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一战胜国》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唯一战胜国- 第31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不过那时是与日本的谈判。
  当年,中美之间的关系还是很好的,中国那时作为一个对美国有用的棋子,美国为了抗衡日本从而支持华东政府。
  只是局势变化,美国一直想要玩平衡,而中国打破了这一平衡,美国又向把中国压下去,让日本上来重新完成这个平衡,结果激化了矛盾。
  此时美国再度领略中国的这种情绪化外交,顿时郁闷得要命。
  政治本身就是一个很无耻的东西,特别是在外交谈判上,其实就是双方统治者在维持自己统治利益的一种互相妥协。
  中国的统治者,不是一个合格的统治者,情绪化波动大这是必然的。
  美国政府没办法,只好该了标准,继续降低关税以重启谈判。
  “让苏俄内战停止,这不是中美双方就能决定的问题,必须由苏俄两国进行谈判决定。”中华帝国又给出了一个拒绝的理由。
  对于此时的中华帝国来说,对美国出口的吸引力已经不大了。
  把商品出口到美国好处是有的,可以扩大自己的工业生产规模,打击美国的工业生产规模。
  同时还能赚到黄金。
  如果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前,中国还没什么黄金的时候,那自然是有很大的吸引力的。
  但现在亚元已经能够和美元相抗衡了。
  中国自施行了黄金国有化政策之后,黄金储量非常稳定,而且随着黄金的开采,以及一些贸易逆差的存在,黄金储量还在不断的上升。
  首先在打击美国的工业发展上,把商品出口到美国,以美国现在的警惕程度来说,意义也不是太大。
  至于黄金,此时对于中国来说已经是没什么吸引力了。
  毕竟自己的黄金储量正在稳步上升,而且已经使亚元登上世界巅峰地位,没必要那么多的黄金。
  而且黄金只是一堆不能吃的东西,实际上黄金不代表财富。
  战争能掠夺黄金,不一定需要靠贸易。
  未来只要能够打败美国佬,黄金还会怕没有。
  要以苏俄停火为前提条件,那是自然不可能答应的,苏联可是目前中华帝国的一块很好的练兵目标靶。
  当然,如果美国愿意将关税降低到一定水平,那么对中国的诱惑还是很大的,比如说将轻工业商品的关税和农产品关税降低下去等等,都是比较有吸引力的。
  当前中国毕竟还未取得世界霸主地位,因此并非是想用什么规则就用什么规则,因此对于出口什么的,在不是有利于中国的情况下,已经没有太大的吸引力了。
  现在中国得到了俄国的七千吨黄金,腰杆子一下就直起来了。同时随着中俄联军已经反攻到了欧洲,俄国的主要黄金产地都被中国掌控了。
  加上中华帝国当前成立的黄金部队的不断探矿和开采,黄金储量已经开始稳步上升了。
  苏联就惨了,尼古拉二世存在俄国境内的黄金没了,这导致苏联境内的经济一片混乱,尽管苏联是一个共产主义国家,但并不意味着不需要金本位制度。
  好在美国对苏联大力支援,否则苏联更死。
  不过对于美国来说,苏联确实是一个非常沉重的包袱,急切的想要让苏俄停战也是可以理解的。
  但中国岂能让美国如愿?
  此时的世界,中美就是死对头。
  对苏联的战争,虽然中华帝国每年需要拿出一笔钱来作为军费开支,但实际上已经无关紧要了。
  中国一定程度上也在加印钞票,军费等于是分摊到国民头上,战争照样打,建设照样搞,票子照样印,民生还是一样的强。
  而且战争带动了就业,带动了军工业的运转。
  不管现在多么繁荣,最终的目的都是加强战争潜力,这也是中华帝国当前最为明确的一个目标。
  在当前这个年代,是很难做到说发展围着人去转。中华帝国的发展,70都是人围着发展去转,但也有近30的发展是围着人去转的。
  发展围绕着人去转,就等于是在享福。
  人围绕着发展去转,等于是在解决某种问题。
  中国存在的问题就是,没有霸权地位。
  泱泱华夏,数千年来皆是天朝上国,华夏子孙再度站到世界巅峰,这种追求没有错。
  只要解决了美国,才是真正到享福的时候,现在就开始享福了,终究只是虚幻一场,并不能长久。
  ……
  1921年,中华帝国的经济进一步向内陆发展。
  随着内陆的交通条件的改善,以及重工业开始向内陆迁移,马上大幅度改善了中华帝国经济发展分布的畸形状态。
  冶金行业开始大范围的向内陆迁移,其中湖南、四川、河北、陕西、漠南、东北皆有所发展。
  往年,冶金主要分布在沿海,内陆的只有山西以及湖北地区,不过湖北没什么优势,毕竟冶金需要的是离原材料产地近。
  沿海的冶金之所以能够发展,主要是矿石进口,海外矿石是用船运,所以运输成本低,而且方便向外输出。
  同时在漠北省、远东省,矿山道路也开始大规模建设了。
  除了国内的,其他国家的很多矿山也在建设之中。
  例如越南的矿山,朝鲜的矿山,朝鲜茂山铁矿是一个很丰富的铁矿产地,而且是露天的矿场,可以直接用挖掘机挖个大圆坑下去。这种采矿方式,乃是中国首创,效率非常高。
  俄国的很多矿山也在建设之中,特别是哈萨克斯坦地区。
  随着中华帝国的版图扩大到目前这个状态,已经是对资源不敏感了,因为境内资源丰富得堆死人。
  境外还有朝鲜、交趾、俄国,主要还是俄国,这些国家的矿产全被中华帝国掌控,等于也就是中华帝国的。
  中华帝国拥有如此丰富的资源,自然是要开采的,再一味的开采海外资源,也不是一个很明智的行为。
  消耗其他国家的资源,可以到战后来。
  战前太不稳定的,而且战争爆发之后,如果是建在敌国境内的矿山还给了敌人产能,十分的不划算。
  当前,以前主要是缺矿。
  当年中国基本上没有工业基础,内陆道路又不通,本国的资源很难开采,而且当年华东政府还未能够把手伸到俄国去。
  随着俄国成为中国可以随意糅圆捏扁的买办国家,而且经过近十年的发展,在交通上已经改善非常多了,中国已经能把手伸到俄国去了。
  俄国的资源就很多了,铁矿、铜矿等中国缺少的矿石都有,而且在石油的布局上,中华帝国从很早就开始了。随着俄国的远东石油以及巴库石油落入中华帝国的掌控,能源上也没有后顾之忧了。
  中华帝国对于采矿和冶金方面开始走上四面开花的路线。
  一般都是在矿山和和最近的煤矿之间建立一个冶炼厂,这样最大限度的缩减运输成本,冶炼成半成品之后,可能送到附近的一个大型加工地去加工一下,成为更高级的半成品或者是成品,然后通过铁路运往各地。
  冶金行业全部集中在沿海也不是个事,毕竟内陆要发展,要把内陆的矿石运到沿海冶炼再运回内陆,这不是找虐吗?
  随着中华帝国的内陆的冶炼工业开始发展了,而且随着培养出了大量的工人,加上德国的工人来到中国,内陆的冶炼行业已经差不多可以满足内需了。沿海的冶炼群开始把市场对准海外市场,沿海的冶炼群本身主要的也就是负责沿海的所需以及用来出口的。
  光是钢铁产量上,中华帝国在1917年秋季,已经达到了6000万吨,已经超出了去年全年的产量,已经超越美国了。
  美国的泡沫经济发展毕竟还需要一定时间来反应,今年被中国超越已经是没有悬念的事了。
  今年的钢铁产量方面,中华帝国人均达到160公斤,虽然大大低于美国,但毕竟量多,中国人多。
  人均钢铁160公斤,这在当前来说,已经差不多足够发展了。毕竟当前中华帝国的发展还是有些畸形,内陆经济还不发达,内陆人口消耗不了那么多的钢材。
  居民在生活中需要消耗很多钢铁,建房子到处都需要钢铁,家具也需要一定数量的钢铁,汽车、摩托车等交通车辆也要钢铁,甚至是手推车都要消耗铁钉。
  这个社会没有钢铁就无法运转,中华帝国毕竟不是日本,不会连房子都是用木头的。
  ————
  第二更到
  第一卷 第373章 全民命格
  第373章 全民命格
  虽然6000万吨的产量看起来很多,但实际上对中国的近五亿人口来说还是很少的,目前差不多足够消耗,也可以看出很多地区还为发展起来。
  不过这不是主要的消耗项目,主要的消耗项目是不断上马的工程,以及工厂的建设等等,这才是钢材消耗的大户。
  还有军工业也是一个耗钢大户,同样也是电老虎。
  军工业就是这样,很多东西都是可以不计成本的,不需要考虑什么市场问题。
  随着中华帝国不断对内陆的交通进行改善,钢铁的产量可谓是暴增。
  以前中华帝国的钢铁产量受很多因素限制,因为之前是沿海地区,海外的矿产也不是那么容易运回来的,最容易的就是澳大利亚,不过中华帝国在澳大利亚也投入了不少钱修建交通设施。
  所以海外的采矿数量不太容易扩大,特别是在沿海地区的矿产,基本上都被英美等殖民国家给占了。
  现在没有了限制,也没有人才限制,内陆的冶金群可谓是疯狂发展。
  十二年的发展下来,华东集团也形成了一套高效率的管理模式,有了这套高效率的管理模式,就算是钢铁厂毁了,只要人还在,就能很快恢复过来。
  这套模式现在进入大规模推广阶段了。
  内陆经济在冶金行业首先迁移的情况下,开始有了很大的发展,特别是内陆地区的居民,都开始不用远赴沿海就能找到一份工资不错的工作了,不过很多地区目前的就业岗位还不足以满足全部的就业需求,很多农村劳动来还是要去沿海找工作,而内陆地区目前还是处于基础设施建设之中,内陆居民还没有大规模进行个体建设,例如盖个房子什么的。
  不过随着道路交通的改善,工业的向内陆转移,内陆居民也开始富裕起来了,个体建设也开始增多。
  像军工业,中华帝国把八成的军工业都转移到了内陆地区。内陆有战略缓冲,不会被人一下干掉。
  军工业转移到内陆,也给内陆居民带去了不少就业岗位。
  机械制造、电气制造等产业也开始向内陆转移。
  那些劳动密集型工业,则主要集中在沿海省份,主要以轻工业为主。
  基本的工业分布布局,此时已经大体上确定了下来。
  ……
  中华帝国的农业发展到这个时代,家庭手工农场开始大规模出现。
  机械化农场虽然生产力高,但也出现了一些难以回避的问题。那就是物种多样性遭到了一定程度的破坏,而且物种多样性一被破坏之后,虫害问题让人头疼,然而帝国此时又不允许擅自喷洒杀虫剂。
  要打农药得上报农业站,再由农业站指导喷洒杀虫剂。
  这使得农业发展陷入了一个很矛盾的地步,继续扩大农业机械化范围吧可能问题更大。
  不继续扩大吧生产力又不是那么高。
  今年来农业部采取折中的办法,开始在主产区进行大规模农业机械化,例如水稻、小麦、大豆、玉米、棉花等主要作物,这些作物要降低价格,唯一的办法就是农业机械化,以最大限度的提高生产力。
  夏钧一边则开始兑换抗虫害的高产作物,抗虫害的品种比较贵,一个抗虫害作物品种,就需要二十亿点积分才能建一个育种基地。
  为此,夏钧也认了,把那些进行机械化耕种的作物一律都换成了抗虫害的品种,一口气就花掉了近两百亿点积分。
  目前一个月,夏钧的积分收入大概是三十亿左右。
  这些抗虫害的作物品种在种植上还有一定要求的,那就是不能单纯的只种这些抗虫害的品种,还得间种一些不抗虫害的专门让害虫去祸害。
  由于中华帝国在农业上极少使用杀虫剂,所以物种多样性并未遭到太严重的破坏,但单一的农作物种植,破坏还是一定程度上存在的,但并非是毁灭性的。
  有时候虫害闹得很厉害,但益虫也还在,也不是闹得太厉害。而且以帝国的农作物高产程度,被祸害一些有时也是能忍的。
  除了那些采用机械化耕种的作物,很多作物开始转为采用家庭手工农场的生产模式,这种生产模式的生产力没有那么高,但是配备上大量的小型农用机械,生产力并非说是非常低,相比传统的农业来说,这种家庭手工农场的生产力还是非常高的。
  今年中华帝国针对农业上的发展问题,也做出了最后的定论,帝国出台了一个虫害补贴政策。
  这个政策的出台,意味着未来中华帝国遇到虫害,除非是有大规模蔓延的趋势,否则打死不用杀虫剂。
  受了灾,把受灾程度报上去就是,政府补贴你钱。
  随着工业的发展,农业产值相比工业产值来说已经是不高了,这点钱算什么,随便挤挤就拿出来了。
  除了禁止使用杀虫剂,中华帝国还出台了禁止使用激素和其他化学品的规定,开始全面建设绿色农业。
  夏钧毕竟是被坑过来的穿越者,深受食品安全毒害。
  给国民一个安全的食品,这是他感觉到的责任。
  而且不仅是要吃的安全,还要吃得有营养。营养这种东西实际上不全面,以中国祖先的认识,人精气神三者的组合体。
  精有**与阳精,**就是唾液、血液等东西,阳精就是**。精气一定程度上可互相转换,精气仿若水,神着仿若鱼,精气足则神足,神足则思维敏捷。
  营养说的只是表面上的东西,实际上还有一个‘气’的存在,那些野生的东西为什么补,就是因为气很足。
  家养的土鸡比吃饲料的补,也都是气的区别。以唯物论的角度去看,饲料鸡和土鸡实际上没有区别,但只要是智力没问题的人,吃过之后都能区分出其中的区别。
  正如《阴符经》中所说的:天,万物之盗,万物,人之盗,人,万物之盗。
  天掠夺万物精气,万物也掠夺人之精气,人在享受各种东西时,实际上精气有损。人为万物之灵,同样掠万物之气,掠夺手段就是‘吃’。
  补气是中医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以美味的药膳来补气。不过补气也不能乱补,如果生病了就不能补,那样病邪也跟着补,反而会加重病情。
  此时中华帝国确实是没有一个什么确实有效的方法来判断一个食物的‘含气量’,因此一般也不纳入食品等级划分标准。
  不过一些传统的补气食品,却是有进行人工鉴定的,要想区别一种食品是否补气,最直接的方式就是人吃了感受一下。
  人在少年时,可能感觉吃什么东西都差不多,感觉不到什么太大的变化。但到了一定年纪,对身体的变化是很敏感的。
  在建设绿色食品的同时,帝国政府也开始追求给国民提供更有实质营养的食品,因此划分食品等级也是需要的。
  这可以杜绝那些滥竽充数的商家,让很多采取高成本生产的农业生产者能够有利润可赚,从而维持下去。
  由于国民的医疗费是政府承担,政府首先要做的就是排除那些可能会让国民染病的东西。
  同时,要做的就是预防。
  改善饮食质量,是一个很重要的环节,可能饮食成本上升了,但以国民目前的收入来说,完全是可以承受的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