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上台下张火丁》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台上台下张火丁- 第1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的方式学习程派艺术,竟长达五年之久。抗战胜利后,赵荣琛千里寻师到上海,随待在程砚秋左右,聆听他的教诲,学到了程派的真谛,成为程砚秋最得意的弟子。
  张火丁在未见到赵荣琛之前,赵荣琛的大名早已是如雷贯耳,成为张火丁心中的偶像。记得张火丁初学程派时,有一次与父亲唠嗑时说道:“爹,我对赵荣琛先生太崇拜了,若是有机会能向赵先生学出戏那该多好啊!”当时张火丁虽然一心想向赵荣琛学戏,但总认为那是可望而不可及的事情,只不过是一个美好的梦想而已。那时她比较实际的愿望就是能见到赵荣琛,能与先生合个影,就是莫大的欣慰了。
  在李文敏教学汇报演出时,张火丁终于有机会近距离接触京剧大师赵荣琛,她自然不会放过这个千载难逢的机会。张火丁穿好军装,找到一位摄影师,鼓起勇气走到赵荣琛跟前说:“赵老师,我想和您合个影,可以吗?”赵荣琛和蔼可亲地说:“好啊!”由于后台比较乱,摄影场景不好取舍。张火丁急中生智,搬来戏中用过的一把堂椅,还带着椅披。她恭敬地请赵荣琛坐下,一身戎装的张火丁站在他身后,摄影师按下了快门,留下了珍贵的镜头。
  有了珍贵的合影,张火丁算是完成了一个心愿。每当看到那张合影,张火丁都会浮想联翩,赵荣琛那慈祥的面容,那深沉的目光永远镌刻在她的心中。张火丁曾产生过这样一个念头:如果有朝一日能跟赵荣琛先生学上一出戏那该多好啊!这个梦想一度搅得张火丁梦牵魂萦,寝食难安。然而,待火丁静下心来一想,这个愿望居然比登天还难,因为赵荣琛早已定居美国……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九  拜名师技艺大进(2)
就在张火丁在十字路口徘徊,感到前路迷茫之时,她有幸结识了当代中国画报社编委会主任、中国京剧程派艺术研究会秘书长徐笠翁和他的夫人、当代中国画报社总编辑武桐羽女士。她们夫妇二人都痴迷程派艺术。中国京剧程派艺术研究会就是他们二位发起成立的。徐笠翁与全国的程派演员都保持联系,经常来往。同时,他和赵荣琛的关系也十分密切。
  张火丁作为程派新秀,崭露头角,自然会进入他们夫妇的视野。他们慧眼识珠,夫妇二人在观看了张火丁的演出后,深为张火丁良好的艺术潜质所打动,认为张火丁是可造之材,很有培养前途。在1992年第九期《当代中国》画报上,专门介绍了全国有成就的程派演员,其中就有出道不久的张火丁,标题是《张火丁梅花看枫近》,上面刊载了张火丁身着戎装的照片和她在《六月雪》一剧中的剧照。画报出版后,徐笠翁打电话给张火丁,让她前来取画报,在见面之后,想不到徐笠翁说出让张火丁感到难以置信的事情。徐笠翁说:“火丁,程派艺术研究会为了培养你,使你更好地继承程派艺术,研究会打算让你拜赵荣琛先生为师,一切事宜由我们出面办理,你就好好学戏就成了。”听到这个特大喜讯,张火丁恍若是在梦中,她不断地在心里反问自己:这是真的吗?这是真的吗?她感到幸福来得太突然了。她的心中溢满了幸福,这种幸福感一点也不亚于当年自己收到天津戏校的录取通知书。
  1993年3月5日,徐笠翁又送给张火丁一个喜讯:他说赵荣琛表示愿意接受张火丁为徒,目前先在赵荣琛家中学戏,以后再找适当的机会举行拜师仪式。听到这个喜讯,张火丁心中的一块石头方才落了地。一个美梦终于成为现实,张火丁真正品尝到了幸福的滋味。
  张火丁首次到赵荣琛家中学戏时,显得十分拘谨,站也不是,坐也不是,一行一动显得比较僵硬。张火丁当时才22岁,年龄稍小,到一位大师级的老师家学戏,难免有些放不开。好在师娘热情似火,温暖了火丁。赵荣琛也感受到了火丁的窘境,便和蔼地对她说:“火丁,你不必客气,也用不着紧张。你每周二、六来上课,平时有不明白的地方,再来电话讯问。”一番话如涓涓流水,流入火丁的心田,让张火丁感受到一种温情,那种拘谨和不安也消失了许多。
  赵荣琛的关门弟子
  时年赵荣琛78岁高龄,张火丁仅仅22岁,师徒之间的年龄相差56岁,这恐怕在中国梨园史上年龄比较悬殊的师徒了。当时年近八旬的赵荣琛本不希望再收弟子,但他被张火丁不俗的艺术潜质所打动,他以一名京剧大师的慧眼,发现了张火丁这匹“千里马”,认为张火丁具有非凡的艺术天赋和对程派艺术的痴迷,只要加以指点,将来前程不可限量。现在看来,赵荣琛不仅是一位卓越的艺术家,而且还是一位慧眼识才的伯乐。古人曰:有伯乐而后有千里马。如果没有赵荣琛的一双慧眼,也就不会有张火丁的今天。一个人成才需要多种因素,但重要的因素是你的潜质是否被发现被发掘。正是有了赵荣琛,张火丁的艺术潜质才得到发掘。如果说张火丁在拜师前还是一块璞玉,在拜师后,经过老师的打磨,才逐渐成为一块晶莹剔透的美玉,幸运遇名师,乃是张火丁步入成功殿堂的基石。
  那时节,张火丁严格按照老师的要求,按时去赵荣琛家中学戏。赵荣琛夫妇十分喜欢性情沉稳的张火丁,把她当成自己的孩子看待,学戏时赶上吃饭时间,老两口非要火丁一同就餐。有时火丁遇到下雨天淋湿了衣服,师娘总是找出自己的衣服给火丁换上。张火丁在学艺的同时享受了亲情和关爱,她对艺术的领悟就更快了。
  在赵荣琛的言传身教下,张火丁在唱功上大有进步。徐笠翁在听了张火丁的唱腔之后,立马有一种“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的感受。名师调教出来的弟子的确非同凡响。徐笠翁兴奋地对张火丁说:“火丁,你要倾心向赵先生学艺,争取多继承一些老师的艺术。”张火丁认真地点了点头,目光中透出一种坚毅。
  在赵荣琛的“精雕细刻”下,张火丁用三个月的时间“精学”了程派名剧《荒山泪》,这也为张火丁今后从事程派艺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老师教得细致,学生学得认真。通过教戏,赵荣琛越来越喜欢这棵菊坛新苗了。在他看来,张火丁不仅有艺术天赋,而且对京剧艺术的执著和痴迷更让他感动。老人家在心里说,这孩子真是一个难得的艺术人才,只要加以调教,将来必成大器。
  张火丁自从跟赵荣琛学戏后,越来越感到程派艺术的博大精深,同时也感受到程派艺术的无穷魅力。她期待早日举行拜师仪式。当《荒山泪》全部戏即将学完时,张火丁终于盼来了拜师的喜讯。中国京剧程派艺术研究会决定,将在7月10日为张火丁举行正式拜师仪式。这个消息对于张火丁来说真是一个天大的喜讯。1993年7月10日,是张火丁终生难忘的日子。张火丁的拜师仪式在北京饭店贵宾楼举行。拜师仪式很喜庆,也很隆重。历时三个多小时的拜师仪式,张火丁聆听了名家对自己的企盼和祝福,尤其是师父赵荣琛对自己的殷殷期盼,更使张火丁终生难忘。
  

十  首次举办专场演出(1)
1994年12月,时年23岁的张火丁在首都人民剧场举行了个人首次专场演出,受到来自师父赵荣琛及各个方面的一致赞誉,一颗梨园新星冉冉升起。
  宋任穷的关怀
  在张火丁拜师仪式结束后,有关方面决定为这位程派新秀举办专场演出,以展示张火丁拜师学艺后的成果。
  1994年10月上旬,张火丁专场演出方案确定了下来,由北京军区战友京剧团主办,中国京剧程派艺术研究会协办。演出节目单的封面,准备由中国京剧程派艺术研究会名誉会长宋任穷来题写。宋任穷是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之一,曾担任党和国家领导人,因年事已高,离休在家。但他仍然热衷于参加一些社会活动。爱好京剧艺术的他,应邀担任程派艺术研究会名誉会长。
  1994年10月16日,研究会秘书长徐笠翁与张火丁前往宋任穷家中拜访,顺便商谈请他题字之事。上午10时来到宋任穷的家中时,张火丁大感意外。宋任穷的家中陈设竟如此简朴,房间内只有简易的木扶手沙发和几个文件柜子,与普通老百姓没有多大区别。他的夫人衣着朴素,像是一位街道上的老奶奶,但十分和蔼可亲,见到火丁后问寒问暖,像对待自己的孙女一样。当她问到火丁今年多大时,张火丁答23岁,老人直夸火丁年轻有为。正当张火丁与宋夫人寒暄之际,宋任穷从书房里走了出来,他身着一件普通的茄克服,内着一件看起来已经很旧的衬衫。宋任穷平易近人,没有一点大领导的架子,他热情地与徐笠翁和张火丁打招呼。大家落座后,徐笠翁向宋任穷说明了来意:火丁想举办个人演出,想把她和宋老的合影印在节目单上,宋任穷欣然应允。他还询问什么时间演出,演什么戏等,并表示在演出那天一定到后台去看看。他说,自己很想去看戏,但年纪大了,坐不住了。张火丁听后很感动,老一辈革命家对青年演员的关怀,给她办好个人专场演出增添了信心。
  当张火丁和徐笠翁离开宋任穷家中时,宋任穷的秘书再三表示,待老人家题字写好后送到研究会。
  10月18日,宋任穷的题字送到了研究会,一共写了六条“张火丁专场演出”的句子,供研究会挑选,在落款“宋任穷”处还加盖了两个图章。他的这种认真负责的精神,令张火丁和研究会的同志十分感动。
  冯牧写前言
  在张火丁专场演出的节目单上,应当有前言,让谁来写前言呢?程派艺术研究会会长冯牧自然是责无旁贷。冯牧时任中国文联副主席,是闻名遐迩的大作家。他痴迷程派艺术,对程派艺术青睐有加,且颇有研究;如今又身兼程派研究会会长,这篇前言由他执笔,再合适不过了。
  冯牧与程砚秋是多年好友,对程派艺术有特殊感情。他的艺术底蕴厚实,对程派艺术有着精深的研究和精到的见解。由此,由他兼任程派艺术研究会会长,应是当之无愧。 txt小说上传分享

十  首次举办专场演出(2)
张火丁与冯牧相识在1990年3月,是在李文敏教学专场演出那天。当时冯牧看完张火丁演出的《六月雪》后,就喜欢上了张火丁的艺术。他以一名专家的眼光,看到了张火丁的艺术潜质和艺术天赋,认为张火丁是一位优秀的程派传人,对火丁寄予厚望。
  在张火丁拜师赵荣琛的仪式上,冯牧亲自出席,并在发言中对张火丁鼓励有加。自此后张火丁与冯牧的来往就更多了。每次见面,冯牧总是对火丁的艺术加以评点,并要求她在唱腔中要放开一点,争取创出自己的风格来。更难能可贵的是,冯牧将自己珍藏的程砚秋先生的《荒山泪》录像带送给了张火丁。这无疑于是送给张火丁一个“艺术之宝”。张火丁在学习《荒山泪》中,反复观摩这盘带子,认真领悟师祖程砚秋的艺术神韵,为觅得程派艺术之精髓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当冯牧得知张火丁要举办个人专场演出时,十分高兴,当即表示要为张火丁写前言。但当时他马上要去广州开会,所以他是在广州开会期间把前言写好寄到北京的。可见冯牧对张火丁的这次专场演出是多么地重视。冯牧十分关心青年演员的成长,尤其对于程派新秀更是投入了更多的关注。每逢有程派青年演员的演出,只要身体允许,他是必到剧场观看,看完后总会提出中肯的意见。每当看到程派新人的进步,他都是发自内心地高兴。正如他在给张火丁的前言中写道:
  近年来在弘扬民族文化振兴京剧艺术这一历史使命的感召下,我们高兴地看到,一批又一批青年新秀登上舞台,并以其各具特色的艺术光彩,受到了热爱京剧艺术和关心京剧命运的广大观众的关注和喜爱。张火丁就是其中颇具才华的一个。张火丁倾慕程派艺术,曾受教于天津戏校教师、荣获全国优秀教师称号的孟宪嵘和北京戏校教师、曾因培育程派艺术人才而获“园丁”奖的李文敏,为自己的表演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后来又得以列入程派传人赵荣琛的门墙,有幸成为这位表演艺术家的入室弟子。在他的悉心教导下,张火丁的艺术素质得到了迅速提高,逐渐成为近年来一些倾心于学习与继承程派艺术的青年演员中,被人寄予很大希望的一位新秀。
  冯牧不仅是大手笔,而且待人和气可亲,就像一位德高望重的老爷爷,时刻关心着年轻演员的成长和进步。有一次冯牧因病住院,一般情况下,他不接待探视者。当他得知火千、火丁兄妹去探望他时,破例接待了他们。张火丁一看这位慈祥的老人比过去消瘦了,难过得眼泪在眼眶里打转转,躺在病榻上的冯牧,一见火千、火丁兄妹就来了精神,谈兴很浓,但谈话中还是离不开程派艺术。他总是对火丁寄予厚望。正如他在前言中所写的那样: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十  首次举办专场演出(3)
我是在五年前第一次欣赏到张火丁演出的。那时我就为这位青年演员的清纯宽厚的嗓音、刚柔有致的歌唱、从容庄重的表演所吸引,我和几位京剧爱好者都深信,假以时日,她将可能成为一位前途不可限量的优秀演员。事隔数年后,正如大家所期待的,由于她的谦逊好学和勤奋钻研,也由于师友们的倾心帮助,张火丁正在茁壮成长,正在她所热爱的程派艺术道路上稳步前进。
  在张火丁演出专场的那天晚上,冯牧抱病到场观看了演出,在戏演完时,冯牧和赵荣琛及众多名家又高兴地上台与演员握手以示祝贺。当张火丁感谢冯牧在百忙中给她写前言时,冯牧说这是自己份内之事,能为火丁的艺术做点什么,自己很高兴。
  冯牧时刻不忘提携后俊,在张火丁个人演出专场结束的几天后,他又写了《喜看程派有新秀》一文,对张火丁的艺术进行了评点和褒扬,并对她的这次专场演出给予好评,文章发表在《人民日报》上。
  专场演出“动”京城
  专场演出在开演前半个小时时,宋任穷来到了后台。张火丁连忙迎了上去,扶他坐下。宋任穷在身体欠佳的情况下,能来关照火丁的演出,令火丁十分感动。他询问了张火丁的准备情况,张火丁把演出节目单拿给他看,并向老人家一一介绍。宋任穷从中看到了自己的题字,以及与张火丁的合影,很是高兴,并要了一张作为纪念。宋任穷走时,张火丁搀扶着把他送出了后台。
  晚上7时30分,张火丁专场演出正式开演。赵荣琛和众多名家光临人民剧场,观看了张火丁的专场演出。担当主持人的是中国京剧院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高玉倩,当时她已是65岁了,在此之前通过电视看过张火丁的《荒山泪》,对张火丁的艺术十分喜爱。
  高玉倩可以说是闻名遐迩。她因演出现代京剧《红灯记》中的李奶奶而走红神州大地。高玉倩出科于中华戏校“玉字辈”,本工是花旦,60年代改工老旦,是著名的京剧表演艺术家。高玉倩虽然名气很大,但她为人低调,平易近人,性格热情开朗。这次能出面为张火丁专场演出作主持人,是她有生以来的头一回。正如她在开幕时所说:“人民剧场的舞台,我不知登过多少次,记不清了,可是做主持人是我人生的第一次。”
  高玉倩那天打扮得很时尚,身着红色羊毛长衫,脚穿高跟鞋。走起路来挺拔而洒脱,哪里像是个65岁的老人?她一出场便赢得满堂彩。高玉倩运用京腔京韵介绍了张火丁的艺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