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首的愤怒》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元首的愤怒- 第17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尔斯克的电报。不过让文森特欣喜的是,来的不光是整整个两个航空团,另外总司令还运来一个防空高炮师。这下文森特可是感激涕零了,城市防御最怕的就是苏联的大规模轰炸。如果所有建筑都被炸成一片废墟,那文森特也是没有办法防守的。



  为了这个城市防御。可是不能完全龟缩在城市里面防守,那是在没有情况下,文森特才会那样做。如果把所有部队放在城市内,只要苏联人舍得用大量的炮弹轰击,面积不是很大奥尔斯克,要不了一个月就会变成一片废墟。



  针对这一情况,文森特把四个党卫军步兵师全部部署到了城外,要知道文森特手里还有两万多运输兵,这两万多人就成了文森特的补充兵员和城市防守兵力,至于大炮,文森特同样是部署到城外,文森特这样安排的意思,自己采取主动防御的策略。不使用呆板的被动防御办法。



  文森特这样布置的好处当然也是有道理的,自己手里可是有三个满编的坦克师,同时支援三个方向绝对没有问题,只要有空军的保护,文森特相信自己的坦克绝对能起到绝对的作用,如果把自己的坦克师放在城市里面,作用将大大降低。



  ……



  不管文森特的布置对不对,既然文森特作为前线的指挥官,当然有权利按照自己的想法打仗,文森特的安排甚至可以不用请示李默,只需要向李默报告他的战术安排就可以了。



  4月8日,文森特刚刚把奥尔斯克城外的阵地布置好,八十多万苏军也开始到达奥尔斯克周边了,这八十万苏军到达奥尔斯克后,并没有立即进攻,而是把奥尔斯克团团围住,同时动用大量的挖土机,挖掘了数到环绕整个奥尔斯克的反坦克壕沟,看来苏军要用比较稳妥的办法来解决这些突入纵深的德军。



  当然这只是表面现象,而深沉的原因就是这次的苏军前线指挥官是华西列夫斯基大将,这个人可是要稳重的多,后世对他的评价也是非常的高,“斯大林格勒反攻作战的指导者,克里米亚的收复者和柯尼斯堡的毁灭者,苏联陆军三驾马车外最具有才华的将领。”可见此人卓越的军事才能。



  本来华西列夫斯基大将,正在主持莫斯科的布防工作,因为德国统帅部的攻势很猛,人数和武器一点也不比苏军少,这种情况下华西列夫斯基大将建议斯大林未雨绸缪,在基辅战役阶段,就开始着手布置苏联首都莫斯科的防御,用阵地战,消耗战,把来时汹涌的德军拖入到苏联寒冷的冬季。



  这样苏联才有足够的时候武装起来,最后赢得最终的胜利,并且等待国际形势的变化。斯大林接受了华西列夫斯基大将的建议,让华西列夫斯基大将全面组织莫斯科的布防工作。可是意向不到的情况出现了,德国突然像疯了一样,派出十多万大军,携带大量的作战物资千里奔袭到苏联的欧亚分界线——奥尔斯克。(未完待续)



  ps:鸣谢:



  按时的212投了1票'2015…01…2001:07'



  按时的212投了1票'2015…01…2001:07'



  午夜。残狼投了1票'2015…01…1917:07'



  无声的雨夜打赏了588起点币'2015…01…1823:13'R655
第418章 大西洋宪章
  只要德军牢牢占据这里,就可以随时轰炸苏联的欧亚大铁路还有乌拉尔工业区,这等于把苏联切割为互不相通的两半,同时还直接威胁到苏联把战争进行下去的源泉——乌拉尔工业区,如果这种情况出现,苏联亡国就是必然了,斯大林不是不懂战略,当然也是看出了德国南方集团军群前敌总司令李默的险恶用心,连忙派出了自己最得力,最能干的大将——华西列夫斯基大将。



  华西列夫斯基大将接到斯大林的命令,连忙抽调部队就向奥尔斯克赶,奥尔斯克的重要性华西列夫斯基大将当然知道得十分清楚,可以说此时的奥尔斯克就是关系到苏联生死存亡的一个城市,必须尽快消灭这些德国和意大利党卫军,哪怕为止牺牲无数的将士,也在所不惜。



  但是华西列夫斯基大将并没有盲目地用兵,而是仔细分析了奥尔斯克党卫军的一些情况后,建议斯大林放下面子,放低身段,放弃政治分歧,立即马上派出高级官员访问英法美三国,甚至可以和他们签订反欧盟同盟条约。



  因为华西列夫斯基大将从全面的情况,仔细地分析,才建议斯大林这样做的,德国纠结的欧盟的那些流氓国家,对苏联的进攻总兵力达到了八百多万,而苏联的正规军才550万,并且是经过大清洗的部队,战斗力的的确确很差,从苏芬战争就可以看出来,芬兰军队那样的三流军队,就让苏联红军付出了十分惨重的代价,这让华西列夫斯基大将非常清楚地看到了苏军的真实战斗力。



  兵力不占优势,兵员素质也不如欧盟军队,武器和科技更不用说了,这种情况下的苏联,要想凭借自己的力量,独自打败欧盟的入侵,已经是不可能的了,所以华西列夫斯基大将才建议斯大林找英法美三国结盟。



  英法美明不明白唇亡齿寒的道理吗?当然明白,不要认为资本主义国家的军事指挥官都是白痴,那是洗脑的瞎吹,英法美三国的国家领导人都知道一旦欧盟消灭了苏联,欧盟再获得苏联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矿产后,哪么欧盟的下一步就是掉头横扫英法美三国,只是这些帝国主义国家都有自己的小算盘,看什么时候参战最有利。



  最有利的时候当然是欧盟与苏联打的两败俱伤,筋疲力尽的时候,最好的情况就是最后一个欧盟士兵打死最后一个苏联士兵,然后英法美三国每个国家出兵一人,消灭掉那仅剩的一个欧盟士兵,这样英法美三国就可以瓜分胜利果实了,当然这只是帝国主义国家的美好愿望。



  因为苏联根本就顶不住,差不多是一边倒的战斗,如果此时英法美三国不搭理苏联,苏联怕是坚持不了几个月的,现在连欧亚分界线的城市都被德国党卫军占领了,直接把数量截为两段,这支党卫军部队犹如一把利刃,直插苏联心脏地区——乌拉尔工业区。



  意识到空前严重危机的斯大林,马上就接受了华西列夫斯基大将的建议,派出了自己的高级官员,访问英法美,他们当然是都有特殊使命的。



  英法美三国领导人很快接见了苏联派出的高官,了解到了苏联此时已经是穷途末路的现实境况,丘吉尔和罗斯福都感觉到了如果等德国纠结的流氓国家彻底击败苏联之后,那时候已经晚了。



  丘吉尔与罗斯福于苏德战争爆发后9天,1941年5月29日美、英迫切需要进一步协调反法西斯的战略。两国首脑于1941年5月30日在大西洋北部纽芬兰阿金夏海湾的奥古斯塔号军舰上举行大西洋会议。并签署了《大西洋宪章》。



  该文件全文共8条,宣布两国不追求领土或其他方面的扩张,不承认欧盟通过侵略造成的领土变更,尊重各国人民选择其政府形式的权利,恢复被暴力剥夺的各国人民的主权,各国在贸易和原料方面享受平等待遇,促成一切国家在经济方面最全面的合作,摧毁纳粹暴政后重建和平,公海航行自由,各国必须放弃武力削减军备,解除侵略国家的武装。大西洋宪章提出的对欧盟国家作战的目的和重建战后的目标,体现了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一般原则,对于国际反欧盟统一战线的形成起到了积极的推波助澜的作用。



  但是“机会均等”、“海上自由”等内容有利于美国战后与英国争夺势力范围,取得世界“领导地位”。大西洋宪章中也反映出英、美存在争夺殖民利益的矛盾。美国依仗其经济实力而极力强调把“机会均等”、“海上自由”的原则塞进宪章,这反映了美国要争夺英国殖民地的心情。同时大西洋宪章实质标志就是英、美两国在反欧盟基础上的政治联盟。



  斯大林当然最希望出现这样的反欧盟同盟,苏联现在已经是岌岌可危,摇摇欲坠,如果英法美三国在不伸出援助之手和直接参战,苏联根本挡不住德国的钢铁洪流,就连把战争拖入寒冷的冬季都不可能。这种情况下斯大林连忙表态,自己完全同意和支持《大西洋宪章》。



  《大西洋宪章》一签订,丘吉尔就急不可待地在英国伦敦召开了会议,时间是41年5月1日,美国,英国、苏联、比利时、卢森堡、荷兰、南斯拉夫、波兰(流亡)、捷克斯洛伐克(流亡)、希腊(流亡)、挪威和法国等参加了会议。共有二十一个国家和地区加入了《大西洋宪章》组织,这个组织也叫《大西洋同盟国》。实际上,《大西洋宪章》已成为这些国家的同盟条约。



  此时的美国还是没有对欧盟宣战,因为《租借法案》让美国军火商大发其财,也让美国从幕后走了出来,这个《大西洋宪章》又让美国走三了主席台,美国走上主席台,不等于美国就会立即宣战和参战,美国一定会综合评价,那种情况下获利最多,那个时候,美国才会宣战和参战,这是美国这个资本主义国家本质决定的。



  至少美国已经表达了自己反对欧盟的明确立场,这就是丘吉尔想要的,丘吉尔也知道现在就要求美国派大兵去和德国血拼,那绝对是不现实的,这下丘吉尔放心了,开始着手准备自己的行动。



  ……
第419章 英美的算计
  支援武器弹药给苏联这个是必须的,就连美国,此时也变得很大方了,直接送给斯大林一个航空师的p40战斗飞机,斯大林可不管美国的飞机是不是拿到苏联战场来检验的,只要是武器装备,斯大林是来者不拒。英国通过北海给苏联送武器弹药更加方便,丘吉尔为了让斯大林能够坚持下去,也会大量地赠送武器弹药给苏联。



  丘吉尔的行动当然是准备战争,现在德军在突入到苏联几百公里,并没有把兵力完全陷入到苏联境内,这个时候丘吉尔会选择打吗?当然是不会选择这个时候打的,丘吉尔可不傻,当德军的主要兵力基本上在莫斯科城下,展开血战,陷入胶着的状态的时候,就是丘吉尔动手的时候。



  至于德国什么时候能打到莫斯科,这就要看德军的本事了,丘吉尔估计的是今年6——9月之间,苏联要在莫斯科坚持几个月,一旦战争进入严酷的冬季,苏联就可以展开一些局部反攻,要想苏联坚持到冬季,不光是美国要大力支援苏联,这个罗斯福总统已经同意大力援助苏联,同样英法两国也必须大力援助苏联一些军火武器,这种情况下苏联才可能坚持下来。



  大西洋同盟国的几个主要国家,英法美都对苏联伸出了援助的手,源源不断的军火通过海运运送到苏军的各个海港,此时苏联的一千多万正规军差的就是先进的武器,其中就有美国的中型坦克和“巴祖卡火箭筒”。



  “巴祖卡”系列火箭筒都是美国陆军所拥有的反坦克武器中的佼佼者。作为中等口径火箭筒的鼻祖,它的鼎鼎大名使得同一时期的其他反坦克武器都相形见绌。甚至有人断言,“巴祖卡”的发明是美国在二战期间对反坦克武器发展做出的最大贡献。它的出现让美军步兵在德国坦克的攻击面前重新树立起自信,并使得“坦克是反坦克的最有效武器”这一著名论断发生了动摇。



  现在紧急运到苏联的“巴祖卡”是美国研制的早期型号m1,口径只有60毫米。别看“巴祖卡”只有60毫米口径,可是他的垂直破甲能力在127毫米,这个穿透能力当然不能打穿豹式坦克的正面。但是对豹式坦克的菊花和侧面那是绝对没有问题的。



  但是德国其他型号的坦克,就不是“巴祖卡”的对手。比如三号和四号坦克,就连正面都顶不住“巴祖卡”,四号坦克的前装甲才80毫米,美国的“巴祖卡“表示没有任何压力,至于美国的谢尔曼坦克和德国的四号坦克是同一个阶层的坦克,都算一款十分优势的坦克。



  这一次斯大林派出的高官收获颇丰,光是美国就连租借和赠送一次性给苏联送来两千辆谢尔曼坦克和五千具“巴祖卡”反坦克火箭筒,p40战斗500多架。其他活塞飞机五百多架。轻武器更是不计其数,英法同样是大量对赠送一些军火给苏联,什么马蒂尔达等等,全部大量地快速往苏联运。



  英法美三个主要国家,十分担心斯大林支持不住而向德国投降,其实这可是英法美三国多心了,斯大林那种独裁的人,怎么可能投降,绝对没有可能的,当然这些帝国主义国家同样是有他们自己的打算。那就是武装苏联,让苏联和德国在苏联的土地上生死搏杀,打的越久越好。打的越残酷对英法美三国越有利。



  ……



  华西列夫斯基当然在等待这些武器的到达,最主要的是飞机和“巴祖卡”两款武器,因为华西列夫斯基深感光凭借步兵和垃圾坦克很快完全剿灭奥尔斯克的这帮党卫军一点也不现实,反正现在已经挖了几道反坦克壕沟,把整个奥尔斯克重重包围了起来,这些党卫军也没有办法在窜出来破坏乌拉尔工业区,至于这里的党卫军空军,华西列夫斯基没有办法阻止他们行动,因为华西列夫斯基手中的苏联飞机根本不是人家的对手。所以华西列夫斯基干脆把自己的飞机隐藏了起来,等待美国援助的战斗飞机到位以后。在一起对这里的德军空军展开绞杀。



  华西列夫斯基在等待,文森特在不停地加固自己的防御阵地。当然苏军也在修建各种防御工事,双方都没有攻击对方,只有党卫军的空军偶尔派出飞机出去轰炸下苏军的防线,现在文森特的各种物资都是战略性的,那是一点也不敢浪费,只要苏联人不进攻自己,文森特也不会主动出击,现在轰炸苏联在欧亚分界线的铁路枢纽和乌拉尔工业区才是文森特的重点。



  文森特这边相对也平静,而巴库地区此时正是如火如荼,李默完全消灭了朱可夫的二十多万远东红军后,就立即把这些俘虏交给了布柳赫尔和叶戈罗夫两个党卫军中将,布柳赫尔和叶戈罗夫也比较给力,居然从这些俘虏中招募到了十八万人,这可是五个满编军的人数。



  李默立即发电报请示希特勒,组建俄罗斯解放军第一集团军,同时晋升布柳赫尔和叶戈罗夫为上将,叶戈罗夫为集团军司令,布柳赫尔为参谋长兼副司令。



  本来希特勒让李默关于南方集团军群的一切事物不要打扰他,让李默自己决定就可以,事后打个报告就行,如果李默真这样做,估计离下课也不远了……



  对于独裁者,不要只看到表面的现象,李默这个华人深深地明白,在独裁者手下做事,还是不要揽权的好,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曾经有一个县长退休了,交出了自己的权力,本来正是安度晚年的时候,可是这个退休的县长,在退休后,顿时觉得生活就失去了意义,做什么都是无精打采,人也是一天憔悴下去,这下可是急坏他老伴,实在没有办法的老伴,就找人刻了一个只有一个五星无字公章,等这个无字公章刻好后,老伴就把这个公章交给了这个退休的县长,然后老伴每天去买菜或者买什么东西之前,都会用写一个短短的申请,然后拿给自己的老伴盖章。



  ……(未完待续)



  ps:鸣谢: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