重生之我为书狂- 第28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扬。白描之所以生动,首在准确,菜畦绿油油,水汪汪的,所以“碧绿”;石井栏多年经人攀爬,自然“光滑”;皂荚树干粗枝繁,用“高大”修饰再好不过;桑椹已经熟透,因此“紫红”;油蛉鸣声细弱恰似“低唱”,蟋蟀声调铿锵,故如“弹琴”;覆盆子果实小巧玲珑,因而“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这些都是以一词绘写了物象的形态,作者把状物与写意联系在一起,以简约而富有生命力的笔调,传达了百草园的风韵,做到如古人所说的“淡墨足以传神”。”

    此外,孔书俊还表示:“其实百草原只不过是作者童年时期的一个院子而已,这个院子倒不见得有那么多的乐趣,这个院子或许并不大,这个院子或许也并不见有趣,这个院子或许像很多人面对自家的院子一样,并不是那么的喜欢。可是,作者却用极为生动的语言,将这一个童年时期的院子,比喻作了一个极一切美好为一身的百草原。

    而另一个倒是叫,中的三味,对应的是经,史,子三类书籍。应该来说,是一个严肃的地方,从作者对先生的介绍也可以看出。可是,在作者眼中,其实与百草原是一样的。哪怕他有很多的不好,但是,当你回忆起来的时候,当你想起童年时期那一段乐事的时候,他便是最为美好的所在。”】

    这样的学术论文一方面评价了《从百草原到》,另一方面,又从评价这一篇散文当中提练了散文写作的特点,以及提出了“散文诗“的方向。孔书俊认为,其实诗歌不一定非得写五言还是七言,也不一定非得写古诗还是现代诗。只要你的境界足够的深,哪怕就是散文,也能写出像诗一般的感受,正如这位秋水先生。

    最后,孔书俊还强调。如果要完全的理解这一篇散文,我想,光是表面上分析还不够。我们还应该大声的朗读这一篇文章。不,不只一遍,应该三遍,十遍……甚至是一有时间都可以朗读。就像学生朗读课本一样的这各朗读,亦或是我们朗读古诗一样的朗诗。这种朗读对于成年人来说,可以陶冶情操,娱乐心情。对于初学者来说,可以训练语感,增强文字功底。哪怕就是什么也不想的,读这一篇文章,也能增加自身的气质。

    所以,少年。

    想要走上人生巅峰,从读《从百草原到》开始。(未完待续。)

第五百五五章:神话人物:刑天

    孔书俊的论文虽然写得有一些夸大,但实际上,在前世,《从百草园到》还真有这样的地位。这一篇散文,不但选入了小学教科书,同时,这一篇散文还是必背的一篇。之所以要背,除了这篇散文写得确实经典之外,这还跟语文教育有关。

    语文语文,什么是语文?

    语是说,文是写。

    学语文就是要学会说与写这两种技能。

    自古以来都有熟读唐诗三百遍,不会作诗也会吟。又有读书百遍,其义之现。反复诵读,确实对于提高个人的语言修养有着巨大的好处。那一些出口成章,要诗就诗,要词就词的的一代大家,无不是自小的时候读了太多这一些经典。于是,张口一来就是名言警句。

    此之谓诵读经典的好处。

    《从百草园到》同样也是如此。

    而且,拿到这个世界,《从百草园到》这一部作品所表现出来的语言美感,却是完爆了无数的散文名家。哪怕就是教科书目当中一些散文,与之相比,也是大大不如。

    也因此,虽然《从百草园到》写的只是童年间的回忆。但是,《从百草园到》这一篇散文展现的童年给予的乐趣,却是吸引了无数的读者。几乎看过这一篇散文的朋友,他们都会推荐给其他的一些好友。

    在这里面,有一些是学生,也有的是讲师,还有的一些是教授。

    在作者行列,一众作者也都是相互推荐,无不是佩服这篇散文作者的文笔。

    甚至,《从百草园到》这一部作品因为文笔太过于优美,反而在网络小说圈内,再度掀起了一场论文笔有没有用的讨论。

    其实这已经不是网络小说圈第一次讨论文笔有没有用这个话题了。

    在网络小说开始之初,这个问题就一直拿来讨论。

    可是,随着以黄一凡为首的小白文大行其道,文笔对于很多网络小说作者来说,也变得可有可无。哪怕后面黄一凡弃小白文套路,写了一部更有文笔的诛仙。但是,因为小白文理念深入人心,很多作者早已经对文笔没有什么看法。

    但现在,《从百草园到》这一部散文,却是让一些网络作者若有所思。

    文笔真的不重要吗?

    可能在某个时候的确是这样的。但如果达到了像《从百草园到》这种文笔的境界,恐怕,写出来的网络小说,该当有多恐怖。

    当然,这样的讨论自然没有什么结果。

    这也再一次证明了艺术就是这样的赋有魅力。

    不管你文笔好,也不管你文笔不好,你都有可能成功。

    扯远了,网文只是小众,对于大众来说,人们更多的还是关心这篇《从百草园到》到底是不是秋水先生写的?

    是的。

    这个问题已经困扰了一众读者不少时候了。

    在此前《阿长与山海经》的时候,就有不少读者一直寻问着,这到底是不是真正的秋水?

    而现在,不少人又寻问着。

    很显然,相对于阿长与山海经,《从百草园到》这一篇散文更见笔力。而且,这种笔力与秋水先生此前写的背影有异曲同工之妙。都是看起来随意了了几笔写的一些小事,但这一些小事当中却透露着无尽的意味。背影当中的是父子情,《从百草园到》里面的则是童年的乐趣。

    这个时候,有一些支持者当场就表示。其实写《从百草园到》这一篇散文的,就是真正的秋水。试问,如果不是秋水,谁还能写出如此有诗意的文章?哪怕那个号称惊才绝艳的“黄一凡”,也写不出这样的散文呀。

    所以,此秋水便是真正的秋水。

    只是,这样的证明自然没有什么力度。因为这只是一厢情愿,也没有证据证明,光从一篇作品当中去猜测是不是秋水,当真有一些难度。

    不过,虽然没有直接的证据,但却并没有让一众支持者就此放弃。

    他们继续寻找着真相。

    在分析完《从百草园到》这一篇作品的文笔之后,一些支持者研究起了这一篇散文的内容。

    其实《从百草园到》里面的内容比较简单,就是作者童年的时候在院了里捉虫子,拔野草,然后再到私塾里读书的一些事情。但是,哪怕是再简单的剧情,在有心人的寻找之下,他们仍能寻找到不一样的东西。

    比如,《从百草园到》里面的美女蛇。

    在《从百草园到》里面,作者说过长妈妈小的时候给他讲了一个有关于“美女蛇”的神话故事。这个故事说的是,如果你在夜晚的时候听到陌生人喊你的名字,你千万不要回话,要是你回话了,那么,美女蛇就会在半夜的时候来吃掉你。

    这听起来怪吓人的。但是,一众支持者拿出这个故事并不是说这个故事怎么样吓人,他们只是借着这个神话故事抛出了一句话:“各位,大家难道忘了秋水先生写的后羿射日了吗?”

    这一句话,可谓是点燃了无数人的激情。

    后羿射日。

    是呀。

    多少人无比的记得秋水先生。除了秋水先生写的大学之道,背影之外,最令人难忘的就是“后羿射日”这个神话故事了。而且,若论传播的广度。“大学之道”与“背影”只是一些知识份子知道,但“后羿射日”却已经到了全国人尽皆知的地步。哪怕就是不识字的文盲,也知道了,原来很久很久以前,我们的天上是有十个太阳的。后羿射下了九个,才只留下了一个。

    很多人为什么期待秋水先生出山,其实都是期待秋水出来写神话故事而已。

    于是,事情变得简单了许多。

    秋水散文很厉害。

    现在的这个秋水散文同样厉害。

    秋水的背影是民国时期为背景。

    现在的秋水同样是民国时期为背景。

    秋水写过神话。

    现在的秋水同样写了神话。

    这么多的相似,他要不是秋水先生,那他是谁?

    这个时候,或许你同样会说,这仅仅只是雷同而已,也不能说他就是秋水先生。

    如果从概率学上来说,的确也不能。

    那么,我们再回过头来看看之前写的《阿长与山海经》。

    《阿长与山海经》我们知道,这是作者怀念他的保姆阿长的故事。

    不过,那个山海经是什么回事?

    之前有读者就提到过,《山海经》可能是民国时期一部很出名的作品。或者说,是小时候作者很喜欢的一部书籍的名字。就像我们小时候很喜欢一本连环话一样,可惜父母就是不给我买,但谁也没想到。一向收入低微,一向被我吐槽的女工竟然给我买了这本书。

    这里当然不是分析女工的朴实,对于此,我更愿意去探纠《山海经》到底是一部什么样的作品?

    从史料当中,我们是无法查到《山海经》这一部作品的。但是,在《阿长与山海经》这一篇散文里,我们似乎可以找到真相。

    我们先看第一次提到山海经的话:

    【曾经有过一部绘图的《山海经》,画着人面的兽,九头的蛇,三脚的鸟,生着翅膀的人,没有头而以两乳当作眼睛的怪物,可惜现在不知道放在那里……】

    人面的兽,九头的蛇,三脚的鸟,生着翅膀的人,没有头而以两乳当作眼睛的怪物。

    看到这里,我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意识到什么。

    如果没有。

    那么,我们再来看看作者第二次提到有关于山海经的句子:

    【书的模样,到现在还在眼前。可是从还在眼前的模样来说,却是一部刻印都十分粗拙的本子。纸张很黄;图象也很坏,甚至于几乎全用直线凑合,连动物的眼睛也都是长方形的。但那是我最为心爱的宝书,看起来,确是人面的兽;九头的蛇;一脚的牛;袋子似的帝江;没有头而“以乳为目,以脐为口”,还要“执干戚而舞”的刑天……】

    帝江。

    刑天。

    与后羿生活在同一时期的神话人物,却在作者笔中又一次登场。(未完待续。)

第五百五六章:藤野先生

    这个发现,可谓是引起了无数读者的震动。

    帝江?

    刑天?

    “我草,难道他真是秋水先生?”

    如果说此前还有什么怀疑,那么,现在暴出一系列重料之余,人们已经将这种怀疑,变成是有一些肯定了。

    “还难道?妹呀,这么多的证据在这,你还在怀疑。他若不是秋水先生,我将脑袋割下来给你当球踢。”

    “我也将脑袋割下来。不过,秋水先生,请您现身吧。”

    “秋水先生,求求你别玩了,好不好?”

    “秋水先生,给你打赏个盟主成不,你快现身吧。”

    “滚蛋,秋水先生是前辈高人,要你个盟主做啥。”

    一系列的读者,这一刻情绪激动,纷纷在网上不时留言。

    ……

    “秋水先生,秋水先生,您行行好,回个话吧。”

    即时通讯里面,刑艺却是又向秋水这个笔名发了十几条信息。

    难得有空,黄一凡登陆了秋水的帐号。

    “刑主任,什么事?”

    看着刑艺发过来的信息,黄一凡不免笑了笑。

    这个刑艺与现实当中水木系主任的形象可是完全不一样呀。

    至少,平时黄一凡上课的时候,刑艺倒是一直都是一幅领导的模样。

    当然,黄一凡倒不是讨厌刑艺,他只是小小的调侃而已。

    “天呐,秋水先生,您终于回话了,太好了,实在是太好了。”

    “刑主任,我没多少时间,有什么事,你说吧。”

    忍着笑,黄一凡对着刑艺说起了这家伙此前经常说的话。

    “秋水先生,是这样的……”

    看到秋水先生发过来的信息,刑艺却是一阵吐血。

    这不是自己经常跟其他人说的话嘛,没想到,有一天,这样的话竟然也有对自己说的。心下有些尴尬,刑艺稍稍反省了一下自己以前的处事作风。不过,现在倒不是反省的时候,连忙又问道:“秋水先生,水木bbs论坛上面的秋水,是不是您?”

    “你猜?”

    “我……”

    我猜?

    看到秋水回过来的一句话你猜,刑艺差些吐血。

    你猜是什么意思?

    你猜是是,还是不是?

    “不是,秋水先生……

    “好了,刑主任,年纪大了,要休息了,改天再说吧。”

    突然有一些恶搞,黄一凡随便回了刑艺几句话,就此下线。

    “啊……”

    “秋水先生,秋水先生……”

    刑艺连发了几个问号,但这会儿却再也没有回音。

    “唉,秋水先生什么都好,就是脾气太大了一些。”

    见秋水先生下了线,刑艺叹了一口气。

    不过,过了一会,刑艺却又是开心了起来。不管怎么说,自己“水木”能将秋水先生请到已经是无比的幸运了。而且,刚才虽然秋水先生没有回应论坛里面的是不是他,但从秋水先生的话里,似乎也是一种暗示。

    估计是秋水先生无疑了。

    心里面,刑艺确定了下来。

    不过,既然秋水先生不愿意正面暴光,那自己这边也不没事找事。只要秋水先生有时间将写好的文章发在水木bbs论坛,那就ok了。

    脸上带着笑容,刑艺这一次却是再也不急了。

    ……

    【东京也无非是这样。上野的樱花烂熳的时节,望去确也象绯红的轻云,但花下也缺不了成群结队的“清国留学生”的速成班,头顶上盘着大辫子,顶得学生制帽的顶上高高耸起,形成一座富士山……】

    没有怎么理会刑艺的想法,黄一凡再写开始写了一篇散文。

    这篇散文同样来自鲁迅,名字叫做藤野先生。

    可以说,藤野先生是鲁迅小说当中一篇非常独特的文章。与之前黄一凡发布出来的阿长与山海经,从百草园到比起来,前两篇散文只不过是黄一凡拿来的热身之作。真正黄一凡所要写的,真正黄一凡所要搬到这个世界的文字,并不是什么回忆童年类的趣事。

    事实上,鲁迅的文章能得以流传,鲁迅能成为一代文豪,靠的也不是这一些轻松欢快的散文。

    鲁迅的文章向来是沉闷的。

    鲁迅的文章向来是骂人的。

    鲁迅的文章向来是犀利的。

    鲁迅的文章,向来是为了挽救中国人精神的。

    这一篇《藤野先生》,便是一篇挽救中国人精神的导言。

    令黄一凡记忆最为深刻的,还是藤野先生这篇文章当中记载的两则故事。

    第一个故事:当时鲁迅在南京路矿学堂期间成绩优异,使他在毕业后获得了官费留学的机会。1902年,他东渡日本,开始在东京弘文学院补习日语,后来进入仙台医学专门学校。他之选择学医,意在救治像他父亲那样被中医所害的病人,改善被讥为“东亚病夫”的中国人的健康状况。鲁迅想通过医学启发中国人的觉悟。但他的这种梦想并没有维持多久,就被严酷的现实粉碎了。在日本,作为一个弱国子民的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