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一战胜国》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唯一战胜国- 第6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袁世凯接到电报后松了口气,他其实并不在意南京临时政府的意图,他只在乎华东临时政府对南京临时政府怎么看。
  一场逼迫清廷退位的行动很快便展开了。
  段祺瑞等北洋军官这时向清政府发出了第二电,再次要求清室退位。
  ……
  鹰潭,军事演练依旧在持续进行。
  近一个月的演练,三个步兵师和一个炮兵师,以及与刚组建的空军第一大队,演练了各兵种的配合作战。
  作战内容有防守作战、突击作战两大类。
  这两大类的演练中,夏钧强调的是炮兵尽量打击对方炮兵,同时强击机负责配合打击敌方炮兵。由于暂时没有配备轰炸机,因此强击机当轰炸机来演练,强击机也有装炸弹的。
  由于步话机的使用,让炮兵之间的协同非常快速,侦察机发现对方火炮位置后,即可回报指挥部,指挥部可以在第一时间调集最多的火炮对敌方炮火进行压制。同时可以配合轰炸机对敌方炮火进行打击,以此争得炮火上的优势,再打掉对方火炮,或者将对方火炮压制下去,就能减少步兵的伤亡。
  而步兵则强调防御工事必须能经受得住对方的炮弹考验,毕竟很多时候并不能完全打掉敌方的火炮,因此步兵不能没有防御工事。
  其次就是对敌方步兵的打击,野战基本上没什么好怕的,夏钧手上的这些正规军火力一个个都强大得很,小日本那点破烂装备,走出防御工事就能完虐他们。
  夏钧更关注的是战术上的训练,小日本很爱玩迂回包抄,对付迂回包抄的方法有两种,一种是分兵抵挡,另外一种就是直接向正前方发动进攻,在敌人分兵的情况下,集中力量将敌人正面部队消灭,再返回消灭敌人的迂回部队。
  两种方法都有可取之处,应随战况而变。
  1月12日,鹰潭的军事演练结束,23号就是春节,得回去过节了。
  夏钧的民心指数上涨了一些,此时已经达到了3。8,1月的积分收入达到两亿点,积分一到手上,夏钧就花了5000万点积分建设了一个年产20万辆摩托车的生产线,不仅军队需要摩托车,地方行政也需要摩托车。
  三轮摩托车可以很方便的执行一些零碎的任务,因此不管是军方还是警方,还有行政部门都有大量的需求。
  同时又花了5000万建了一个年产拖拉机20万辆的拖拉机制造厂,拖拉机的技术相比摩托车来说并不高出多少,结构甚至更为简单。
  1月6日,夏钧带着华东第一师回到了杭州,这次联合训练的收获较大,各师都找到了自身的缺陷之处,开始进行针对性训练。
  各支部队开始进入轮流休假阶段,春节时士兵可以放假回家三天,还没开始过春节就开始轮流放假了,预计到元宵节的时候可以把部队重新集结。
  经过一个多月的调整,华东临时政府的行政体系趋于稳定,各地行政人员纷纷上任,而对行政人员的监督也逐步进入正轨。
  其中那些报纸最为活跃,上海的报纸基本上大部分都搬到了杭州,设备也得到了更新,当然免不了让夏钧参了点股份。
  使用了新设备后的各报纸在发行价格上大大降低,一份报纸现在只卖一个铜板,如此低廉的价格,主要是因为这些报纸都找到了广告的大客户。
  这个大客户就是夏钧的华东集团,华东集团在广告上全面投入,KFC炸鸡店、华东银行,华东宝货公司,以及宝马牌自行车、打火机、香烟、罐头等产品是广告最为频繁的大客户。
  除了华东集团以外,华东临时政府扶持的那些民营企业也十分活跃,他们要广告的的东西就更多了。
  不仅是因为报纸的广告客户有了,连销路也增加了,华东临时政府的政府机关,以及各地学校,都开始订购报纸。
  其中以《复兴报》规模最大,这是华东临时政府办的报纸,因此覆盖全面,而且复兴报的记者数量剧增,新闻也变得多样起来。
  教育部每天都会从学校订购的报纸当中挑选出一些事例,然后写好评述,发给每个学校的社会课老师,让他们给学生讲读报纸,以让学生在学校里多接触社会现象,并且通过这些事例的讲评,给学生树立正确的观念。
  对这种报纸讲评,夏钧给教育部的要求是不能做作,不能整天搬那些生硬的口号来教育学生,有时候也要实际一些,把课程上得生动一些,让学生有聆听的兴趣,并让他们积极发表看法。
  对讲评事例的选择上,也不能光选那些报喜不报忧的,那些有关社会黑暗的事例也要有,类型也要全面一些。
  这些手段综合之下,各报纸发展迅猛,记者数量也急剧增加,这些记者大多数是华东临时政府培训出来的,因此比较专业,在报界甚是抢手。
  报界基本上已经被夏钧给控制了,这些报纸并非不能说话,他们也经常抨击华东临时政府的一些部门的工作失误,以及到处探寻地方政府的贪污现象。
  他们可以指名道姓的抨击某部门、某官员,但有一个底线是坚决不敢越过的,那就是不能煽动民众反对华东临时政府的当政。
  唯一不用经过新闻审核的《申报》对华东临时政府是持支持态度的,华东临时政府上台后的一系列政策都表明,这是一个真正为人民着想,一个有理想的政府。
  《申报》虽然对华东临时政府时有称赞,但并不一味鼓吹华东临时政府,而是把监督放在首位,史量才一直认为报纸的天职就是监督政府。
  当前对华东临时政府的中央各部门比较廉洁,基本上无需太大监督,《申报》记者深入地方,根据华东临时政府的种种政策对民众进行调查,紧在一个月内就协助特殊警务局揪出了十三名贪污人员,位居各报之首。
  夏钧返回杭州,许多报纸都纷纷进行报道,之前夏钧突然消失,华东临时政府的各个会议上都看不见他的人影,这让报界猜测他跑到哪里去了。
  有人说他去了上海,可在上海又没见到人影,有人说夏钧跑回了福建,不过福建那面没有任何风声。
  夏钧刚回到杭州,就召开了外交部会议,15号就要和各列强就海关一事进行谈判,他必须做好充分的准备。
  这次谈判,夏钧又把李盛国请来带队,外交部部长朱晓诚刚从法政学院出来,还要跟在后面好好学学。
  1月15日,李盛国带着谈判团队来到了上海,与各国进行正式谈判。
  之前,夏钧已经与英国经过了间接性的谈判,以及与美国、德国进行了间接性的交流,在英、法、美、德、日、俄六国中,已经拉拢了美国,德国则不确定,英国也有妥协的意思。
  谈判一开始,日本就跳了出来,坚决反对将关税交给华东临时政府,认为华东临时政府没有合法地位。
  不过很快美国代表便声援说,他们美国已经承认了华东临时政府的合法地位,接着,德国代表也出声承认华东临时政府的合法地位,英国代表也随后表态,承认华东临时政府的合法地位。
  英国佬不表态不行,承认华东临时政府的合法性比不承认更有好处,现在中国的稳定全在于稳住华东临时政府,才有可能让他们的代言人袁世凯上台掌控中国政局。
  谈判一开始便获得了一个不错的开局,在英、美、德三国的支持下,法国和俄国这个同盟也没有再纠缠于华东临时政府是否具备合法性的问题。
  就算法国和俄国反对,加上日本也仅是三比三,而英国、美国、德国的整体经济实力都要强于他们,而且此时的日本也没有真正取得大国地位。
  德国人对华东临时政府的支持,让其他各国代表有些看不懂,不知道德国是出于什么样的利益角度去考虑。
  接着,英国代表抛出了此次谈判的主要内容,福建、浙江两省关税问题。
  由于关税是联合掌控在各国手中,因此必须召集各国进行商议,不过英国在其中所占比例最大。
  “我们大英帝国可以将关税交还给华东临时政府,但华东临时政府除了拥有调整关税高低的权利外,应遵守之前清国签订的各项条约,关税盈利必须用于缴纳赔款。同时华东临时政府必须保证,在三个月内稳定中国局势。”英国代表说道。
  他们英国的意思就是可以放弃关税的掌控,但钱还是不能少了他们,而且前提是使中国在三个月内稳定下来。
  在这种条件下,他们英国的利益并未受到丝毫损害。
  ————
  第二更到
  第一卷 第三十八章 挖墙脚
  第三十八章 挖墙脚(第三更,求订阅)
  推荐朋友新书《唯一男法师》——【唯一男法师,风骚异世界】,书号2138815
  …………
  英国佬知道,眼前这个年轻人是个难缠的家伙,这家伙上次和日本谈判时,简直就像是块滚刀肉。
  眼前大英帝国想要稳定中国,因为大英帝国有许多既得利益,而华东临时政府则抓住了这一点,以借机收回海关。
  出乎意料的是,不出英国代表所料,李盛国开始扯起条件,若是只海关收益要用于归还赔款,华东临时政府还要江苏的海关。
  德国代表表示支持,美国代表反倒帮助英国否决这个要求,在美国人看来,两个省的海关够让美国商品进入中国了,三个省没必要了。
  李盛国随即提出,要用福建、浙江两省及上海海关的关税用于赔款也可以,但必须有一个额度,同时剩余的华东临时政府将自己截留。
  英国很爽快的答应了,他们的目的仅是为了保持赔款的那部分,只要不动这一部分,他们的利益就可以保障。
  李盛国对赔款这方面也没太在意,姐夫和他说了,英国佬要赔款可以,以后打到他们十倍返还。李盛国不知道这个目标能不能实现,但姐夫既然这么说了,他便如何去做。
  谈判对双方来说都出奇的顺利,而其他几个国家的代表只是在一边当观众,日本代表一度反对,不过无效。
  英国人此时根本不听日本人说什么,他们在对中国这场**上的立场就发生了分歧,日本此时陈重兵于长江口,但在英国的压制下不敢胡来。
  日本在会议上本来想挑拨一番双方,让英国放手日本干涉这次中国**,但显然这次谈判没给他们机会。
  关税的赔款预留额度很快拟定,根据往年的数据,福建、浙江、上海的关税大概有500万两用于赔款,今后每年华东临时政府需要从关税中拿出500万两按照抵押的比率交给各国,关余可以自己截留使用。
  这个谈判结果很让人出乎意料,袁世凯肯定不愿意看到这个结果,但他们并无人员在场,因此很快李盛国就在协议上签了字。
  只要华东临时政府能让局势在三个月内稳定下来,福建、浙江、上海海关就交还华东临时政府管理,并可自由调整关税高低。
  各国代表纷纷在协议上签字,唯独日本代表不签,结果在英国代表、美国代表等的注视下,才十分不情愿的签了字。
  整个谈判仅用了半天时间,15日下午李盛国打电话到杭州报告夏钧,夏钧听了对这个协议给出了肯定。
  三个月时间
  这对于夏钧来说够用了,打到北京都不用一个月,他还可以给袁世凯两个月,两个月一过,袁世凯还不能逼迫清廷退位的话,那么他必须采取行动。
  ……
  1912年,这是龙年,春节就快到了,市场上的货物变得好卖起来,华东集团内部也开始做年底结算。
  夏钧并不过问,这方面是李诗婧和李盛国经手的,他只看集团各公司上交的报告,诸如可行性报告,以及亏损报告。
  可行性报告一般是要开阔新领域,或者采取什么新的经营手段,夏钧有的批有的不批。
  亏损报告则是在企业在季度亏损的时候提交的,里面要列明是什么原因导致了亏损,是管理问题,还是技术问题,或者是政策问题、竞争问题等等,若是技术问题,夏钧会给企业弄到新的设备,以让企业走出亏损。
  夏钧对报告的要求就是要简洁,他可没空成天看一大堆繁琐的东西。
  李诗婧这边在搞集团年底结算,夏钧则跑到淮安视察精盐厂去了,从湖北返回的第四独立团已经被夏钧调入了江苏,主力就驻扎在淮安,其他则分散在其他地区的油井附近,以保护采盐和采油。
  夏钧开着装甲车去的,仅用了不到一天时间就到了淮安,主持淮安化工业的是长期负责化学方面问题的专家张程,他是第一批加入这个团体的专家,目前拿着高薪,享受着极好的福利。
  夏钧到了淮安他才知道委员长来视察了,连忙跑到厂外迎接。
  “生产情况如何?”夏钧一下车便问道。
  “一切良好,已经按照委员长的意思,把上个月生产的30万吨原盐中拿出10万吨来加工碘盐,已经生产出8万吨碘盐了。”张程回答道。
  进入精盐厂,只见里面的机器正轰轰的响着,一包一包的碘盐正在装袋,雪白的精盐装入塑料袋中,然后经过机器封口,一包500g重的碘盐就变成了成品。
  “现在精盐厂生产出的井盐,氯化钠含量达到98,另外还按照委员长的要求加了碘,还有一些加了辛等元素。”张程说道。
  夏钧点了点头,抓起一把精盐看了起来,这盐非常细,品质已经是极高了。
  “现在生产出几包盐了?”夏钧问道。
  “这10万吨原盐生产成精盐,大概是……一亿五千万包。”张程回答道,“已经有近半已经运到各地去了。”
  “嗯很好。”夏钧很满意,新年到了,提高民心就得要盐,反正这么多盐,给每户免费发一包,那民心不就哗啦啦往上涨了。
  这年头的中国,井盐可是昂贵的东西。
  在中部一些地方,人们连粗盐都没得吃,吃的是盐土,里面含硝,对人体伤害较大,西方国家规定,氯化钠含量85的盐不能用于喂养牲畜,而中国连人吃的粗盐都没有达到85,因此讥笑中国人是食土民族。
  接着夏钧又视察了制碱厂等化工厂,从视察过程来看,这些化工厂都运转良好,现在大部分化工原料都不需要进口了。
  十分满意的夏钧返回了杭州,接着开始安排春节送温暖行动。
  这次春节送温暖,送的就是盐,每家每户一包500g重的碘盐,另外再给困难户发20公斤大米,这种无差别送温暖,民心何愁不涨。
  为了这个送温暖行动,夏钧还从粮库里调用了一些储备粮食。至于碘盐,这东西真的不值钱,成本低到基本上可以忽略不计了。
  就这次春节送温暖行动,报界很快便开始了跟踪报道。
  一包包碘盐发到民众手中,民众不由欣喜万分,市面上的食盐价格可是很高的,而且还是粗盐。
  政府送给他们的盐还是精盐,而且听说家了什么碘,吃了可以防止大脖子病。每户人家一包盐,那些不富裕的百姓自然欣喜万分,而那些富裕的,虽然能买得起盐,但政府免费送,还是感觉到一股温暖。
  这是一种组织上的关怀,一种从未享受过的关怀,从前的官府只有收税收税,从来不会说送什么东西的。
  不过华东临时政府不同,夏委员长可是大好人。
  各报纸原本还以为仅是在城市里发盐,不过很快各报纸的记者发现,华东临时政府在农村也发盐。
  只要拿着户口本,就能领到一包盐。
  当然,这也引出了不少黑户前来补办户口,黑户一向是普遍的社会现象,以前之所以不到官府登记户籍,那是出于一些避税的考虑。
  现在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