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一战胜国》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唯一战胜国- 第28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而在平原地区,铁路的速度达到200公里并非特别难。
  后世的高铁,时速已经远远超出200公里每小时。
  每小时100公里的火车行进速度是当前世界上最快的,这无疑加强了铁路的竞争优势。
  同样也是提高了回报率,这吸引了更多的资本投入到铁路建设当中去。
  此时中国已经兴起了一个铁路投资热潮,大量的资本砸进了铁路投资之中,而银行则放出了大笔的低息贷款,在资金上解决了问题。
  这种疯狂的铁路投资,可以说是个双刃剑。
  好处就在于,这种疯狂的建设可以使中国未来的运输业变得发达,使经济更加繁荣。
  而不好的地方就是,会有阵痛出现。
  疯狂的投资终将有可能破灭,破灭之时就是阵痛到来的时期。
  不过此时中国确实没有形成铁路投资泡沫,因为运力太紧张了,铁路建造的回报率确实很高。
  目前暂时还未达到泡沫,但显然持续个几年下去,就会有一定的泡沫出现了。
  是让泡沫越吹越大,然后破掉,还是把泡沫控制在一定范围,这要看建设程度如何。
  美国后世的那41万公里的铁路,就是经济泡沫造成的,虽然说在当时很疯狂,但也给后来打下了经济繁荣的基础。
  阵痛有时候是不可避免的。
  当前中国的铁路建设还未完善,因此大多数铁路公司都是选择在没有修成铁路的地区修建铁路。
  而政府也在引导这些铁路公司的修建线路,在当前铁路网络还不完善的情况下重复建设是不太明智的。
  除非是实在繁忙的线路,这样的线路进行重复建设是需要的。
  在如此之多的铁路公司成立的背景下,政府对这些铁路公司的限制也有的,这些铁路公司必须修出质量过关的铁路,同时这些铁路要能够连成一个网络,线路要能相连等等。
  车程由铁道部统一规划,但在揽载,以及对车厢乘坐舒适度,以及对旅客的服务,以及货物装卸方面,各铁路公司可以有很大的自由经营权力。
  铁路在后世中国就是铁老大,货物上火车麻烦,不仅两眼抹黑,而且还要行贿才行,这就暴露出服务质量不好的问题,以及制度腐化的问题。
  一家铁路公司要想不亏损,就得有足够的货物进行运输,这就看自己的服务质量了。
  客户对于铁路货物运输流程可能两眼抹黑,铁路公司要拿出个诸如‘傻瓜运输流程’出来,帮助客户解决这个头疼的问题,客户自然也就很乐意把货物用火车运出去。
  在存在竞争的情况下,各铁路公司为了生存,会使出全身解数,不断加强自身的服务质量。
  竞争就代表着适者生存,能生存下来的多是能提供更优质服务的企业,这就是竞争的根本目的。
  华东铁路公司在经营上有其独特之处,因为华东集团有涉及到物流业,物流业与华东铁路公司相结合后,可以把铁路的运输能力最大限度的进行使用。
  同时一些铁路的运输上出现没东西运的时候,华东集团就会在这条线路上找原因,如果不是服务质量上的原因,而是实在没市场,那么华东集团会这片地区开发出足够的市场。
  例如这条线路覆盖的地区有什么发展优势,那么华东集团就会重点在这片地区对这些优势资源进行开发,自身没有涉及到的,则请那些控股公司过来开发,以让这条线路有东西可运。
  这样的经营方式,使中国当前的铁路最大限度的发挥了运力。
  华东物流公司在这其中发挥了非常巨大的作用,而这样的经营也贯彻了精细化管理的精神。
  而中国此时工程的大量疯狂上马,也让工程车的需求量倍增。
  产量无法满足需求,夏钧直接开兑换平台作弊,仅仅是1919年前两个季度,夏钧就从兑换平台中购买了近二十万台工程车。
  这些工程车的出现,使修建工程所需的人力大大减少。
  虽然说很多工程上马,但所需的工人却不会多到会影响其他行业生产的状态,这都是因为工程车的存在。
  因此中国的工程虽然是遍地开花,但却未造成其他行业的生产荒废。
  而大量的工程开设建设,也使中国的劳动力开始呈现出不太够用的情况了。
  参与到铁路、公路、水库、电站、建筑等工程建设当中的工人,此时已经站到了两千万人,何其恐怖的一个数目啊尽管中国是一个四亿五千万人口的国家,但其生产力是很强大的。
  可以说当前中国的这些工程,成为了第一产业支柱,中国大部分的就业都是依靠这些工程来带动的。
  再加上农业、工业、服务业,也就构成一个让中国的大部分劳动力都可以走上就业的道路。
  劳动力的不够用,工资也就再次增长,使得更多的落后省份的百姓走出农村,前往工地务工。
  铁路是一个投资周期比较长的工程,不过随着如此之多的铁路公司的涌现,实现投资的铁路很快超过了八万公里。
  这些铁路预计将在五年之内修完,也就是说每年最少要铺设1。6万公里的铁路。
  美国曾经制造过这样的记录,最高记录也就是一年铺设了两万公里铁路,而中国现在显然是可以超越这个记录。
  如果说是以前,这就是不切实际的大跃进。
  不过战后就不一样了,德国、法国、英国、美国都有工程师来到中国修建铁路,而中国不缺钱,不缺人,也不缺铁轨、机车,更有先进的工程车,如何不能突破这个记录呢?
  美国可以一年铺设两万公里的铁路,此时的中国就能做得比美国还要快。
  而计划修建的铁路还在增加,并不止是这八万公里,夏钧打算在增加到十万公里时先刹车,跑得这么快让他都有点心惊胆战。
  太快了容易崩溃,因为其他环节可能跟不上。
  特别是钱这个环节,虽然亚联储的成立,让中国可以印很多票子,但也不可能无限制的印下去。
  特别是在与美元竞争时期。
  一旦资金链崩溃,那结果很严重。
  工程一旦停下来,要想复工就得花更多的钱了,而且还造成工期的延误,损失会很惨重。
  而且会波及到其他的相关制造业。
  十万公里的投资,是当前的极限。五年建成十万公路铁路,十年就是二十万公里,二十年就是四十万公里。
  也就等于是说,中国打算是用二十年,建设出一个比较完善的铁路系统,也是一个世界上最庞大的铁路系统。
  原定历史的二战前,中国应该可以有三十万公里长的铁路了,这样的铁路总长,足够应付二战了。
  ——————
  第二更到大章7000字。
  今天万字更完
  顺便求下月票。
  第一卷 第338章 军备战略
  第338章 军备战略
  战后的世界局势基本上稳定了下来,形成了以中国、美国崛起的格局,而英国则开始没落。
  东欧被苏维埃国红色政权所蔓延,逐步形成了以俄国苏维埃为首的苏联。
  世界上的三大力量,基本上也就是中国所代表的中俄联盟,以及美国所代表的协约国阵营,还有俄国苏维埃为首的苏联政权。
  同时,还有战后的德国、法国。
  法国一定程度上与协约国阵营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分歧,而与德国互相仇视与提防,两国之间的仇恨已经达到了一个极高的程度。
  此时的世界可以细分为三大阵营,也可以是四大阵营,或者是五大阵营。
  美国、英国、日本形成一个阵营,中国、俄国形成一个阵营、苏联形成一个阵营、德国、法国各形成一个阵营,法国也可以归入英国、美国、日本的阵营。
  但主要的阵营也就是中国、美国、苏联为首的三个阵营。
  苏联是**太过极端,等于是个半残,在世界舞台上基本上轮不到他们说话,而且他们在国际经济上的参与程度很低。
  苏联真正的能耐,就是给英美日当打手,阻击中俄这个阵营向西的扩张。
  同时英美日三国则开始在海洋上围堵中国,特别是以美国最为积极,他们对中国已经十分恐惧了。
  在此时的地球上,真正有国际较量的,只有中国、美国两大阵营,不管是德国也好,还是苏联也好,在国际上基本上损失很严重。
  特别是对于德国来说,第一次世界大战让德国失去了所有的海外殖民地,同时损失了大量的海外资产。
  基本上德国在海外的投资几乎全面泡汤,在国际上的商业活动基本上没有了。
  不过德国还是有一定技术的,战后确实可以恢复一些,不过德国的很多技术此时已经没有优势了,中国的技术才是世界上最先进的。
  世界上的真正矛盾,实际上集中在亚元与美国上面。
  同时也集中在军备、对外出口两个方面。
  三个方面息息相关,出口对亚元、美元的的影响较大,因为出口就意味着有贸易逆差,也就不会使贵金属流失。
  而不管如何盘剥世界,以此时的世界局势来看,未来中美之间说不定必然有所一战。
  因为双方都想称霸世界。
  双方也都有了称霸世界的资格,那就是实力。
  各有各的优势。
  美国的一直引以为豪的就是全球规模最大的重工业体系,然而在1919年,中国的重工业发展速度,却是让美国政府以及美国的垄断资本家们惊呆了。
  仅仅是两个季度,中国的钢铁产量就翻了50,从3600万吨,暴涨到了4900万吨的恐怖程度。
  而美国的钢铁产量此时只有5600万吨,只差溺700万的产量就要被中国给追赶上来了。
  这给美国上下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为什么中国的重工业产能回增长得如此快速?”威尔逊不解的问道。
  “他们用了全世界最先进的技术,不管是从矿产开采方面,还是冶炼方式上,都是最新的。”
  “他们的铁矿石开采量非常高,而且自身储备了非常多的铁矿,今年大量的德国技术工人到达中国,使中国的重工业突破了人才上的制约,产能为此暴增。”
  “该死的中国佬,他们怎么有这么多先进技术。”
  ……
  共济会,一群顶级资本家召开了一次会议,这次会议上,罗斯柴尔德财团、摩根家族、洛克菲勒财团、卡内基家族的掌控者们都悉数到场。
  这是美国共济会的主要构成,他们成立了美联储,各自持有一定的股份。
  美国共济会是一个少数几百年的家族,与新兴家族为主体的组织,其经济实力已经超越了英国共济会、德国共济会。
  这次会议,各大家族主要的讨论主题就是崛起中的中国。
  中国的崛起,以及表现出来的对国际资本的警惕,以及对他们本国民族资本的扶持,都随着中国的不断向外扩张而动摇了他们的利益。
  “其实主要的问题也就是两个,一个是中国不断强大起来的技术实力,这把我们的大量优势给削减掉了。还有一个就是中国是一个让我们无法掌控,也无法融入的国家。这个国家已经快要统一整个亚洲了。我想我们不能在坐视不管世界的局势发展了,必须全面放弃孤立政策,加大美国军备,同时支援日本及苏联,特别是海军方面的投入……”
  ……
  在中国,夏钧同样债开了一次会议。
  这次会议上,主要是对于军事发展战略做出规划,这是一次秘密会议,只要军方高层参与。
  “海军未来的发展路线很明确,主要发展海军航空兵及潜艇、防空、反潜技术,但我们要掩盖我们的真实方向,大力鼓吹战列舰的作用,以及大肆宣扬战列舰制造计划,使英美日陷入战列舰竞赛之中。”夏钧在会议上对谢葆璋说道。
  谢葆璋点了点头,他知道战列舰已经是即将要被时代所淘汰的了,海军必然要向海军航空兵和潜艇方面发展。
  “以现在的效果来看,还是不错的。英美日三国此时都制定了新的战列舰制造计划。”谢葆璋说道,“不过下一次就不知道他们是否会入套。”
  “主要靠造势。”夏钧笑道,“我们到时候放出要制造十艘排水量4万吨以上的战列舰,不怕他们不慌。”
  “另外我们发展航母与潜艇能尽量保密就尽量保密,最好是把造船厂搬到南洋共和国去。”夏钧说道。
  南洋共和国此时已经被许垣清洗得只剩下华人了,南洋共和国的人口大幅度减少。
  而且南洋共和国是一个海岛众多的地区,中华帝国可以在那里找一个隐蔽的港口,禁止一切人员靠近,同时切断与外界的联系,同时封锁水域,在那里大造航母。
  而若是在中国本土沿海港口制造航母,很容易被发现。
  毕竟中国本土沿海地区人口稠密,港口不可能完全封锁,各国的情报人员只要站到高处拿望远镜一看就能看到船厂在造多大的船。
  同时造出几艘航母之后,这些航母可以造的外形差不多,同时使用同样的称号以及船体图案、标志,其他国家的情报人员就算看到某艘航母出现在某个港口,也以为这种航母只有一艘。
  对于海军内部,也将只有个别高级军官知道真正的航母编制,而大部分的军官和水兵也是不知道的。
  这个计划谢葆璋将在会议后派人到南洋共和国去考察,寻找合适的航母制造、训练秘密基地。
  “空军方面,我们依旧是要大力发展,我们必须建立起一支战略轰炸编队,同时在战斗机方面必须有多种型号,以更好的争夺战术制空权。”夏钧说道:“但空军也需要秘密发展,不能让其他国家产生危机意识。”
  “陆军,则重点进行机械化改造,同样加强技术储备,不太爆发出太强大的实力。”
  这个秘密军事会议,实际上夏钧意图挑起全球军备竞赛,但目的是为了把其他国家往歧途引,而自己则发展最王道的军事技术。
  其中最为重要的一点就是空军。
  中国就是要吸引其他国家把资源投入到战列舰当中去,从而使他们没钱投入到空军及陆军方面。
  而中国通过之前制定下来的民用飞机出口战略,使飞机制造业一直保持一个运转的状态,以打击其他国家的飞机制造业。
  这符合一战之后的时代背景。
  在这个时代,各国都尽可能的想要削弱其他国家的军备而加强自己国家的军备,通过这种方式来保障自己国家的安全。
  《华盛顿海军协议》就是一个典型,列强通过条约使各国海军实力维持在一定的水平。
  同时还有日内瓦裁军协议,不过最后以德国、意大利因此没有生效。
  《华盛顿海军协议》的最根本原因就是英国没有钱去建设海军,其为了确保世界海军霸主的地位,不得不联合美国,对各国的海军进行限定。
  而此时中国显然不可能参加这个《华盛顿海军协议》。
  中国的目的就是要把各国拖进战列舰竞赛之中去,以削弱其他国家的空军、陆军军备。
  当他们发现造出的战列舰最终只是一堆废铁的时候,为时已晚了。
  此时航母虽然出现,但各国显然还是把战列舰看成是海军的主力,在未发生大规模的海战以验证这一规律前,战列舰是不会退出历史舞台的。
  ……
  此时中国已经走上了战备之路,全国上下每所学校的男孩都被要求参加军事训练,每个星期要打靶,同时还要学各种战场基本的作战、生存技术。
  航空公司在政府的扶持下开了一家又一家,因此华东飞机制造公司接到了大量的订单。
  而华东001型客机,在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