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一战胜国》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唯一战胜国- 第14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关的收益,用于中国境内的教育经费达到了十二亿元,是两年前的四倍。
  而用于军备上的资金,三军总额只有七亿。
  《十五年国防白皮书》披露的内容显示,华东军的建设正在向海军倾斜,因为上面有一句:“五年内打造可与列强抗衡之海军。”
  同时华东政府的《国防白皮书》中首次将边陲各省问题列入其中,华东政府将不再以建设自治范围内的防御为主,防御对象将从北洋政府转移到周边各国。并计划在三年内解决东北、蒙古、新疆、西藏、云南等地区的边境问题。
  并且在今年向新疆派遣一支三千人的部队,以包围新疆汉人的安全。
  自辛亥**爆发以来,新疆汉人遭到了少数民族的屠杀,目前新疆地区的汉人数量锐减了近三分之一,是形势最为紧迫的地区,必须派驻军队进入新疆保护汉民。
  华东自治政府的财政预算和《十五年国防白皮书》的公布,引起了舆论界的热烈讨论,很多人认为华东政府还要在军费上多投入一些,毕竟明年财政收入必然暴增,何不先提前挪用一些?
  再则,一些人在《十五年国防白皮书》上看到了不一样的信息,这是华东自治政府的一次战略转变。
  加上华东自治政府今年向外省投入的教育经费高达六亿,已经与七省内部教育经费持平。
  这意味着,华东自治政府很可能已经在准备统一战争。
  不管是以武力的绝对统一还是以温和的手段进行统一,都是有可能的。
  很快行政部传出了扩招行政人员的消息,这次扩招将招募近三万名行政人员,这些行政人员将集中培训一年,然后再投入基层锻炼,以作备用。
  华东政府在行政方面向来简单高效,目前的行政人员数量完全已经足够七省内部行政,此次扩招三万行政人员,一些敏感的人自然看出了不同。
  此时华东自治政府的心态已经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华东自治政府不再把北洋政府看成竞争对手,或者说是北洋政府完全威胁不到华东政府,因为北洋政府的实力太差了。华东政府开始把目光放向国际领域,开始注重整体的国防。
  而且,华东政府的国防白皮书,是单边制定的,完全绕开了北洋政府,这说明华东政府完全不把北洋政府当回事了。
  而袁世凯的北洋政府对此却是毫无擦觉,袁世凯正沉浸在黄袍加身的布局之中,华东自治政府的动作很大一部分已经超出了他们的层次。在北洋政府看来,只是夏钧更加二百五了,毕竟向外省增加教育经费,以及向新疆派遣部队保护汉民,这都是吃力不讨好的事情。
  而且日本都在大肆增加军费,他有钱还不使劲的增加军费,这不是二百五是什么?
  不过华东政府在《复兴报》上表示,这些军费已经足够收拾日寇了。
  华东政府表现出了如此强大的信心,在很多人眼中却是骄傲自大的表现,特别是袁世凯,认为夏钧这愣头青胜了一场就娇起来了,明年与日本开战后肯定要栽大跟头。
  这让袁世凯更加笃定起来,只要华东军在山东败了,那么他称帝的道路上最大的阻碍就将消除。
  北京报界此时正在大肆鼓吹帝制,这其中主要是袁克定的布置,袁克定操纵了北京报界的诸多报纸。
  一些复辟派显然是看到了曙光,他们以为袁世凯是要把皇宫里的溥仪小皇帝再次扶上皇位。
  那些满清的遗老遗少们也开始加入了鼓吹帝制的行列,使得恢复帝制的声音愈加强烈。
  这些满清的遗老遗少们显然还不知道,袁世凯是想自己登基,一些遗老遗少甚至开始向北洋政府捐款,而且许多遗老遗少出手还十分阔绰。
  可以遇见的是,若是袁世凯称帝,这些反应过来被骗的满清遗老遗少,肯定会对袁世凯咬牙切齿,恨之入骨
  在是否恢复帝制的问题上,华东自治七省内部的舆论也发生了分歧。
  许多报纸也加入了鼓吹帝制的行业之中,而一些报纸则表示反帝制,但反对声音不是太强烈。
  就连《申报》这样的报纸,也开始鼓吹帝制的好处。申报的观点是:“中国必须有一个能让国民效忠的精神寄托,因此恢复帝制势在必行。”
  袁世凯看了华东自治七省的舆论之后大为高兴,以为是在支持他搞帝制,更加错误的认为恢复帝制是深得人心的。
  然而事情却不似袁世凯想的那么简单。
  华东自治七省鼓吹的帝制,前提是让夏钧当皇帝,只是各报社没有写明这一点而已,在这些报社看来,要恢复帝制,谁比委员长合适当中国皇帝?委员长当了皇帝,肯定是千古第一明君。
  华东七省的报界鼓吹的帝制得到了华东自治七省人民的普遍支持,他们都认为华东自治七省需要一名皇帝。
  不过华东自治七省内部的各报纸都没有意识到,北京方面鼓吹的帝制是让袁世凯当皇帝。而袁世凯那边也不明白,华东报界鼓吹的帝制,是想让夏钧当皇帝。那些满清的遗老遗少们更是煤油意识到,两边鼓吹的帝制与溥仪小皇帝是没有一毛钱关系的。
  ——————
  第二更到
  第一卷 第一百四十二章 新式武器
  第一百四十二章 新式武器
  国内一片鼓吹帝制的情况下,暗地里却是有着无数双眼睛正在冷眼旁观,都在等待着出手的机会。
  在夏钧看来,这是兼并其他省份的大好机会,只要袁世凯一称帝,那么扯上大旗,马上占他几个省,完全不是问题。
  而对于那些北洋军官们来说,冷眼旁观者无一不是在等待着发难的机会。
  之前鼓吹总统世袭制的黎元洪这时三缄其口,再也不提什么帝制。在北京的蔡锷,也开始谋划逃离北京,回到云南去,那里有他的根基。
  蔡锷连夜将妻儿送回老家,而他本人则突然得病。
  每几天北京城内就传言蔡锷病得很重,已经快要病入膏肓了。
  蔡锷患有喉病,这是人尽皆知的,因此袁世凯也未怀疑,只是蔡锷的病早已用酶链素治好了,这却是没几个人知道的。
  ……
  就在这种支持帝制与反对的帝制的暗流汹涌时期,华东政府却是在积极备战。
  二十八个新编师,加上之前战场上的十四个师,山东战场上已经集结了华东军四十二个师。
  这四十二个师当中,装甲师三个,炮兵师为五个,步兵师三十五个。
  炮兵师当中,其中四个是榴弹炮师,一个是速射炮师。
  绵延的堑壕已经将日军彻底包围在了划定的作战区域内,堑壕里的华东军数量不是太多,大多都在后面进行训练。
  战车已经开到了前线,不过在戒严区内,日军根本无法靠近戒严区,因为华东军已经用堑壕把日军包围起来了,日军首先就无法从前线渗透,如果是从后方进入戒严区,同样也是行不通的。
  华东自治政府在十二月宣布,山东省进入戒严状态,为配合戒严工作,山东各县城行政人员将换成华东政府派驻人员。
  这是变相的吞并山东,但当前华东政府在和日本对峙,所以这个要求有正当且充分的理由。
  华东政府将行政人员派遣到山东,那就是永久占据了。
  北洋政府想要收回山东那是不可能的,因为华东政府已经在山东施行与七省一样的政策,并开始给山东百姓下发身份证。
  不过山东因为是战场,所以山东百姓出行得去批通行证才能出远门,这个通行证也就和古代的路引是一个性质。
  路人若无身份证和路引,在各哨卡上就无法通行。
  这是为了提防日本特务的手段,不过这样的手段并不能做到一劳永逸,漏洞还是很多的,但起码能将大部分的日本特务限制在外。
  真正的反特务利器还是电子作战组,那些特务一般会把侦查到的情报用电报机传回去,而电子作战组所拥有的设备,可以将发电报的地点大致的确定下来,然后一个电话打到部队,让人进行围捕就可以了。
  那些特务能潜入山东,还未必能够潜入戒严区,戒烟区周围布置了很多军犬、暗哨,陌生人员一靠近马上就会被发现。
  在这样的情况下,日本特务在山东根本不能就是寸步难行,只是一个多月就被抓了六十多个日本特务,很多还是潜伏在华许多年的日本特务,看上去与中国人完全没有区别,一口山东本地口音,从外表上完全看不出是个日本人。
  只是在到处戒严的背景下,那些乱跑的人就显得很引人注目了,加上华东军在山东到处都布置了军犬,完全是寸步难行。
  华东军在戒严区里的训练主要就是装甲师这种绝密部队,同时步兵师也会时常进入戒严区与装甲师进行配合训练。
  战术很简单,炮兵先进行炮击,然后进行炮火延伸,战车部队马上跟上,而空军的战术轰炸机则飞在最前面,选择有价值目标先轰炸掉,火炮在逐渐延伸,把战车部队前进的道路犁上一遍,装甲师从突破口插入,再进行纵深穿插,将日军的防线切开。步兵师则紧随其后,把堑壕里的日军清理干净,并负责将被切开的日军包围起来歼灭。
  这种战术的前提是坦克足够多,才能达到闪电战的效果。同时还涉及到空、炮、步、装甲的全面协同。
  由于这次扩军新兵较多,因此所装备的全自动武器也多了不少,其中装备最多的是军工厂最新生产的14式冲锋枪。
  这种冲锋枪看上去很粗糙,是冲压和焊接而成的东西,成本低到只需14元复兴币,而且生产快速。
  这种冲锋枪就是二战时期英国使用的司登冲锋枪,司登冲锋枪结构非常简单,乍看似乎是由大小不等的管子组成的:枪管是圆的,那很自然,套筒也是圆的,枪托也是圆的,枪机拉柄也是小圆管。
  司登冲锋枪制造起来省工省料,成本非常低,一支枪费用不到11美元,而华东军工厂制造出的只需要7美元。
  二战时有人嘲讽这种冲锋枪是“伍尔沃思玩具枪”(伍尔沃思是一个出售5至10分美元小商品的美国商人)。
  因为司登冲锋枪制造简单、造价低廉、经济性好、工作可靠、射击准确。在战场上的威力不亚于造价昂贵的美国汤姆森冲锋枪,因此华东军中的汤姆森冲锋枪都不再装备。
  新编的步兵师之中,一个班的冲锋枪数量增加到了两支,同时还有一支ZB…26轻机枪,同时还有一把14式霰弹枪。排级装备一挺MG08/15轻机枪,一门60mm迫击炮,火力绝对是空前的强大。
  冲锋枪使用简单,新兵不需要怎么瞄准,看到敌人一梭子打过去就行了,加之14式冲锋枪成本低廉,自然是大量装备。
  子弹方面与汤姆森冲锋枪是通用的,都是用手枪弹,中止能力极强,被这种子弹打中,基本上就是当场毙命,一般不会出现敌军被打倒了还能打黑枪的现象。
  因为打的是堑壕战,所以冲锋枪多一些正好合适,射程并非问题。华东军并不缺乏打击远距离目标的单兵火力,远距离打击目标的能力绝对的强悍。火力压制有步枪、轻机枪,精准打击有狙击步枪。
  不管是近的还是远的,日军都讨不到好处。
  新型的飞机也很快装备到了空军部队,每天能有十架蚊式轰炸机出厂,空军对这种蚊式轰炸机十分满意。
  甚至可以说是激动万分。
  蚊式轰炸机的性能实在是太优秀了,每小时六百多公里的时速,绝对是当前世界上最快的轰炸机。
  而且载弹量能达到两千公斤,航程是三千公里。
  蚊式轰炸机超越了重锤Ⅲ的载弹量,同样超越了鲲鹏Ⅱ的航程。同时还有一些蚊式轰炸机被改成了鱼类机,用来投射鱼雷。
  听说还有后续的改装版本,还将改装成战斗机。空军开始大量装备这种蚊式轰炸机,这种蚊式轰炸机不仅可以当成战术轰炸机来用,还可以当成战略轰炸机来用。
  不仅可以用来轰炸日本本土,还可以用来远距离增援海军。每天十架的出产速度,一年之后可以积累出三千六百多架,不过具体要不要装备那么多,得根据情况而定。
  不过空军的军费比较充足,装备个三千六百架应该是没有问题的。
  空军造这么多蚊式轰炸机,自然是在为了以后的战争做准备,就算是装备三千多架蚊式轰炸机,但这种轰炸机速度奇快,生存能力强,完全可以用个最少二十年,这笔投资是很划算的。
  华东飞机制造厂在十二月中旬试飞了一种新型俯冲鱼类机——海鸥Ⅱ型,海鸥Ⅱ俯冲鱼雷机的体形比Ⅰ型大上一些,载弹量从450KG提升到了700KG,最大航速增加到了360公里/小时,最大航程为600公里。
  700KG的载弹量,可以写到400mm口径的鱼雷,性能也还算不错,特别是日本的军舰在防鱼雷方面和英国一样的烂,400mm口径完全够用的。
  夏钧亲自到飞机制造厂观看了这种俯冲鱼雷机的试飞,鱼雷在杭州湾的实验海域投下了一枚鱼雷。
  海鸥Ⅱ从天空俯冲而下,在靶舰的一百米外投下了400mm鱼雷,鱼雷的发动机在水中急速旋转,很快便浮上了水面,快速的蹿向靶舰。
  很快鱼雷就冲到了靶舰下方,这是一枚磁性鱼雷,马上黏到到了靶舰下面。
  “轰”一声巨响过后,鱼雷在靶舰的船舷后侧爆炸,形成了一个小蘑菇云,黑色的浓烟冲天而起,靶舰被命中之后,船舷后侧的水线上被炸出了一个大窟窿,接着迅速的向后倾斜,不到三分钟便沉入了水下。
  这个靶舰,正是从宁德外海打捞起来的日本浪速号,在经过随便的修补之后,沦为了华东海军的靶子。
  那架海鸥Ⅱ轰炸机投弹完毕后,一个盘旋,飞回了陆地。
  “就是这个。”夏钧激动的站起身,转头问道:“是谁设计的。”
  “报告委员长,是冯如先生设计的。”安东尼,福克用一口有些生涩的汉语对夏钧说道。
  夏钧听说是冯如设计的鱼雷机,十分惊讶。
  想不到正在负责机械制造厂的冯如依旧没有放弃飞机设计,他起身四顾,很快找到了冯如的身影。
  夏钧连忙走过去,握着冯如的手说道:“先生身负经世之才干,此番可为海军立一大功。”
  “委员长过奖了,闲暇之时设计出的而已。”冯如谦虚的说道,不过却是满面红光,显然很高兴。
  “先生过谦了。”夏钧笑着说了句,然后对人们说道:“既然鱼雷机试飞成功,那么我们去庆祝一番吧”
  “好。”众人欢声雷动。
  ——————
  第一更到
  第一卷 第一百四十三章 华东级战列舰
  第一百四十三章 华东级战列舰(第二更)
  随着中日的暂时停战,华东七省的出口业发展得更加迅猛了,在这个阶段,英国的工厂已经转去生产军火了,国际上的市场逐渐空白。
  中国的钢铁产量此时正在节节攀升,随着德国技工的到来,那些无法开工的钢铁厂陆续开工生产。
  钢铁产量已经从800万吨提升到了1000万吨,这样的增长速度可谓是奇快无比,然而这依旧无法满足市场的需求。
  不仅是国际上的市场暴增,国内的市场也开始暴增。
  华东自治政府借着这一良好时机,开始大修铁路等基础设施,毕竟现在中国已经吸纳了很多外部资本,国民手上有了那么多钱,正好赶着这个时机大兴土木,而且今年秋收之后,粮食产量较多,很多农民在农村的日子不怎么好过,纷纷向拖家带口的向城市里转移。
  而且外省百姓看到华东自治七省的日子那么好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