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时代之金融之子》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大时代之金融之子- 第5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高的价格卖出去。

    在这种情况下,这种金融衍生品自然是越多越好。

    现在就剩下唯一的一个风险了,就是国际投行可能会因为日元贬值而使那些在日本企业里得到的资金缩水,毕竟他们已经和那些美国市场的参与者们定下了特定的汇率兑换数字,现在他们只要在汇率期货或者期权市场上进行相应的对冲就可以了,这些难不倒他们。

    其他的投行也不是傻子,很快就明白其中的原理,纷纷照搬照抄,很快这些日经看跌期权就泛滥起来。

    除了古德曼公司的这种期权,还有史丹利公司、所罗门兄弟公司等直接在日本公司鼓吹的对赌期权,这些期权虽然和古德曼公司的期权有点不同,但实质上都是在国外投资者和日本本土的企业间巧妙地设立对赌协议。

    除了这些变异期权外,还有在期指市场上的打压,以及在日本股市上的抛盘。

    特别是在大阪交易所的外国资本的席位,在股市上涨的时候融资做多,在股市下跌的时候融券做空,在某些程度上也催动股市的快速变化。(为了答谢推荐票超过五千,今天两更,感谢各位书友的支持,作者会继续努力。最后,特别感谢书友aline艾琳的评价票。)

第五十章 奇异期权(二)

    日本的资本自然不会束手就擒,在整个二月份都在顽强抵抗。

    在他们看来,现在的下跌只不过是暂时的,除去那些不利的消息,整个日本的经济还是一片大好,根本没有任何消息能够证明日本的经济在下行。

    不过只是持续了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很快,日本的股市还在继续下跌。

    这一次下跌从二月十九号开始,连续开出两条红线后,第三天日本指数再次暴跌一千点以上,跌幅高达3。15%,之后的一个交易日,多头反扑无力,结果造成后续的两个交易日继续暴跌,日本的指数继续下行,整整两个交易日下跌了2500点。之后二月的最后两个交易日虽然略微有些上涨,成功地收复了1500点,但整个三月份的基调已经定了下来。

    最残酷的三月,对于许多日本企业和股民来说,无疑是极其惨烈和灾难性的。指数从34587点一路下跌到四月初的28002点,整整跌了超过六千点,比巅峰时期的38957点已经相差超过一万点,市值则少了三成多。

    看上去泡沫被挤得差不多了,或许现在的市值才能真正反应日本的经济状况。

    在一月份开始的时候,出于对股市现状的担心,很多资本抽身撤离,抛售了不少日本的股票,造成市场的下跌,而下跌又反过来加速市场的恐慌情绪,造成更多的股票抛售。在这种情况下,融券的情况大大改善,某些资本又可以肆无忌惮地做空,再次加速市场的下跌。

    这就像是一个怪圈,下跌使人害怕,然后就是抛售,然后就是继续下跌。

    一切都是信心在作怪。

    需要说明的是,这些从日本股市上抽身离开的国际游资有部分并没有就此撤离日本,而是投入到当时还是炙手可热的不动产市场上,这也为未来不动产市场的崩溃埋下了伏笔。

    很奇怪的是,日本政府对股市下跌的态度很暧昧,很少在公开场合发表相关的观点。或许他们在某种程度上还很满意。

    是的,政客们一直担心的泡沫问题得到了解决,不枉他们在上一年频繁地加息。国际游资也满意了,他们在此之前既通过看多股市赚了钱,后来又及时地抽身,在期指上也赚了不少。

    受到打击的是日本的企业和普通的投资者。相比于那些大企业来说,普通的投资者可能受到的创伤更大些。

    但就是这些普通的投资者,也不是每个人都蒙受了重大的损失。可不要忘了,他们当中的很多人可能是在八八年十月份以前入场的,当时的指数最低在26701点,比现在的28002点还要低,因此这些人极有可能也是赚了钱的。

    那么是谁亏了钱?

    还是普通的投资者!

    这里所说的指数是很多股票加权得到的总和,并不是单一的股票,事实上很多投资者并不是遵循分散风险的原则去投资,再者他们的资金量也不可能去买入和指数比例相同的成份股票,可能会在股市上涨的时候,他们手中的股票会跟着上涨,而在指数疯狂大跌的时候,他们手中的股票往往跌得比成份股更凶,毕竟成份股的业绩摆在那里。

    在成功地捕获日本股市崩盘的波段后,钟石及时地在四月份清掉了所有仓位,毕竟他对日本当时的k线图记得不是很清楚,在离场之后他粗略地估算了一下,在这几个月的时间内他成功地在新加坡的日经指数上赚到了超过六亿美元的收入。

    这些还都是建立在单一限制的仓位情况下,事实上艾福瑞远东的经纪公司这一席位,在这段时间基本上是由钟石的资金完全占用了。

    一切看上去都那么完美。

    在新加坡的欧美资金开始在五月份上建仓,他们在这三个月的时间大发横财,尝到了足够甜头的资本是不会放弃每一个获取利润的机会。曾经有人粗略地估算过,在这一段时间内,保守地估算,这些空头假如一直重仓看空的话,所获得的利润可能超过千亿美元。

    当然,这些都是在理想情况下,事实上在某些日经指数大跌的情况下,由于没有相应的对手盘、多头因为保证金的不足、交易所为了平衡双方而增加保证金等因素的影响下,这些资金赚取的利润并不像想象的那么多,即便如此,这些资金也足足席卷走了三四百亿美元的利润。

    而作为空头的主力一方,吉姆和他的团队足足赚出了另外一个八十亿。

    不过唯一美中不足的是,他们私下操作的一亿美元,则是全军覆没,很快变成汪洋大海中的一朵小浪花,消失得无影无踪。

    私下挪用客户资金的吉姆因为小心谨慎,反倒是逃过了一次大劫。在期指市场上损失了二千万美元,最后剩下的四千万美元他一直没敢操作,直到三月中旬他向客户发表通知信,宣布将退还所有的资金,虽然只有先前的八成,但大部分的投资者还是非常满意,毕竟能在当时当日的日本股市有这样的止跌已经很满意了。

    吉姆准备将更多的精力放在那笔超过一百亿美元的资金上。不过很快,这些资金的使用权被背后的财团收回,他们忙活了大半年的收获自然也不少,总共给了他们这伙人一亿美元的现金奖励。

    这些临时拼凑起来的交易员们每个人大约分到一千万美元左右,他们中的大部分人还是选择在日经指数上操作,而不是重新回到原来的投行里工作。这些时间得到的利润已经超过他们大部分人一辈子能拿到的薪水,在这种情况下选择单飞成了必然。

    这些交易员很快投入到五月份的日经指数合约上,信心十足的他们很快就知道,他们是多么有幸加入了一场伟大的战役之中。四月开始,日本指数开始复苏,得益于第一季度漂亮的经济数据,日经指数终于止住了颓势,并且开始了连续三个月的上涨,最高峰一度冲上33344点,年前三个月份的行情没有再出现。

    这些交易员大多赌错了方向,很快将手中的资金输掉不少,后来这些人有的拿着所剩不多的资金回到西方,有的则开始反向做多。

    至于马克西姆,他和吉姆私下达成的交易也因为吉姆的基金解散而作废,在拿到一千万美元之后,他选择环球旅游,同时观察哪一个市场的机会会更大。

    而吉姆本人,则和大多数人一样,也全力投入到新加坡的日经指数市场上,不过他很快发现,市场和他操作的时候已经完全不一样了,作为单个投资者对市场的影响力微乎其微,他再也找不回来那种呼风唤雨的感觉。很快,他就在四月十八、十九两个交易日上因为赌错了方向,而凭空输掉了五百万美元。

    从此吉姆这个人消失在东京的街头,在这里混生活的外国人里也很少发现他的踪影,直到后来九七年,吉姆才重新出现。

    至于那笔资金,除了部分依然继续在新加坡市场上进行操作外,大部分都回到了欧美,然后化整为零,变成一家家投行、基金、银行等的第一季度的利润。当然,对于那些在这段时间出力的分析师、交易员们,资本也很大方地开出了数额不菲的支票奖励。

    其中史丹利公司内部对衍生品的一些交易人员进行丰厚的现金奖励,因为在公司内部,不容许开出超过十万美元的支票,因此有些交易员领到了好几个信封。要知道,在那个年代,即便是合伙人,每年也不过数百万美元的奖励。

    这些动辄数百万美元的奖励强烈地刺激到当时在史丹利公司清算部门工作的一个年轻人,自感在史丹利公司前途无望的他,在金钱的强烈刺激下,跳槽到了欧洲一家历史悠久的老牌银行,做起了证券交易上的工作。

    很快,由于工作出色,他就将被派往亚洲,主持这家银行在亚洲的业务。后来,他干出了一件轰动全球金融圈的大事,直接把他的东家搞到破产!

    不仅如此,也因为他弄出的这些事情,直接将新加坡交易所在日经指数期货上的老大地位给推翻了,从此,新加坡期货交易所不再是投资日经指数的第一选择。

    他就是尼克里森,未来的日经之王。

    (事实上,尼克里森是在**年离开史丹利公司的,这里为了小说的需要,年份稍有改动。)

第五十一章 别有用心

    从四月份开始,香港的金融圈内就流传着一个未经证实的消息,消息的内容是有人在日本市场前一段时间的行情中赚了五亿港币。

    据最开始透露消息的某些人说,这个人就是最近几年如彗星般崛起的富豪,年过半百,在去年曾经全家遭遇过一场大变故,后来还和澳门的赌场有些牵连。

    种种迹象都表明,这个流言中的主角正是廖承德。

    而身处事情漩涡的主角对此毫不知情,正在为再次错过大好赚钱的机会而懊恼,他这几个月代替了钟石,每天一声不响地在研究市场,试图从日本股市变化中找出规律,可这种东西哪里会有规律可言呢!

    再加上廖承德年龄渐大,精力和进取心大大不如以前,之所以还这么拼命,全是因为廖小化欠下的那笔天量巨款。

    在十一月份,他还打算将投在日本市场的资金抽出来,跟随着钟石一起操作。但是在经纪人的劝说下,再看了看气势如虹的波浪线,最终还是没有从日本市场上抽出身。

    毕竟他这些钱已经涨了超过两倍,而同期投入到香港市场的资金,则远远没有这么高的收益。

    经过廖小化的那件事后,他的大半身家都被淘了个精光,如今只剩下人前的风光。事实上,要不是钟石的援手,他恐怕现在早已经破产了。

    “老爷,经纪行的经纪人打来电话!”

    林管家一手捂着话筒,一边轻声地对躺在沙发上假寐的廖承德说道。他明显地感觉到,这段时间廖承德总是唉声叹气,连头上的白发也明显地多了不少。

    “哦?”廖承德下意识地应了一声,然后才有点清醒。“是不是安德鲁?”

    “不是,是林先生!”

    一听到林先生这个名字,廖承德顿时怒从心头起,恶向胆边生。他飞快地从沙发上起身,一把抓过话筒,恶狠狠地说道:“姓林的,你还有脸打来吗?”

    电话里就是一阵沉默,半晌才有个怯生生的声音:“廖生,您听我解释……”

    林家辉是香港本土投行百劳勤的一名经纪人,毕业于港大的他第一份工作就是投行部门的私人财富管理,这个部门的业务是专门替亿万富翁打理资产,由此也能看出他的能力。

    只不过这一次,在日本市场走势的判断上,他犯下了个天大的错误。

    在一月份的下跌中,林家辉及时地将手中的客户股票抛掉,成功地避过了第一次下跌,不过到二月份的相持阶段,他认为抄底的机会到了,毫不犹豫地将大部分资金再次投入到股市中,结果自然不言而喻。

    这一番折腾下来,他手中客户的财富大大缩水,有的甚至不足先前的五成。

    对于廖承德的资金来说,更为糟糕的是,这几年日元已经止住了上升的势头,在历经了几次反复后,现在稳定在一百五比一美元的状态,这比廖承德这笔钱进入市场的时候贬值了不少。

    一来二去,廖承德最后能到手的财富就再一次缩水。

    “日本市场目前已经稳定下来了,未来几个月极有可能再次上涨,毕竟实体经济的基础摆在那里,相信过不了多久,日本股市就会继续冲上三万点……”

    林家辉还在喋喋不休地唠叨着,像祥林嫂一样。他深知这些富翁对他事业的重要性,因此在电话里不遗余力地大力推销他的那套理论。

    事实上,他的看法并没有错,也符合后来日本股市的走势,香港本土的财团对世界经济的分析还是有不少可圈可点的地方。

    不过廖承德已经铁了心要更换他了,在看到钟石吸金的能力后,他早已经对这些所谓的精英理财专家失去了信心。

    “喂……喂……廖生,您还在听吗?”

    讲了许久的林家辉终于察觉到电话那头的不对劲,试探着问道。

    “替我尽快办理手续,我要把所有的资金转出来。”

    这边的廖承德给他这么一打搅,顿时从失神的状态中醒悟过来,对着话筒,他毫不客气地说道。

    “……”

    林家辉没想到,自己唾沫横飞地说了半天,竟然是这个结果。他不禁有些沮丧,还想做些最后的努力。“可是,廖生……”

    “没有什么可是,照做吧!”

    见事情无法挽回,林家辉也无计可施了。对于日本市场的突发情况,他自认为做得已经很不错了,比起某些同行,他的止跌能力还算是非常突出的。但是投资者根本不在乎这些,他们只看得到实实在在的利润。

    “廖生,看在我帮您打理资金这么久的份上,可不可以冒昧地问一个事情?”

    “什么流言?关于我?”

    廖承德也察觉到自己的语气有些重,不由得放缓了语气,带着一点歉意地反问道。

    “市场上传说您在日本市场上赚了五亿港币,不知道您是怎么做到的?”

    这个时候林家辉并没有意识到这是个流言,毕竟当事人并没有站出来否认。他也没有想到是通过股指期货的方式,也是因为他长期和股市打交道,一时没想到这方面。

    事实上,他想的最多的是,廖承德是通过融券的方式做空,然后在股价下跌的时候再买回来。

    这里要说一下融资融券,融资,顾名思义就是借钱,融券则是借股票(证券)。当一个投资者看多某支股票的时候,他可以通过经纪公司借入一笔钱,买入这支股票,然后在股票价格上涨的时候卖掉,在偿还贷款后所得到的利润,会比利用自有资金多出不少。

    融券则是同样的道理,在看空某支股票的时候,向经纪公司借入该股票,然后在高位卖出,低位再买入还给经纪公司。

    这实质就是一种金融杠杆,只不过杠杆率大多只有2,比期货、期权等衍生品的风险小很多。

    举个例子,一个融资的人有500元的自有资金,那么他最多可能通过经纪公司借入500元,然后买入价值1000元的股票,若是这些股票下跌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