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鸿章强按心头怒火,说:“我之来此,实系诚心讲和,我国家亦同此心。乃甫议停战,贵国先要踞有三处险要之地。我为直隶总督,三处皆系直隶所辖,如此于我脸面有关。试问伊藤大人,设身处地,将何以为情?中日系切近邻邦,岂能长此相争,久后必须和好。但欲和好,须为中国预留体面地步,否则,我国上下伤心,即和亦难持久。如天津、山海关系北京门户,请贵国之兵不必往攻此处;否则,京师震动,我国难堪,本大臣亦难以为情。”
李鸿章想用中国的规矩,讲情面,给面子,奈何伊藤博文一点面子不给,并限定于三天内做出答复。英国人说,“没有永恒的朋友,也没有永恒的敌人,只有永恒的利益!”日本人当时以英国人为师为友,在国家利益上,根本不讲什么情面,国人用这个思维去处理国际事务,岂不贻笑大方?
停战要款告知北京后,朝廷大震,光绪也为之动容。和朝廷商议后,李鸿章决定暂时搁置停战问题,先谈议和条款。在二十四日的第三次会谈中,中方要求日方出示和款,伊藤博文答应次日交阅,但在会谈中却不经意的提起台湾,引起了李鸿章的警觉。
原来,日本在谈判中拒绝李鸿章的停战提议,乃是处心积虑的想夺取台湾。就在前一天(二十三日晨),日本舰队和五千陆军已在澎湖登陆并于两日后占领了澎湖,为侵占台湾做好准备。
正当日本人意在自满的时候,却发生了一件意外之事,让日方措手不及。
二十四日下午,李鸿章结束谈判后乘轿返回引接寺时,日本人听说大名鼎鼎的中国全权大臣李鸿章经过,就像现在粉丝见明星一样,都争着前来观看,一时间街道各处人山人海,好不热闹!
当李鸿章的轿子从人群中穿过的时候,突然一个日本壮汉暴起跃出,直奔轿前,黑手按住轿夫肩膀,轿夫大吃一惊,慌忙停住,这个暴徒乘机掏出手枪,对准老李面上猛的开了一枪,枪弹当下击中李鸿章左眼下,顿时满脸是血,老李当时还算镇静,手掩创口,在日本警察的协助下,急行赶入引接寺旅馆,到了旅馆之后才厥倒在地,不省人事。
后查明,这个凶手名叫小山丰太郎,郡马县大北岛人氏,是个二十六岁的无业青年。此人是个日本“爱国”粪青,长期受军国主义思想的严重洗脑,成天生活在帝国幻想中变得歇斯底里。小山丰太郎认为李鸿章是日本对华战争的主要障碍,曾有计划赴天津行刺,但因买不起船票而无果,这次李鸿章来日本,机会难得,才有此暴行。但小山没有想到的是,自己的“爱国行为”拍到政府的马脚上,后来这小子被山口地方法院判处无期徒刑,哭都来不及。
李鸿章被刺的事情,让日本政府很是被动。伊藤博文得知后勃然大怒,咆哮说“宁将自己枪击,也不应加害中国使臣”,陆军大臣山县有朋也拍着桌子大骂“该匪罔顾国家大计”。最后天皇也被惊动,急忙派出御医前往护理,皇后还亲制绷带以示慰问。
尽管日本人做了各种努力示好,但消息披露后,世界舆论还是一片哗然,欧美各国纷纷谴责日本并进而同情中国,纷纷表示不能坐视。由于自己理亏和担心列强干涉,日本决定放弃踞地为质的要求,实行无条件停战,但停战范围不包括台湾、澎湖。
四月二日,日方出示和约底稿,并限三日内答复。其和约底稿的主要内容是:
一、中国认明朝鲜国确为完全无缺之独立自主;
二、中国将盛京省南部地方、台湾全岛及澎湖列岛永远让与日本国;
三、中国赔偿日本军费库平银三万万两;
四、中国再开顺天府、沙市、湘潭、重庆、梧州、苏州、杭州七处为通商口岸,日本国臣民在各口岸可以自由通商设厂。
李鸿章接阅日方的和约底稿后,再次崩溃。他虽然早就料到日本人心不足蛇吞象,但决没料到日本人野心如此之大,甚于英法十倍。
日方约稿电告总理衙门后,朝廷展开激辩,但口舌相争,毫无结果。李鸿章见期限已到,而清廷复电未到,只得自行拟了一个说帖,除承认朝鲜自主外,对日本其余三项要求都进行了驳斥:
一、割地一项,“日本与中国开战之时,令其公使布告各国曰:‘我与中国打仗,所争者朝鲜自主而已,非贪中国之土地也’”。若“徒恃其—时兵力,任情需索,则中国臣民势必尝胆卧薪,力筹报复。”
二、 赔款一项,“日本所索赔款,既名为兵费,较之日本所索之数恐不及其小半”,“且限年赔费,复行计息,更属过重不公,亦难照办。”
三、 通商一项,“中国如准洋商在华造土货,势必尽夺小民生计,中国以此等利益准予日本,各国皆援一体均沾之例,则华商之制造厂所立即挤倒矣。”
陆奥宗光拿着李鸿章的说帖去见伊藤博文,伊藤读后大为光火,说:“如果不先加以彻底的反驳,使其迷梦觉醒,恍然悔悟,则对方终不能了解现在彼我之地位,将续作痴言哀诉,徒使谈判延长。苟我不指出其论点的谬误,可能使局外第三者发生日本虽胜于力而屈于理的怀疑”。陆奥也认为:“与其在空洞的理论上和他们哓哓不休,不如在事实面前使他们就范。”
为此,伊藤博文特邀新任全权大臣李经方谈话,恫吓说:“希中国使臣能深切考虑现在两国之间的形势,即日本为战胜者、中国为战败者之事实。若不幸此次谈判破裂,则我一声令下,将有六七十艘运输船只搭载增派之大军,陆续开往战地。如此,北京的安危亦有不忍言者。如再进一步言之,谈判一旦破裂,中国全权大臣离开此地,能否再安然出入北京城门,恐亦不能保证。此岂吾人尚可悠悠迁延会商时日之时期乎?”
小李被这么一吓,当下就没了主意,赶忙说:“回去与父商议后,再行提出答案。但答案万一不能使日本全权大臣满意时,希望不因此招致日本全权大臣之盛怒,以致谈判破裂,使九仞之功亏于一篑。是以诸事皆请海涵。”
这活脱脱就是跪地求饶了。
四月九日,李经方提出修正案,同意割让辽东的安东县、宽甸县、凤凰厅和岫岩州四地,以及澎湖列岛,赔款要求减至一亿两。据此,双方于十日又举行了第四次谈判,李鸿章伤势未愈,但考虑到事态严重,也强起亲自与会。姑录辩论简要记录如下:
伊藤博文假意慰问了李鸿章几句后,便说:“中堂见我此次节略,但有允不允两句话而已。”
李鸿章说:“难道不准分辨?”
伊藤博文说:“只管辨论。但不能减少。”
李:“即以此已译三端开议。第一,赔款二万万,为数甚巨,不能担当。”
伊:“减到如此,不能再减,再战则款更钜矣。”
李:“赔款如此,固不能给,更钜更不能给,还请少减。”
伊云:“万难再减,此乃战后之事,不能不如此。”
李:“核计贵国开销之数,远不及二万万两。负担如此巨款,必借洋债。洋债本息甚巨,中国实无偿还此等债务之财源。”
伊:“中国之地,十倍于日本,中国之民四百兆,财源甚广,开源尚易,国有急难,人才易出,即可用以开源。”
李:“中国请尔为首相,何如?”
伊:“当奏皇上,甚愿前往。”
李:“奏如不允,尔不能去。尔当设身处地,将我为难光景,细为体谅。果照此数,写明约内,外国必知将借洋债,方能赔偿,势必以重息要我。债不能借,款不能还,失信贵国,又将复战。何苦相逼太甚!”
伊:“借债还款,此乃中国之责。”
李:“不能还,则如之何?”
伊:“已深知贵国情形为难,故减至此数,万难再减。”
李:“总请再减。”
伊:“无可减矣。”
李:“再讲让地一节。历观泰西各国交兵,未有将已据之地,全行请让者。以德国兵威之盛,直至法国巴黎都城,后将侵地让出,惟留两县之地。今约内所定奉天南部之界,欲将所据之地全得,岂非已甚?恐为泰西各国所訾笑。”
伊:“如论西国战史,不但德法之战而已。”
李:“英法兵亦曾占据中国城池,但未请割寸土尺地。”
伊:“彼另有意在,不能以彼例此。”
李:“即如营口者,中国设关收税,乃饷源所在,贵国又要偿款,又要夺关,是何情理?”
伊:“营口关税,乃地生之货所出。”
李:“既得地税,尚要赔款,将如之何?”
伊:“无法。”
李:“譬如养子,既欲其长,又不喂乳,其子不死何待?”
伊:“中国岂可与孩提并论?”
李:“台湾全岛,日兵尚未侵犯,何故强让?”
伊:“此系彼此定约商让之事,不论兵力到否。”
李:“我不肯让,又将如何?”
伊:“如所让之地,必须兵力所到之地,我兵若深入山东各省,将如之何?”
李:“总之,现讲三大端,二万万为数甚钜,必请再减;营口还请退出;台湾不必提及。”
伊:“如此我两人意见不合。我将改定约款交阅,所减只能如此,为时太促,不能多办,照办固好,不能照办,即算驳还。”
李:“不许我驳否?”
伊:“驳只管驳,但我如意不能稍改。贵大臣固愿速定和约,我亦如此。广岛有六十余只运船停泊,计有二万墩运载,今日已有数船出口,兵粮齐备,所以不即运出者,以有停战之约故耳。”
李:“赔款还请再减五千万,台湾不能相让。”
伊:“如此,当即遣兵至台湾。”
李:“索债太狠,虽和不诚。我说话甚直,台湾不易取,法国前次攻打,尚未得手。海浪涌大,台民强悍。”
伊:“我水师兵弁,不论何苦,皆愿承受。去岁,北地奇冷,人皆以日兵不能吃苦,乃一冬以来,我兵未见吃亏,处处得手。”
李:“台地瘴气甚大,从前日兵在台,伤亡甚多,所以台民大概吸食鸦片烟,以避瘴气。”
伊:“但看我日后据台,必禁鸦片。”
李:“台民吸烟,由来久矣。”
伊:“鸦片未出,台湾亦有居民;日本鸦片进口,禁令甚严,故无吸烟之人。”
李:“至为佩服。”
至此,李鸿章起席与伊藤博文作别,握手时再请将赔款大减,伊藤笑而摇头说“不能再减”,双方遂散。
李鸿章将谈判结果报上去后,总理衙门复电李鸿章:“原冀争得一分,有一分之益,如竟无可商改,即遵前旨与之定约。”由此,马关条约大局已定。
四天后,双方进行了第五次谈判。再录几段谈判记录。
李:“无论如何,总请再让数千万,不必如此口紧。”
伊:“屡次说明,万万不能再让。”
李:“又要赔钱,又要割地,双管齐下,出手太狠,使我太过不去。”
伊:“此战后之约,非如平常交涉。”
李:“讲和即当彼此相让,尔办事太狠。”
伊:“此非关办事之才,战后之效,不得不尔。”
伊:“换约后一月内两国各派大员办理台湾交接。”
李:“一月之限过促,总署与我远隔台湾,不能深知情形。最好中国派台湾巡抚与日本大员即在台湾议明交接章程,其时换约后两国和好,何事不可互商?”
伊:“一月足矣。”
李:“头绪纷繁,两月方宽,办事较妥,贵国何必急急,台湾已是口中之物。”
伊:“尚未下咽,饥甚。”
李:“两万万足可疗饥,换约后尚须请旨派员,一月之期甚促。”
伊:“可写一月内,奉旨派员云云。”
春帆楼外,冷雨萧萧。这次谈判时间长达五个小时,老李说得口干舌燥,但日方丝毫不肯让步。晚上七点半谈判结束,李鸿章走出春帆楼时,已是一个无边的黑夜。千古骂名,岂能得脱?
最后议定的《马关条约》内容如下:
一、中国认明朝鲜国确为完全无缺之独立自主;
二、中国割让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给日本;
三、中国约将库平银二万万两交与日本,作为赔偿军费;
四、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日本臣民可在各口岸自由通商设厂。
《马关条约》的消息传出后,举国哗然。翰林院八十三人和内阁官员上百人联名上奏反对和约,前线的宋庆、李秉衡等人也纷纷上书要求拒约再战。此时,正好北京举行会试,各省举人大为激愤,会推康有为上万言书,提出“迁都练兵变法”三策,这就是历史上的“公车上书”,也是维新变法之发端。
只可怜光绪小皇帝这几日焦灼万状,思前想后,“徘徊不能决,天颜憔悴”。在海军已覆,陆战不能的万般无奈之下,光绪皇帝只得在五月二日批准了和约。
和约批准后,光绪皇帝深感上愧祖宗,下慊国人,随后在五月十一日下罪己诏:“去岁仓促开衅,征兵调饷,不遗余力。而将非宿选,兵非素练,纷纷召集,不殊乌合。以致水陆交绥,战无一胜”;“其万分为难情事,言者章奏所未及详,而天下臣民皆当体谅也。”
皇帝要老百姓体谅,可谁去体谅那些老百姓呢?
5.9、三国干涉还辽,帝国威风扫地
甲午战争爆发之前,欧美列强本对日本并不看好,但让洋人们大跌眼镜的是,战争从一开始就呈现一边倒的局势。但倒掉的,是老朽的大清帝国。
日本在旅顺的暴行和谈判中的狮子大开口,让西方列强很是惊诧莫名。其中,沙俄对于日本割占其视为利益范围之内的辽东半岛,大为不满。俄国外交大臣罗拔诺夫认为,“日本不仅对中国战争,还要对俄国战争。日人在占领南满以后,决不会止于此,无疑将向北推进殖民。”沙皇红人财政大臣维特也认为:“日本的敌对行动主要是针对我国的。我们应坚决声明,不能容许日本占领南满。这样,我们就成为中国的救星,中国会尊重我们的效劳,因而会同意用和平方式修改我们的国界。”
但是,俄国当时在远东无海军基地(旅大就是其觊觎的目标),陆路则西伯利亚铁路未竣工,不利与运兵,单独和日本开战,似无把握。不过,幸好当时俄法结为同盟,可以共同行动。但俄法两国声音还不够大,因而俄国又想把英德两国也拉进来。
但英国明确表示不参加这个临时组织,因为英国认为,“马关条约对于英国更有利,因为新埠口的开放和更巨大便利的让与将给国际贸易带来好处,而且日本的胜利将阻碍俄国政策在满洲和朝鲜的进展。”
但出乎俄国意料的是,德国却表现出非同寻常的热情。原来,在当时的世界范围里,殖民地已经基本瓜分殆尽,新兴的德国因国内统一问题来迟了一步,面对自己强大实力和少得可怜的殖民地,巨大的落差让德国人心怀不满,正唯恐天下不乱呢。
《马关条约》签字当天,俄、德、法三国沟通好后,德皇威廉二世下令各派一艘装甲舰和巡洋舰前往东洋。原来,德国人看上了中国的山东半岛!
四月二十三日下午,俄、德、法三国公使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