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一战胜国》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唯一战胜国- 第24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反而是一些有能力的导演无法上位,只能自己搞点小工作室什么的,有的连小工作室都搞不起。
  总而言之就是制度上出了问题,当然后世的中国并不兴去电影院看电影,因为电影在中国很不普及,人们以往没有形成去电影院看电影的习惯,而当电影普及时,什么VCD、DVD,还有电脑出来了,盗版光碟加上网络盗版电影,也无法给电影业带去太多的资金,市场不好做,导致整个电影市场不繁荣。
  这个年代的中国则不同,这个年代没太多娱乐项目,不像后世那样可以有非常多的娱乐选择,因此看电影是一项很重要的娱乐项目,加之各地人民陆续富裕起来,也经常到电影院里看电影,对于那些知识分子们来说,此时看电影是必须的。对于普通民众来说,电影也许是个很新鲜的玩意,因此也会去凑热闹,不过有时新鲜劲一过,也就不怎么兴了,特别是有的地方普通话不普及,很多百姓看不懂电影内容。
  历史上近代的电影有个特点,那就是中国的民众文化水平不高,因此电影里带有大量戏曲的电影最为卖座。其实卖点就是唱戏的女主角,唱得多门票就贵,唱得少的门票就便宜些,普通老百姓图的就是去听戏看人的。
  当前中国的电影也有这个问题,不过没有原本历史上那么严重,因为此时看电影的生力军变成了知识分子。
  其中比较重要的就是学校的师生,学生们每年有三张免费电影票,同时还有一些自费观看电影的集体活动。
  免费电影票属于教育部掏的钱,等于是在扶持电影行业,这种国家扶持政策,让中国电影事业的市场变得非常广阔。
  不过那三张免费观看电影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了,同时扶持效果也越来越低,因为随着电影的增多,一些可以称之为经典的电影也开始涌现,学校的免费电影票拿去观看那些拍摄了比较久的电影了,那些过了一定时段的电影门票很便宜的。
  随着这些新一代的孩子们养成了看电影的习惯,未来中国的电影市场将变得非常广阔,随着市场越来越大,也就能够拍摄更多的电影,资金充足代表着一个市场的繁荣,繁荣之下必然能够培养出一大批优秀的电影人才。
  电影事关文化对外传播,因此夏钧对于电影行规做出了一些比较严格的规定,首先必须杜绝潜规则,让那些有能力的导演、演员的上位能够减少不必要的阻碍。
  在杜绝潜规则方面,夏钧一定程度上参考了后世美国的电影制度,后世美国正是用美国大片不断向世界宣扬自由、民主,同时大量拍摄一些什么拯救地球、拯救全人类的电影,宣扬美国人的正义。
  这些电影可以说,都是美国对外的文化扩张的一个环节。
  美国在对外文化传播上做得是十分成功的,世界各国许多年轻人都认为美国的一切都是好的。
  当然,美国对外的文化传播方面,简单的说就是炫耀科技、电影特技之类的东西,然后电影内容多以一些上面所说的‘民主自由、拯救世界’的电影,当然还有一批电影的模式是批判美国政府,然后展现出美国人民是多么的爱好和平,多么的具备人道主义精神,多么的忧虑地球安危……
  一个国家的电影能够在海外广泛传播,主要在于一个国家在世界上的地位以及操作能力。
  美国在后世属于世界霸主,又有大笔的国际资本运作,同时共济会吸纳了其他国家的许多社会经营,只要美国拿出一个商业运作题材,下面就能十分效率的完成商业策划,并利用资本、人脉、话语权等诸多优势取得市场。
  后世的中国电影其实也有很多优秀的电影,这是不可否认的,很多优秀的电影在中国人自己看来比那些什么大片好看得多,但这些电影在国际上基本上没有市场。而在国际上能够赢得赞誉的电影,很多都是那些迎合了外国人宣扬的主题的电影,这些电影在国内不仅没什么市场,反而变相的帮助西方国家宣扬一些东西。
  去冲击什么国际电影市场,后世的中国影片多是去给人家当猴看的,人家以居高临下的姿态,来看你的电影。而你本身也就是来抱臭脚的,一个愿打一个愿挨。
  这种冲击是个体的冲击,而不是群体的冲击,个体的冲击成功了最多让导演、演员出个名,实际上中国电影在世界上地位毛都没改变一根。
  中国电影能否在海外传播,重点在于国家的经营。
  此时中国所拥有的海外市场也不是太多,但起码随着国际地位的提升,以及中国开始在世界上建立自己的国际势力体系,随着小弟的增加,海外市场开始增大。
  若中国在日后能够成为世界霸主,同时扶持起一批经济比较发达的小弟,那么就能形成一个与后世美国相同的辐射气场。
  此时中国也建立起了电影审核制度,审核的比较严格,那些太暴力的,太**的,宣扬犯罪的一律都不能上映或者分级别上映,未成年人不能看那些限制级别过高的电影。
  中国有中国的特色,中国的传统就是对那些**之类的东西比较保守的,因此电影审核制度严格也是说得过去的,也是必要的。
  至于什么时代在进步,此时中国还没开放到那个程度,至于下一代人的开放,那等下一代再说,此时中国就是比较保守的,夏钧如果搞出很宽松的电影审核制度,那么社会风气马上就会被搞得乱七八糟。
  这部《一个民族的重生》,有如此之多的经费,因此要拍成一部经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拍不好重拍,一个镜头若有瑕疵,拍十次够不够?
  只在于能经典到什么程度。
  很多烂片之所以烂,很大程度上也是有经费不足的原因在其中,很多烂到极点的镜头剧情没钱去改了,只能硬着头皮上了。
  很多导演可能很有才华,但若是操作能力上不过关,那么这一个导演也就是失败的导演,因此导演多数情况下更考验操作能力,而在编剧上的问题,则应该多参考一下编剧的想法。
  编剧专门写剧情的,大多数时候完全不比导演差,人家编剧术业有专攻,一心想电影情节,导演很多时候拍马赶不上,后世的中国电影则多数是导演说的算,人家编剧给出一个很好的剧本,结果拍摄时没有话语权,剧本被导演改得乱七八糟,即删减又强加进一些奇怪的元素,诸如导演说要有情色方面的卖点,于是加入了一些生硬的表白,完全没有逻辑的爱情情节,以及满地打滚的床戏等等,一部烂片就这样出炉了。
  能够自编自导的导演,那则是属于非常奇葩的导演,一般导演学不来的,乱学只会搞出一堆烂片。
  这部《一个民族的重生》的大体走向夏钧写出来了,接下来如何编,那就是那些编剧的事了,夏钧把整个中国的知名和不太知名的编剧都集合起来了,其中九成都是他培养出来的学生。
  编剧把剧本编出来后还要夏钧过目,若有问题打回去重新编,编出一个让夏钧满意的剧本为止。
  作为一个穿越者,看的电影绝对多,而且作为一个普通的影视观众,对于电影是否经典有着比较正确的认识。
  例如那些狗血剧情,正如有句话说:“第一个用花来形容女人的是天才,第二个是庸才,第三个是蠢才。”
  在这个年代基本上没什么狗血剧情,因此狗血剧情一出绝对有杀伤力,也就成为了经典,而后来者的抄袭之作,若是抄袭得生硬了,只能沦为烂片。
  这次要拍的是一部带有民族、国家性质的影片,不能随便乱加狗血剧情,就算是这些狗血剧情拿到这个时代能够成为经典。
  有了夏钧的把关,编剧上过关了,那么拍摄上也就不是问题了,拍不出预期效果重拍,拍到达到预期效果为止。
  编剧们拿着夏钧弄出的大致影片纲要便开始了剧本的编写,为了拍摄这部电影,夏钧给编剧们提供了大量的历史文字、影像资料作为参考。
  这部电影的经费虽然很多, 不过一部电影拍下来也未必能烧掉这么多钱。
  ——————
  第一更到
  第一卷 第两百七十六章 中国版《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第两百七十六章 中国版《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1917年4月,俄国的局势初步稳定了下来,其中临时政府占据了主导权,而俄国共产党则还未取得政权,但却形成了一股不容忽视的力量。
  俄国临时政府属于资本主义政府,也是一个维护民粹主义的政府,与中国当前的帝国政府的性质比较相似。
  唯一比较不同的就是俄国的资本商人开始有了一些话语权,而在中国,资本商人是受政府扶持的,但没有太大的话语权。
  面对中国递交过来的照会,俄国临时政府同样一口回绝,但为了改善与中国的关系,还是与中国展开了谈判,但俄国临时政府的诚意并不大。
  双方的谈判没什么天大的进展,俄国临时政府意图就是拖,先挨过欧洲战争,再回过头去收拾中国。
  俄国临时政府的这种态度也是受英国影响的,英国意图先将中国稳住,然后等一战结束后重返亚洲,再对亚洲局势进行干预。
  夏钧也意识到了俄国临时政府的意图,但并未做出什么举动,而是静观俄国局势变化。
  见中国政府被稳住了,英国开始怂恿沙俄临时政府让士兵重返战场。
  因为此时俄国政府还是走资本路线,因此不可能断绝与资本国家的来往,连那些外债都一律继承。
  这时候的俄国临时政府没有第二条路可以走,在庞大的外债面前,唯一的希望就是赢得战争,然后从战败国那里分到一杯羹。
  因此俄国临时政府很快统一了协约国的要求,再次派遣了士兵重返战场。
  然而俄国临时政府将要面对的,将是军事上的失败而导致的十月**。
  俄国此前是一个农奴制国家,沙俄对贫苦人民是采取不断压榨手段的,因此是充满残酷压迫性的,虽然沙俄已经初步完成了工业化,但富裕的资本家只占很少的一部分,俄国内部大部分人民都是贫民。
  这种组成给共产党提供了很好的群众基础,加上德国的怂恿,前线一传来败仗的消息,共产党随即开始了十月**,开始武装夺取政权。
  俄国共产党,可以说是为了争权夺利,而将人民当成盾牌和武器。
  对于一个国家来说,后世的历史证明,苏联的模式是完全行不通的,完全没有什么可操作性,同时催生了腐败。
  因此此时的俄国临时政府才是俄国人民最正确的选择,俄国刚从沙俄时代走出,矛盾是需要时间来进行消除的,俄国共产党没有给俄国临时政府时间便开始武装夺取争取,这只能说是争权夺利的结果。
  当一群有了野心的人,他们在无法参与到政治中去时,利用人民来但肉盾和武器,那么将变得非常疯狂。
  夏钧也乐得看见俄国共产党在俄国取得胜利,因为以苏联的那种模式,虽然战时比较强,但一到和平时期,马上就怂了。
  因为那种社会模式,把矛盾完全消除了,那么社会也就不具备可操作性,社会也就不会前进了。
  苏联之所以进行改革,就是因为经济开始衰退了,工厂都没活干了,结果一改革就被国际资本和官员勾结起来把整个国家都给瓜分了。
  当然,对于现在的俄国共产党来说,和乐意与中国签订这个废除一切不平等条约的协议,不过夏钧并不与俄国共产党签,而是利用俄国共产党逼迫俄国临时政府签。
  此时中国国内已经开始春播了,各地也正在积极进行农改,几年下来中国农业已经形成了一套流程。
  夏钧也不需要再去多关注农业,看着没什么事,夏钧亲自跑到了云南。
  中缅铁路的工程队已经准备就绪了,这条西南省份通往缅甸西部出海口的铁路的战略性意义十分重大。
  夏钧到达后,负责这个工程的总工程师郭坤对夏钧报告道:“这条铁路的挑战性很高,而且要修的是双轨铁路,工程量又增加了许多,初步来算,修成这条铁路得花费最少三亿元。”
  才三亿,夏钧听到这个数目松了口气,对郭坤说道:“费用再大也要修啊三亿还是可以承受的。”
  三亿虽然多,但目前中国不是没有钱,而且这条铁路的战略意义大于经济意义,虽然收回成本会很慢,但战略性所创造出的价值却是难以估算的,因为这条铁路一通,西南省份的出口产品就简单多了,这是可以带动整个西南经济的。
  “这条铁路真的如此困难?”夏钧接着问道。
  “是啊中缅边境处于大陆板块挤压部分,所以这里的地形非常崎岖不平,我们计划这条铁路从云县南定河河畔往缅甸修,那里有一个狭小的河谷,从那里修的话工程量就会减少一半以上了,不过工程量还是很大,特别是南定河必须全程都修起加固堤坝,否则一到雨季水就会漫上来,再则河谷两边的山崖也要蒙一层网上去,这样石块之类才不会掉下来……”郭坤对夏钧介绍起这个工程。
  夏钧听了点了点头,问道:“那这条铁路得多长时间才能修好?”
  “大概要三年左右。”郭坤回答道。
  “分段双向开工呢?”夏钧问道,郭坤想了想,估算道:“那样的话,可以减少大概一半左右的时间吧但必须有足够的人力、物力。”
  “那就分段双向开工,争取在两年内修好这条铁路。”夏钧对郭坤说道,“同时两年内,我们在西南的铁路网络也要加大速度修通。”
  “是。”郭坤回答道。
  郭坤作为当年华东政府第一批的工程师,此时已经带领工人们完成了非常多的重要工程,因为能力突出,哪里有困难就往哪里派,几乎没有让夏钧失望过。
  而张沛源则去了学校里带学生,许文博则被调到建设部当部长去了,当初建安三大工头,此时各有各的成就。
  夏钧在工地上视察了几天,一边从兑换平台上兑换了近十亿点积分的先进掘进设备,如此大量的掘进设备,远不是夏钧所说的几台,而是非常多,而且非常先进。
  这些掘进设备只配给国家级工程队使用,专门用来对付这种崎岖地形的工程。
  同样夏钧也是为了打算要修西藏的铁路了,因此才会买这么多的掘进设备,要对付的就是西藏、云贵地区的复杂地形。
  夏钧手上的积分此时已经非常多了,足足有一百二十亿,这么多的积分,他已经很久没怎么动用过了。
  除了视察工地,夏钧还到军人康复医院中探望了因为国家工程中病倒的工人们。
  院长带着夏钧来到一个二十五六岁的年轻人的病房里,这个年轻人脸上的气色不是太好。
  根据院长介绍,这个年轻人叫吴忠云,是一位少尉级的退伍军人,同样也是复兴党党员,中日战争中任营长,带领部队英勇作战时失去了一只手臂。
  吴忠云康复退伍后,被安排到了国家工程队中当队长,尔后吴忠云带着工程队埋头苦干,每次工程都比其他工程队更早完成,而且质量还极好,后来上面派人调查,原来是吴忠云自己上工地,带着整个工程队干活,工人们都对他这个队长十分佩服,也都愿意跟着他苦干。
  去年秋天时云南丽江出现了一次急汛,吴忠云带着人连续三天三夜抢修堤坝,结果堤坝修好了,他却在工地上昏迷了,然后就进了医院。
  夏钧在病房里与吴忠云聊了近三个小时,吴忠云见到夏钧之后马上脱口而出就是‘校长’二字,因为当初他也是华东军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