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一战胜国》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唯一战胜国- 第15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英国对于这个半岛的认识很模糊,汉密尔顿对于他的目标的全部知识,来自1912年的土耳其陆军操典、一张不完善的作战区域地图和在最后一分钟冲进当地书店买来的君士坦丁堡旅游指南,在他离开伦敦的时候,他甚至没有选定在半岛的登陆地点。
  由于连加利波利是否有水都不知道,汉密尔顿便命令他的士兵到亚历山大和开罗的市场去搜罗空油筒、汽油听、皮囊和任何其他容器。象在伦敦一样,尽管不准确,所有的地图和旅行指南都被买来,总比没有好些。由于缺乏堑壕战的武器和工具,临时凑合的军用工场生产着迫击炮、手榴弹、掘壕工具和潜望镜。当地的驴夫和他们的牲畜被强征来作交通运输之用。
  由于协约国进攻黑海的失败,加里波利战役正式拉开了帷幕,土耳其陆军则做好了充分的准备,他们手上拿到了大量中国制造的先进武器,而且华东自治政府的军火还在不断从拉希德阿拉伯运往土耳其。
  而在非洲战场,英国更是一败再败。
  福尔贝克在一月初成功的打通与德属西南非的联系,两地德军合二为一,让福尔贝克的兵力大增,作战人数增加到了五万人。
  二月,英国决定在非洲对福尔贝克率领的德军进行围剿,然而这吹响了那十万英军的丧钟。
  福尔贝克在二月调集兵力,将英军诱入非洲腹地,然后以猛烈的火力对英军发动了闪电般的进攻。
  双方的遭遇战一开始,就变成了一面倒的屠杀。
  英军火炮少,机枪也少,德军火炮、机枪众多,而且是有预谋的对英军发动进攻,以至于英军在猛烈的火力打击下直接溃败。
  英国增援非洲的十万大军土崩瓦解,让在非洲的德军有了充足的时间进行备战。
  福尔贝克率领的德军与英军在非洲大打出手,给非洲带来了无情的战火,从而制造了许多寡妇和孤儿,以及燃烧的村落……
  然而没有谁在意非洲人民的死活,协约国如此,同盟国更是如此。
  但非洲德军有一个非常严重的弱点,那就是兵力不足。
  为了获得足够的兵力,福尔贝克接受了华东自治政府无意间向他们提出的建议,那就是许诺非洲人民独立,以获得非洲人民的支持,从而获取大量的兵员。
  那些黑人在作战时完全不害怕,他们有比其他肤色人种更为强悍的战场适应能力,是很不错的兵源。
  福尔贝克接受了华东自治政府私下的建议,开始在非洲中部大肆向黑人许愿,承诺只要非洲人民支持德国打败英国,那么德国将让非洲独立,并撤销一切非洲殖民地。
  德军的许诺受到了非洲人民的热烈支持,一时间非洲德军获得了大量的兵源,而英国海军此时无力封锁非洲海岸,同时那里也不属于封锁线范围,华东自治政府十分光明正大的往那里派遣着商船。
  华东自治政府还向非洲德军出售了大量的卡车与燃油,使得非洲德军开始具备极高的机动力。
  除此之外,华东自治政府更是向非洲德军出售了大量的粮食,这让非洲德军不用去抢劫黑人的粮食,并且还能用这些粮食去收买非洲人民。
  而德军则开始向英军防御薄弱的非洲北部进攻,以求打通与拉希德阿拉伯王国的陆上交通。
  英国在非洲北部的殖民地很快就显得不堪一击,德军以为数不多的兵力,就攻占了肯尼亚、索马里所在的非洲之角,并且缴获了大量的物资。
  非洲的地盘很贫瘠,并非是土地贫瘠,而是非洲并不富裕,这些地盘是可以轻易放弃的,就如德属西南非、东非这些地方同样如此,这也给德军造就了许多便利,他们只需要把存放物资的地方保护起来就行。
  德军为了把力量凝聚起来,已经放弃了一些殖民地的防守。
  双方此时打的就是运动战,因为双方都对那些地盘不怎么看重,除了南非除外,南非黄金众多,是英国死守的肥肉。
  福尔贝克深知力量不足,对上挖了堑壕的南非军队讨不到什么好处。因此没有在南非有过多的留恋,而是通过各种手段将英军诱出并歼灭,以牵制协约国的力量。为了给英国增加压力,福尔贝克经常派遣部队从南非军队的薄弱处攻入,然后把南非闹得鸡飞狗跳再向北部撤退。
  南非的边界比较大,因此英国完全无法在边界上挖出向欧洲西线战场那样的绵延堑壕。
  英国不得不开始重视非洲的问题,此时非洲被德军搅得一团乱糟糟的,如果继续任由其发展下去,那么南非将十分危险。
  德军把非洲搅成这样,夏钧感觉也差不多了。
  扶持非洲德军的主要目的就是养寇自重,这样一来英国佬必然增加对物资的需求。于是夏钧取消了对非洲德军的零利润援助,开始把物资价格提高到正常水平。
  朱尔典同时向夏钧提出了抗议,认为华东自治政府在偏袒德国。夏钧对此的回复是,只要英国出得起钱,华东自治政府同样可以帮助英国,中国此时是中立国,一切得用钱说话。
  对此英国政投鼠忌器,一面对华东自治政府咬牙切齿,一面又怕华东自治政府攻击协约国在亚洲的殖民地,并切断俄国在亚洲的交通线。
  此时日本完全没有做好准备,协约国根本不敢招惹华东自治政府。
  一旦华东自治政府出兵把俄国的中东铁路切断,那么俄国的交通线就彻底被封锁,无论是海上还是陆上,此时俄国一败再败,情况危险万分。
  协约国的担忧并非没有理由的,在他们看来,华东自治政府之前与德国的亲密合作,已经让他们建立起了完善的军工业体系。从现在华东自治政府能有大批的军火卖给协约国就知道,华东自治政府的军火生产能力很不错,甚至比美国还要高一些。
  而且中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国家,这也就意味着,如果协约国不向华东自治政府下订单的话,那么这些生产出来的军火就可能被大量卖给同盟国,甚至是直接参战,以中国的人口,外加能够自主生产的军工业体系,完全可以拉起一支庞大的军队对协约国发动战争。
  一旦中国参战,那么俄国处境首先就十分危险,一旦俄国崩溃,德国与中国可能会连在一起,那么中国的军队将派遣到欧洲。
  此时英国根本无法停止向华东自治正下订单,人家的态度很明白了,就是为了钱。
  你若是不给他利益,他就不给你好看。
  也正是抓住了协约国的死穴,夏钧才敢如此肆无忌惮,不过该塞的钱还是要塞的,朱尔典又接到了一笔巨额贿赂,这次贿赂金额提高到了五十万美元。
  于是十分奇怪的现象在杭州发生了,之前还在抗议的双方,却在酒楼里胡吃海喝,恰谈甚欢。
  朱尔典向夏钧表示,他会向女皇陛下陈述清楚当前的局势,以让英国保持冷静,并做出正确的行为。
  夏钧则表示期待。
  随后朱尔典便回英国述职去了,而他的秘密账户里,已经存入了在中国收受的大笔贿赂,根据华东银行的账本显示,账户里的金额达到了近一百八十万美元,真是肥的流油。
  不过朱尔典收受了贿赂,他的小辫子也被就被夏钧给揪住了,这些可都是罪证,一旦被夏钧给抖出去,那么朱尔典将受到英国政府的严厉惩处。
  ……
  朱尔典回到英国,在向英国女皇述职时,朱尔典就亚洲局势进行了分析,并发表了他的看法。
  “我们当前必须笼络好中国的华东自治政府,我们英国虽然想让日本战胜华东自治政府,但也正是如此,我们必须笼络他们,因为他们现在钻进钱眼里了,在与日本作战的情况下还在大量出售军火。如果我们不把这些军火买走的话,那么他们可能将军火卖给同盟国,甚至是用这些军火组建更为庞大的军队来对付日本,并且我们如果对他们产生排斥的话,我很怀疑那个冲动的年轻人会不会对我们协约国宣战。”朱尔典对英国女皇说道,“因此我们必须继续加大对他们的订单,起码要与美国持平。那个年轻人很在意这些订单,如果他们能接到大笔订单,那么这也就代表我们英国愿意给他们利益,他们也就不会倒向同盟国,甚至会倒向我们协约国。”
  英国女皇对朱尔典的看法说服了,因为从推理上来说是这样的。
  虽然英国女皇没有什么太大的权力,但依旧保留着宣战权、特赦权等权力,对英国内阁依旧有足够的影响力。
  英国内阁对此也比较认同,因为他们此时必须忌惮的是那个年轻人在得不到利益的情况会不会加入同盟国而使俄国进入一个交通封闭的状态。
  只能说,被人抓住了死穴的感觉很难受。
  ——————
  今天就五千字吧
  第一卷 第一百五十三章 残酷的战争
  第一百五十三章 残酷的战争
  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一个残酷的战争,双方的堑壕导致战场环境极为恶劣,糟糕的天气让堑壕变的极为恶劣,潮湿的堑壕让许多士兵换上了堑壕足。
  堑壕足又称“战壕足”、“战壕脚”。是长时间站立于潮湿寒冷的战壕内引起的一种足部损伤。
  患肢苍白、发凉、感觉异常并有冷感。此后即进入充血期,患肢发红、发热并水肿,有疼痛感和感觉异常,遇热或使患肢处于低垂部位,可使肿胀更加剧。以后患肢将出现水疱或血疱,皮内或皮下组织亦可出血。此期可延续数日,严重病例可发生坏疽,还可伴有淋巴管炎、蜂窝织炎和血栓性静脉炎。充血期可有轻度发热、心悸,偶尔有暂时性蛋白尿等全身症状。
  轻症和早期得到治疗的病人,可在充血期后恢复,其余病例将进入血管痉挛期,患者对寒冷敏感性加剧,并有典型的雷诺氏症状现象和出汗增多、下肢发凉、疼痛及感觉异常。
  除了堑壕足以外,堑壕里到处都是尸体,加上冰冷潮湿的天气,让堑壕里的状况变得更加糟糕,各种疾病开始在堑壕里滋生,使得很多士兵患病。
  而且随着气温的转暖,那些尸体开始极速腐烂,更是恶臭难忍。
  堑壕里的交通很不方便,这也使得药品、食物不能很及时的运到前线,更是让堑壕里的士兵备受折磨。
  战争还导致生产停滞,工厂、农场遭到毁坏,而且还造就了许多难民。
  不过战争的主要发生地在比利时和法国,德国遭遇到战争洗礼的只有东普鲁士,随着东线德军的节节推进,战场转移到了俄国境内,使得俄国也出现了大量的难民。
  这就是残酷的战争。
  相比之下,山东战场上的情况则好得多。
  华东自治政府与日本政府在停战之后,华东自治政府将做战区内的百姓都撤离了出来,并且挖出了一个完备的堑壕体系。
  华东军的堑壕具备排水、挡雨的功能,并且有许多联通后方的通道,这让堑壕里保持着干燥,并且拥有不错的交通体系,能让后方的补给及时送到前线士兵手里。
  除此之外,华东军挖出了许多地下掩体,用于让士兵躲避炮击,前方更是挖出了许多小地下室,里面放着许多防御型火焰**器,组成了一道看不见,且不容易逾越的死亡防线。
  日本的堑壕挖得则不是那么完备,不过就防御功能来说还是不错的,只是没有那么舒适而已。
  而且双方目前处于停战状态,在没有发生交火的情况下,堑壕的恶劣环境还是能够忍受的。
  1915年春,英法联军趁德军主力集中在东面战线,发动了香巴尼和阿杜瓦两轮攻势。但因为沿用旧战术,而且欠缺强大火力掩护,结果被德军成功抵挡,己方反而伤亡惨重。
  该年4月德军反击,并首次使用毒气,使双方的损失更为惨重。
  臭名昭著的毒气战还是发生了,虽然夏钧提前准备好了防毒面具准备出售,但这绝对不是他愿意看到的结果。
  英法联军在其后迅速购买了华东自治政府提供的防毒面具,一种像野猪面具一样的面具,可以抵挡化学毒气。
  价格自然也是不菲,英法联军为了抵挡德军的毒气,以挽救前线临近奔溃的士气,不得不高价购买华东自治政府出售的防毒面具,并且下了大笔防毒面具方面的订单。
  华东军也在该年五月装备了防毒面具,并且是大量的装备,以防日本使用化学毒气,此时协约国也开始研制化学毒气,这些化学毒气极有可能交由日本使用,毕竟日本现在也是协约国的序列,可以获得协约国的技术共享。
  此时协约国正在支援日本,以求日本在山东战场能够打败华东军,然后抽身增援欧洲战场。
  英法两国这样的意图显然是不切实际的,但他们相信日本会出兵增援欧洲,因为此时日本已经向欧洲派遣了二十万兵力。
  殊不知日本根本无心去打这场对日本来说没有什么好处的欧洲战争,他们的意图只是扩大地盘罢了。
  对于协约国支援日本的行为,夏钧基本上不管不问,现在日本政府骑虎难下,几十万人增援山东战场,被华东军围困在龙口一线,如同瓮中之鳖。
  日本对山东战场是否该继续打下去也产生了一定的疑虑,毕竟在山东战场上,形势对日本极为不利。
  但日本的军国主义分子并不承认失败,他们认为之前会失败并非是大日本帝国不够强大,只是在新式武器的使用方面落后了,只要把这些新式武器装备上,就能自然而然的打败支那人。
  不过随着欧洲战场上的堑壕战日益持续,日本政府的信心愈加动摇。
  华东军已经在陆地上形成了对日军的包围,几十万日本被华东军用堑壕围困在山东的一个小角落,想要进攻首先就得突破华东军的堑壕。
  但撤退显然是不可能的,毕竟那么多的兵力和财力已经投入到了山东战场上,撤退就意味着认输,而且之前还支付了一笔赔款以谋取停战。
  此时的日本政府就如同一个赌徒,尽管牌不好,但还是怀有侥幸心理,并且在不断的往赌桌上加注,以求能一局而胜。
  而且日本政府觉得,就算他们无法突破华东军的防线,但华东军同样无法突破他们的防线,就算胜不了,也绝对输不了,只要海上交通线能够保障。
  为了确保日本政府能够在山东战场上支撑下去,美国甚至向日本出租了他们的南卡罗来纳级战列舰,这是一种无谓舰,相比超无谓舰来说已经有些过时了,排水量在一万七千多吨。
  美国的内华达级战列舰已经下水了几艘,虽然还没有服役,但美国海军已经可以把这些过时的无谓舰出售出去了。
  美国是一个完全没有战争风险的国家,以前他们唯一要防备的就是日本,但此时日本在远东与华东自治政府大打出手,完全威胁不到美国的安全。
  日本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制海权问题,华东自治政府拥有大量的潜艇和轰炸机,在近海日本根本无法正常的在白天进行海运。
  如果一旦开战,日本在轰炸机的威胁下唯一可以做的就是在夜晚进行运输,但这依旧面临着被轰炸的危险。
  因此必须增强日本海军的实力,虽然这些无谓舰估计起不到什么作用,但把这些快过时的军舰卖给日本是个不错的选择,当前没有哪个国家对军舰的需求如同日本那么大的。
  日本买到那些战列舰之后,马上开始对那些战列舰进行改装,在战列舰上安装了大量的防空炮。
  虽然现在的防空炮技术还不成熟,在欧洲战场上万发炮弹甚至才能击沉一架飞机,但这聊胜于无不是吗?
  在防空方面,日本政府并没有完全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