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说,因为没有好好表达,所以坚决不给买。可是下一次,小秒针开门见山要求买冰棍,我的回答又常常是“不”。不健康、太凉了、太甜了、要吃饭了……
对于小秒针来说,如果反正是被拒绝,选择一种死得不那么难看的表达方式,岂不更好受些?所以再下一次,他又开始嚷嚷走不动、不舒服、天太热了。
晚上想让我们陪着睡的情况,也是一样的。表达还是不表达,直接表达还是曲折表达,小秒针的选择是有依据的。出了问题,责任在我。
这件事提醒我几点,第一,不同的教育目的,有时候会互相抵触。稍一疏忽,便顾此失彼。所以,要高度警惕、要梳理清楚。第二,在教育孩子要“直接表达”之后,便要对他的表达保持足够的敏感。在可能的情况下,尽量满足他的意愿,作为直接表达情感的奖励。第三,要讲明白一个道理,并不是所有直接表达的愿景就一定能如他所愿。要求他直接表达,只因为这是一种比曲折表达更有效、更准确地方式。
所以我告诉小秒针,你想让我们陪床,又怕我们不答应,所以找别的情况来说事。可是答应不答应,我们会有考虑的。我们可能答应你,也可能因为A这个原因不答应你。可是你不直接说,即使我知道你怎么想的,我还是可能答应你,也可能因为A这个原因不答应你,可是,还有另外一种可能,我搞不懂你的真实意图,你说渴,我就给你水,你说电视机声音大,我就关了门,反正就是不来陪你,你又没说要我陪呀,是不是?现在你来算一算看,直接表达,你会因为一个原因A达不到目的,但不好好说,你会因为两个原因——A和我不知道你到底什么意思——达不到目的。那种情况好,哪个更倒霉?
含糊的表达,只是更增加了事情的不确定性。愿望不想受挫,所以加一份表达上的保护,但这层保护,反过来又因为表达不明晰、容易导致误会,而增加了愿望受挫的可能性。看到了第一层因果,还要看到第二层因果,这就是理性。
真的不要小看了孩子,这么复杂的意思,多少国人不深究也不明白的,我说出来,小秒针居然能懂,还能主动道歉。
最后我说,按说小秒针这么大了,应该独立,应该自己睡觉。但因为今天你明白了“有话直接说”的道理,作为奖励,妈妈陪你睡觉。不过,下不为例。
小秒针很高兴地搂着我脖子,很快睡了。
第二天,小秒针爬上床,主动说,我还是想你们陪,不过算了,你们看电视去吧,我自己睡。我长长地舒了一口气:这件事我终于没有做错。
txt小说上传分享
正确的方式
讲理,是人类最高贵的方式之一。
小秒针总在提要求。“我想要……”
有的是合理的,比如,我想要吃一个苹果,也有的是纯粹的无理取闹,比如,我想要出去玩。说这话是半夜三点一刻,他起来尿尿后说的。
当然不是所有的愿望都能满足他,总不能无休无止地买玩具、吃冰淇淋和糖果吧。得不到时,小秒针当然会大喊大叫,大哭大闹,还有尖叫、跳脚、在地上打滚、扔砸东西。
最省心的办法,是赶紧把他要的东西给他,图个耳根清静。或者暴揍一顿,*下去。但无论怎么做,后果都很严重。前一种情况等于告诉孩子,用正常方式得不到的东西,可以通过撒泼吵闹来获得。以后他得不到满足时只会越发变本加厉。后一种办法则*裸地宣传武力至上,彰扬暴力。
所以越是哭闹,越不能满足他。为了避免自己失控动手,我保持沉默,干脆走开。等他闹够了、累了、也绝望了。我才出来,做惊讶状,哎呀,家里怎么搞得这么乱,哎呀,小秒针还哭了,还坐在地上,怎么了?
疲惫不堪的小秒针含着哭腔,声如游丝:“我要……”
“哦,”我恍然大悟,“那你怎么早不说啊,我都不知道。”
“我说了,你不答应。”他还委屈。
“你说了,我都不答应,你大闹,我不是更加不答应了吗?”或者,“你哭着吵着的,我根本就听不清楚你在说什么呀。”刚才白哭白闹了。
要传递的信息只有一条:用正确的、正当的方式解决问题。哭闹是没有用的。好好说,讲道理,试图说服我,据理力争,晓之以理,或者动之以情。
讲理,是人类最高贵的方式之一。
2005年11月1日是小光棍节,我和我们家唯一的小光棍又发生了冲突。他要求上学时带上家里钥匙,放学后自己开门回来。我没答应,他就大闹起来,不依不饶的耍赖。
我警告他,记住用正确的办法解决问题。我不答应给他钥匙,是担心他弄丢了,我列举了丢钥匙可能的后果,主要是小偷会来把他的玩具都偷走。而我怀疑他会把钥匙弄丢,也是有依据的,因为他连课本、铅笔、红领巾都丢过,还有一次,更干脆,在新华书店看书被赶出来,整个书包都忘记了。
罪证确凿,小秒针安静了下来。我接着启发,那么现在,要想获得钥匙,靠死缠烂打的办法是没有出路的。应该想办法说服我,证明自己会小心,不会丢。证明的办法很多,最管用的是告诉我,准备把钥匙放在什么安全的地方。
他开始想办法,他说放在某处,我分析丢失的可能性,这样一来一往应对了很久,其实我心里很着急,因为早上的时间很紧张。也许我应该一开始就把钥匙给他,下午回来再讲道理?终于,小秒针如愿以偿得取得了钥匙,他得陇望蜀地追加条件,提出以后不要我们接送,自己回家,我也默许了。
小秒针很高兴地喊着“谢谢妈妈”往外跑,我看看表,时间刚刚好。
这样费时费力费口舌,当然很麻烦,我也不是每次都有耐心和时间跟他讲半天的道理,事后还要洗手、洗脸、收拾混乱的房间。折腾半天,真的还不如在他哭闹时满足他,以换我安静省事。
每次有这念头时,我就告诫自己:长痛不如短痛。
从自私的角度,我带孩子是一切图省心。但省心有时效和期限之分。当前眼下的省心,和一生的省心,质量是很不一样的。正常情况下,我和孩子会同路半辈子,他以后还有无数的事情,读书升学、青春期叛逆、同学人际交往、师生关系、大学、就业、婚恋……我绝不想在以后,年过半百、两鬓斑白之际,还劳心费神地处理少年心理疾病、自杀、离家出走、沉迷游戏、厌学、早恋、厌世等一大堆问题。也不想老眼昏花了,还肩背手提的送他去大学,跑前跑后帮他办报到手续,然后在校园旁边租个房子给他洗衣做饭,等他毕业了又求爹爹告奶奶地给他安排工作,陪他面试,老了还打工干活给他买房子娶媳妇。我更不想孩子长大后,终于能扬眉吐气对我横瞪眉毛竖瞪眼,他讨厌我,恨我,冷漠我,敷衍我,同情我,或者,对我还好,仅仅因为孝心是社会责任……
不,no way!这样悲惨的前景是我一定要避免的。治病不如防病,不如养生。所以,我宁可在孩子最初的时候费点心,培养好的习惯、理性、价值观、各种能力、自控、是非判断、理想、德行、求知欲……我负责基础,孩子负责未来:他的未来,我的未来。我伺候根,他长枝叶。根深叶茂之际,我就轻松地放手了。我现在为孩子做的一切,权当为自己的后半辈子计吧。
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孩子的理解(1)
孩子如此辗转又精密的思维,蠢笨如大人,如何转得过弯来?
与表达教育相关的,是关于理解的教育。
理解当然不只是孩子的问题。小到人际纠纷,大到国际纷争,很多事情都是因为表达和理解的错位,导致了误会。我们家就有一个“爱吃白菜帮子”的掌故。
刚开始一起生活时,彼此习性还不熟悉。冬天经常吃白菜,我注意到紫禁城每一筷子下去,夹的都是白菜叶,剩下一碗白菜帮子。我现在知道,一般来说,紫禁城是甘尽苦来的人,习惯于先吃完甜葡萄、好葡萄,剩下酸葡萄、烂葡萄,以后再收拾。他并不是不吃白菜帮,只是放在后面吃。但当时我并不理解这一点,既然他多吃菜叶,我就主要吃菜帮。
有一天,紫禁城发现了,问,你怎么老吃白菜帮子?
我能怎么说?我说菜叶好吃,所以留给你,我吃你剩下的菜帮?我停了一瞬,顺口说,我喜欢吃白菜帮子。
从那以后,坏了。每餐的白菜,他都不厌其烦地把梆子挑捡出来,夹到我碗里。我就这样吃了半个冬天的菜帮。直到回我家过年,紫禁城亲见丈母娘尽着菜叶留给我,才惊呼:“你不喜欢吃白菜帮子啊?”恼得老妈直拿眼横他:“你见过谁喜欢吃菜帮的?”
我不好好表达,他没正确理解。而他选菜帮给我,是表达爱的方式,这一点,我老妈也没能理解。
人心隔肚皮,沟通多障碍。误会多么容易,而理解何其难。亲人之间存了善意尚且如此,何况陌路人或有敌意?所以,我把学会正确理解,作为教育小秒针的重要内容之一。
有记录的第一件反应小秒针理解力的事情,是关于他的“知错就改”。
孩子一出生,有尿就拉,拉完了再哭,让大人来换尿布、尿不湿。这是常态。到了一岁多,小秒针刚摇摇摆摆能走了,还是习惯随地大小便。我们也见怪不怪,用拖把一拖就完了。宝宝那时还不会说话,但看在眼里,记在心里。以后尿完了,就蹒跚的走到大人面前,拉拉裤腿,指指那泡尿,嘴里直哼哼,意思是提醒大人去拖地。
次数多了,婆婆自然要批评:“坏家伙!又尿到地上了!”
小秒针察其言、观其色、听其言,明白了:那泡尿是不对的。结果,等外婆拿着拖把过来的时候,发现小秒针已经拿了双拖鞋,小心盖在那泡尿上。
另一件事,也跟理解有关,也跟尿尿有关。
直到快两岁,小秒针还没有学会自己去卫生间小便,总是随时随地蹲下来解决问题,然后站起来,若无其事的通知报告一声:“尿尿了。”即使他在半小时之内连尿三次,其中一次尿在爸爸的皮箱里,另一次尿在水杯里,他报告起尿尿来依然那么理直气壮。
在家里如此,出门也一样。在一座没什么文明可言的城市,带小秒针出去玩,跟遛小狗类似。遇到他要尿了,树下、草地、灌木丛、下水道口,都能就地解决。
到了2003年上半年,小秒针已经上幼儿园小班,情况发生了变化。一次,我们出去玩,走在校园林荫树下,小秒针说:“妈妈,我要尿尿了。”
就见他褪下裤子来,手里捏着*,当街站着,东张西望的,半天不尿。我百思不得其解,问,你干嘛呢?小秒针说,哎呀,这里怎么总是有人啊。
什么意思?我没明白。
于是小秒针说,他要等没人路过的时候再尿。因为幼儿园老师说了,他们现在是幼儿园的学生了,不能再当着别人的面尿尿,这是羞的。
孩子的理解(2)
当然,尿尿和*是两回事。所以,不能当着人的面尿尿,至于让*长久地露在外头给路人浏览,那是没有问题的。小秒针的处理好象也没错。
这一类理解的偏差,归根到底还是在于只向孩子提出了行为的规范,而没有讲清楚这规范成立的道理。
小秒针3年级的时候,有一次看完戏剧演出后,我们还去参加了剧组的交流酒会。酒会很轻松,长桌上备着水果、点心、饮料,演员和观众可以自取,边吃边聊。
旁边的垃圾筒里,转眼就堆满了用过的纸盘、纸杯和塑料叉。我对身边的环保有习惯性的敏感,看到酒会的档次不算低,提供的塑料小叉又耐用又漂亮,完全可以多次利用,觉得可惜,便低声告诉小秒针,小叉用后别扔掉,可以带回家。
酒会结束后,回家的路上,小秒针突然从口袋里掏出四把小叉来,得意地宣称,我每种颜色的都拿了一个。
我愕了足有一分钟,孩子真的是随时都可能给你带来惊:惊讶、惊奇、惊喜,但更多的会是惊怪、惊愕,甚至惊慌和惊惧。
我大概又做错了,教给了小秒针占小便宜,这是小气量、小心眼、小家子气的开始。我长长地出口气,稳定了一下情绪。接过叉子来,问,你用过的是那一把?
他指了指红色的那把,我把红色叉挑出来,抓在左手,和握着其他三把叉的右手一起举到小秒针面前,问,这两只手里的叉子有区别吗?
小秒针不明白我的意思,看着我,茫然地摇摇头。
我抬抬左手,这个你用过了,别人不会要,你可以处置。又抬起右手,这些是新的,别人还能用,你无权决定。这些叉子是酒会的组织者为了方便客人吃东西准备的,你是客人,可以用你的一份,可是你拿多了,别的客人用就不够了。这就好比公共洗手间里的纸和洗手液,是给大家用的,被人拿回家去,这样对不对?
小秒针摇摇头,这次很肯定,不茫然了。
我还得继续解释清楚:公用的东西不能拿,是公共道德问题;用过的叉子带回家,也不是小气,更不是为了占便宜、得好处,而是环保的问题。叉子用一次就扔掉了,这样太浪费,浪费钱,浪费生产它的劳动力,更主要的是浪费自然资源,还要花人力物力来处理这些塑料垃圾。所以,有见识的人会尽量少用一次性东西,尽量重复利用,所以妈妈让你把叉子带回家。懂吗?没有谁的家里买不起刀叉,更不要这么省钱,钱不是这么省出来的,是挣来的。但我们的地球和大自然,要省着一点儿用,因为人类暂时还挣不来另一个地球家园。
和小秒针的谈话到此告一段落,我相信自己讲清楚了,孩子也明白了。我却没有松一口气,而是更加难以释怀。就这么小的一件事里,有物产的权限问题、有公德问题、有对钱的观念、还有环保意识问题,我竟没有意识到其中的复杂,难怪会导致小秒针的理解偏差,而这偏差,对于孩子的人格、气度、习惯,可能关系重大。
这让我开始怀疑自己。比如以前带小秒针去口腔医院检查牙齿,镊子、柄镜等一整套工具,我是叫他带回家的,他当时很惊讶,还问过我:这个也能带回去呀?依稀记得我当时没在意,只是简单地解释说,当然啦,检查托盘是我们花了钱的,家里也需要这些工具。这事我们后来再没有讨论过,小秒针从中间学到了什么?有没有理解错误而导致观念上的偏斜?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孩子的理解(3)
又比如,自从喝过一小杯果汁后,他对于在超市吃各类免费品尝的食物兴趣高涨,甚至喝了一杯回头再去要一杯。我当然是只要发现便坚决制止,但他形成这样的“恶习”,或许正是因为我的某些教育过于疏漏或漫不经心,让小秒针的理解发生了错位。而我对此还一无所知。
人的每一表达下面都隐含了某些信息的背景,人们会想当然地以为,这背后的基础是不言自明而且共通的,其实未必。千万别以为你的逻辑就是别人的理解基础,你这么说,别人可能那么理解。问题就出来了。
这件事给我的教训是,第一,要充分考虑到孩子的理解力,即使是最简单的一道命令,可能地话,也尽量把道理讲清楚、讲全面。确保他没有会错意。第二,请求小秒针帮助我,免得我误会他,方法是有话说清楚,说全面。因为我不是他肚子里的蛔虫。第三,告诉小秒针,他也不是别的任何人肚子里的蛔虫。所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