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最好的执行者》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做最好的执行者- 第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黄鸣的做法,正是让执行力与力结合的典范。他超出别人的想法表现在下面两点:
  第一,面对众多专家的方案有漏洞,也会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
  第二,虽然项目和自己无关,还是主动想到创新的方案。
  工作中,很多人就像机器人一样,执行中很死板,被动的遵守常规。其实,最好的执行者往往能够主动打破条条框框,并把创新力落实到执行中,主动为单位作出贡献。
  一谈到创新,人们往往把它看得很神秘,认为这是专业人士甚至是只有高级知识分子才能干的事情。其实,创新与我们一点也不遥远。谁都可以创新,而且就在日常的工作中,就有创新的机会。抓住这样的机会,不仅能好好创新,而且能改善自己的工作,让自己的执行,更有力量,更加到位。
  一次,我应邀给一家外地的五星级酒店做培训。课间休息时,我回宾馆房间取一份资料,正好碰上服务员在打扫卫生,房门被工作车挡着,我推了几下,根本推不动。没办法,我只好叫服务员。服务员应声从卫生间出来,很礼貌地请我出示了房卡,经过确认后,才将工作车移开让我进去。
  我经常出差住酒店,这样的事情还是第一次碰到,很想问服务员为什么要这么做,不仅增加了自己的工作量,也让客人觉得麻烦。但因为上课的时间快到了,所以没来得及多问。
  在培训的过程中,我们谈到了创新的话题,而酒店客服部经理和大家分享了自己亲身经历的一件事,恰好解开了我心中的谜团。
  不久前,他参加一个同行聚会,一位同行给大家讲了一件刚刚发生自己酒店的事:
  服务员在给一位外出的客人打扫卫生时,一个小偷绕过放在门口的清洁车,大摇大摆地走进了房间,对服务员说:“抓紧时间清理,我得马上休息!”然后拿起床头的电话,假装给某个客户打电话,一边打电话还一边做手势,示意让服务员赶紧打扫。
  服务员一看,以为是客人回来了,于是赶紧打扫完,关上房门出去了。
  就这样,小偷轻而易举地拿走了客人放在房间里的2万元现金和一台笔记本电脑。
  客人回来后发现自己的财物被盗,于是报了警。
  尽管酒店后来给予了客人赔偿,但因为这件事情,酒店的声誉还是大大受损。
  很多人听了这件事,也就是感叹一番而已,惟有他认真琢磨:虽然我们酒店营业10年来,从没发生过这样的事情,但过去没有发生,并不意味着永远不会发生,不怕一万,就怕万一。作为客服部经理,怎么样做才能防患于未然呢?
  就这样琢磨了好几天,他突然想到了一个好主意:将清洁车打造为临时“防盗门”。在和清洁车生产厂家的技术人员仔细沟通后,他请厂家过来给每一辆清洁车做了一点改造,安装了固定装置,规定所有的服务员在给外出客人打扫房间时,必须将清洁车从房间里面将房门堵上,并固定好。如果客人回来,要先请客人出示房卡,经过确认后,方可移开清洁车。
  刚开始,也有客人抱怨不方便,但只要听了服务员的解释,都会很感动。尽管只是一个小细节,却让客人真正感觉到了酒店处处为他们着想的贴心服务,口碑相传之下,酒店的生意也越来越好。
  就因为多了这一点创新,让酒店在顾客心目中赢得了更好的口碑。
  其实,做这样的创新很难吗?一点都不难。关键是你有没有那种主动思考的心态。如果没有这种心态,再有价值的东西我们都会充耳不闻、视而不见,意识不到它对改善自己工作的意义。
  相反,只要你时刻围绕“如何将工作做得更好”,去经常思考和琢磨。即使的平凡的岗位,你也能做出有价值的创新。这正是在更高的层面上去完善完成任务的执行力。
  

第三章 “期望二,做到十”(1)
海尔集团首席执行官张瑞敏称赞自己的助手杨绵绵,用了一个很好的评价:“期望二,做到十。”
  这其实也描绘了最好执行者的自我要求——
  别人尤其是领导,对你有期望,你不仅全力以赴做好了,而且好到超乎别人和领导的意料。
  1.要想成为上级格外重视的员工,就要超出领导的期望
  有一次,我应邀到一位学员家做客。这是一位刚刚毕业2个月的大学生,为老总做秘书。在她的书桌上,我偶尔发现了一张打印工整的“时刻记得提醒老总的20件小事”,上面包括“提醒老总带好名片;提醒老总开会时间……”
  我一边仔细阅读着上面的文字,一边问她:
  “你的工作很细致啊,这么细小的事情你都要提醒老总吗?”
  她笑着回答我说:“我想,作为一个下属,应该常常问自己三个问题:领导需要什么?我能做
  什么?我应该怎么做得更好?
  写在纸上的这20条,尽管领导从没有要求过我,但领导的做事风格是宏观把握得很好,但对一些小细节比较容易忽视。既然领导有时候需要提醒,那我这个当下属的当然有这个责任。”
  听了她的话,我当时非常感慨。
  后来,再见到她的时候,她已经不再担任文秘工作,而成了集团的办公室主任。对她有这样的发展我一点也不觉得奇怪,因为如果她是我的下属,我也愿意给她这样的平台。
  要想在职场中获得发展,首先就要得到领导的重视,那么怎样才能成为领导格外重视的员工呢?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做每一件事,都好到超出领导的期望。
  海尔集团的发展,与首席执行官张瑞敏的努力密切相关。而张瑞敏在谈到海尔的发展时,除了称赞全体员工外,格外称赞他的助手、海尔集团总裁杨绵绵。他对她有一个很高的评价:
  “往往我期望二,她却能做到十。”
  的确如此,我们来看看她是怎么做的:
  海尔成立之前只是青岛电机厂组织起来的一个生产合作社,濒临倒闭之时,由张瑞敏接手,并决定引进项目,转为生产冰箱。
  从生产电视机到生产冰箱,这可是一个很大的跨越,在那个年代,大家对冰箱的了解可谓非常之少。
  既然决定生产冰箱,那起码得对冰箱的生产过程有一个基本的了解。于是,
  张瑞敏便让当时还是助理的杨绵绵去了解一下。
  打听之下,杨绵绵才发现,当时国内并没有生产冰箱的技术人才。而她自己
  对冰箱的印象还停留在小时候看到的古董冰箱的记忆里。
  这可怎么办?这么大的一个引进项目,总不能由一群门外汉来操作。于是
  她特意去图书馆苦读关于冰箱制造的书籍。在看到一本名叫《电冰箱》的书时,感觉写的非常不错。
  之后,他便专程去上海向写书的作者请教,把他请过去做企业的顾问,并且让他对冰箱制作的基本原理详细讲了一遍。通过这样强化式的“学习”,杨绵绵从对冰箱的一无所知,到掌握了相关的知识。
  之后,她又派人向国内的同行学习,回来之后结合自己之前掌握的知识,设计出了图纸,从此开始了电冰箱的制造和研究。
  可以说,如果没有当年杨绵绵那种超乎寻常的执行力,或许就没有海尔后来那么迅速的发展。
  本来,张瑞敏只是希望杨绵绵去了解一下情况,换了很多人,或许就会走走过场,或者干脆交给底下人去做。毕竟,自己对冰箱的制作一无所知,哪能那么快就成为这个领域的专家,何况,自己是管理者,具体的研发,完全可以交给技术人员去做。

第三章 “期望二,做到十”(2)
但杨绵绵却不这么想,既然决定转产做冰箱,那自己就非成为这方面的专家不可,连最基本的都不懂,怎么去抓管理?所以她不仅自己买书看,还亲自去拜访专家,了解冰箱的制作原理,甚至自己画图去设计。
  类似的事情,在杨绵绵身上还有很多。
  有一次,杨绵绵发现一台质量合格的冰箱抽屉里有一根头发。
  杨绵绵看到之后,立即叫来全体相关人员召开了紧急会议。
  有人觉得她未免也太小题大做了,不就是一根头发嘛,拿掉就行了,又不会影响质量。
  对此,杨绵绵却说出了这样一句话:
  “抓质量就是要一个头发丝也不能放过!今天对一根头发丝视而不见,那么明天就会对更大的问题同样对待,头发丝虽小,但它关系责任心的问题。”
  为什么杨绵绵细到连一根头发丝都不放过?
  因为从海尔创业时开始,张瑞敏就把质量问题当成关系到企业生死存亡的大问题来抓,甚至不惜砸掉了70多台有问题的冰箱。他还格外要求管理干部对大家的质量意识常抓不懈。
  为了落实这种精神,杨绵绵处处对质量问题抓得严,于是遇到这根头发丝时,绝对没有把它当成小事。正因为她能将企业的制度和张瑞敏的要求,落实到一般人觉得难以理解的程度,她的确无愧于“期望二,做到十”的高度评价。
  这样的下属,哪有不被格外器重的道理?
  再看看别的优秀人士,也有不少是领导期望“二”,自己能够做到“十”的人。
  潘基文是现任联合国秘书长。
  2000年,潘基文还在担任外交部次官,在一次陪同李汉东总理访问俄罗斯。
  在飞往莫斯科的飞机上,其他的随行人员大都去睡觉了,本来潘基文也可以去休息,但因为李汉东总理在阅读有关访问俄罗斯的文件,于是他想,说不定总理会有什么需要,要叫自己。
  因此就一直等在总理身边,直到飞机快抵达莫斯科,而他确认总理已经休息了之后,才在一旁稍微休息了一会。
  领导并没有要求潘基文等在旁边,但潘基文却想到万一总理需要自己做什么该怎么办,所以主动在一旁等着,直到确认总理已经休息了,才敢让自己稍微休息一下。
  换了你是领导,看到这样的下属,是不是心里也会觉得很温暖、很踏实?对这样执行者,你会不会重用呢?
  2.上级想到的你要想到,上级没有想到的你要帮他想到
  最好执行者与一般执行者很大的一个区别在于:
  一流的下级总能提醒上级,末流的下级总要上级提醒。
  尽管如此,但很多人的想法是:既然是领导,做的决定肯定是正确的,我只要照着去做就行了;即使觉得有什么不妥当,但是领导说的,就算出了差错,也不是我的责任,我何必多事;领导都没有想到,我怎么可能替他想到。
  但一个最好的执行者,不仅不需要领导来提醒,而且总会想到领导前面,上级想到的自己当然要想到,上级没有想到的,也要主动替他想到。
  有一次,一位培训界的同行,向我讲了这样一个故事:。
  他因为经常需要出差,有时候一忙、一着急,就容易忘记带一些东西,如名片、资料和相机等等。
  为此,他也跟秘书说过记得提醒我一下,免得耽误事情。
  秘书老是不记得提醒,后来终于能学会提醒了,但是执行起来,往往又很不到位。
  有一天,他在北大高级总裁班讲课,下午讲课完课后就直接去机场,到外地出差。

第三章 “期望二,做到十”(3)
中午的时候,他接到秘书发来的短信,上面写着:
  “您下午要出差,别忘了带名片、资料和相机。”
  一经提醒,这位老师一想糟了,相机在家中,又忘带相机了。可等讲完课再回去拿相机已经没有时间了,只好就不带了。
  这尽管是一件小事情,但也能反应一个员工执行能力。这位老师感慨地说:
  “如果是一个合格的执行者,她完全应该熟悉我的日程安排,提前一天提醒我:‘您明天就要出差了,如果现在方便的话,请把需要带的资料、名片和相机放到包里,以免忘记。’
  如果有了这样的提醒,我还会忘记带相机吗?”
  很多下属都有一个错觉,领导哪会有什么想不到的事情。可别忘了,领导不是神,他也有考虑不周全的时候,也有需要你提醒的地方。
  不要说普通人需要提醒,就算是非常杰出的人,有时候也需要下级帮他把关。
  担任过周总理秘书的纪东,在他所写的《难忘的八年——周恩来秘书*》中写了这样一个故事:
  1971年,在* “九一三”叛逃事件发生后一个月左右,一天上午,总理在连续工作了17个小时之后,离开办公室去卧室办公。
  突然,总理打电话让他过去一下。他以为总理要安排任务,于是像往常一样拿着本子和笔,迅速赶过去了。
  但出乎意料的是,总理并没有交代他办理任何事情,只是很郑重地看着他说:“我要跟你说一件事情。”
  然后,总理拿起一个大信封,对他说:“你看,我写错了一个信封。”
  他接过信封一看,只见上面写着:“呈主席、林副主席批示  周恩来  某年某月”。
  *叛逃之前,总理给毛主席和作为当时党中央副主席的*写报告,通常都是这么写的。但当时*已经叛逃,再这样写就是大的错误。
  由于连续工作了那么长的时间,在极度疲劳下,写错也是可以理解的。但总理在叮嘱他把信封销毁的同时,还特意提醒他:
  “我把这件事情告诉你,让你知道,注意以后要帮我把关。”
  照一般人的想法,写错了信封,自己把它销毁掉就行了,总理为什么还要特意把秘书叫过来,郑重其事地嘱咐一番呢?因为即使是领导,即使平时考虑得再周全再细致,但难免也有在特殊情况下疏忽的时候,这时候就尤其需要下级能够替自己把关。
  这个故事给我们所有执行者都有启示:即使像周总理这样的伟人,有时候也需要下级提醒和把关,更何况是我们的上级呢?这就更需要我们多考虑一点,甚至想到领导的前面。
  3.能弥补上级的不足
  很多人都有这样的想法:既然是领导,肯定哪方面都比下属高明。但别忘了,上级不是神,不是万能的。上级既有自己的长处,也有自己不足的地方。作为一个优秀的下级,不是一味地挑剔上级,同时也不会机械地惟上级的命令是从,而是能够灵活掌握尺度,善于用自己的长处去弥补上级的不足。
  罗荣桓是我国十大元帅之一,在解放东北时期,曾经是东北野战军司令*的得力助手。*给人的感觉非常严肃,不苟言笑。
  但罗荣桓很善于用自己的亲切弥补*的那种严肃有余、人情味不足。
  有一次,*把部下全部叫到一起开会,安排作战任务。
  会议结束后,都已经快过中饭的时间了,*对大家说:“各位请回吧,我这里没有安排各位的午饭。”
  来参加会议的部下都露出了尴尬地表情,这时身为政治委员的罗荣桓立即意识到部下们的情绪,马上微笑着对身边的警卫员说: 电子书 分享网站

第三章 “期望二,做到十”(4)
“你快去跟厨师打招呼,让他多煮些面条,让同志们吃完面再走。”
  一句话立即缓和了*严肃的措辞,也缓解了大家的情绪。
  在工作中,很多时候,上级重用一个人,往往是因为他能够弥补自己的不足。
  素有“铁娘子”之称的格力空调总裁董明珠,在进入格力初期,就是用铁腕手段弥补了上级的魄力不足。
  首先是对企业内部的管理一抓到底。    格力在发展过程中,经营部存在很多问题。格力的总经理朱江洪个性温和,面对员工的一些问题,即使看到了,但碍于面子也不好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