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体要上几门课程,考核要达到多高的标准,自然是华夏说得算。
芳泽谦吉对写满十五页的条件没有提出任何异议,在发给大本营的电报中,重点提及,首批留学生最好选派熟悉华夏语之人,这样才能确定华夏制定的这些条条框框根本用意为何。
吃了这么多次的亏,面对如今的华夏政府,就算是傻子也该学乖了。
按照日本矬子的说法,那就是华夏人大大的狡猾。和华夏人打交道,打起十二万分的精神还不够,必须加倍。
四月二十六日,楼盛丰以华夏联邦大总统的身份向国…民发表了最后一次讲话,在讲话末尾,宣布正式卸任。
翌日,全国各地的报纸头版均刊登了这一消息。
楼盛丰卸任,新总统会是谁?
司马君,宋舟,还是突然杀出来的龙逸亭?
或许是觉得报纸上的新闻不够有“爆…点”,亦或是三个候选人还有点“太少”,西北三个马大胡子也凑了一把热闹,马家人多力量大,三个胡子推举马庆祥为代表,昭告天下,老子也要参选总统。
马少帅们看着自己的爹和叔伯们“胡闹”,只能无语望天。
对于马庆祥这匹“黑马”,司马君等人均不知该说什么才好,就算是阎淮玉和宋琦宁也比这位靠谱……
不管靠谱不靠谱,总之,华夏联邦成立以来,最“盛大”的一次总统选举就此展开。
比起候选人,更忙的反而是下边的幕僚和官员。报纸上,广播中纷纷开始造势,争取民意。就算最后投票的是少数人,决定总统位置是不是能坐稳的,还是多数人。
有楼盛丰珠玉在前,不说更胜一筹,也必须做到可丁可卯。
况且,竞争者多了,压力也就大了,华夏虽然没有什么党派,却也有各个派系,亦有不同的政治主张。
到了后来,根据施政纲领不同,干脆分为了北方系和南方系,其中又各有分支,例如西北,东北,中原,西南,东南等。
这一迥异于多数国家的现象,引起了不少学者的研究,可研究来研究去也不得所以然。搬到自己国家来用?成功的难度相当大。
后世对此做出了总结:“华夏人的政治,只有华夏人懂。别人无法复制。”
简单,直白。
楼大总统再度变成了楼大帅,携家眷乘专列返回北六省。联合政府内部本欲为其留一官职,却被楼大帅拒绝。
“既然要退,就退得干脆利索点。”
《名人》杂志又对楼大帅做了一次专访,几名总统候选人的访问也没落下。让人觉得意外的是,除了楼大帅,竟然是马庆祥那期的专访销量最好。
究其原因……实在是马家人的“集体照”太出彩。
这个道理,和用楼少帅的照片做封面一样。旁人想要效仿,也是学不来的。
五月二日,楼大帅一行抵达关北,楼少帅和李谨言亲自到车站迎接。
火车进站,车门打开,楼大帅下车的第一件事,就是拍着楼少帅的肩膀,大笑三声,“儿子,你爹我又回来了!”
楼少帅和站在一旁的楼二少同时面无表情的看着老爹,李谨言的表情也相当精彩。
看看若无其事的楼夫人,李谨言不由得惭愧,论起处变不惊,他果然还差得远。
264
华夏总统选举期间;邻国同样不平静。
苏俄上层的权力竞争更加激烈;在外敌环伺的情况下,这种权力争夺明显是百害而无一利的。
弗拉基米尔的劝说毫无作用;托洛茨基和斯大林结成了同盟,共同对抗威望日盛的基洛夫和他的同伴布哈林。
哪怕不再是红军缔造者;托洛茨基在军中依旧有相当的影响力。伴随着领导层的争夺,苏军内部也开始出现…分…裂,这种情况十分糟糕;严重到可能会致命。
通过安…插…的间谍,白军获悉了莫斯科目前的混乱局面,经过商讨;高尔察克亲自率军队,同邓尼金的部队联合向莫斯科进军。
参与行动的还有沙皇时期的哥萨克第九骑兵团;团长谢苗诺夫和北六省戍边军们算是老相识。
苏俄仓促间应战,接连失地,托洛茨基效仿基洛夫之前所做,登上装甲车开往前线鼓舞士气,效果却并不大。
与此同时,四月初便开始集结的乌克兰和波兰军队,趁苏军和白军鏖战时,将乌克兰境内的苏军全部赶走,占领了基辅。他们是否和高尔察克的白军是否合谋暂且不论,趁火打劫却是一定的。
白军的攻势十分猛烈,车里雅宾斯克,乌发,喀山接连被攻陷,速度最快的先头部队已经逼近了莫斯科。
高尔察克的指挥部就在前线,他有种预感,是否能战胜苏军,成败就在此一举。
生死存亡之际,一切的权力争夺都被放在了一边。
苏军派出布琼尼和图哈切夫斯基领导的部队守卫莫斯科,伤势痊愈的喀山,奉命迎战波兰和乌克兰组成的联军。
同样身为华夏情报人员的苏军上尉,已升任少校,继续在喀山手下担任参谋一职。
“真留在这了?”
“恩。”
“不想回家?”
“想,做梦都想。”喀山骑在马上,刻意蓄起的胡须,让他和布琼尼成为苏军中最著名的两个大胡子,“但是,我留在这里还有用。”
黑海的海面上,苏军舰队同白军及英国的联合舰队展开海战,战斗规模远远比不上日德兰大海战,却一样的惨烈。
苏军与白军都期望能彻底战胜对方,但是,出现了变数的历史,注定这场内战还将继续打下去。当双方都无以为继时,两个政府并存的情况,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都不会发生改变。
双方打得正热闹时,西伯利亚政府和苏俄政府驻华代表也积极活动起来,苏俄想从华夏购买武器,高尔察克则希望华夏能直接出兵加入干涉军。
双方都许下了各种承诺,西伯利亚政府甚至愿意再让出一部分国土。
外交部给出的答案很直接,“华夏选择中立。”
不帮苏俄,也不会出兵帮助白军。
当然,这只是政府的表态,私人的商业行为不包括在内。
国内各省军队正在裁汰旧式武器,老套筒,汉阳造,早期进口的步枪,还有少量的火炮,都在此列。扔了实在可惜,堆在仓库里耗费不少,又不会再用。
得知这种情况,李谨言眼珠子一转,嘿嘿笑了两声,楼少帅商量过,联合西北三马又做起了军火走……私的买卖。
东南亚那边的“市场”已趋近饱和,老毛子的生意也未必能做太久,再过两年,买卖的大头就要向美洲转移。美国黑帮,墨西哥帮派,都是潜在的大客户。
对于楼少帅和李谨言都在做些什么,楼大帅极少过问。回到关北至今,他最常做的事就是喝茶听戏,偶尔陪楼夫人看几场电影,手痒了,步枪手枪轮换着过瘾,像早年一样骑马却是不成了。
“老了。”楼大帅摸摸光头,“不服老不行啊。”
每当这个时候,楼夫人都会坐在他的身边,笑得温婉,“大帅哪里老了?我瞅着和三十年前没什么区别。”
“人生七十古来稀,都快七十了,怎么不老?”
“这话大帅可千万别让爹听着,”楼夫人语气轻缓,“小心他老人家找你下棋。”
“这个……”
提起泰山大人,楼大帅也不说自己老了,就没比和老丈人下棋更遭罪的事了。
“之前都是戏言,戏言!就算是八十岁,我楼盛丰照样打枪刷到刀,一顿饭能吃三四碗!威风绝对不减当年!对吧,儿子?”
坐在对面的楼二少点头,没等楼大帅高兴,又开口说了一句:“父亲,大哥能吃六碗。”
楼大帅:”……”
他儿子,果真是他儿子!
六月十二日,苏军从波兰和乌克兰的联军手中夺回基辅,喀山亲自率军冲锋的照片出现在了莫斯科的报纸上,弗拉基米尔亲口称赞他是民族英雄,连带着基洛夫在军中的声望也再一次水涨船高。
南线的战斗对苏俄来说并不顺利,即便有布琼尼这样的猛将,面对孤注一掷的高尔察克,也会感到棘手。最危险的时候,莫斯科几乎要落入白军之手。
高尔察克在政治上不怎么精明,在军事上,却的确有可称道的地方。
六月十八日,李三少对苏俄的军…火…生意正式开张,下订单的是苏俄驻华外交代表霍克斯,李谨言声明不要卢布,霍克斯用来付款的除了少量英镑,全部是黄金和宝石。
苏俄政府本身是没钱的,这些黄金和宝石是从哪里来的,不用多费脑子就能猜到。
想起之前从高尔察克手中截胡的那批黄金,李三少忍不住咋舌,尼古拉二世到底是是多有钱?
六月二十二日,李谨言又接到了一笔军火订单,只不过,这次的买家不是苏俄,而是远隔一片大洋的美国帮派组织,他们要的武器也不是步枪,而是冲锋枪。
把订单交给李谨言时,司徒竟并没多说什么,李谨言却清楚,禁酒令终于发挥了应有“作用”,美国的历史,即将进入一个“崭新”的年代。
265
俄罗斯的内战一直持续到七月下旬。
莫斯科被白军三面包围;苏军发动了几次反攻,损失巨大;依然无法解除白军的威胁。高尔察克和军官们在前线指挥部举起了酒杯。
不过,他们还是高兴得太早。
同波乌联军交战的苏军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继占领乌克兰之后;又开进了波兰。作为先锋部队,喀山率领的一个师逼近了华沙,这引起了德国的警惕。
即便有《凡尔赛和约》的压制;德国依旧保有相当的军事实力;还有大量参加过欧战的退役军人;若苏俄军队威胁到德国边境的安全;德国人不会坐视。
苏维埃上层陷入了两难的抉择;继续进军;还是中途放弃?
难题最终被波兰人解决,七月二十二日,莫斯科打退了白军的又一次进攻,波兰主动向苏俄求和。
苏维埃上层暂时松了一口气,西边的问题解决了,他们可以放心调派部队增援莫斯科,胜利的天平到底会倾向哪边,目前还很难说。
不过,为解除波乌联军的威胁,争取更多的支持,苏俄承认了立陶宛。这一举措帮助苏俄赢得了西线的战争,却也显露出了自身的虚弱,造成爱沙尼亚和拉脱维亚先后宣告。
情势所逼,苏俄再不情愿,也只能点头同意。
七月底,战场的形势发生了变化,得到支援的苏军终于解除了莫斯科的威胁,白军被赶到下诺夫哥罗德。基洛夫的身影再一次出现在前线,他挥舞着拳头,发表了激动人心的演说。然后跳下装甲车,端起步枪,像普通士兵一样对敌人发起冲锋。
西伯利亚的战斗生活,让基洛夫拥有托洛茨基和斯大林等人都不具备的优势,他敢于面对面同敌人战斗,能够表现出对危险的蔑视,这让托洛茨基之前所做的努力大部分化为乌有。
乌拉声在战场上响起,喀山在战斗,就像所有苏军军官一样,弹匣打空,刺刀,枪托,拳头都是他的武器。
他在战斗,为了继续留在这里,为了活下去,他必须战斗!
不是为了俄国,而是为了自己的祖国!
他必须活下去!
进入八月,白军被迫撤回鄂木斯克。
苏军在陆上战斗取得了胜利,在海战中却是一败涂地。
高尔察克曾是黑海舰队司令,在水兵中威望很高,战斗刚一开始,一部分战舰就投降了白军。
在干涉军与白军舰队的联合进攻下,大量的苏军战舰被击沉和俘虏,少量侥幸脱险的,也无法继续和敌人正面对抗。若是不能冲出去逃走,就只能选择投降或者自沉。
战争进行到现在,苏军和白军都明白了一件事,短时间内,他们是无法彻底击溃对方的。
妥协保存实力,还是战斗到分出胜利的那一天?
苏俄上层开始激烈的争吵,西伯利亚政府内部也出现了分歧。
白军一方,塔基杨娜站了出来,她以沙皇的名义,赞成同苏俄进行和谈。
“我对这些反叛者抱有憎恨,但是,我的将军们,我们应当面对现实。”
从国内革命,全家被流放,再到那个恐怖夜晚,父母和姐妹的死亡让塔基杨娜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她不再是一名生长在父母羽翼下的公主,她是罗曼诺夫王室的继承人,她发誓要重塑祖先的荣耀。
能够信任的人很少,除了她的弟弟和忠心的伊莲娜,因此,她必须学会忍耐,必须学会妥协。除了国内的支持者,她必须另外寻找可靠的势力,英法支持的是掌握军权的高尔察克,留给她的选择并不多。
塔基杨娜表明态度,白军上层也很快达成一致。
“和谈。”
英法对此表示遗憾,却没有反对。实际上,干涉军的指挥官,对于白军能同苏军战斗到现在,多少感到不可思议。如果不是碍于军令,英国人会立刻带领士兵离开这里。
“庸碌的军官,一盘散沙的军队,完全是一群乌合之众。”
依靠这样的军队取得最终胜利,除非发生奇迹。
苏维埃领导层分成了三派,以托洛茨基与斯大林为首的一派坚决不同意和谈,基洛夫和布哈林为则持相反意见,余下的人只同意与白军接触,是否和谈,要在双方见过面之后再说。
表面上看,三派各执一词,实际上,所谓的中间派更加倾向基洛夫。
四年欧战,国内革命,再到如今的内战,俄国的枪声一直没有停过。男人们都去打仗,劳动力大量短缺,余粮征集制引起了许多农民的反感,这样下去,恐怕没等到战胜敌人,自己内部就要出现大问题。
斯大林与基洛夫爆发了激烈的争吵,桌子拍得山响,却没能吵出结果。
八月七日,拖着病体的弗拉基米尔突然现身克里姆林宫,他的出现,为这场争执画上了句号。
“为了人民,为了苏维埃,我们愿意和谈。“
就像当初同德国签订布列斯特和约时一样,弗拉基米尔再次说服了托洛茨基,斯大林孤掌难鸣。
双方分别派出代表,进行了试探…性…接触。燃烧了近三个月的战火,终于熄灭了。
李谨言一直在关注俄国的消息,交战双方决定和谈,势必会对他的军火生意有一定影响。但在开辟“美国市场”之后,这些损失可以忽略不计。
让他感到吃惊的是,苏俄与白军和谈竟然会邀请华夏“旁听”。
仔细想想,似乎也不难理解。
苏俄被整个西方社会排斥,有英法在一旁虎视眈眈,在和谈中必将处于劣势。
德国正面临严重通货膨胀,经济萧条,美国在进行总统大选,对俄国的内战也没多大兴趣。请华夏参与到谈判中来,是唯一也是最好的办法。华夏给予苏俄驻华代表公使级待遇,几次声明中立,即使不帮自己,至少也不会去帮高尔察克。
苏俄的提议,西伯利亚政府没有反对。或许,高尔察克同样不怎么信任约翰牛和高卢鸡。
华夏有助人为乐的传统,俄国人求上门来,自然没有拒绝的道理。经讨论,新任外交部长将作为代表,出席苏俄与白军的和谈。
与此同时,华夏政府再一次声明立场,保持“绝对的中立”。
八月二十日,苏俄同西伯利亚政府代表在乌发开始了为期一周的和谈。
谈判桌上,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