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一战胜国》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唯一战胜国- 第35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美国在原定历史上一点都不帮德国人,那是因为德国人太难对付了,就如此时美国敌视中华帝国一样。
  苏联则是体制完全不同,美国自然也不会容许。
  而此时美国的首要敌人变成了中华帝国,因此德国和苏联都成了美国笼络联合的对象,想以此来与中华帝国抗衡。
  然而让美国和英法都未察觉的是,德国正在迅速的积蓄军事实力,希特勒自然不会傻到去进攻波兰,而是将屠刀对准法国。
  波兰边境的紧张局势,只是一个障眼法。
  不过希特勒还算是有点理智,知道不能太过火,否则惹怒了第三世界联盟的话,德国极有可能会被第三世界联盟胖揍一顿。
  而此时的美国则是在不断的给德国打气,以给与德国足够的勇气去和第三世界联盟硬火拼。
  美国政府甚至还给德国运去了许多的工业原材料。
  希特勒爽了,此时德国左右逢源,自然爽得一塌糊涂,也让他产生了一种错觉,那就是德国对于当前世界两大军事联盟来说至关重要,有着决定性的作用。
  1937年,中华帝国的经济总量增长速度依旧保持之前的势态,增长速度进入一个十分快速的阶段,全年增长速度为20,经济总量恢复到了7900亿亚元。
  看似已经快恢复到了繁荣时期的程度,并且还超出了400亿亚元的程度,但实际上并不是如此,尽管工资开始不断上涨回升,但物价也涨了。
  繁荣时期主要是民用发展繁荣,因此民用产品产量大,价格自然便宜了。而此时中华帝国将印出来的票子拿去建设工程和当军费了,调用了很多人力、物力。
  虽然物价上涨水平是自华东政府成立以来最快的一年,但人民的生活水平还是不错的。
  因为此时中华帝国的生产力水平已经发展到了一个十分不错的程度,实际上用几千万人去生产农业和轻工业,就能够生产出足够六亿人使用的生活物品。
  因此在农业产品和轻工业产品方面价格上涨不大,其中轻工业产品的物价水平上涨程度最小。
  那些无法靠机械来提高劳动力的行业,价格上涨速度最快。
  中华帝国虽然不复当初的市场经济繁荣程度,但人民的生活质量依旧不错,相比美国人的日子来说,却是好了很多。
  为了与中华帝国抗衡,美国加大了对工人的压榨程度,也在学着中华帝国疯狂的建设工程。
  简直恨不得把一个人当成两个人来用。但这样也使得美国工人对政府产生了很大的不满,经常爆发抗议。
  美国在1937年的经济已经恢复到了1400亿亚元,美元同样在大幅度的贬值。
  但美联储能增发1美元,中华帝国就能够增发最少4美元,因为中华帝国的人口是美国的四倍,同时俄国使用的也是亚元。
  中华帝国的经济恢复水平远比美国快得多,因为中华帝国印了比美国多最少四倍的票子,甚至是接近五倍。
  票子多了,国民劳动成本不断上升,实际上人民的生活质量并未便差,只有那些不去工作的人才会觉得日子不好过了。
  也正是这种贬值速度,加上投资环境不景气,使得那些在繁荣时期赚了很多钱的投资者的资产不断缩水,从而又降低了贫富差距。
  很多民企在这一时期,都觉得生意不好做,因为市场经济不繁荣。但生产建设又并不比繁荣时期少,而这种建设是国家行为,建设起来的东西也是国家资产。
  而工人同样是拿工资,而且拿得比繁荣时期的工资基本一样了,因此只要是有工作的人,生活质量都不会下降。
  政府则在这一时期非常有钱。
  个人所得税加上对企业的税收,同时还有铸币税,更有华东集团这个国有大集团的高度垄断。
  同时在这一时期,中华帝国开始有意识的提高国民生产效率。
  例如那些繁华地段的小商小贩,一律砍掉。这些小商小贩的个人劳动产值太低了,虽然能够创造很多就业,但现在不缺的就是就业,国家那么多的工程在建设,还会愁没有就业岗位?
  华东集团和中盛集团、华盛集团合资成立了一家‘帝国零售公司’,华东集团占总股份的75,中盛集团占10,华盛集团也占10。
  因为这不是重工业领域,因此将主要由中盛集团和华盛集团的管理团队进行管理,负责管理的集团多拥有5的不固定股份。至于是中盛还是华盛来管理这家公司,主要看各自运营能力,决策层先期采取轮换制度。华东集团在选决策层的时候拥有决定权,华东集团不介入管理,但也要看成绩,同样也只看成绩,效率高,成绩好就不换,成绩不好那肯定要换。
  帝国零售公司将在全国各城市开设超市,超市比商场更加贴近普通民众的日常生活。
  这些超市在效率上比个人零售商店高出十倍不止,也就是说可以让更多的人口投入到建设当中去,最大限度的挖掘个人劳动力价值。
  同时帝国对于帝国零售公司的政策更加优惠。
  总的来说,这种行为也就是进一步的提高垄断程度,垄断很多时候并非是完全不好的,起码在提高生产力方面,垄断的模式拥有绝对的优势。因为在不受政策限制的情况下,要想取得垄断地位,必须建立在更高的生产力水平和组织效率之上。
  由于是国家资本垄断,因此这种垄断增加了国家财政收入,同时也提高了整体的生产效率。
  中华帝国的这种国家垄断模式不是一般国家能学的,因为难度太大。这不是一种以政策限制来进行垄断的模式,而是以一种允许民间资本进入的垄断模式,要想取得垄断首先就得靠市场竞争手段,把竞争对手干掉。所以其他国家是学不来的,也只有中华帝国拥有这样的实力。
  同时在经济萧条之时,大量的工厂破产,因此中华帝国手上掌控着大量的商业资源,华东集团用这些资源,联合中盛集团与华盛集团,进行了一系列的产业深度整合,在轻工业、、销售、服务业等领域都形成了一批垄断企业。
  中华帝国基本上是边恢复边整合,相比之下,美国银行资本家们整合的时间更为宽裕得多,因此比中华帝国更早将手上的产业整合完毕。
  在加强垄断的同时,中华帝国又出台了许多扶持创业的政策,同时还有许多创业基金的存在。
  因为创业基金的存在,创业者一旦成功了,那么马上就赚了。
  创业能够成功,在资本已经很强大的情况下,必须靠创意以及更高的组织效率,如果能够创业成功,那就是不错的企业。
  而这些企业诞生之后,证明了有足够的价值,银行就会出钱向创业者收购,甚至可以砸出大把的钱,以继续维持垄断。
  这就是资本雄厚的好处。
  同时这些垄断集团,在政策上又有一定的优惠,更是加强了竞争实力。
  中华帝国这种模式就是将那些富裕得不想工作的群体砍掉,同时团结一部分民族资本商人,从而使整个国家大部分人都去工作。
  等于是团结一部分高产阶级,以进攻高产阶级阵地,以保留部分高产阶级的方式,来攫取高产阶级的利益。
  那些服务于政府的民族资本商人,等于是朝廷鹰犬。
  在加强资本垄断之后,整体的劳动生产力提升了,同时政府又更多的钱投入建设,也能够调动更多的劳动力投入疯狂的军备建设。
  ……
  1937年底,中华帝国海军开始正式整编,隐藏于南洋共和国海域的近二十艘航母正式编入了中华帝国华东舰队。
  同时,装备的还有三艘猛将级战列舰,另外有近两百艘死神级远洋作战潜艇编入海军。
  美英日三国迅速获得了相关情报,他们在中国海军内部安插了不少的间谍。
  让他们困惑的是,中华帝国之前制造的那七艘华东级战列舰哪里去呢?还有另外五艘猛将级战列舰哪里去了?
  还有,怎么突然冒出这么一大堆的航母出来……
  这些航母是什么时候造出来的?
  就在美国政府,英国政府,日本政府困惑不已的时候,年1937年底在厦门港,一群高大的军舰驶入港口,这些军舰开到港口之后,竟然被当成废钢来拆解回炉了。
  这些军舰陆陆续续加起来,正好是七艘华东级战列舰,五艘猛将级战列舰。
  让人大跌眼镜的是,这些战列舰一个个都是空有其表,内部什么东西都没有,完全就是一艘艘空壳舰。
  英美得到确切消息之后,马上指责中华帝国使用卑鄙手段挑起海军军备竞赛,大大增强了国际局势的不稳定性。
  中华帝国为此回应说,中华帝国建造试验舰是自己的权力,其他国家进行海军军备竞赛,完全是自身捕风捉影的结果。
  英美日三国突然意识到好似被耍了,此时英美日三国制造了三十艘于华东级战列舰同等级的战列舰,还制造了十四艘海权级战列舰。
  光是这些战列舰就占去了相当大的资源,同时每年的训练、维护都是一大笔钱。
  但造都造出来了,难道还能拖回船厂去当废钢炼了?
  至于中华帝国则无所谓,反正是一堆空壳舰,回炉炼了也没什么损失。
  不过英美日此时还是比较坚信战列舰的战斗力的,因此自然不会把这些战列舰拆解回炉。
  但这些战列舰占用了大量的资源却又是不争的事实。但英美日却感觉,他们的联盟的海军实力已经大大超出了中国海军。
  中国海军已经无法与他们抗衡了。
  ……
  秋季,又到了海洋捕捞的集结。
  每年中华帝国的渔船会在秋季开始捕捞,在春季时停止捕捞。
  其中永宁省(库页岛)海域的渔产资源一直是中华帝国渔产捕捞的重点地区,华东海军如同往年一样,派遣了护卫舰前往北海道渔场。
  中华帝国的渔船年年都要进入北海道渔产打秋风,在1937年同样也不例外。
  然而在1937年,日本海军却是突然强硬了起来,日本海军派遣了两艘军舰前往北海道海域对中华帝国渔船进行驱逐。
  当即引发了海军对峙事件。
  两艘中华帝国护卫舰,面对两艘日本扶桑级战列舰丝毫不惧,对日本战列舰鸣炮警告,日本两艘战列舰被逼得后退了一海里。
  日本海军显然做好的准备,但日本政府却没有做好准备,一旦海军擦枪走火,那么极有可能引发战争。
  日本海军一边向北海道增派军舰,一边联络英美。
  英美迅速做出反应,向中华帝国发出照会,声称中华帝国已经入侵了日本领海。
  中华帝国也很快做出了回应,声称自古虾夷曾多次向中国进贡,属于中国的附属国,但却被日本政府于十九世纪强占。中华帝国不承认日本政府对北海道的主权地位,特别北海道领海,这应划入中国领海范围。
  中华帝国的这个回答,让日本国内一片愤然,但日本国民心头却也笼罩着一股深深的恐惧感。
  两天后,中华帝国宣布将在永宁省海域举行海军联合军演,顿时将这种恐惧推向了高点。
  围绕着北海道海域主权归属问题,国际上开始高度关注,西方联盟的各主流媒体都说中华帝国不讲理。
  不过这又能如何?
  为了力挺日本,美国、英国、日本三国政府决定同样在北海道海域进行三国海军联合军事演习。
  两大联盟争锋相对。
  中华帝国海军主力开始向海参崴调遣,而英美日三国布置在亚洲地区的海军主力也开始向日本北海道海域驶去。
  两大联盟长期积累的矛盾,顿时聚焦在日本北海道海域。
  经过近半个月的调动,两大联盟海军开始在北海道海域边界展开对峙,所谓的联合演习,最终变成了一场更大规模的海军对峙。
  英美日出动了28艘超无谓舰,以及15艘超级战列舰,25艘重型战列巡洋舰,同时还有10艘航空母舰,同时双方还出动了庞大的机群,都是从陆上起飞的。
  相比之下,中华帝国海军的力量看起来十分单薄,超无谓舰只有8艘,而超级战列舰只有3艘,重型战列巡洋舰只有8艘。
  在大军舰上,美英日三国联合海军比中华帝国海军要多出48艘,不算入航母在内是这样的。
  单在大军舰上,英美日海军是中华帝国海军力量的3。5倍,当初英美日是按照2:1的模式来建造军舰的,但中华帝国造了一堆空壳舰,导致了力量的严重失衡。
  唯一让英美日担忧的却是中华帝国的空军,不过美国运了大批的飞机到日本以加强日本的防空能力,日本仅仅是战机总数就超过了一千余架,看起来是很多的了。
  然而中华帝国的战机更多,布置在全国各地的战机总数超过了三千架,虽然很多都是旧式战机,但新式战机增在不断增加,华东飞机制造厂每天能生产出近五十架战机,以及三十架大型轰炸机,战争潜力已经达到了一个让人恐惧的程度。
  不过英美没对中华帝国空军的情况知之甚少,日本的战机,加上如此之多的战列舰上的防空炮,使得英美日在海军对抗上的信心变得非常强大。
  在外交上,两大联盟则在不断的扯皮,双方都要求对方撤出该海域,总的来说就是让对方滚远点。
  日本政府分析了当前的局势,建议英美海军与日本海军对中华帝国海军不宣而战,以此将中华帝国海军一网打尽,从而使第三世界联盟彻底失去争夺海权的机会。
  而此时日本和苏联,都做好了战争的准备。
  ——————
  还有一更……
  第一卷 第411章 中日大空战
  第411章 中日大空战
  1937年12月23日,这是中华帝国建国20年国庆日,中华帝国自1917年成立以来,已经走过了二十年的风风雨雨。
  然而这一天清晨,朝鲜釜山雷达站和永宁省雷达站都突然发现了一群密密麻麻的日军飞机正在朝北海道海域飞去。
  中华帝国在沿海地区秘密建造了诸多大型雷达站,这些雷达站一个个都高达二十多米,功率极强,对空搜索范围达到一千五百公里。
  中华帝国的雷达技术已经研究到了一个逐渐成熟的程度,雷达方面的研究也是十几年来中华帝国重点研究的军事技术,为此投入了大量的研究经费,特斯拉也曾研究过雷达,为雷达研究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不过特斯拉显然之后失去了研究兴趣,跑去研究其他项目了。
  凄厉的警报声顿时在东北各战略机场中响起,睡梦中的飞行员迅速从床上爬了起来,冲向机场中的战机及轰炸机。
  东北、外东北、朝鲜、永宁省等区域的军用机场仅在半个小时内,就将大部分的飞机升上天空,朝着北海道海域飞去。
  中华帝国海军同样也在雷达中发现了飞来的日本机群,同时还收到了岸上雷达站的警报,位于北海道边境的中华帝国海军顿时最好了迎战的准备,以航母为中心,形成了一个防御阵型。
  很快,中华帝国海军发现,美英日联合海军主力出现在了东南四十公里外,总指挥周秀龙随即命令海军主力向东移动,先避开英美日海军,并等待战略空军部队的轰炸,随时准备包抄英美日海军主力后侧。
  此时英美日海军还是依靠传统的侦查手段,并未装备任何雷达,因此主要的侦查方式靠的是飞机。
  中国海军因为装备了雷达,因此料敌先机。尽管对海面搜索范围只有四十公里,但这已经足够了。
  舰载雷达对空搜索范围达到三百公里的半径,使得中华帝国海军足以如同幽灵一般出没了。
  航母上的战斗机已经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