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品驸马》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极品驸马- 第2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略和战术去对付他们。

    可是朝堂上的战争……没有硝烟没有箭矢更不见刀光剑影,但却有步步惊魂杀人于无形——致命陷阱!

    刘齐贤一段话说完,很多人把眼神悄悄的递向了薛绍。

    薛绍眼观鼻鼻观心,面无表情不动声色,淡定得出乎所有人的意料之外。i1292

    最快更新,阅读请。
第669章 另立新君
    宋璟去了一趟皇宫求见武太后,武太后还就真的召见了他这个小小的侍御史,并且让他亲眼见过了那一尊大金佛。宋璟就算明知道这其中有猫腻,但事实胜于雄辩,他总不能当着武太后的面质疑大金佛的真伪。

    真亦是假,假亦是真,政治有时候就是这么一回事。

    于是,曾经闹得沸沸扬扬的薛绍被弹劾一案,以薛绍无罪释放并官复原职而告终。原本这件案子极受朝野关注,但因为皇帝被废更为重大,因此案件的受关注度减小了很多。这件事情,最终是雷声大雨点小的悄然落幕了

    国不可一日无君,在李显下台的第三天,朝廷宣布由李显的弟弟——也就是武则天和高宗李治的第四个儿子李旦,继位为皇帝。

    并,马上举行登基仪式。

    前一天还是自由受限的犯罪嫌疑人,后一天,薛绍就和满朝文武一样走上了朝堂,并且是站在武将的第一号班列,恭贺新皇登基。

    以前薛绍也上过朝,但是在朝班之中的位置相当靠后,更加谈不上起眼。现在裴行俭去世了,李谨行和薛仁贵不在了,就连程务挺都去了北方带兵。大唐军队里的老前辈和中生代死的死、走的走,不知不觉之间,薛绍一跃成为了军方首屈一指的重量级首脑人物。

    新皇登基,自然要颁布一系列的新政。第一条,就是废黜旧君李显为“庐陵王”,即日启行迁居房州,不得朝廷传唤不得回京。

    薛绍心中暗暗感叹,眼前的这一段历史,又和自己熟知的差不多了。连李显的新封号“庐陵王”都是一样的……历史的大车轮,看来不那么容易彻底的改变轨迹啊!

    拥立新君功劳最大的,当然是裴炎。他已经是当朝首辅宰相中书令,官职没办法再升了。但是裴炎的爵位并不高,于是新君李旦封他为“河东县侯”并加了食邑。

    另外一位斩获了拥立之功的重臣,是中书侍郎刘袆之。这个人以前在朝堂之上并不十分打眼,但他有两个特殊的身份,其一他曾是武则天的私人智囊团“北门学士”的成员之一;其二,他还被先帝李治派去给相王李旦(也就是现在的新君)做相王府司马并教导李旦德才学问,相当于李旦的老师。这一场废立皇帝的政变,刘袆之也相当积极的参与了。他非常擅长写公|文,这段时间朝廷上所有的敕书发布,几乎都出自于他的亲手。

    既是北门学士之一又是新君的老师,再加上政变有功,刘袆之瞬间就崛起了,他马上就入主阁部成为了同中书门下三品的宰相,并且也被加了爵。

    所谓一朝天子一朝臣,朝廷的很多重要机构和部门都更换了首脑。比如前一天主审了薛绍案件的御史大夫韦思谦,就被调整为尚门下平章事,入阁成了副宰相,但不再主理御史台。接任他的工作的,是一个薛绍不太熟悉的人,骞味道。

    诸如此类的人事调整,极多。但是军队的将领人选,没有做出什么调整。只有直接参与了政变的张虔勖和范云仙这两个羽林卫将军,被加了爵。

    如此看来,新君登基仿佛没有薛绍什么事情。他还是那个右卫大将军兼领夏州都督并授朔方道行军大总管,一丝一毫的变化也没有。甚至朝会之时,都很少提及薛绍的姓名。更多的时候,他都像是一个无关紧要的局外人。

    一朝政变,那么多的人出了风头甚至平步青云,薛绍看在眼里,非但没有并点的羡慕和嫉妒,反而庆幸自己没有卷入这一场重大的**当中。他更加确信,今天这些风头出尽了的政变者们,明天就是身首异处了也是极有可能——政变就像豪赌,大起大落太正常了!

    朝会进行到尾声,新君李旦当众宣称说自己最近身体不好需得静养调理,请求武太后出面监管朝政,效仿先朝之时垂帘听政、临朝称制!

    虽然所有的大臣都看得出来,年仅二十岁的李旦身体没有半点的不适,但他的这个决定一点都不出乎众人的意料之外。

    对于这位新君李旦,由于他从小到现在一直生活在后宫里、陪在武太后身边很少抛头露面,所以大多数的朝臣都对他不是太了解。但是薛绍的心里,却是多少有一点数的。一来自己对历史有所了解,二来太平公主可是从小和这个亲哥哥一起长大的,两人的兄妹感情还比较深,比和其他几个哥哥的感情都要更好。

    薛绍认为,如果要把新旧两位皇帝拿来做一个对比,他两人最大的相似之处就是,性格当中都有懦弱的一面,但无可否认他们都算是好人,心肠并不坏。相比之下,李显是志大才疏又毛糙急躁,像是一个脑袋里缺了根筋的滥好人;李旦的性格更加温顺一点,他对争权夺利这种事情一点兴趣都没有,他最大的爱好就是书法和绘画,是一个典型的大唐版文艺青年。

    出于当前的政治形势考虑,再结合李旦这样的性格,他登基之后马上就托病不出让政给他强势的母亲,似乎已经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了。

    于是,武太后被皇帝和宰相们隆重的从内廷请了出来,穿着一身华丽袭人的宫廷盛装坐在了龙椅之侧的珠帘之后,开始了她新一轮的——垂帘听政,临朝称制!

    按照规矩,皇后和太后这一类人,在正式的场合是自称为“予”,口头上多自称“我”或者“本宫”。但是新君李旦主动提出,请她的母亲自称为“朕”。武则天一再推辞,李旦再三请求,武则天才“勉强”答应了。

    虽然只是一个称呼上的小小改变,但这件小事仿佛比“废立皇帝”这件大事更加触动了朝臣们的心肝。

    一个女人自称为“朕”,这是什么概念?

    ——这还了得!!

    于是武则天刚刚答应下来,马上就招来一片人的反对——裴炎带头!

    这下可把新君李旦弄急了,他反复的搬取历史上的成例来劝勉裴炎等人,不要反对。裴炎等人就是不依,坚持武太后不可以自称为“朕”。

    仿佛,裴炎对武则天临朝称制并没有太大的反感——或者说无法阻止,但是他相当的反感武则天“自称为朕”这件事情。

    朝堂之上,还争吵起来了。

    薛绍一直冷眼旁观,不置一辞。他看到,武则天也只是静静的坐在珠帘后面,冷冷的看着新君李旦和裴炎这一群大臣,因为一个“朕”字而争论不休。

    众人争论了一阵,李旦只好做出了妥协,不再强求。武则天很是淡然的出面说了一句,本宫不需要自称为朕。

    真是是不需要,还是不能够,还是不稀罕,或者是不急于呢?

    “不需要”三个字,引发了很多人在内心的纷纷猜测,当然也包括薛绍在内。他就觉得,我和武则天在某些方面还真有类似之处。我们都不拘于小节不流于表面,对于“自称为朕”这种虚名妄节根本就不在意。真正值得我们在意的,是“朕”字背后的东西!

    新君的登基大典,在经历了一个“朕”字的争论之后,宣布落幕。从始至终薛绍一言未发,散朝之后他也谁都没有理,独自一人离开皇宫,骑上马就回家了。然后闭门谢客,谁也不见!

    但是有一个非常“不识时务”的人,跑来求见薛绍了,于是理所当然的吃了个闭门羹。

    ——宋璟!

    他也参加了新君的登基大典,大典结束之后他几乎是一路追着薛绍来的。现在宋璟仿佛知道,为什么“上面的人”那么急着把薛绍的案子结案了。因为新皇要登基,哪能缺少了薛绍这位右卫大将军和托孤大臣的到场出席呢?

    参加了今日的大典之后,宋璟突然就想清楚了很多的问题。朝堂之上,一切都要服从于大局。有时候“坚持原则”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但到了某些特殊的时段,他会变成一种细微末节的东西。如果这时仍旧迂腐的坚持原则,非但起不到正面的作用,反而还会产生负面的影响。

    就拿现在的局面来说,如果薛绍的案子不尽快结清并让他火速复出,那么新皇的登基就会隐患重重。

    一来裴炎仰仗拥立之功实力进一步加强,他提拔了更多的心腹之人居于要职,眼看朝堂之上|将要无人能够与之抗衡,。如果唯一能和他叫一叫板的薛绍都被摒弃在新朝之外,那裴炎岂不是将要独霸朝堂甚至架空皇帝?到那时,大唐究竟是姓李还是姓裴呢?

    二来,薛绍在军队里的影响力是相当之大的。按照“一朝天子一朝臣”的道理,如果新朝的朝班之上没有薛绍的面孔,那薛绍的许多袍泽和麾下都会心中忐忑甚至心生愤怒。如果因此引发了军队的动荡甚至是武力反叛,那可就天下大乱了!

    宋璟深信第二点更为重要和致命,他更加深信,这种事情不是没有可能发生。因为他曾经在军队里干过,知道军人之间的袍泽感情是何等的深厚。别的人不说,如果薛绍当真在新朝栽了跟头,朔方军的十万虎狼之士必然哗变。如果薛绍的性命有什么闪失,那么别的人不说,玉冠将军薛楚玉必会毫不犹豫的一刀砍下裴炎的人头,为薛绍报仇!

    吃了闭门羹,但宋璟没有走。就站在太平公主府的大门口,微微仰头的看着长安的天空,入神。

    他感觉,自己到了眼前这一刻,才真正的把半只脚踏进了大唐的朝堂和官场。以前的很多事情,仿佛也都想通了。包括在河北发生的那些事情,比如薛绍和薛仁贵为何要求他重写军情奏报,为何事后又私下放他来长安检举武承嗣。

    如此种种,不止一般。

    宋璟感觉,自己有很多的话要同薛绍当面说一说。今天若是见不到薛绍……就不走了!

    ……5545+454232……>;
第668章 无聊透顶
    次日一大清早,御史大夫韦思谦就派了书令使来传话,说今日开审案件。⊙頂點小說,

    薛绍心里已经有底,所谓的审案已经只是走个过场而已。

    说得露骨一点,所谓“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其实只是骗人的鬼话,律法从来只是用来约束天下大多数人的。如果是混到了薛绍这种“大将军”的位置并且手中握有实权,除非自己在政治上犯了大错而倒台,否则一般的律法已经对其造成不了多少杀伤。

    他人控告薛绍的十六宗罪,绝大多数都是鸡毛蒜皮或者说子虚乌有。只有两宗稍显麻烦,一个是可能会有损薛绍名声的“通奸罪”,另一个就是大金佛的事情。

    但是现在,这两宗罪也不会成立了。陈仙儿本人现在就在太平公主府里,堂堂的大将军媵御,哪里还存在通奸一说呢?至于大金佛,武则天已经搞定。

    于是薛绍很是淡定的等着上一回公堂,接受御史台的审问。

    辰时刚到,韦思谦等人准时来了。

    审问薛绍的这个“法官团”的阵容,其实还是蛮强大的。监察机构的首脑御史大夫韦思谦,律法系统的最高官员刑部尚书裴居道,行政审核机构的最负责人门下侍中刘齐贤,同时他还是阁部的宰相之一。

    若在平常,这三尊“大神”随便搬出来一个,也足以让大唐多数的官员诚惶诚恐胆战心惊。可现如今,薛绍的面前一下就出现了三个。

    于是薛绍心里忍不住想笑,还真是看得起我!

    一番既定的陈辞与程序之后,审案开始了。

    太平公主府毕竟不是真正的公堂,审案的时候薛绍只是宛如平常的端坐着。三尊大神并排的端坐在了上首正位,当真就像是庙里摆的泥胎菩萨。真正的“主审法官”却是宋璟这个刚刚加入御史台还不到一个月的,小虾米。

    宋璟进来的时候,薛绍就意味深长的看着他笑过了。宋璟却像是不认识薛绍一样板着个脸一副公事公办的神情,但是眼神当中会不经意的流露出一些复杂的意味。

    薛绍差不多能读懂他眼神中的意味,心想,揭发武承嗣并将其告倒让宋璟成了名,但这个“名”未必就是他想要的。因为他心里清楚那实际上是我的一出计谋,他不过是参与了实施而已。从某种意义上说,他还被我当了一回枪来使。被人利用的感觉可不是太好,宋璟这个犟书生现在心里肯定憋着一口气,他一定很想在我的面前证明他自己!

    宋璟将十六宗罪一条一条的搬出来,审问薛绍。

    薛绍一点都不像是一个在被审问的阶下囚,始终面带微笑的从容不迫,一条一条的亲自答辩,该反驳的时候事实确凿条理清晰,该承认的时候也是坦然自若干脆果断没有半点拖泥带水。

    三尊大神负责旁听,宋璟问了薛绍答,然后他们三人商议这罪名是否成立。

    结果一连审了十四条罪下来,有十一条罪名不成立。另有三条薛绍承认了,比如“带兵越境”,但都是情有可缘不会被判罪。

    十四条罪审下来,宋璟的脸色有些铁青。他已经清楚的意识到,三尊“大神”是在有意对薛绍从轻发落,甚至主动为他开脱。

    宋璟刚直,但不意味着他傻。以他的级别他不可能知道“上层”的那么多内幕,但他可以想像,薛绍的这宗案子其实是上层争斗的一个表现。薛绍是否会被判罪,根本就不在于执法更不是他这个小小的侍御史所能掌控。

    这让宋璟格外的郁闷——又被人抛出来当枪使了,能不郁闷么?

    审到通奸罪了。

    宋璟拿起卷宗看了一眼,当场将它一把摔到桌子上,“不审了!”

    三尊大神同时一惊,“为何不审?”

    宋璟气呼呼的道:“人所共知,陈仙儿之初并未许婚更不是他人之妻,现在又已是薛驸马的御媵,通奸一事从何说起?这分明就是别有用心之人,想要败坏薛驸马的名声!——堂堂的御史台岂能迂腐至此,连这种无聊的状告也接?”

    三尊大神各自无语,有的愤怒有尴尬。

    薛绍则是笑了,“宋璟,我听你这口气,你是一定要找到一个可以把我扳倒的罪名出来吗?”

    此言一出,三尊大神都有些变了脸色——“扳倒”这两个字,可是份量不轻!

    宋璟却是镇定得很,答道:“宋某不想扳倒任何人,宋某只想维护律法公正。”

    “好。”薛绍笑了,“还有最后一宗罪,你来审吧!”

    “大金佛。”宋璟深吸了一口气,“这宗案子的卷宗我已经反复的看过了,也仔细的查证了很长一段时间。涉案的人很多,几乎夏州都督府的所有官员和将佐都能牵扯进来,其中还包括当时外派绥州的钦差武懿宗。”

    薛绍笑道:“那你究竟查清楚没有?”

    “没有。”宋璟摇头,“虽然很多线索和证据都指向,大金佛确实是被你私藏。但除非找到大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