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建社会》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重建社会- 第1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囊幌罨酒踉迹鋈说纳喜∷莱晌业氖虑椤;八档猛ㄋ滓坏憔褪牵愀腋@曳愎堋B匏垢H衔桓稣叭绻岳险吆筒∪瞬荒苷展耍荒芪痴咛峁┕ぷ鳎荒馨涯昵嗳俗⑷牍ひ堤逑担挝薇U系囊跤傲置扛黾彝ィ蔷筒皇且桓瞿芄淮嬖谙氯ィ蚴怯Ω么嬖谙氯サ恼薄K踔寥衔缁岜O沼Ω酶涸鹑嗣恰按右±旱椒啬埂闭鲆簧S谑蔷陀辛�1935年的《社会保险法案》的通过。《社会保险法案》规定,凡年满65岁退休的工资劳动者,根据不同的工资水平,每月可得10~85美元的养老金。罗斯福解释说:“它不仅有助于个人避免在今后被解雇时去依靠救济,而且通过维持购买力还将缓解一下经济困难的冲击。”保险金的来源,一半是由在职工人和雇主各交付相当工人工资1%的保险费,另一半则由联邦政府拨付。
  直到今天,许多人还有一种误解:社会保障是需要花钱的,总得是经济非常繁荣,政府财政收入状况很好,政府手里的钱多得花不出去的时候才能搞。这种想法大错特错。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从时间说是1929~1941年,1935年的时候美国正处在大萧条当中,经济的状况很不好,政府财政收入的状况也很不好,而且罗斯福执政刚刚进入第三个年头。这时他就急急忙忙搞社会保障,为什么?直接的原因是为了让穷人能渡过经济危机,而更重要的则是,只有通过社会保障使人们建立起对未来的稳定预期,才能解决生产过剩和产品积压的问题,而这恰恰是当时经济危机的主要问题。
  另一个重要的措施则是规范劳资关系。新政中一项重要的变革就是解决资强劳弱的问题。其措施用我们今天的话来说,就是发挥工会的作用。值得注意的是,工会问题的最初提出是在1933年通过的《国家工业复兴法案》中,在这个法案著名的第七条第一款中规定,联邦政府保证工会有自组织及进行集体谈判的权利。换言之,发挥工会的作用是作为经济振兴的措施之一提出来的。在1935年通过的《全国劳动关系法案》中明确规定,雇员享有自发组织、建立、参加工会,通过自己选出的代表进行劳资谈判和参加其他各种旨在进行集体谈判或出于相互保护而进行的协商活动的权利。

七 最重要的机遇是实现社会变革(9)
更重要的是,为了保护工会的作用,法律禁止如下非法行为:①干涉、妨碍或压制雇员行使法定权利;②控制、干涉或在财务上收买工会;③为达到支持或反对工会成员的目的,在雇佣、解雇或其他条件上对雇员实行歧视对待;④对曾在该法案下提出过诉讼或提供证词的员工实行歧视对待;⑤拒绝与员工选出的代表进行诚实善意的谈判。该法案还规定成立一个劳资双方以外的第三方,即国家劳动关系委员会,负责执行该法的各项规定。
  这个措施与时下的某些思路明显不同。在有些人看来,在经济危机的时候,企业本来就已经很困难了,再有工会的作用和工人的斗争,企业岂不更为艰难?而且,在经济危机时,经济状况本来就不好,社会矛盾也比较激化,再以法律的形式肯定工会的作用,社会不就乱了吗?但事实证明,美国社会不但没有乱,反而通过工会的作用和工人的斗争,普通劳动者的收入增加了,最后形成了一个中产阶层为主的社会。就我们这里讨论的问题而言,中产阶层是什么?中产阶层就是市场,耐用消费品的市场。
  这两项变革的意义是极为重大的。一方面,它造就了一个中产阶层,同时我给你一个社会保障,不用你担心将来养老的问题,也不用担心将来看病的问题,你把现在的钱花了吧,不但把现在的钱花了把将来可能挣的钱也花了吧,这就是按揭或信贷消费。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罗斯福新政第二阶段社会变革的真正含义了:就是通过社会的变革、社会的改造和社会的进步,创造了走出大萧条的条件。
  这样的社会变革不仅仅创造了走出大萧条的条件,而且从某种意义上说,是重造了一种社会制度,重造了资本主义。历史学家汤因比回忆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时说,那时“全世界的男男女女都在认真思考与坦率谈论这样一个可能性,即西方社会的制度或许会垮台,再也行不通了”。可以说,在这之前的资本主义是一种*裸、血淋淋、人吃人的资本主义。大萧条表明,这种资本主义已经走不下去了。由罗斯福新政开启的社会进步,等于重新塑造了一个资本主义,这个新的资本主义一直发展到今天,其潜力似乎还没有耗尽。
  在改革与法西斯主义之间
  在改革与法西斯主义之间
  ——重读《光荣与梦想》(4)
  在回顾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历史的时候,有一个细节很值得留意。在罗斯福就任总统前3个月,是德国的希特勒上台。当罗斯福紧锣密鼓地构想和颁布一系列旨在稳定金融和重振经济的政策的时候,希特勒则在一步步地构建一种极权主义的体制——制造国会纵火案,通过《授权法》,颁布《国家元首法》。其实,当时的世界上还不仅仅只有一个希特勒。
  凡研究法西斯主义的学者,几乎没有例外地都承认,20世纪三四十年代法西斯主义的猖獗与30年代大萧条有着直接的关系。在亚洲,九一八事变就是发生在1931年,即大萧条发生的两年之后,日本由此走上了战争和法西斯化的道路。欧洲和南美的情况也大体类似。有人进行过统计,到1933年10月,在大萧条的背景下,法西斯运动遍及世界上23个国家,半年后增至30个国家。1920年时,全世界原本约有35个国家拥有民选的立宪政体,到了1938年,只剩下17个国家了,到1944年,又减少到12个。

七 最重要的机遇是实现社会变革(10)
现在需要提出的一个问题是,面对“大萧条”,为什么不同的国家采取了不同的应对策略,并因此走上了不同的道路?特别值得追问的是,应当说,美国在这次大萧条中受到的损失是最大的,对普通民众生活的冲击也是最严重的,当时的社会矛盾也不能说不尖锐,为什么受冲击最大的美国没有走上法西斯主义的道路,而一些受到冲击没有美国严重的国家反倒走上了法西斯主义的道路?
  危机成为法西斯主义产生的温床,是不难理解的。在严重的危机中,经济社会生活失控,社会政治矛盾尖锐,许多人处于绝望的状态。在这种情况下,人们期待一种有着绝对权威的权力出来力挽狂澜,是一种很自然的要求。就此而言,当时的美国不是没有产生法西斯主义的这种土壤。1933年初,曾经创造了“柯立芝繁荣”的美国第30任总统柯立芝在死前4天哀叹道:“举目四望,看不到任何希望。”罗斯福就职之日,卸任的胡佛曾送给新政府一句话:“我们已到了山穷水尽的境地,我们无能为力了。”连一向处世乐观的罗斯福,眼见马里兰银行倒闭时也惊呼道:“不知这座用纸板搭的房子会不会倒塌?”在大萧条发生那年的冬天,美国自杀的人数增加了三倍。可以毫不夸张地说,绝望笼罩着美国。
  艰难的生活,绝望的情绪,使得当时美国的社会矛盾不断尖锐起来,社会开始成为一个火药桶。马塞诸塞州有一个市长一边望着2000人的失业队伍在市政厅周围转来转去,一边念叨:“只要来一颗火星,就可以使他们变成暴民。”于是,抗税运动发生了,有人违法开采公司私有的煤层,有人未经主人许可就在别人的空地上种菜。在俄克拉荷马市、明尼阿波利斯市和圣保罗市,成群的人闯进食品杂货店和肉类市场,把货架上的东西一抢而光。愤怒的情绪和失控的行为随处可见。
  绝望开始演变为暴力。底特律的救济事业停顿了,随之而来的是分散而无目的的*行为;林肯市有4000人占领了州议会大楼,西雅图市有5000人占据了10层楼的市政府大厦;5000名忍无可忍的芝加哥市教师闯进了市区的银行。曼彻斯特写道:晒得黑黝黝的农民甚至手拿干草杈和霰弹枪干了起来。艾奥瓦州的农民在一个叫做雷诺的农民协会前任主席的领导下,把通往苏城那十条公路全部封锁了,用钉上长钉子的电线杆和圆木横在路心。过路卡车所载运的牛奶,不是被倒进沟里,就是拿到市内免费分送。如果警察护送队来了,同情暴动的电话接线员在一小时前就向农民通风报信。警官们纷纷被解除武装,手枪和徽章被扔到玉米地里。这意味着人们在用武力来进行反抗了。美国农场局联合会在1933年1月发出12个月内会爆发“农村革命”的警告。在面对普遍骚乱的时候,“工商界有些巨头相信革命就在眼前,有些人还在别墅屋顶上架起了机关枪”。甚至那位把工人日工资从2美元提高到5美元,被人们称为“重新定义了工业资本主义”的老福特也在腰带上别上了手枪。
  由社会矛盾导致的是激进的社会思潮和与激进思潮相联系的激进甚至暴力的行动。在《光荣与梦想》一书中,曼彻斯特收集了大量这方面的资料。在纽约,35000人挤满了联邦广场,听共产党人演说。失业者越来越熟悉《国际歌》的曲调了。有一位42岁名叫布登兹的激进分子率领俄亥俄州的失业者联盟的成员向哥伦布市议会大楼进军,他的口号是:“我们必须夺取政权,建立工农共和国。”北卡罗来纳州州长加德纳提出警告说,眼前已经有发生“暴烈的社会革命和政治革命”的危险。一位俄克拉荷马州人在国会作证时说,一个平时很保守的牧场主对他说:“我们美国也应该来一个像俄国那样的革命。”他问这位牧场主打算怎么干,牧场主回答说:“我们会得到400支机关枪……还有火炮、炮车、弹药、步枪,一支大军需要的东西,我们都快有了。如果美国有足够的人敢像我们这样干,我们就要向东进军,把东部各州和西部切断。”

七 最重要的机遇是实现社会变革(11)
与此同时,法西斯主义势力在明显抬头。1932年9月,美国退伍军人团通过一项决议,宣称“现在所用的政治手段已不能迅速有效地对付经济危机了”。一个后备役军官的秘密组织已经做好准备,如果新总统办事无能,他们就动手。得过诺贝尔奖金、拥有34个名誉学位、当了30年哥伦比亚大学校长的巴特勒博士对学生们说:极权主义制度培养出来的人,“比民选制度培养出来的更聪明,更坚强,更勇敢”。堪萨斯州州长兰登声称:“宁可让*者用铁腕统治,也不能让国家瘫痪下来。”一个共和党参议员甚至说:“如果美国什么时候会需要一个墨索里尼的话,那就是今天了。”而路易斯安那州州长朗格则在用实际行动建立*统治,取消州议会选举,州法院取消对制裁“侵犯公民自由”的宪法保证。法西斯主义无疑成为当时美国一个现实的选项。当时就曾经有人说,罗斯福当时如果想搞*,易如反掌。“罗斯福初任总统的百日之中,国会自觉自愿授予总统的权力是何等庞大,何等空前,何等的凌驾一切啊。就是德国国会给希特勒的权力,也不过如此。”不但当时的美国人民,就是作为反对党的共和党,也几乎心甘情愿地打算将等同于*者的大权奉送给罗斯福。
  然而,罗斯福新政制止了美国社会动荡和滑向法西斯主义的可能,保住了它的*与自由。曼彻斯特写道:假如罗斯福果真是又一个胡佛,美国势必步拉美七国的后尘,政府将为大萧条的难民所推翻。在胡佛时期,他曾经试图以强硬的方式处理这些社会矛盾,但结果并不奏效,还曾经酿成臭名昭著的“补偿金屠杀”。*能够解决的是对政权的威胁,而不是导致威胁产生的危机本身。
  在严重的危机和激化的社会矛盾面前,罗斯福和罗斯福新政意味着什么?有人会说,一个强有力的新政治家上台代表着一种新的希望;也有人会说,罗斯福政府实行的凯恩斯主义经济政策收到了效果。但问题是,所有这些法西斯主义都能提供,甚至会用更吸引人的方式提供。那么是什么样的一些因素使当时的美国避开了法西斯主义的道路?回答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时美国为什么没有走上法西斯主义的道路,也许不是一篇短文能够胜任的,但寻找罗斯福新政期间那些能制止法西斯主义的直接措施是可能的。事实上,在大萧条中美国没有走上法西斯主义的道路,与其说是出于必然(这种必然性人们也经常在“为什么美国没有社会主义”这样的题目下进行讨论,如著名的经济学家桑巴特),不如说是选择的结果。
  而这种选择最重要的含义是对社会中利益格局的调整以及由此带来的社会矛盾的缓解。在大萧条中受到冲击的是社会的各个阶层,焦虑和不满也散布在整个社会。但不同阶层具体的感受及形成的倾向和主张又各不相同。值得注意的是,法西斯主义的基础是在社会的两端,即大资本和社会的底层。大资本需要秩序以免使自己成为社会冲突的靶子,底层则在生存面临威胁的时候需要一个提供饭碗的人,哪怕这个人是一个恶魔。这样我们也许就可以理解罗斯福新政期间的这样一种简单而明确的政策取向:抑制大资本,救济穷人。意味深长的是,胡佛时期偏向大资本的政策最后导致的是社会各个方面的不满,而罗斯福倾向穷人的新政却为各阶层的焦虑提供了不同的出口,就连被抑制的对象大资本也因经济的稳定和复苏而燃起了新的希望。复苏的经济为大资本带来的利益显然加倍地补偿了对大资本的抑制,而穷人则在新政中获得了以制度保障的生活底线。在这种情况下,利益关系新的均衡的形成,社会矛盾的逐步缓解,政权基础的稳固,使得法西斯主义和各种极端思想的市场大为缩小。
  美国在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中的变革是一种选择。当然这种选择不是在真空中进行的。骨子里对自由的热爱,使人们哪怕在最坏的情况下也没有丧失最后的清醒,没有丧失对失去自由所带来的恶果的警惕。
   txt小说上传分享

一 暗箱操作——中国之癌(上)(1)
上海社保案的被查处,是中国社会中最令人震撼的事件之一。在上海原有的100亿元社保基金中,有32亿元被监管官员挪用,私自拆借给私营企业用于高速公路等行业的投资和收购。拔出萝卜带出泥,随着社保案的浮出水面,包括原上海市委书记*在内的一批领导干部和企业家受到刑事、党纪政纪处分。
  上海社保案对社会的震动,不仅仅在于涉及的金额高达几十亿元,也不仅仅在于这几十亿元是老百姓的保命钱,甚至也不仅仅在于涉案官员地位之高。上海社保案最让人关注之处是这样一个大案发生在上海,而上海历来被看做我国现代化水平最高、治理基础最好、管理也最为规范的一个城市。特别是在过去的十几年中,当一些*大案被查处的消息频繁从各地传来的时候,上海仿佛成为一块净土;在权钱勾结成为一种远非个别的现象时,上海仿佛成为唯一的例外。而上海社保案的发生,使得人们有机会来重新审视这当中过去一直处于被掩盖状态的问题。
  在国企改革讨论中,曾有人将国有企业形象地比喻为不吃即化的冰棍。实际上,这种不吃即化的逻辑已经不仅仅存在于国有企业,在其他已经积聚起来的公共资源中,这种逻辑也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社保基金就是一例。社保基金有两大特点:一是数额大,年年积累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