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风雅》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曾经风雅- 第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1898年,日本首相伊藤博文晤访;
  1906年,与俄国作家托尔斯泰书信往来;
  1920年,英国作家毛姆来访;
  1921年,日本作家芥川龙之介来访;
  1924年,印度诗人泰戈尔来访。
  丹麦作家勃兰克斯作专著《辜鸿铭论》。
  日本作家清水安三作《辜鸿铭》。
  甚而连无缘面晤的印度伟人圣雄甘地也称他是“最尊贵的中国人”。
  辜氏逝世第二天,吴宓在《大公报》发表的悼文中说:“除政治上最主要之一二领袖人物应作别论外,今日吾国人中,其姓名为欧美人士所熟知,其著作为欧美人士所常读者,盖无有如辜鸿铭氏。自诸多西人观之,辜氏实实中国文化之代表,而中国在世界惟一有力之宣传员也。”
  “扬我中华”,辜鸿铭当是响当当的一个!
  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名士风流 独领风骚
名士辜鸿铭的风流与他的语言天才一样,独领风骚,似无人可及。
  辜氏一妻一妾。吉田贞子去世后,老牛夕阳的他又觅了一位碧云霞以慰老怀。他在一本鼓吹中国文化救世论的英文书中,振振有辞地鼓吹“纳妾并非不道德”,像为辫子保驾一样,为纳妾护法:“许多西方人在谈中国官大人纳妾如何如何不道德,其实,这比那些开着小轿车,从马路上拾回一个女人消遣一夜后,次日凌晨又将其推到马路上的欧洲人,要无私和道德得多。纳妾的中国官大人可能是自私的,那么开小轿车的欧洲人不仅自私,而且是懦夫。”他还认为,中国男人纳妾是光明磊落的,不像欧洲男人搞秘密情妇,偷偷摸摸,见不得人。
  辜鸿铭喜欢狎妓。民国以后,辜鸿铭做了北京袁世凯政府的议员。一天,开完会后,他收到三百块大洋“出席费”。他知道这是袁世凯收买人心,立即拿了这笔钱去逛妓院。把北京八大胡同每个妓院溜了一遍,让妓女们鱼贯地从他身边走过,每唱一次名,他就赏一块大洋,直到三百元大洋散光,他才扬长而去。他同情妓女,认为她们卖淫是卖穷。
  辜氏不仅喜欢嫖,还喜欢赌。嗜好麻将。有次与人“叉麻雀”,摸得一手好牌,完全可能赢,最后因少了一张牌做了“相公”。洗牌再战时,众人发现这副牌的确短了一张,遍寻不着,最后发现挂在辜鸿铭嘴边。原来他打得太专心了,误将麻将当雪茄叼了起来。
  他还卖过文凭。这是他亲口向胡适讲的。
  安福部当权时曾立法,部分参议员需中央通儒院票选。凡有外国的硕士、博士文凭者都有选举权。有人兜买,二百元一张。
  ×××找辜鸿铭,希望投他一票。辜说他文凭丢了。×××说您老亲自去投,不用文凭。辜说要五百元。两人几番讨价以四百元成交。选举前一天,×××送四百元和选举入场券给辜,叮嘱务必到场。辜鸿铭拿到钱立马到天津,把四百元 “报效”给妓女一枝花,玩了三天才回来。事后,×××大骂辜不讲信义,辜顺手拿起一根棍子,指着那小子的头,大骂他瞎了眼:“敢拿钱来买我?”把那人吓跑了。
  辜鸿铭偏激。他瞧不起严复(又陵)和林琴南(林纾)。一次酒酣耳热时,辜发怪论:“如果我有权在手,我定要杀两个人以谢天下。”邻座问杀谁(另一说,他与严、林同桌)。他说:“严又陵和林纾。”邻座问为什么。辜说:“严又陵所译《天演论》,主张物竞天择,于是国人只知道物竞而不知有公理,以致兵祸连天,民不聊生。林纾译《茶花女》,教青年侈谈恋爱,而不知礼教为何物。假若不杀此二人,天下安得太平?”
  辜鸿铭性狂。在一次社会名流政界要人宴会上,有位外国记者问辜鸿铭:“中国国内政局如此纷乱,有什么法子可以补救?”他信口答道:“有。法子很简单,把现在在座的这些政客和官僚,拉出去枪决掉,中国政局就要安定些。”
  辜鸿铭幽默。一次,一位外国朋友在家宴客,客人中只有他一个是中国人。大家推他坐首席。坐定,大家讨论中西文化。洋主人问他:“孔子教育究竟好在哪里?”辜答:“刚才诸君你推我让,不肯居上座,即是行孔子之教。若照争竞原理,以优胜劣败为主,势必等到胜败决定,然后定座,然后举箸,只恐怕大家这一餐都不能到口了。”说得众人点头称是。席间,一个洋人问他为什么留辫子。他指着那人嘴唇反问:“你为什么要留胡子?”
  ……
  辜鸿铭还有一个令人敬佩的品格:“我向来不拜客。”
  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教授的教授”,名门之后(1)
在科学、教育、文学、艺术门类里,被冠为“泰斗”、“大师”、“宗师”者不胜数矣。姑且不论这一顶桂冠戴在受者头上合适与否,总觉不新鲜;然被誉为“教授的教授”的却只有一人:陈寅恪。
  陈寅恪(1890—1969)是上世纪20年代清华国学研究院所聘四导师(梁启超、王国维、陈寅恪和赵元任)之一。他的学问大、名望高,掌握汉语以外的语种达十六种之多(一说十三种),在对学生讲“佛经翻译学”时,能用十几种语言来比较、研究,让学生在比较中明白孰优孰劣,优在何处,劣在何方。他的拿手绝活是对历史的研究,“在史中求史实”,“继承宋贤史学大师,以求真实供鉴戒之史学思想与长编考异之法治魏晋南北朝史、隋唐史、明清史等”。
  陈寅恪1902年十三岁,随兄陈衡恪(师曾)留学日本,后赴美在哈佛学习梵文、巴利文,1921年又赴德在柏林大学研究院研究梵文和其他东方古文字学。旨趣在“以求知识为职志”,留学计达十多年却无意追求博士学位。1925年,吴宓拟请陈寅恪为研究院教授。清华校长曹云祥问梁启超:“他是哪一国的博士?”梁答: “他不是博士,也不是硕士。”曹云祥又问:“他都有些什么著作?”梁答:“也没有什么著作。”曹听罢摇头表示为难。梁启超有点生气地说:“我梁某人也没有博士学位,著作么,算是等身了。但总共还不如陈寅恪先生寥寥数百字有价值……” 梁启超列举了柏林大学、巴黎大学名教授对陈寅恪的推誉之词后,曹云祥同意了。
  1926年陈寅恪执教于清华国学研究院。他上课喜欢用布包装着相关书籍资料,一进课堂便将布包摊在讲坛上。异趣所在是他备有一黄一黑两只布包,凡上佛经文学、禅宗文学必用黄布兜,讲授其他课程则用黑的。冬日喜欢穿长袍马褂,因体弱,有时严寒还加上件皮袍。讲课时一兴奋觉燥热,便适时脱去。凡引征重要文句或参考书目,他都亲自抄在黑板上,擦黑板活脏,学生要代劳,他一概谢绝。讲课讲到入神处,往往闭目而述如入禅境,直至下课铃响,也不介意。他倘有新的论文发表,必将单行本分给每个同学研读。上课从不点名,也不小考。他不欣赏问答式的笔试,倡导学生提问题,创新,期以对史识有新理解、新发现。他是一位“怪人”。国文考试加试是以科举时代的方式对对子。以此测试学生的读书博寡、语汇丰富及音韵学、逻辑学。此举虽招致毁誉参半,但“寓意甚深”,可“测试作者的联想力和美感力”以及“表现文学的天才和造诣,而修辞的程度更可以从这里流露出来”。他既开风气也为师。一面向学生提示可走的新路,一面指导学生如何去做。出于他的声望,北大的同学为不失名师的教诲不惮跋涉也来清华园听课。那时陈寅恪不过三十多岁,还是单身汉。虽已被人称为“教授的教授”,但他每周还要花两天时间进城跟人学西夏文和蒙古文。他的勤奋令学生们脸红,也激发了学生们的勤勉精神。
  他与王国维(静安、观堂)私交甚笃。1927年王国维于昆明湖自沉。在向静安先生遗体告别时,研究院的学生们在先,行的是三鞠躬,而陈寅恪行三跪九叩大礼。他送挽联,撰《王观堂先生挽词》,赋诗言哀。次年,应研究院众学生之请为王观堂先生撰写碑铭,于碑文中阐发观堂先生“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心曲。
  遗憾此碑今已无迹,幸有拓片尚存。
  陈寅恪,江西修水人,生于长沙。出身于诗书世家。他自言并非是“读书种子”,那是自谦。祖父陈宝箴,咸丰年间诗人,光绪年间官至湖南巡抚。其父三立,别号散原,清末四公子之一,近代著名诗人。长兄衡恪,民初著名的艺术家,诗、书、画、印俱精,我国漫画创始人。称陈氏“诗是吾家事”确切不过。尤当陈氏宗族定居南京后,对子女教育更为注重。除延聘西席外还在家开设学堂,所授课程不止我国传统文化典籍四书、五经之类,还设置数学、英文、音乐和绘画。延聘的塾师都是饱学之士,如王伯沆、刘翼谋、萧泉等。家中藏书也丰,多为古籍和佛典。童稚时代,家庭便为陈寅恪创造了一个中西合璧、自由发展的空间。
  。 最好的txt下载网

“教授的教授”,名门之后(2)
乃翁陈三立得陈寅恪时已三十有八。“恪”是兄弟间排行字,他生于(庚)寅年,由祖母黄太夫人命名为“寅恪”。
  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一个贤内助,两个好帮手(1)
贤内助者,唐也。
  陈寅恪、唐是一对结发并白头偕老的夫妻,一对相濡以沫、荣辱与共的伴侣。他们的琴瑟和鸣、真情相爱,演绎了一段传统文人的婚姻佳话。
  唐,又名晓莹。1898年生,广西灌阳人,也是名门之后。其祖父唐景崧是同治四年的进士,先后任翰林院庶吉士、吏部主事等职。后出任台湾巡抚,在中法战争中屡建奇功,获清廷“四品衔”、“二品秩”和“加赏花翎”的赏赐,是位爱国将士。唐毕业于金陵女校体育专业,后执教于北京女高师,曾是许广平的老师。她的一生默默地消融在丈夫的光环里。
  陈、唐结婚甚晚,于1928年结缡于沪上。陈寅恪时年三十有八,唐亦三十。
  1926年陈寅恪受聘于清华国学研究院,与赵元任是同事。陈寅恪“愿有家而不愿做家”。时赵元任住清华南院一、二号两屋,将二号让一半给陈寅恪住,陈吃饭也在赵家搭伙。杨步伟是有名的热心人,又快嘴快语。他见陈寅恪快四十岁了,便对他说:“寅恪,这样下去总不是事。”陈寅恪答:“现在也很快活么,有家就多出一些麻烦来。”赵元任幽默:“不能让我太太管两个家啊!”于是赵元任夫妇就与清华学校的体育教师郝更生合谋为媒,将郝更生的女友高仰乔的义姐唐介绍给陈寅恪。
  陈寅恪与唐一见钟情,他们都很珍惜这命中注定的姻缘。
  婚后的唐,主政家务,相夫教子,兼帮丈夫处理文稿琐碎事务。家中全靠陈寅恪工薪维持,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他们一直坚持赡养老父散原先生和寅恪长兄陈衡恪的###。后三个女儿陆续来到人间,为家庭平添了生活情趣。唐担当教育子女的任务,她的字写得好,把方块字写在纸上,教孩子们识字、背诵唐诗。最初七八年间生活尚稳定。惟苦于唐在生长女流求时引发心脏病差点死去,此后一生终为心脏病折磨。自1937年日寇入侵,覆卵下岂有安巢,陷入苦难深渊。为避日寇,全家与难民们仓皇逃亡。他们拖着三个孩子,大的九岁,小的才四个月。由北平、天津、长沙、梧州,最后漂泊到香港。在济南车站上车,一家人是从车窗口爬进去的,其狼狈惨不忍睹。到香港之后,陈寅恪还坚持在云南西南联大教书。唐在香港心脏病复发,幸得许地山援手获救。因经济窘迫,居无定所,四年内迁家六次。
  “残剩山河行旅倦,乱离骨肉病怨多。”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日军占领了香港,社会混乱不堪,食品奇缺,没有饭吃。唐除自己节食外,还忍泪控制孩子们进食,吃红薯根和皮的“神仙饭”。日军烧杀掳掠,遍街建卡设哨,唐怕逃难时孩子们会散失,含泪用毛笔在布上写上小女儿的名字、出生年月及亲友们的住址,缝在四岁小女儿的衣襟里。两个大一点的女儿,怕碰上日本鬼子万一被糟蹋,强行给她们剪男孩头式,穿男孩衣服,惶惶不可终日。1943年在成都燕京大学的日子,钞币贬值,柴米飞涨。唐常发病,还得照料家中生活。为了能给陈寅恪增加一点营养,喝一口羊奶,家里养了一只跛足母羊,她和未上学的小女儿共同饲养。陈寅恪不顾病目和疟疾之灾,在那种恶劣的条件下除完成上课任务外,坚持写完了《论元白诗之分类》、《长恨歌笺证》。学期终了,填写学生成绩单,格子小,纸张劣,陈寅恪看不清楚,唐和女儿帮忙完成。1945年陈寅恪双眼失去光明,手术仍不见效。为了能给病弱的陈寅恪补身体,唐把两件像样的出客衣服送进当铺……
  在人生重大抉择关头,唐倾心支持陈寅恪。尤当提及的是1948年底留在广州,坚拒不去台湾。1949年“土改运动”冲击了唐的亲属,她害怕,暂避香港月余。后经中山大学副校长陈序经劝返广州。
  唐,本是一家庭主妇。1951年,陈寅恪的助手程曦不辞而别,陈寅恪无法上课,唐拿起课本,充当丈夫的助手走上讲坛,直至一年后黄萱到来才作罢。
  唐不止是丈夫的贤内助,晚年也成了丈夫的“贤外助”了。陈寅恪在生命最后二十年所写的“声明”、“抗议书”、检讨交代材料都出自唐之手,她甘为丈 夫遮风避雨。“文革”期间所遭的人格侮辱令唐十分愤怒。学校配给陈寅恪的护士和清洁工全部取消,重任全落在唐一人身上。申请保留一老工友助陈寅恪坐椅上厕干杂活,因他们的工资停发,少量的存款被冻结,嗣以无法支付工友的工资,以致陈寅恪、唐先后故去,家中的家具被人抬去抵债。特别是那一纸为活命而写的“申请书”:“因心脏病需吃流质,恳求允许每日能得牛奶四支(每支每月四元八角),以维持生命,不胜感激之至。”教人不忍卒读。
  

一个贤内助,两个好帮手(2)
墨池飞出北溟鱼。打个不恰当的比方:喻陈寅恪为史学界“北溟鱼”的话,那么唐就是那方广瀚融和的“墨池”。没有她,他是“飞”不出来的。绝对。
  陈寅恪常对女儿们说:“妈妈是主心骨,没有她就没有这个家,没有她就没有我们,所以我们大家要好好保护妈妈。”
  一次唐心脏病突发,陈寅恪在万念俱灰时,事先为爱妻写了挽联:
  涕泣对牛衣,1载都成断肠史。
  废残难豹隐,九泉稍待眼枯人。
  唐好像专为陈寅恪而来到人间。陈寅恪故去四十五天后,她亦步其后尘而去。
  陈寅恪又是幸福的。他的人生之旅除了上帝给他安排了一个贤内助外,还有两位好帮手。
  远在1941年陈寅恪一家困居香港,有一位女性托人给以四十元“军票”小小资助,陈婉拒。这份情谊,却由此在岭南大学得到延续。她叫冼玉清。
  冼玉清,岭南大学中文系教授,自号“碧琅馆主”,是广东著名女诗人、女学者,也是一位“怪”女性,终身不曾婚嫁。上世纪20年代她便出言:“以事业为丈夫,以学校为家庭,以学生为儿女。”带着浓浓的人情味,她走入陈寅恪的视窗。两家亲人般地相互关怀和照顾。陈家的外到与学校的对话,内至女儿婚事,冼玉清都十分关心。这给晚年的陈寅恪精神上增添了暖色。1956年春节,唐曾手书陈寅恪撰的春联赠冼玉清:
  春风桃李红争放,
  仙馆琅碧换新。
  也就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