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转弯处:晚清帝国回忆录》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历史的转弯处:晚清帝国回忆录- 第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浼湔也坏叫『诺模涛乐缓酶患扇说幕坡砉哟┥稀S捎谝路ぃ〉拦獯┥虾竺环ㄗ呗罚缓糜墒涛辣Я嘶厝ァ

  这还不算什么。《南亭笔记》里说,道光最爱玩弹弓,练就了一手百步穿杨的技术,常常把皇城的麻雀射得鸡飞狗跳。后来,这门特技在关键时候还真派上了用场。有个雷电交加的夜晚,天理会起义并一度杀进宫门,巡逻的道光看到匪徒越登宫墙,便急忙用弹弓射击,据说无不应弦而倒。道光转回到乾清宫,忽然看见一人立在殿脊上手挥令旗号召同党进攻,正想用弹弓射,却发现没子弹了,于是他解下衣服上的金钮扣射去,结果击中这个人的眼睛,导致其落地摔死。此役道光护驾有功,民间也多传说其神勇无比。 

  但英国人显然不是用弹弓能对付的。和大多数老年人一样,晚年的道光帝也喜欢清净,不想多事,加上他又是个极其节俭甚至吝啬的人,花钱如同割肉,而打起仗来往往花钱无数。前几年平定中亚张格尔叛乱就花掉大把银子,就让他心疼不已。对于这场莫名其妙、突如其来的战争,他本就不想打。所以道光一再给办夷务的大臣说,“上不可以失国体,下不可以开边衅。”

  但是,不打仗又不能失天朝威仪,这难度也太大了!

  1840年的秋天,英国人和琦善都南下了。谈判开始后,英国人的开价和琦善的还价,几乎是南辕北辙,牛头不对马嘴。

  道光帝开出的价码是“惩办林则徐,恢复英国人在广州的通商”,加上琦善私自答应但后来被道光帝认可的“部分赔偿鸦片损失和中英官方文件往来使用照会”,这不过是英国人要求的皮毛而已。

  英国人开出的要价是赔偿鸦片损失和商欠、中英官员平等交往、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口通商、割让一沿海岛屿、赔偿军费等。双方差距太大了。

  这下道光和琦善等清朝大员就纳闷了,他们无法理解,既然林则徐已经被查办了、鸦片损失也可以商量赔偿,英国人怎么还有什么冤抑?为何还要纠缠不休呢?

  可是谁又告诉他们,英国人其实要的是中国市场,把中国纳入到其全球贸易体系中去。后人当然洞若观火,但当时谁能了解?即使有人告诉他们,当时的满朝文武也未必能够理解。

  这样的谈判当然不会有什么结果,于是双方都失去了耐性。道光帝下令,“尽灭此丑类!”而义律也搬出了巴麦尊的杀手锏…炮舰政策。双方很快从拖沓扯皮的谈判拉回到战争的残酷现实中去了。

  1841年1月7日,英国人炮轰虎门,尽管清军士气高昂,但还是遭到了毁灭性的失败,副将陈连升也战死疆场。英国人随后在1月26日占领了香港,并发文称香港居民为英国子民。琦善上报时却谎称英国人只是“寄寓一所,并非全岛”。

  此时的琦善,答应了英国人的《穿鼻草约》,实在是进退两难。道光帝要求他进剿,英国人又迫他签约,而他心里很清楚根本打不过英国人,但又不敢对道光帝直说。没办法,琦善唯有不断撒谎,以拖延时间,期待情势有所转机了。

  英国人却等不及了,他们在2月23日重新开战,尽管提督关天培做了周密的准备,但和上次一样,仍旧被英军抄了底使用的战术仍旧是军舰正面炮轰,陆军侧面包抄……谁说英国人不会陆战?!最后,年近七十的老将关天培英勇战死了,当他的遗骸被家仆领走的时候,英舰也鸣放礼炮,向这位老将致敬。

  此时,广州已经门户洞开。

  琦善被撤职了,紧接着道光帝派来了老将杨芳和靖逆将军奕山。而这两位,同样只能靠撒谎度日,特别是奕山,居然能靠撒谎请功,也算是极品“人才”。杨芳是武将出身,勇气可嘉,曾经在平定新疆张格尔之乱中立下赫赫战功。清人梁廷枏笔记《夷氛闻记》里说他在和英军交战时,“火箭巨弹,肃肃过耳畔”,他身边的人都吓得两腿战栗,杨芳却谈笑自若,骂道:“丑虏要击死老子耶!”但真的对付洋人的现代战争,他也实在没辙。

  奕山到达广州后,他能想到的办法只有火攻。5月21日夜,奕山派人顺风放火烧毁英船两只,战争进一步升级,22日英军反攻,到24日上午攻破广州城郊各据点,广州城陷。无奈之下,奕山只能和英国人签署《广州和约》,在缴纳“赎城费”六百万元后,英军退回海上。

  靖逆将军屈膝投降,还向行商勒索六百万去付“赎城费”,这等弥天大罪,但却被奕山描绘成了一个美妙的故事上报。姑且先来读读奕山编的故事。

  “城外士兵报告说,城外有洋人向城内招手,似乎有话要说。参将熊瑞闻报后,看见几个夷人头目在那里比手划脚,指天画地的,不知道搞的什么名堂。熊瑞看不明白,就把翻译叫来。翻译说这些夷人要求见大将军,说是有苦情要上诉。总兵段永福听后大喝一声:‘我天朝堂堂大将军,岂能想见就见?’该夷人头目听后吓得赶紧免冠作礼,武器扔在地上,屏退左右,朝着城墙连连施礼,说他们是靠做买卖过日子的,如果不准贸易,资本折耗,负欠无偿,简直没法活了;垦求大将军转呈大皇帝开恩,仍准通商,他们将保证立即退出虎门,交还各炮台,再也不敢惹是生非了。” 

  想不到奕山还是个戏剧家,真是浪费人才了。

  当下红透半边天的易中天教授也曾写过一篇文章叫《鸦片的战争与战争的鸦片读<;天朝的崩溃>;》,对鸦片战争中前方将领不断撒谎做了深刻总结:谎言成为麻痹和麻醉清廷君臣的一剂鸦片,这个鸦片的名字叫“天朝体面”。

  而远在北京的道光帝却上当了,他真以为战争结束了,因而对奕山大加奖赏,并下令各省撤退调防兵勇。在小气的道光帝眼中,这么多兵勇,一天的花费可不少!

  不过,奕山也算是走狗屎运了,因为一场瘟疫英军推迟了北上的计划,这才使得他的谎言没有被很快揭穿。但谎言终究是谎言,英国方面来了个厉害角色。在林则徐离开广东流放新疆后不久,义律也被免职并在后来调到北美得克萨斯任英国代办。而接任义律的璞鼎查,立刻按照英国政府的要求下指挥英国军舰北上。

  英国舰队随后在厦门展开了猛烈进攻。当时厦门本修建了石壁岸防,坚固异常,但英国陆军仍旧是采用侧面袭击的办法,攻克了炮台。厦门一役,清军战死总兵一人,士兵伤亡324人,而英国只死1人,伤16人。

  英军的下一个目标是定海,那个曾经被占领过的县城,对手是主战派裕谦。裕谦到定海后,采取了极端手段。为报复英军在定海掘坟的暴行,他也下令掘开英军留下的坟墓(里面数百具英军尸体是1840年一场瘟疫的结果)。对于抓到的俘虏,甚至使用凌迟处死,枭首示众的办法,以震慑洋人和那些“汉奸”。

  裕谦没有给自己留后路,决心要一战到底。1841年的第二次定海之战,比第一次惨烈得多。在双方兵力相仿,但武器悬殊的情况下,定海三总兵(葛云飞、王锡朋、郑国鸿)率领守军浴血奋战,但终于因为实力差距太大,三总兵连同他们的众多士兵最后都英勇的战死在他们保护的土地上。

  英军随即攻破镇海。裕谦在镇海失守后,自杀身亡。

  从杭州湾到扬子江的侵略中,英军一路上基本没有遇到什么大的困难。但在平湖县的乍浦,却遭到了顽强的抵抗,英军陆军中校汤林森也被击毙。防守这里的是八旗兵,因为他们的家和家人在这里,他们个个拼死作战,失败后纷纷举家自杀,这已经不能仅仅以惨烈来形容了。

  在随后的吴淞一役中,总兵陈化成战死。英国人沿着黄浦江占领了上海,并详细考察了上海的环境,他们甚至还直逼松江。随后他们留下两艘军舰封锁吴淞口,主力舰队溯长江而上,直扑镇江!

  清朝的文武大将们怎么也没想到,英国人居然会打到内河来了!镇江几乎是各要点设防最薄弱的,但就是在这个最薄弱的地方,英军遭到了最激烈的抵抗,死39人,伤130人,基本相当于前面所有战役的伤亡人数总和。而这次抵抗最激烈的,又是这里驻防的八旗兵。

  镇江之战是第一次鸦片战争的最后一战。1842年8月,英国舰队兵临南京江面。

  在整个鸦片战争中,清军基本可以说是一败涂地。战争的惨败说明,靠修建岸防壁垒根本对付不了那些武装舰队…根本就不可能有什么海上长城。

  作者博客:《与历史散步,和生活握手…西门送客的自留地》:。

1.7、条约中国和两种世界观
南京这个六朝古都,注定要在中国近代历史上扮演非同寻常的角色。

  南京的城墙是明太祖朱元璋时期修建的,如今仍旧是古都里最为坚固的。笔者曾经倘徉在那古城墙下,抚摩这些六百多年前的产品,仔细看的话,还可以看到上面有些文字,是本块城砖的制作者、运送者的名字和户籍所在地的记载。如果城砖质量有问题,有关部门将按照上面的信息追查,这大概是中国最早的质量监督吧。

  南京的城墙虽然坚固,但又有屡屡被攻破的尴尬。譬如,明成祖朱棣攻破了他父亲修建的坚固城墙,夺了他侄子孝文帝的皇位;天平军曾顺流而下,改名天京,后来又被湘军攻破,血流成河;辛亥革命时期南京临时政府的成立,宣布了清王朝的死亡,而四九年解放军的南下,国民党南京政府土崩瓦解逃往了台湾。

  还有一个是我们不能忘记的……1937年12月,日本军攻破南京后,那个导致30万人死亡的血腥大屠杀。

  也许是秦淮河的脂粉气太浓了,南京注定不是一个幸运的城市。1842年英国舰队兵临城下,南京无奈的扮演了一次难堪的角色。

  中国历史上经常要受北方游牧民族的骚扰甚至是侵略。对于这些马背上的民族,中原的王朝如果可以战胜他们的话,往往会象对待匈奴一样把他们彻底驱逐;如果不能驱逐,就修建长城以隔绝这两种文明;但要是长城还不能保卫自己,他们或许会选择和亲,或者给予贡金和互市来维护边境的和平,就象当年明朝对俺答汗部落一样。

  大清帝国是唯一没有受到北方游牧民族大规模骚扰的王朝,但他们遭到了来自海上商业民族的挑战。《中英南京条约》还只是一个开始。帝国并不知道什么是条约,他们对此很难理解,更不知道帝国将由此沦落。而这一天,终于无可奈何的到来了。

  1842年8月29日,这一天对英国人是喜气洋洋的一天,他们以很小的代价,达到了他们前辈一直没能完成的目标……叩开傲慢的天朝之门。也许从这一天起,他们明白了和这个国家打交道的最好方式。

  就在这一天,中国和谈代表颤颤巍巍的登上了英国的“汉华丽”号军舰,在早已拟好的《南京条约》上签字画押。唯一让他们感到宽心的是,这个条约不是在北京签订,至少在表面上保全了天朝的颜面。除了对割地赔款感到痛心外,对于其中的部分条款如协定关税、最惠国待遇等,他们可能在不甚了了的情况下,就已经匆忙答应了英国人的要求。

  就外交实践来说,这些清朝的大员基本就是白痴。

  可我们又怎么忍心去责备一百多年前这些枪炮下的清朝官员呢?在科举考试里,可从来就没有外交这一门。这个因鸦片而导致的战争,在条约里却对鸦片只字不提,这实在是和帝国开了一个莫大的玩笑。

  条约是英国人草拟的,按他们认为的重要程度加以排列。第一条是停战协定。第二条是五口通商,也是英国人的主要目的,下面的几个条款都是围绕着通商而设定的。第三条是以修船堆货的名义割让香港岛。第四、五、六条是赔偿问题。后面几条涉及到关税和领事裁判权问题,到后面的谈判修约中得到解决。

  值得一提的是,第十一条是关于平等国交的。这个当时被争得面红耳赤的条款,现在看来,却是最平等的一条!

  割地赔款,本也是十九世纪战败国的通常之事,普法战争后法国也曾遭遇此等屈辱。为保住颜面,天朝一再说香港岛是“商借”,幸好割的只是天边之一小岛,对此倒也没看出有多么的心疼…后来甲午战争还割让台湾岛呢。

  天朝上下没有想到的是,香港后来倒成了繁华之地,这又是一个美丽的意外。五口通商的其他地方,也大都顺势发展,特别是上海,由一个几乎是滩涂之地发展成为一个国际大都市,其繁荣远胜于内地其他城市。这反过来说明,全球化的过程,早进入早受益,似乎是不争的事实。对于此等尴尬事实,国人往往回避,这里的疙瘩,其实还是因为不平等和被强迫的“不爽”导致。

  但是,《南京条约》还不是鸦片战争的全部结局,第二年(1843年)7月的《五口通商章程》及10月的《虎门条约》,英国人又巧夺豪取了领事裁判权和片面最惠国待遇。从英国人刻意制造的陷阱看来,这次战争的实质并不在鸦片本身。

  1842年12月,当美国总统泰勒得知《南京条约》签订的消息后,立刻派出众议员顾盛前往中国交涉,争取和英国一样的待遇。美国人比英国人还要狡黠,他们甚至不费一枪一弹,就取得了英国人辛苦获得的同样成果,甚至更多。当然,根据片面最惠国待遇,英国也同样享受好处。

  顾盛为了显示美国的先进和强大,给天朝带了不少新鲜的玩意:地球仪、航海地图、手枪、步枪、蒸汽战舰模型、气温计、众多的科技书籍等,这些本是战败的中国最需要的,但却被依旧傲慢的天朝视为“奇技淫巧”给拒绝了。

  令顾盛没想到的是,他的致命武器居然是他携带的“国书”。他从天朝官员闪烁不定的言辞里看出,这些人非常不愿意让他这个洋鬼子前往北京面圣,在他们眼里,如果众多洋人都要面见皇上的话,皇上的面子何在?天朝的威仪何在?谈判的官员甚至一再威胁说,如果坚持进京的话,就停止谈判。顾盛当然很好的利用了这个“威胁”,他的真正本义是在通商条约,而不是什么面见皇上。

  这是何等奇特的利益观,完全就是两种完全不同的世界观!从这个意义上说,鸦片战争,实际上就是天朝礼仪和国际惯例的战争!这个战争,在乾隆时期马戛尔尼使团访华就已经开始了。鸦片战争只不过是英国人在用武力方式迫使帝国改变自己的世界观,如果还改不过来,那就是帝国自己的悲哀了。

  最后,天朝的谈判官员主动屈尊去了澳门,在澳门旁边的小村子望厦村,签订了中美《望厦条约》。天朝官员的前提条件是顾盛交出国书,答应不去北京面见皇上。而在这个条约里,美国人比英国人更进一步的获得了完全的领事裁判权,从此,各通商口岸的洋人,都不再受到中国政府的司法管辖,成为了中国领土上的特权人士。

  但让天朝大员们诧异的是,法国这个对华贸易还不及英国零头、每年来华船舶还不超过十艘的国家,居然也派出了一个规模庞大的舰队前来中国谈判签约。也许是在鸦片战争后,法国人亲眼观看了天朝官员和英国人签订条约的全过程,所以他们当然不想错过这次盛宴。

  被英国人教训过的天朝大员们,很难分清这些白种人的差别,他们的办法就是干脆“一视同仁”,甚至早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