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故事:关于中国梦的十个样本》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中国故事:关于中国梦的十个样本- 第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大寨的道路成了过去时。
  然而,郭凤莲和大寨的转身却显得格外艰难,对于包产到户,大寨人确实在很长时间都想不通,接受不了。宋立英和一些群众说,辛辛苦苦30年,一夜又回到解放前。
  郭凤莲被调离后第二年,大寨才开始试行生产责任制,但是由于宋立英等党员群众的反对,1982年又走了回头路。大寨成了“老大难”。
  1983年,昔阳县委专门成立了一个土地承包工作组进驻大寨,一待就是整整40天。当时担任党支部书记的贾长锁最后对所有村民说,“别再让领导为难了,土地按好坏搭配,以抓阄的形式下放,男劳力每人5亩,女劳力每人1亩8分,集体的果园、牲畜、水利设施等等改成集体承包”。大寨包产到户,比其他地方整整晚了两年,贾长锁完成了承包的组织工作后就卸任了。
  此时,大寨没有了排成长队来参观学习的人群,只有寂寞的风吹过曾经火热的虎头山和梯田。“郭凤莲”这个名字,也从人们的视野中长久地消失了。
  剪报是郭凤莲在那段沉寂的岁月里养成的习惯,她将与大寨有关的报道都剪贴了起来,细细地思量着、揣摩着。当时的郭凤莲是痛苦的,又是幸福的。幸福是因为她收获了家庭的温暖,以往聚少离多的丈夫和孩子们给了她最大的精神安慰。
  26年后,郭凤莲感慨地说:“在困难之中才显真情,我感到了家里头的温暖,我丈夫和孩子们对我的这种爱护、体谅、理解比在60年代跟70年代还强烈!就是感到很不容易地走过来,现在又在政治上受了这么大的波折,他们非常同情我。我感到我们真正的感情产生在80年代。”
  郭凤莲享受着以前没时间享受的天伦之乐,但这并不能抵消她思想上百思不得其解的痛苦,她不明白大寨的问题出在哪里。
  那时候,她特别喜欢一本小说——俄罗斯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复活》。托尔斯泰用男女主人公在精神上和道德上的沉沦与复活,鞭笞了贵族阶层的传统观点,用农民的眼光重新审视社会现象。《复活》伴随着郭凤莲度过了将近两年等待分配的时光,也是两年思考的时光。我们很难猜测这部著作给郭凤莲带来了怎样的影响,也许开始尝试用一种新的目光和逻辑去审视走过的路,这本身就是一种重生。郭凤莲已经意识到:无论是自己,还是大寨,都需要复活,需要重生。
  她曾经说:“人生的道路很难,坎坷太多,也知道了怎么坚持,怎么鼓起勇气坚持。正确的东西应该坚持,什么时候也不要把它否定了。”
  在那时候,有一个消息曾让她泪流满面。1985年,陈永贵患肺癌住院。半年之后,病情恶化,他立下遗嘱:丧事从简,不开追悼会,不举行遗体告别仪式,遗体火化,骨灰运回大寨,撒在大寨的土地上。
  生病期间,他经常只吃半片药。临终前,嘱咐家人将药片转交国家。3月25日20时35分,陈永贵病逝,其骨灰被运回大寨。1988年,大寨人把他的骨灰葬在虎头山上,立碑纪念。他的石像面带微笑,身前身后是矮松绿柳,在一片柳叶依依之间,似乎在对岁月说,树犹如此,人何以堪?
  在10年里,郭凤莲调动了两次工作,先在晋中地区果树研究所担任了4年零11个月的副所长,后又调任昔阳县公路段当了4年零11个月的党支部副书记。但不管到哪里,她都无法排遣心中的沉重和孤独。她的心始终遥望着大寨,因为那里有她的青春和梦想,有她创业时的光荣和离去时的不甘。
  与此同时,大寨村换了四任支书。虽然日子要比六七十年代宽裕一些,但不论人们怎样努力,都无法再使自己勇立潮头。大寨人怀念光辉岁月中的郭凤莲,希望她能够重新带领大寨人走出新的精彩。
  宋立英曾对上级领导说:“那么一个轰轰烈烈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大寨,现在你看成了这样了。水泄不通,灰腾腾的也没有人管了。要想让大寨重新振兴起来,你们还是要让郭凤莲回大寨。”
  

历史是无法割断的(1)
2008年夏天,央视的记者用摄像机镜头记下了这样的一幅场景:
  游客:您给签个名吧。
  宋立英:我没有念过书。
  游客:那你怎么会想到学写字呢?
  宋立英:来的人都让签名。这不,慢慢就学会写了。
  游客:奶奶,这上面的照片都是你吧?
  宋立英:对。
  照片上的时代已经过去30多年了,岁月可以改变许多往事,包括大寨这个曾经的典范,也包括照片上的这两位女性——郭凤莲、宋立英。
  在30多年前,人们不会想到,作为“大批资本主义”的典型,作为最“一大二公”的地方,整个大寨有一天会全身心地投入到市场经济的大潮中,并将曾经的历史作为商品向游人出售。
  签名售书的老人是已经79岁的宋立英。了解大寨历史的人,都知道这位大寨村当年的妇联主任,如今她是一家销售旅游纪念品的个体老板。这位原本不会写字的老人,在70岁的时候居然学会了写自己的名字,原因很简单,她需要签名售书,以提高销售量。如今,光这一项每年就能为她带来近万元的收入。
  宋立英直到2000年才开这家小店,那时她已到了70多岁的古稀之年,她也许是最后一批放下历史包袱的大寨人。
  当时,宋立英去找郭凤莲,说:“凤莲,我也开个小商店行不行?”
  郭凤莲回答说:“你开起小商店来更行!你有名气,你是宋立英,就把那个房子做商店,一定能富起来。”
  如今,在大寨这片188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有1/4多的居民像宋立英一样,为每年二三十万旅游者提供服务,每年的旅游收益高达1 000多万元。市场经济的意识已经深入大寨人的骨髓。
  对于大多数大寨人来说,这个转变起自1992年,郭凤莲回到大寨的第二年。
  1991年11月15日,在群众的呼吁声中,郭凤莲被任命为大寨村第八任党支部书记,这时她已经45岁,但心里憋着一股劲。
  郭凤莲多年后回忆道:“我是给大寨人拉马车的。说实在话,这个车上就座的是大寨人,那么我这个车,究竟要把他们拉到哪里去?究竟他们应该怎么活?让大寨人思想怎么转换过来?一大堆的问题都摆在面前。当时对于我来说,就是又苦又辣。”
  刚回到大寨不久的郭凤莲读到了一篇报道——《东方风来满眼春》。在这篇改变了许多人思想和命运的著名文章中,郭凤莲被###一系列精彩而深刻的话语所打动: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
  这些话宛若闪电般劈开了郭凤莲和大寨人心头的阴影,他们在新的时代终于寻找到了新的驱动力和历史逻辑:致富光荣,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大寨人难道就不能在市场经济的海洋中搏击出新的风采吗?郭凤莲带领大寨开始进行第二次创业,在市场经济这个陌生的领域中,无论是艰苦奋斗,还是自力更生都有了新的意义,虽然她心里还有些矛盾和难堪。
  郭凤莲既害怕别人认识自己,又害怕别人不认识自己,在这种矛盾的心态中透着几许苍凉。外出开会,她进了房间就不愿意再出来了,甚至不愿意出来吃饭,买包方便面泡泡,办完事马上离开。生怕人家说:“改革开放多少年了,农村发生了那么大的变化,郭凤莲还像个要饭的一样。”她更怕让人笑话大寨,使整体形象受损。 txt小说上传分享

历史是无法割断的(2)
但是,时代在不停地敲着大寨的大门,催促它赶紧踏上新的进程。
  1992年春,郭凤莲和宋立英乘坐火车前往上海。在这个即将成为长江三角洲乃至长江流域领跑者的怀抱里,郭凤莲了解着一切新鲜事物,包括卡拉OK和咖啡。郭凤莲对着麦克风唱起了曾经在虎头山上唱过无数次的《人说山西好风光》。那一夜,她无法入睡,不仅是因为咖啡,更是因为憧憬大寨新的风光。
  郭凤莲对宋立英喃喃不休地说着自己的梦想——让大寨尽快实现年收益百万元。郭凤莲仿佛被肩上的责任压得喘不过气来,她要尽快让大寨发展起来。
  此时,人们已经将“天下第一村”的名号赠给了华西村,因为它的工农业产值早在4年前就已过亿了。###南方视察的时候,华西村已经形成了棉纺、发电、锻造、化工等六大生产系列,工业化在这个村庄里已初步完成。
  当###南方谈话在报纸和电视上发表时,吴仁宝当天晚上召集村里的干部开会到凌晨两点,下令动员一切资金,并且破天荒地向外借款1 000万元用于周转,囤积3个月的原材料。吴协东,吴仁宝的四儿子,华西村现在的当家人后来透露说:“村里当时购进的铝锭6 000多元/吨,3个月后就涨到了18万多元/吨。”
  华西村已经彻底完成了市场经济意识的转变。
  这一切让郭凤莲心向往之,她去过华西,也去过大邱庄,感到变化真大,她从这些村庄里学到了改革开放的经验。
  郭凤莲后来说:“原来我不会搞经济,原来就是种田的农民,或者是修路的工人。那么现在,需要我变我就得变,如果我不变会带来大寨不变。你一个郭凤莲变了,你是带动了大寨村都变,所以我不变不行。所以我变了,变成了市场观念,原来是计划经济,现在变成了市场经济。”
  1992 年11月28日,北京首都宾馆迎来了一位熟人——郭凤莲。她对众多的领导和新闻记者说:“在过去的年代里,大寨曾经是举世瞩目的地方。经受过时代浪潮的冲击和时代风雨洗礼后的大寨人,不会忘记大寨的昨天,也不会看不到大寨的今天和明天。”
  重新走进这个她曾经来过许多次的地方,郭凤莲的心情是复杂的。其实,那天在场的所有人心情都是复杂的。
  那天的主题是为刚成立的大寨羊毛衫厂举行新闻发布会,这也是郭凤莲和大寨从公众视线中消失12年后的第一次亮相。
  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田纪云和纺织部长吴文英出席了这个小小的乡镇企业举行的新闻发布会。对于大寨,人们有一份特殊的感情,不希望看到这个曾经的中国农村典范永远沉沦下去。过去与现在,冷清与火红,失落与奋起,时光演奏出的巨大反差和激昂旋律,成为大寨重新站起来的宣言。
  创业难,二次创业更难,在市场经济中二次创业难上加难。但对于曾经战天斗地的郭凤莲来说,她扛得起任何艰难。她走南闯北,卖煤炭,办水泥厂,请专家,一点一滴地学习着经营,学习着商业谈判,甚至学习着赔笑脸求人,学习着喝酒。
  有一年,为销售煤炭,郭凤莲陪客户饮酒,盛情难却之下,喝酒喝到麻木,吐都吐不出来,其实已经失去知觉,休克了,甚至失禁都不知道。幸亏赶紧被送到医院,大夫采取紧急措施,过了一个多小时才吐出来。事后,人们都很后怕,因为如果再这样下去,她很可能变成植物人。郭凤莲却对来看望的人表示,不怨任何人。。 最好的txt下载网

历史是无法割断的(3)
也许是因为她的真诚和诚信,大寨渐渐拥有了自己的市场和人脉。但在大寨,却出现了一些杂音。宋立英曾为郭凤莲抱打不平:“个别的人说郭凤莲要饭吃了,也就说当乞丐了,到处向人家要。咱听着了,很是难受。就算是当乞丐要,你去要点!我说要回来也是给咱们大寨的,也不是她要回来光顾她自己了,她要回来是为了咱大寨人的富。”
  对于郭凤莲来说,这是新的创业和新的奋斗方式,虽然不喜欢,但必须接受。无数次醉后的痛苦,无数次签订合同的欣喜,共同谱写了这段五味杂烩的创业路。
  随着时光的淬炼,郭凤莲在市场经济的海洋里越来越得心应手,又先后兴办了服装、水泥、运输、饮品、旅游等十几家企业。她甚至学会了品牌的有效扩张,在5家与外地的合资企业中,光凭着“大寨品牌”这一无形资产就占有20%多的股份,带来了丰厚的收益。
  世易时移,每一个时代,都会面临新的问题。
  2001年春节,当年农村“大包干”的带头人,凤阳县小岗村村委会主任严宏昌贴出了一副对联:“税费改革负担轻,发展经济劲头增。”这正是安徽农民心境的一个真实写照。
  2003年3月6日,十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正在北京举行,这天下午2时40分,###来到湖北代表团与代表们一起审议政府工作报告。
  接着,###和代表们谈起了“黄宗羲定律”:
  历史上税费改革进行过不只一次。像唐朝时的“两税法”、明朝时的“一条鞭法”、清代时的“摊丁入亩”等等。每次税费改革后,由于当时社会政治环境的局限性,农民负担在下降一段时间后会涨到一个比改革前更高的水平,走向原先改革目的的反面。明清时期的思想家黄宗羲称之为“积累莫返之害”,这就是所谓的历史上有名的“黄宗羲定律”。”
  几天后,在记者招待会上,###宣布:“我们的最终目标,是要把一切不应该向农民收取的税费,全部减下来,但这需要有一个过程。”
  ###所说的“一个过程”,其时间之短和最终的结果,都超出了人们的想象。
  2 600年的皇粮国税成为历史,但中国农民实现富裕梦想的路还很长。农业无论在国家层面,还是对农民本人都仍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但没有人会怀疑,在中国这个人多地少的国度,农民要想实现富裕,仅靠农业已经远远不够。
  2007年,大寨村经济总收入12亿元,与1980年相比增长了600倍,此时大寨这个40多年前的农业典型,现在农业收入只占总收入的0003%。曾经名震九州的大寨梯田,有一半已经退耕还林。
  2008年,一位央视记者采访大寨时,见到两位正在修梯田的老人,一位73岁,另一位67岁。他们是大寨农业组的成员。农业组一共有40人,平均年龄55岁。40多年前,正是他们修建起了举世闻名的大寨梯田。如今,仍是这些老人在侍弄着这400亩土地。
  比起1992年郭凤莲在上海时的那个百万元梦想,大寨已经走得很远了。大寨已经完成了从昔日的“政治品牌”到今天的“经济品牌”的转变。
  郭凤莲曾讲起自己对企业的理解,在她看来:“家里有个好媳妇才能过个好光景,家里头没有好媳妇就过不上好光景,有钱也不会花。每一个企业的当家人(就是这个角色),你总经理当好这个家,这个企业就可以做好;你总经理当不了这个家,这个企业就越来越完蛋。”

历史是无法割断的(4)
大寨村党支部书记,大寨经济开发总公司董事长,这两个角色也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极其融洽地聚集到郭凤莲的身上。她从没忘记那些开创了大寨辉煌的人们。
  郭凤莲制定了一系列的养老政策,60岁以上的老人每人每月发放养老金,金额从1992年的每月40元调整到现在的200元。2008年重阳节,郭凤莲第16次组织老年人聚餐,除了按惯例发放保健酒和油之外,她还宣布了一条好消息:70岁的老人,每月都领300块钱,60岁以上是200块钱。只要大寨经营良好,养老金就会一年一年往上涨。
  在大寨村,不光老人享受着特殊的福利。2006年全国正式实施新修订的《义务教育法》,而大寨的孩子们从1994年开始,幼儿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