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立群读史记 秦始皇》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王立群读史记 秦始皇- 第4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坏姆鏊铡⒚商瘛⒚梢愕热艘丫懒耍ヒ廊桓械胶ε隆4耸保碌氖鞘裁茨兀�
  我们讲完胡亥的作为了。我们就要说,胡亥为什么这样做呢?是因为他害怕,怕什么呢?两点:一,怕大臣不服;二,怕皇子争位。秦二世窃取了皇位当了皇帝,尽管大臣们尊称他为皇帝,他知道大臣们心里并不服他,因为大臣们一点儿也没有看出来秦始皇有传位给他的任何征兆和意向,所以大臣们不服。第二,秦始皇有二十多个儿子。我们讲过秦始皇后宫的嫔妃有一万多个,这一万多嫔妃给他生了二十多个儿子、十几位公主,连儿子带女儿总共是三十多个,胡亥排行第十八。由于没有立太子,皇长子又自杀了,其他的儿子都有权力继承啊,所以,这是胡亥的两怕。针对这两怕,赵高给他献了两条计,说你光怕不行啊,你得想办法,咱们得把局面给维持下去。怎么办?赵高就说,杀旧臣,提新臣,培植个人势力;杀皇子,除公主,解除后顾之忧。因为赵高也明白,不光是秦二世的地位不稳,赵高自己的地位也不稳。赵高原来只不过是个内臣,虽然秦始皇很信任他,他是中车府令,同时还管着皇帝的玉玺,但是,他既不属大臣,更不是重臣,在外朝之中没有地位。所以赵高知道,其实大臣们也不服自己。那怎么办呢?赵高就想出了一个办法,这个办法我们概括起来就叫做“杀旧培新”,把老臣、旧臣给杀了,再提拔一批;这两手合并起来就是“一杀二提”。杀谁呢?杀大臣、杀皇子、杀公主。提谁呢?提自己的亲信。按赵高的说法,这个叫“贫者富之,贱者贵之”,你不是穷吗?我让你富;你不是地位低吗?我让你地位高。就等于说把朝中整个来了一个大换班、大换血。这样一来,他就觉得秦二世的地位可以稳了,自己的地位也可以稳了。大家注意这个“贫者富之,贱者贵之”,这八个字非常厉害,可以说是古往今来一切统治者培养个人势力最毒辣的一招,结果就把朝中的大臣完全换成自己的人了。赵高就告诉秦二世,你要这样做了,“陛下则高枕肆志就可以高枕无忧,宠乐矣”,你就可以高枕无忧,底下都是你的人了,你可以放心大胆地去享受生活了。而秦二世本人对赵高的这个说法非常认同。秦二世其实是两种思想都有,一方面是怕,怕大臣不服,怕皇子夺位。另一方面呢,他急于想享乐,当了皇帝以后急于享乐。他当上皇帝时多大呢?21岁。21岁的一个小伙子,他说了一个话,他说:“人生居世间也,譬犹骋六骥过决隙也。”就是说,人生活在世上就好像是赶着一个六匹马飞奔的快车,迅速地通过了一个小的间隙。那六匹马飞奔的快车过一个间隙,那就是一刹那,一眨眼就过去了。胡亥把人生看得这么悲观,认为人生太短。为什么?一般来说21岁的人不会有这么一个感慨的,21岁的人时间还长着呢,自己要到老还早着呢,起码还有几十年。他怎么会21岁就把人生看得这么短呢?其中有一个原因。胡亥这一次是跟着他父亲秦始皇一起去出游,出游之前,秦始皇还非常健康,几个月之后,秦始皇就病死在路上了。胡亥是亲眼看见他父亲在几个月时间里,从一个强壮的中年男子,一下子变成一具腐烂的尸体,这个过程胡亥是亲眼目睹,这对他的刺激非常之大。他从他父亲几个月的生死变化中悟出来了一个人生道理:人生太短。
  八百年以后,唐代有一个叫许浑的诗人写了两句很有名的诗:“莫道少年头不白,君看潘岳几茎霜”。你不要说,年轻人啊,你不要说你的头发不白。我们现在特别是年轻的同志,你不要认为自己这个岁月还早,其实每一个人都经不住岁月磨砺,黑发变白发,也就是短短的几十年。潘岳是我国古代西晋时期一个著名的美男子,潘岳年轻的时候漂亮得很,他坐着车在洛阳的大街上一走,大街上的美女都朝着他的车子上扔水果,他的车子出去走一圈就拉一车水果回来。潘岳那是中国很有名的美男子,按今天的话来说,就叫“快男”啊。但是没有多长时间潘岳的头发就白了,那潘岳再出去人家就不给他扔水果了。这个自古以来的爱美之心是相同的,古今中外这个不奇怪。从这个角度上我们也可以看出来,胡亥确实是想趁着年轻享乐人生。
  [画外音]胡亥当皇帝之前,在沙丘亲眼目睹了父亲秦始皇的死亡,使他感受到人生短促。他希望能够享受人生。但他是用非法的手段登上帝位的,他的心里毕竟是虚的,在内心深处他还有害怕失去皇位的恐惧感。恐惧跟享受比起来胡亥首先要处理的就是恐惧的问题。那么,他是怎么解决自己内心的恐惧感呢?
  怎么解决呢?杀!随后,胡亥就对大臣和他的兄妹们实行白色恐怖。紧跟着,秦始皇的十位公子在咸阳街头被集体斩首,十二位公主在杜县被处死。秦始皇有一个儿子叫公子高,公子高自己知道难免一死,他就想逃,但是他担心逃了以后他的家人会被杀,最后他被逼得没办法就给秦二世上了奏疏,要求为秦始皇殉葬,秦二世答应了。公子高殉葬而死,保全了自己的家人。另外秦始皇还有三个儿子,叫公子将闾的等三人,这三个人也被抓起来了,抓他们的理由就说他们失礼。这三个人其实是非常谨慎的,任何事情都挑不出来错。胡亥派人去杀他们的时候,他们想知道,杀我们三人的罪名是什么?所有的礼节,我们都没有违背过;所有的错话,我们都没说过,我们犯了什么罪?执行死刑的人说,我不知道,我只知道奉命要杀你们三个。公子将闾兄弟三人是“天乎,吾无罪”,只是仰天大哭,喊着老天,最后三个人全部自杀了。这个大屠杀把整个皇族都震惊了,可以说秦始皇所有的子女在秦二世继位后不久全部被处死,杀的杀,自杀的自杀,殉葬的殉葬,全部遇难,无一幸免。这是一步。下一步还有杀大臣、重臣,这是后话。
  胡亥继位以后采取的这些做法只有一个目的,就是为了巩固自己当皇帝这个帝位,这是最主要的。胡亥不知道用政绩来证明自己是合法的,他只知道用屠杀,用白色恐怖来维护自己的统治。这就是秦帝国建国以后,在它的皇族内部发生的一次大规模屠杀。当然,这个大屠杀绝不是一个孤立事件,它的实质是和沙丘政变紧密相关的,没有沙丘政变就没有胡亥登基,没有胡亥登基就没有这场大屠杀。所以我们在讨论这个大屠杀,讨论秦二世巩固自己帝位的时候,就不得不提到沙丘政变的问题。
  [画外音]因为沙丘政变,本来轮不到当皇帝的胡亥登上了皇帝的宝座。这不仅使大臣和皇子们遭了殃,历经了大屠杀的悲剧,而且胡亥窃取帝位也直接加速了秦帝国的灭亡。可以说,沙丘政变既改写了秦帝国的历史,也改写了中国古代的历史。那么,这一场政变为什么能够发生?它又为什么会取得成功呢?
  如果没有沙丘政变,就没有秦二世继位,也就没有这场大屠杀。沙丘政变为什么会发生?我想它的原因不外乎是两个方面,一个是偶然性,第二个是必然性,它是偶然性和必然性交互作用的结果。我们分开来说。它的必然性我给它概括了六点:第一,迟迟不立皇子;第二,迟迟不立皇太后;第三,诏书变遗诏;第四,赵高的敏感和他的操控得法,赵高发现了政治漏洞,而且赵高怎么样说服胡亥、胁迫李斯,他做得是很到位的;第五,李斯变节;第六,扶苏的愚忠愚孝。这六点就是沙丘政变发生的六大必然因素。其实,这六条还不是最根本的。导致沙丘政变最根本的原因是秦始皇建立的皇帝制度,因为皇帝制度确立了皇帝的权力至高无上,皇帝的高度权威使大臣们不敢怀疑皇帝的任何决定,皇帝制度为野心家、阴谋家借皇帝之名发动宫廷政变提供了一个客观的根据。谁敢怀疑皇帝的遗诏?谁敢不执行皇帝的遗诏?只要有皇帝的遗诏,谁都可以当皇帝,其他大臣都不敢怀疑。所以说,是秦始皇亲自确立的皇帝制度导致了沙丘政变。如果说我们探讨沙丘政变的政治原因,探讨它的必然性的话,前面的六点是必然性,但是最大的必然性是秦始皇自己定的皇帝制度。
  再说它的偶然性。沙丘政变偶然性的一面是什么呢?我觉得有四点。第一,秦始皇病死在沙丘,他死的地方不对。假如他死在咸阳,你想想情况会有什么样的变化。当然一个人死在哪儿不好说,要看那个车了,车速有快慢,不一定死在哪儿。但是,这个死在什么地方它是一个偶然的,这个偶然性很重要。你想想如果他死在咸阳,大臣们能不知道吗?大臣们如果都知道的话,那赵高还能够篡改遗诏吗?李斯还敢变节吗?所以,他死在沙丘这是一大偶然。死在外头了,大臣们根本不知道。第二,胡亥参加第五次大巡游。秦始皇一生五次巡游,前四次胡亥都没参加,偏偏就最后一次他要求参加了,他这一参加,他爹就死了,而且死在路上,死在外边了。哪有那么巧的事情?假如说胡亥一直不参加,前四次没参加,第五次也没参加,那赵高不跟胡亥两人通好气,他能够压服胁迫李斯吗?李斯会服从吗?所以,胡亥参加巡游纯属偶然,它导致了沙丘政变的暴发。第三,蒙毅在沙丘政变之前出差未归,这也是一大偶然。蒙毅是秦始皇最信任的大臣之一,蒙毅如果没有死的话,秦始皇在平原郡一病,马上就会叫蒙毅到国内的名山大川去为他祈福、消灾。可是蒙毅出差没有回来,等他回来了,秦始皇已经死过了,消息被封锁了。假如蒙毅没有出差呢?假如蒙毅出差回来早一点呢?蒙毅在身边,他可是赵高的克星啊。蒙氏在当时朝中是没有人可比的,蒙毅的祖父蒙骜是秦始皇的曾祖父昭襄王的重臣,他有两大功劳,一个是建了三川郡,一个是建了东郡。蒙毅的父亲蒙武也是有功之臣,参加过灭燕之战,杀了项燕,俘虏了楚王。他的弟弟蒙恬打败齐国,迫使齐王田建不战而降。而且,蒙恬后来又作为长城军团的主帅统管秦朝30万精锐的军队。蒙恬在外掌兵权,蒙毅在内掌朝政,他们兄弟一文一武,一内一外,所有的大臣包括李斯在内,都赶不上蒙氏兄弟在朝中这么大的权力。可是偏偏在沙丘政变之前,蒙毅被秦始皇派出去出差了,等他回来一切都晚了。蒙毅为什么偏偏这时候走呢?如果早走一点,或者早回一点,这事不都叫他赶上了吗?他如果赶上了,赵高能成事吗?我们知道历史有记载,赵高曾经犯过罪,谁处理他的?是蒙毅判了他死刑,秦始皇最后把赵高赦免了。如果是蒙毅在的话,赵高能够那么得心应手地完成他的沙丘政变计划吗?所以,这又是一个非常偶然的因素。还有一个偶然性的因素,就是秦始皇的诏书怎么没有及时发出啊?秦始皇是多英明的人,22岁刚一举行加冠礼,就粉碎了嫪毐、吕不韦两大集团,然后把母亲驱逐(当然后来又接回来了)。然后用了10年的时间兼并六国,统一天下。这么一个英明的皇帝,怎么能够在死的时候留下那么一个巨大的政治漏洞呢?一个如此有作为的君王最后居然留下政治漏洞,对身后之事一点都没有做到周密细致的准备,这不也是一个偶然吗?
  前面讲了六大必然性,又讲了四大偶然性,这个偶然性跟必然性交织到一块儿就发生了沙丘政变,有了沙丘政变就有了胡亥继位,有了胡亥继位就有了皇室内部的大屠杀,这一系列事件是环环相扣的。大屠杀,我们讲过他针对是两个方面,第一是秦始皇的儿子和女儿,就是公子与公主,另一方面针对的是大臣。那么,秦二世胡亥继位以后对大臣们的屠杀是怎么进行的呢?我们下一集再讲。
  38:李斯之死
  '画外音' 前面的节目说到,通过“沙丘政变”窃取帝位的胡亥做贼心虚,为了巩固帝位,他对自己的兄弟姐妹进行了大肆屠杀,整个大秦帝国笼罩在血腥和恐怖的气氛之中。之所以造成这样的局面,除了胡亥的帮凶——奸臣赵高以外,丞相李斯也难辞其咎。而让李斯做梦也想不到的是,他的妥协与纵容并没能使自己得以保全,最终他竟然从堂堂的一国丞相沦为了阶下囚,刀下鬼。那么,李斯为什么被杀?究竟谁是操纵这一切的幕后黑手呢?系列节目《王立群读史记·秦始皇》之《李斯之死》,为您解密李斯被杀的幕后悬机。
  秦二世二年七月的这一天,咸阳城里突然之间有一个重大新闻吸引了所有的人,咸阳城内是人头攒动,观者如潮。大家都去看什么呢?是看一个人被杀,而且这个人是“夷三族”,所谓“夷三族”,就是他本人要受五种刑罚以后再被杀,他的父母、兄弟、姐妹、子女一块要被杀。这个人是谁呢?他就是丞相李斯。李斯这一天是身系枷锁,将要和他的家人一块被处死。李斯可不是一般的人,他的身份我们可以看一下,他是秦始皇跟秦二世两代国君的丞相,是秦朝的开国元勋,是协助秦二世胡亥登上国家最高统治地位的重臣之一,是发动沙丘政变的三人集团的重要人物之一,这一个人竟然在这一天被杀了。李斯在被杀之前,对他的二儿子说了一句很有名的话,他说,我还能带着你牵着黄狗,出上蔡县的东门一块去打猎吗?说完以后父子两人抱头痛哭,然后全部被钉枷锁。李斯是上蔡县人,当年他在上蔡经常领着儿子出去找猎,打兔子,现在他竟然被杀了,甚至是一个开国元勋被杀了。我们讲过,胡亥继位以后他要杀的是两种人,李斯之所以被杀,也有他的一些原因,我们现在要回答的第一个问题就是李斯之死的原因是什么?李斯为什么被处死?其实李斯之死和他写的一封奏书有关,那么这封奏书怎么会关系到李斯的死呢?因为这封奏书牵涉到一个人和一件事,这个人是谁呢?是赵高。这件事是什么事呢?大家听我细说。因为在这之前,有一天,赵高来到李斯家里求见。李斯的身份是丞相,丞相属于三公,他的地位是很高的,而赵高的身份是郎中令,郎中令则属于九卿,三公的地位明显要高于九卿。赵高一进门就满脸讨好地对李斯说,现在天下大乱,关东盗贼已经是不可收拾了,但是皇上还忙着寻欢作乐,修阿房宫,修驰道,完全不顾及这些事情。他说我想给皇上提点意见,但是又一想,我这个身份太低,像这一类关系到国家大政的事非君莫属,只有你的嘴说出来皇上才信,换个人说,特别像我这样的人去说,皇上根本都不理。这一番话说得非常好听,李斯听了很高兴,赵高来求他办事,而且求他的事是劝谏秦二世,李斯马上答应了。然后李斯说,现在难呐,我早就想劝谏皇上,但是我见不到皇上,皇上整天不出宫,皇上不出来,我怎么见他?赵高说这好办,你只要想给皇上进谏,那我就给你帮个忙,我在宫里面可以自由进出,我瞅着皇上一旦闲了,就派一个宦官来给你送信,你接到我的信后就赶快去求见。办法商量好了,这个机会一连出现了三次。
  第一次,秦二世正和几个美女在寻欢作乐,玩得正高兴呢,赵高一看机会来了,赶快派人通知李斯,李斯是一溜烟跑过来求见秦二世,这秦二世玩得正欢,突然有报告说丞相求见,这把他给气得,只好放下美女,中断寻欢,出宫见李斯。李斯跟他说了啥他也没听见,说了什么意见他也没采纳,还惹了一肚子不高兴。李斯很沮丧地回去了,秦二世也感觉很恼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